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节
作者:梨子甜甜      更新:2023-04-30 10:54      字数:5292
  可是这么多御医上哪里去找?“发教习令!”许怀谦推广新科举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笼络人才,现在人才已经笼络到了,也是时候让他们发光发热了,“让翰林院找个会写赋的人才出来,给天下医学教习写赋文,大灾大难,匹夫有责,他们身为天下学子之教习,又有医者仁心,现在国家需要他们,他们应当挺身而出,救灾民于水火之中,盛北的灾民,陛下与朝廷,天下学子都将视他们为英雄表率!”许怀谦这番话说得沈温年眼睛一亮:“既然可以发医学教学令!是不是也可以发建筑学教学令!治理学教学令!经济学教学令!”“当然,”许怀谦扬首,“只要国家能够用得着的地方,都可以向他们发令,优秀者不用参与科举,可直接入朝为官!”这又直接给了这些教习们一条通天大道了。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能够当官都已经是祖坟上冒青烟了,更别说能当官的工匠和大夫了还有商人了。“那这叫教习令一发,全国各地的工人、商人、大夫们都会奋不顾身地往盛北而来,”沈温年被许怀谦说得热血沸腾,“盛北灾后的一切措施都将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华阴水患后,十室九空的惨状将永远不会再发生!”正是因为去过华阴,参加过华英的重建工作,看到过华阴水患后那遍地荒野的凄凉景象,沈温年才知道,这水患有多么的无情可怕!现在听许怀谦这么一安排,他竟然觉得什么灾难在各式各样团结一心的百姓面前,都不值得一提。“话是这样说不错,可也不能强迫人家,愿意来的就来,不愿意来的也没什么关系。”为救灾义不容辞不错,可人家也有一家老小,总不能让别人舍小家顾大家吧,许怀谦也不是那么不近人情的人。“为了官位定然有不少愿意前来的人!”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人能够抵得住光宗耀祖,光耀门楣的诱惑,只要有这个机会,他们总会前仆后继地来的,“现在就只剩下最后两样了。”“钱粮与调查决堤!”沈温年来华阴真的学到了不少东西,钱粮不必说,朝廷颁布的这些政令都需要钱粮来维持,灾民也需要钱粮来维持生活,而调查决堤,是势在必行的。“袤河决堤的覆盖面如此之广,”沈温年向昌盛帝谏言,“陛下,一定要派工部去调查原因,若是这个问题不解决,就算事后修好堤坝,也很有可能几年后,再次发生大规模的水患发生。”“朕知道了。”昌盛帝头紧了一下,调查容易,修堤坝难啊,最后的问题,全都会归到钱粮的问题上。这次水患光是安置难民都能把国库的钱财给消耗一空,后续的重建和修堤坝,他是真没法子了。不过这些后面再来解决吧,眼前先把灾民给救出来为主,实在不行就把翰林院的那笔钱挪过来用。许怀谦和昌盛帝他们在朝堂上商议如何救灾的时候,陈烈酒也没有闲着。他挨家挨户地把商会的人给叫醒,把他们叫到京都的昌南商会和他们讨论了平抑物价的事。有上次许怀谦的广告让昌南商会的商人大赚了一笔,陈烈酒现在让他们平抑物价,他们当然是没什么意见了。“陈掌柜客气了。”“这是我们应当做的。”“这般大灾面前,我等不帮助灾民也就算了,还胡乱涨价的话,实在枉生为人!”一众商人也是今天晚上才知道,盛北居然发生了如此大的水患,一个个顿时唏嘘不已。这天灾未免也太可怖了,一夜之间就能让数十万人死于非命,让百万人流离失所,让千万人成为灾民。想想,那些受灾的人肯定会向没有受灾的地方跑,那些没有受灾的地方,一时之间肯定容纳不了这么多灾民,慢慢的,没有受灾的地方,最后也会沦陷成为灾区!太可怖了!原本大家都是好好的人,却因为一场天灾变得面目全非,这要是换成他们,他们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挺过去。唏嘘过后,有些商人又突然看向陈烈酒,向陈烈酒问道:“会长,不知我们平抑物价了,朝廷还会让我们捐钱捐粮吗?”“嗯?”陈烈酒向问他话的人看过去,“怎么你怕捐钱捐粮?”朝廷没钱的时候,都会跟商会协商,让商人捐钱捐粮,别说商会里面的其他人了,就说还没有行商两年的陈烈酒,都已经做好了捐钱捐粮的觉悟了。如此大的灾难,想也知道朝廷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钱粮。“这倒不是,”问话的商人摇了摇头,如此大的灾难面前,捐些钱财而已,他们怎会不愿意,“我就是在想我要是捐得多一点,朝廷可不可以给我一些好处?”“好处?!”众位商人觉得他在异想天开,“没让你多捐都算好的,还给你好处?”“别人我是信不过,可我们不是有许大人吗?!”这位商人对许怀谦推崇得很,“我相信有许大人在,我们捐得越多,许大人越不会让我们吃亏!”“别的不说,”这位商人心里早就有了主意,“就说下次翰林院的招商,能提前给我安排一个广告位的话,再多的钱粮我都愿意捐!”“好啊,原来你打的是这个主意!”众位商人向这位商人看过去,笑骂了他一句,又都把目光放在陈烈酒身上,跟着附和道,“对啊,陈会长,陈掌柜,要是翰林院还愿意给我们做广告的话,不管多少钱粮我们都愿意捐!”上次的广告可是让不少人赚了大钱,虽然这个广告钱的本金还没有赚回来,可看他们昌南这迅猛发展的架势,想也知道,这只是个时间问题。这让一些先前没有抢到广告位的商人们,眼红不已,他们现在就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再继续竞拍下去,明明只需要多花几千两就能够获得一个广告位。可他们当时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退缩了,现在想起来后悔不已,唯一能够让他们痛快地就是,翰林院把他们的钱收下,让他们再获得一次广告的机会!“陈掌柜,你也不能什么好事都让你们昌南商会黑占尽了嘛了!”陈烈酒张了张口正要回答的时候,他们商会外面又出现了一群人,全都是在京都的其他商会的商人,“偶尔也替我们这些其他商会的人考虑考虑嘛,大家都是生意人,你替我们考虑了,以后你生意上的事,我们还能不跟你好商量嘛。”昌南商会的商人看到外面这一群乌泱泱的其他商会的商人,都站了起来:“你们这是?”“还问我们,”其他商会的人看到昌南商会的人,没好好气,“你们商会是要把天底下的所有好处都占尽吗?有什么好事也不通知通知我们!”京都其他商会的商人们对昌南商会商人们上次的广告更眼红,可他们没有陈烈酒这么有能耐的商会会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昌南商会通过广告占领市场,大赚特赚。不过,也有不少人学机灵了,既然这个陈烈酒这么有能耐,那他以后肯定还会有类似于帮翰林院拉广告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只要把陈烈酒给盯住了,以后有什么事儿他们也能插上一脚,不至于被蒙在鼓里,什么都不知道。今天晚上,陈烈酒挨家挨户地去敲商会成员的门,他们就知道他们昌南商会肯定又有什么大动作了,所以一个个地也跟着起来了,说什么也不能让好处都给昌南商会的人给占领了。果然,他们一来,就听到了昌南商会的人又在讨论广告的事,这哪儿能行啊,第一次广告的机会,让他们昌南商会的人抢先了,这第二次,说什么也不能让他们再抢先了啊!“陈掌柜,我们不管,”说罢,他们看向坐在首位上,漂亮得让人挪不开眼的红衣哥儿,“这次要是再是广告的事,你必须得让我们也掺一份儿,这是谁钱多就能光明正大挣钱的事儿,你不能因为你是昌南商会的会长,就偏袒你们商会!”“要是你能给我们商会也带来好处,我们也不介意把商会的会长让你坐!”反正就是一个会长之位,什么好处都没有不说,商会里面有个什么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都是你会长的事,让给陈烈酒又何妨。“——啊?”陈烈酒没有想到,他就是召集商会商议一下平抑物价的事,居然会惹出这么大的动静,愣了一下,随即笑道,“各位掌柜误会了,我们没有在商议在生广告的事情,我在跟我的商会成员商议平抑物价之事。”“平抑物价?!”其他商人还不知道盛北灾情的事。“嗯。”陈烈酒应了一声,将盛北的灾情说了一通,反正这么大的事儿,不到明天天亮就会传遍京都,早说晚说都一样。“既然你们商会都不涨价,那我们也没有涨价的必要,”其他商会的掌柜一听昌南商会都答应不涨价了,他们涨价也没有用,到时候别人都去昌南商会买了,且他们做商人的也不都是冷酷无情之人,就非得发这个国难财,“不过,你们说的广告又是何事?”“这不是商议在给朝廷捐钱粮之事么,”陈烈酒笑了一下,觉得这些商人上门来也并非没有好事,他可以利用一波,给他家小相公拉点钱粮?“这么大的灾情,朝廷肯定是没钱粮的,我们早捐晚捐都得捐,不如多捐一点,也给我们谋点福利?”其他地方的商人也不傻,陈烈酒这么一说他们顿时就懂了:“翰林院的广告!”其实翰林院的广告出来后,这些商人也不是没从书上看到过商机,他们也试图与刻坊合作,将他们的广告印在各式各样的书上,卖出去获得推广。可是各地的刻坊印书量就那么大,以前买书的人都是当地的读书人,能在书上做得起广告的商人,在当地的名声都不会太小,再做当地的广告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可翰林院的书不同,翰林院的书是发往全国的,这跟在各州府的刻坊做出来的小广告根本不一样,所以有可能他们希望翰林院再卖一次广告!“翰林院这才推行了新科举书,再推行新科举书的可能性不大,”陈烈酒也不坑这些人,淡定地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口茶,慢悠悠地说道,“所以再想来一次类似于新科举书那样的广告不可能了。”而且他听他家小相公的意思,翰林院的书就做这一次广告,也不能让天下学子,天天学广告。众位商人,听他这么一说,全都失落不已:“既然不做了,那还说什么?”“但是我家夫君说了,不做书广还可以做其他的广告,”陈烈酒也就听许怀谦睡觉的时候嘟囔过一句,其实都没听清他在说什么,但他胆子大得很,特别有底气的忽悠别人,“至于是什么,我肯定是不能告诉你们的,就看你们想不想要了,如果你们想要的话,不如当场给我写一个捐款清单,我拿着这个单子去找我夫君说说?”“还可以做其他的广告?”其他商人们一听来劲了,“那这个广告能比得上新科举书上的广告吗?”“这我也不知道,可能比新科举书上的广告还要厉害吧?”陈烈酒模棱两可地说了两句,紧接着又道:“你们要捐的话就尽量多捐一点,不然我怕钱粮太少了,我夫君他们就不搞了,毕竟翰林院也不是个挣钱的衙门。”“到时候朝廷直接让我们捐钱捐粮,就什么好处也弄不到了。”第74章 携酒上青天18陈烈酒在筹措钱粮的时候, 许怀谦也正在为钱粮而发愁。虽然这次户部很大方,一口气给了五十万两银子和两百万石粮食,看似很多, 但受灾的人可是能达到数百万人的, 这些钱粮很有可能只够百万灾民一两个月的口粮。这里才九月底。这就意味着朝廷的钱粮至多能让灾民坚持到十二月份, 过了十二月份就得让灾民自己想办法了。而今年又是个冷冬,天寒地冻的, 北方的灾民去哪儿找吃食?就算是可以重新开荒种地,那也得二月开春后,冰雪消融, 土地化冻了才能去做。而种植收获最快的黍子, 也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如此算来, 他们还得再筹措出五六个月的钱粮才能够基本维持这么多百姓的生活。是的, 基本。因为这一切都是许怀谦大概估算的钱粮,灾情远在盛北,如果真有数百万的灾民, 那最终受害的百姓绝对不止只有百万,如果不能及时地安抚好灾民那么周遭的百姓也会跟着一块遭殃。最后一群群灾民往外扩散,一个村子一村子去搜刮吃食, 然后,整个盛北数千万百姓, 都将跟灾民一样,成为逃难的人。灾难、人性……许怀谦不敢去想那么多,他现在唯一能想的就是, 去哪儿筹集剩下的五六个月的钱粮。“朝廷以往组织各承宣布政使司商贾捐钱粮, 至多能捐到多少?”朝廷各部在商讨如何救灾的时候,许怀谦算了一下钱粮, 向沈温年问道。既然朝廷的钱粮不够,很显然,最后的主意一定会打到各地商户的头上,组织他们捐钱捐粮。若是他们一次性捐够了还好说,就怕一次捐不够,又组织二次、三次,最后强征!谁叫这个世界上除了朝廷、世家、就数商人手头上的钱粮最多了。士农工商,商人又处在地位的最末端,欺负他们再容易不过。可商人们也不是傻子,真若是任人宰割的话,他们也不会组建商会,跟官商、世家结成姻亲,连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要真把他们给逼急了,有钱有粮的商人们很有可能联合起来搞造反。所以许怀谦想在朝廷还没有行动前,先想个能让商人们心甘情愿大批量掏钱掏粮的办法。观上次翰林院卖广告就能看出来,只要是对他们有利的事,他们还是很舍得花钱的。再故技重施一次又何妨。但他得率先知道,以往朝廷捐粮的数据,若是够的话,就不用费这个力气折腾了。沈温年在华阴待了一年,对华阴当年的情况再情况不过,听到许怀谦的问话,立马将他知道的数据脱口而出:“华阴水患的时候,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一共捐了十万两白银,一百万石粮食。”沈温年说着也同样想到了钱粮的问题,蹙眉:“这次盛北水患的情况比华阴水患情况要严重得多,就算商人们怜悯,至多再多捐两三倍,再多的恐怕就没有了。”商人逐利,他们肯捐都已经是极为大度的了,难不成还想让他们倾家荡产来救灾?想也知道不可能。许怀谦又算了一下,华阴的两三倍,按照最大三倍来算,那也只够数百万灾民一个月的开销,还差四五个月的。“还是不够,”不用许怀谦算出来,沈温年就率先摇了摇头,“当年这些钱粮进了华阴都跟石沉大海一样,更别说现在的盛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