第115章 第 115 章
作者:过敏反应      更新:2023-05-01 20:59      字数:2963
  平安晕晕乎乎的被皇太极夸了一通, 翻开手上的奏折,看到上面已经有了批红。都没看见他爹是什么时候批的,最末的“阅”字龙飞凤舞, 后面还跟着一排小字,大意是原职位不变, 给整个商贸司所有的官员同涨半级官衔, 相当于现代的升官不加班。因为古代商为末等的观念,商贸司原本除了承政之外, 所有官员的官阶都比六部同等职位的官员低上半阶, 现在涨回去就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同六部地位的平等。还有如此好事?平安傻乎乎的扬起脸,“多谢阿玛, 儿臣明天就去再开一条商业线,一定努力纳税,给国库挣钱……”今天的儿子真的有点傻, 皇太极笑出了声,“倒也不必如此拼命, 我儿已经做得足够好了。”原本整个下午都是要和大臣们探讨降臣安置的,但中途被平安打了岔,再把大臣们召回来也不太好。现在才刚申时半, 要是这就早退的话又有点太早了,于是皇太极想了想,打算把这个问题拿来问儿子,“若有一个人还算是有能力, 但意志摇摆不定,曾经一叛两降, 且你期间多次招揽他无果, 最后一次还是不得已才降的, 平安还会重用他吗?”平安抱着他的宝贝奏折,“先降后叛然后又降了吗?那还是别了,能背叛一次就能再背叛无数次,这样的人怎么敢再用。”这么说太绝对,他稍微找补了一点,“虽然不至于说一次不忠终身不用,但若是儿臣,大约只能给一次机会。”皇太极不置可否,只是又问道,“那若是此人在民间或朝中有一定威望,又当如何?”没有无缘无故的问题,估摸着这人便是这次的降臣之一,平安斟酌一番,“儿臣觉得,或许给个虚名,然后就放在那里,不必再管他了?”“好,那就依你说的办。”这几年书房里呆着不算白听了,儿子的想法和自己的心意正好相符,也算他们父子间的默契吧。这个结果甚合心意,皇太极没有再继续问下去,转而提出一个诱惑,“后日谷雨,去看祭海吗?听说海边渔村年年都会举办祭拜仪式,荣成石岛每年的祭海都十分热闹,就当是走谷雨踏青了。”“要要要!”平安疯狂点头,当然是要的,出去玩出去玩,春天就是郊游的季节嘛。于是皇太极直接薅着领子把他从地上拎起来,微笑道,“要就回去叫上你额吉,咱们微服去海边,今日就走。”·祭海仪式对于渔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祭祀,几乎是谷雨前一个月便要早早开始筹备了。谷雨时节,丰盛的祭品送进海神娘娘和龙王庙宇,渔民们虔诚进香,向海神祈求这一年的海上活动一帆风顺,鱼虾满仓。这个活动是渔民们自发举办的,举全村之力,又吸引到了周边的村落,进而衍生出庙会等热闹活动,在民间滨海几乎像是一次小型的春节了。此番是微服出游,没有那些繁琐的仪仗,仅仅只在暗处安排了亲卫保护。三人换上寻常的衣服骑马行路,一路穿乡走野,边走边玩,入夜便投旅店,倒真有那么几分寻常人家春游踏青的意味。一路行在乡间,自然美景呈现眼前,冰封一冬的河流消融,野草蔓生,柳梢含绿,兰花报春,真是好一幅蓬勃春景图。头顶海东青不时盘旋长唳,平安纵马于前自得其乐,偶尔回首望见父母二人执手相携,只觉人生美好不复何求,惟愿年年岁岁共有今朝。·这趟郊游回来后,给降臣们的官职安置也已经拟定完毕,降清后,皇太极对这些官员们的态度展现出了明显的不同。半数降臣仍给原职,半数降臣能升上一级受到重用,连一叛两降的祖大寿尚还许了一个表面风光的官职,但对洪承畴的态度,便明显有些不那么友好了。平安如今也是有自己的兵马的人了,洪承畴是名将,未定官职时平安常邀请他一起去看自己的私兵演练战术。昔年天命汗宠爱多铎,十三岁便以其为正白旗之主,如今平安也到了差不多的岁数,不只需要在民间发展声望,也该有些军队的支持了。可如今八旗已定,规制上不能再多出一旗兵马划给八阿哥,松锦战后,皇太极便从两黄旗中各划出十五牛录置于平安名下,也便成了目前无名无份的私兵。平安同之前一样去洪承畴的住所,请他和自己一起去城外的军营,未想到这次却遭到了拒绝。洪承畴苦笑一声,“当不起八阿哥这声将军,臣如今只是个包衣牛录,地位低下,难为您不弃,还愿意同我交往。”“将军何必妄自菲薄……”平安这样说着,却有些张口结舌,毕竟洪承畴这么说不是妄自菲薄,而是真的被皇太极给薄待了。今日朝后下了圣旨,以洪承畴为镶黄旗“包衣牛录”,朝野大哗。花了大力气劝降的人才却只给了个从四品,说起来是个佐领,实际上就是皇室的家仆,这落差谁受得了?洪承畴祖大寿,这两人都是名将,能降清当然很好,但皇太极对他们仍有防备之心,只愿意虚职敬之,不敢重任。说不清到底是谁更受戒备一点,一个许以高位软禁家中,一个身居低职敷衍忽视,颇有种得到了便不再珍惜的意味。两人的官职都是皇太极亲自拟定,旁人插不上口,这事平安当然知道,但他也全无办法。洪承畴的不受重用与帝王的防备之心无关,盖因皇太极初时见他义正严词,骂跑了无数劝降者,认为他是一位气节高尚之士。若洪承畴当日真的死节以报明朝,皇太极必定对他的气节敬佩万分,厚葬祀养,但很可惜,洪承畴最终还是没守住这份气节,为人不耻。祖大寿的情况和洪承畴还不一样,他在大凌河一战后就已经投过一次清,而当年随他降清的子侄如今已经在朝中身居要职,忠心奉朝,不便对他怠慢。当年祖大寿诈降让皇太极吃过一次亏,说好了里应外合却言而无信,带领一队兵马回到锦州后重新组织巡防对抗清军,据守锦州顽抗十年,直到今年洪承畴在战场上被俘后,才又开城献降。这正是那位“一叛二降”的主人公,如今高位待之,以其为汉军正黄旗总兵,实际上却软禁监视在家中。若真和洪承畴比起处境来,还真说不出谁的处境更差些。平安绞尽脑汁的试图安慰他,“我父是知人善任之君,以将军之能,日后必定能建功立业重回高位,何必为了一时的失意自暴自弃呢……”其实平安也不太理解他爹这样做的意图,劝解洪承畴的话一半靠猜一半靠编,“呃,我父或许是有苦衷……只因将军在松锦战场上过于英勇,朝中颇有不平之声,地位不显于人前,才好安抚八旗将领,也给将军少树些敌……日后必定还有升迁之道,将军千万莫要灰心。”他编也编了,劝也劝了,总不能骗得太离谱,看着洪承畴仍旧面有郁色,平安脑中突然灵光一现,“虽不能许给将军高官厚禄,但也不想埋没将军的才能,私军驻地毗邻镶黄旗,不如将军来做我的参谋军师?”圣旨已下自然无法更改,但人人皆知皇太极宠爱八阿哥,更有立嗣之心,如今又传来些许风声,恐怕不是空穴来风。他审时度势与八阿哥交好,为的是日后能在朝堂占有一席之地,今日这一番表现,等的就是平安这句话。洪承畴心中暗喜,八阿哥终究年纪小些,心机太嫩,才能让他的政途还有些转圜的余地。他按下心中激动,说话间隐隐带上几分恰到好处的急切期待,“真能如此吗?八阿哥愿意用臣?”深知洪承畴日后对大清的贡献,这人还是要哄着来,一个军师之位而已,能安抚下来他最好。平安立刻点头,“当然,我今日回宫便去求汗阿玛,将军放心,必不叫将军宝珠蒙尘。”洪承畴扑倒便跪,给平安真心实意行了个大礼,“承蒙八阿哥不弃,臣必当肝脑涂地,万死以报!”八阿哥待人至诚,叫洪承畴心里又是羞愧又是感激,暗下决心日后一定好好报答他,方能抵消他今日的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