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节
作者:北康黑落      更新:2023-05-01 14:11      字数:4237
  佟大壮所说的资料,就是严明寄的那套备考材料,当时收到的时候,佟大壮就拿去给顾辞和刘青云看了。高考前这段时间,他们三都是同吃同住,有好的学习资料也都是一起分享。顾辞看了之后,给予了这套资料非常高的评价,说它不仅对每个知识点都有归纳总结,还特别有针对性地在复习那些能拿高分的大头。而那些又难又没多少分的知识点,就只是稍微带了一下,确实很适合像佟大壮这种情况的人。当然,对他和刘青云也有非常大的帮助。可以说,只要能把这套资料吃透,想要考个大学是没问题的。不得不说,严明当初在找资料的时候是费了心的。佟大壮听到顾辞这么说,自然拼了命地学,几个月下来,都瘦了将近二十斤。他很清楚,自己的基础不比顾辞和刘青云,所以他要想考大学,就必须付出比他们更多的努力,这样才能靠自己出人头地,也能让姐姐为他感到骄傲。而顾辞他们见佟大壮这么拼命,他们自然也不甘落后,尤其是刘青云,他知道自己没有顾辞聪明,如果还没有佟大壮努力的话,万一三个人一起去考试,就他落榜了,那就丢脸丢大发了。三人有这样的势头,毫无意外都在考试前,将那套资料给扎扎实实地吃透吸收了,顾辞甚至还有空去攻克那些难题。这次高考分文理科,佟大壮他们都是选的理科,要考五门,分别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佟大壮考完出来后,就立刻找到顾辞对答案,刘青云正好也跑了过来,三人中顾辞的成绩最好,大家自然更相信他。对完答案后,佟大壮就特别兴奋,因为他这次考试可以说是超常发挥,比他以往自己做模拟卷的成绩都要好。顾辞见他这样,还劝他填志愿的时候千万不要冲动。因为他的答应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答应,万一要是因为估错分数,把志愿填太高而落榜,那就太可惜了。这次高考采取的是估分填报志愿,如果自己估计错了分数,那就只能自认倒霉。所以,有些考生,为了稳妥些,会把志愿填低一点,比如填个大专就行,在他们看来都是一样的大学生,反正毕业后都是统一分配工作,还给解决城市户口。听到顾辞这么说,佟大壮却不以为然,他似乎特别相信顾辞,而且他在考试的时候,也确实感觉非常顺,所以,他觉得自己应该是考得不错。于是,填志愿的时候,他就跟顾辞一样,第一志愿填了京城首都大学。不过,刘青云就没佟大壮这么自信了,他虽然估的分数比佟大壮还要高一点,但是他心里有点没底,第一志愿就填了京城师范大学,虽然没有首都大学那么好,但也是一所名牌大学,而且他喜欢当老师。填志愿是自己的事情,三人虽然关系好,但也只会建议,最后拿主意的,只能是自己,毕竟这是决定他们下半辈子的选择。佟大壮填完志愿当天,就斥巨资给佟阿南打了个电话,他都等不及写信了。佟阿南接到电话也为他感到开心,还跟佟大壮说,等拿到通知书后,可以提前来京城,到时候带他去首都大学先踩踩点,到处看一看。佟大壮自然满口应下。他们俩好像就压根没想过,也许可能或者万一,第一志愿没录取呢?可能在佟家人身上,都带着一种迷之自信,佟阿南、佟大壮、还有佟老三全都是这样,这一点倒是挺像一家人的。作者有话说:第112章 录取通知书身为邮递员, 马文才现在的受欢迎程度,可谓是空前高涨, 因为现在正是发放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基本上从他刚进村开始, 就有人一路跟着他问东问西,有些是替自己问的,有些是替别人问的。替别人问的那些人, 除了一少部分是真的关心对方,其他都抱着一种阴暗的心理,巴不得马文才回答说没有, 这明显就是红眼病, 自己不好, 便也不想别人好。南山村这边,第一个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人, 竟然是知青点的陈美丽。当即, 她就拿着红彤彤的通知书, 兴奋地满村去宣扬,逢人就说她考上了大学。因为她在说的时候,还会顺手发给别人一颗水果糖, 别人自然也愿意对她说几句吉利话。所谓吃人嘴短,吃过糖的七大姑八大姨,闲聊时就会说起陈美丽, 夸她聪明, 一看就是个有出息的, 不像知青点的其他人, 都这么久了, 还没收到录取通知书, 八成是没戏了。王红梅听到后, 就回知青点发脾气:“嘚瑟什么,不就是个破大专,还是考古专业,那是没人报名,才录取陈美丽的,就她会投机取巧。”不得不说,王红梅分析得有点道理,陈美丽填报这个志愿,确实像捡漏似的。不过,陈美丽很高兴,不管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总之她能回城了,不用再在这该死的乡下,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下地干活。自从上次陈美丽和她表姐,以及唐婉儿被佟阿南在京城市委大院门口揍了一顿后,陈美丽就被唐婉儿给迁怒了,说她没有帮忙说话,才害她被打。唐婉儿明明就是打不过佟阿南,等人走后,就拿她这个最弱的撒气。稍微骂两句也就算了,可哪想到唐婉儿竟然发话,叫她一辈子都待在乡下,休想再回城。陈美丽当即就傻眼了,佟阿南打人,她也是受害者,为什么要这么对她。但唐婉儿那时候已经被佟阿南气得失去理智,不管陈美丽怎么解释都没用。然后,去年过年的时候,陈美丽竟真的没能回去,说是她的手续有问题,不能给她开介绍信。没有介绍信,陈美丽哪里也去不了,她当时都要绝望了,难道真的要待在南山村一辈子,做一个彻彻底底的农民?幸好天无绝人之路,过完年不久,就放出了高考的消息。这可以说是陈美丽唯一的机会了,所以,她特别努力,还叫家里那边给她寄了很多备考资料过来。甚至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为了保险起见,只填了一个大专院校,还服从调剂,只是没想到被调剂到了考古专业。不过,就算如此,陈美丽也不挑,更何况这所学校还在她的老家京城,她总算是可以脱离苦海了。知青点的其他人虽然嘴上都说陈美丽投机钻营,专业不好,没前途什么的,但其实心里都很羡慕她。一个个不禁都有点后悔,怎么他们当初就没想到填个冷门点的学校和专业呢。说到底,还是他们太过自命不凡,总认为自己跟旁人不一样,肯定能考个好大学,实际上,咱们大多数都只是普通人而已。佟老三这边也知道陈美丽拿到了通知书,但佟大壮的却还没收到,他就有点急了。不过,佟大壮倒是很淡定,因为顾辞的通知书也没来。他相信,以顾辞的能力,绝对百分百能考上首都大学。既然顾辞都还没收到,那只能说明,学校那边还没寄出来,又或许已经在路上了也说不定。这就导致佟老三每天都要去村口等马文才。每次马文才骑着自行车刚刚冒头,隔着老远就能听到佟老三扯着嗓子在喊:“小马,今天有我家大壮的通知书了吗?”就这样喊了小半个月,这一天马文才终于回答说:“有。”佟老三当即犹如脱缰的野马,朝马文才飞奔而去。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佟老三特别激动,虽然他一个字都看不懂,还是马文才指着信封上的落款,告诉他,是京城首都大学寄来的。这是华国最顶尖的一所大学,马文才送了这么多天的通知书,这所学校的就看到这么一封,没想到就是佟老三的儿子。谁能想到,当初佟老三还是跟他一起混江湖的,现在人家儿子就考上了全国最好的大学。这一消息瞬间就像自己长了腿一样,传遍了整个南山村。知青点的知青们都慕了,因为除了陈美丽,他们这些人都还没收到录取通知书,大家心里都隐隐有种不太好的预感。早在高考报名前,教育局那边就说了,今年的题目会有点难,所以,一次考不上那都是很正常的,所幸他们明年还可以考。而此时的佟大壮,正带着他的小弟们在山里掏鸟蛋。他们今天运气好居然一次性找到了三个鸟窝,掏了十几个鸟蛋,每人能分四五个。不过,大家都选择不分,拿去佟大壮家里炒着吃,因为佟大壮家炒菜会放很多油,吃起来贼香。不像他们家,要么水煮要么打汤,一点油花都看不到,因为家里老娘说了,鸟蛋鸡蛋什么的,本身就属于荤腥,还放啥油,浪费。虽然吃起来也好吃,但哪有用油炒着香。佟大壮也很大方,自己的小弟,费点油不算什么。结果,刚从山里下来,就听到村里人都在说他考上了京城首都大学,还说他们佟家祖坟要冒青烟了。他真的成了他们佟家第一个大学生,而且还是全国最好学校的大学生。佟大壮心情激动,当即对着身后的小弟们放出豪言壮语:“走,今天咱不仅吃油炒鸟蛋,咱还要吃肉。”说着,就带着小弟们兴奋地朝家里跑去。此时,佟家已经围满了人,不仅佟江、佟老大、佟老二他们都在,就连大队长张耀宗都来了,他手里还拿着佟大壮的录取通知书在给大伙儿念。这年头,可没有说什么父母不能私自拆子女信件的说法,佟老三知道里面是录取通知书后,当即就拆开了,想都没想过要等佟大壮回来亲自拆。谁叫佟大壮考完试后,就跟疯了似的天天在外面乱跑,好像要把他前几个月没玩的时间全部找补回来。佟老三哪有那个耐心等佟大壮回来拆,看张耀宗来了,便请他当着大伙儿的面给念念,这主要也是为了显摆嘚瑟,其实刚拆开的时候,佟老三已经叫马文才给他念过了。张耀宗身为大队长,村里有人考上大学,也算他的政绩,毕竟这也算是响应国家号召,所以,他还是很高兴的,于是就欣然接过来,为乡亲们念念。大家心里都羡慕得不得了,没想到佟老三还能有这样的造化,儿子女儿一个个都这么出息。佟江和李春分两人也收到了很多人羡慕的眼光,老两口一整天都待在佟老三家里没走。考了个这么好的大学,自然是要庆祝的,佟老三决定斥巨资大摆三天流水席,请全村人都来吃席。佟大壮中午吃完饭,就急吼吼地骑车去公社那边,一来是去打电话给佟阿南,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她。二来也是去问问顾辞和刘青云收到通知书了没有。他们俩现在还属于公社老师,学校还没正式放假,自然要继续给学生们上课。本来佟大壮这种情况也是应该继续回来上学的,但他非常自信一定可以考上大学,初中的课也就没必要再上了。结果,他刚到这边,就发现这里围着好多人,还有报社的摄影师和记者。佟大壮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因为顾辞,他不但考上了首都大学,而且还是他们省的理科状元。于是,邮局过来送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报社的同志们也跟着一起过来了。朱校长简直笑得合不拢嘴,十分配合拍照和采访。于是,报社的记者同志在采访的时候,就发现跟顾辞同一个宿舍的老师也考上了京城师范大学。虽然没有首都大学那么好,但也是很不错的学校,记者便想着回去写稿子的时候,把他的舍友也写进去。结果,这边刚采访完,不知道又从哪里冒出一个人,说他之前也是跟状元一个宿舍的。而且他这次考上的也是京城首都大学,虽然不是状元,但比京城师范大学要好得多,记者当即决定,这个人必须得写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