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节
作者:梨子甜甜      更新:2023-04-30 10:53      字数:3731
  都说读书人手底下眼真章,翰林院里的诗广是他们切切实实看到了何为真章。而这群读书人除了口舌攻击,写出来的那些抨击人的诗词歌赋还没有翰林院官员写出来的一半强。望着这群只会没事找事地读书人们,昌南的商人们不咸不淡拍了拍他们的肩膀:“还是回去多吃二两饭再来出来抨击人吧。”肚子里没有饭,喷出来的粪都是没有用的。此刻的读书人们并不知道这些商人在讽刺他们,还以为商人们让他们回去吃饱了饭再出来抨击人。他们一个个感觉自己的拳头砸在了棉花上,根本就没起到什么作用。更生气地把矛头对准了翰林院:“我们不学!新科举书要在书上广告!我们坚决不学!”“抵制科举广告!”“抵制书籍广告!”一时间,京都大大小小的街头都刮起了读书的人的抵制声,也不知道是有人在背后推动,还是这些读书人自主发起的。他们闹他们的,有钱的了翰林院紧锣密鼓地在筹备他们的新科举。原本的书籍就编了个简易版出来,现在有翰林院的庶吉士们帮忙,他们又把简易版的书籍完善到了一个新高度。觉得大差不差后,这才正式开始刊印。许怀谦说了要摸鱼的,可是在翰林院一众官员都忙成陀螺的时候,他到底也没有办法摸鱼。新科举的排版校对,甚至连封面的广告和后背的广告都一一检查过没有问题之后,这才把书籍拿去印刷出来。缙朝早就有活字印刷术了,不过这个技术还不是太成熟,所以正规一点的书籍还是用的雕版印刷术。看着书籍一册册地印刷出来,翰林院的一众官员看着那跟纯蓝色的线稿书籍完全不一样的彩色封面书,全都眼睛一亮。“好看!”“这拿出去还不得瞬间堵住那群只会叫嚷着抵制的读书人嘴?”翰林院的官员对外面那群叫嚷了几个月的读书人早就不耐烦了,要不是他们有信心自己做出来的书籍没问题,且他们当官的都不屑于跟外面那群读书人打嘴炮,说实话,外面那群读书人根本就蹦跶不了多久,几句话就溃散了。打嘴炮,我们可是你们祖宗!不过大家还是选择用事实说话,跟他们打嘴炮只会浪费时间,只有把时间发在真正有用的地方上,才是正确的。这不,书做出来了,比什么强!“许编撰,书籍什么时候推行出去啊?”从五月到现在,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他们翰林院从拿到钱订好诗广后,一直憋着一口气,就等着拿书籍好好地出去打那群学生的脸,这会儿书籍出来了,他们迫不及待地向许怀谦问过去,见许怀谦又在睡觉,把他给叫醒了。“啊,做出来了?”许怀谦擦了嘴边不存在的口水,睡得太香了,总觉得自己流口水,看了看那堆满翰林院新刊印出来的书籍,“明天就发行出去吧。”这么多书堆在翰林院也不是个办法,再堆下去他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上班不摸鱼,思想有问题。春困秋乏,夏打盹,这里都八月了,刚好是一年里最乏的时候,他得多睡睡,补补身体啊!“明天就发!”狠憋了三个月气的翰林院官员们听到这话,全都高兴透了,一个个兴奋地忙碌起来:“那我们今天就把这些书搬去各书局。”因为要推行新科举书,翰林院这边早就跟京城的各大书局打好了照顾,他们翰林院的书籍一推行,就要放在各大书局。这些书局大多由京城官员或者世家掌控,皇帝开口了,谁敢不应?上次朝廷闹?也没见他们闹出什么花样来,现在放书更是不可能了。翰林院的人忙碌到大半夜才下衙,这么大的动作,京城里的人不可能没有注意到。那些闹事学生早就看见翰林院的官员往书局里抬书了,一个个飞奔回去通风报信。“出书了!出书了!”“翰林院出书了!”“我看见他们在往书局里面搬书呢!”“不买!这种粗制滥造的书!我们坚决不买!”这信几乎是一送到,所有闹事的学生几乎第一时间在摇头:“谁买,就是我们当中的叛徒!”“只要我们不买,他们这新科举书,一定推行不下去,这下看他们还怎么神气!”他们想得很好,结果第二天,京都大大小小的书局生意都异常火爆!为什么?因为他们吼了这么几个月,把京城所有人的好奇心都给调起来了,迫使他们迫切地想要看看这新科举究竟写了什么!还有那字广画广诗广究竟是怎么做的?竟然让那些商人不惧怕读书人的口水!第67章 携酒上青天11“太好看了!”“这也太好看了!”“就冲这封面也值了!”一开始, 大家都是冲着好奇去书局买书的,结果,这一买所有人都震惊了, 因为他们拿到的书和以往他们在书局买到的书迥然不同。它不再是蓝皮就印了书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书籍, 它的外壳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彩绘图, 这些彩绘图每个都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不知道的人根本不清楚它是广告,还以为是那个大家的画作!“哈哈哈哈哈!”“画广竟然是这样打的!”“原来书籍还可以这样做!”买书的人看着他们手里那制作精美的书籍,一个个都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他们以为的画广, 就随手在封面上画几笔黑白画然后写上广告商名字就不错了, 但没有想到翰林院的人居然如此用心, 不仅给上了颜色, 还把那广告的精髓给画了出来,而不让人觉得突兀。比如卖仿银炭的那本时政书,就是一伙人正围着炭窑在热火朝天地烧制仿银炭的过程, 只有那炭窑上写了陈氏仿银炭几个字,其他地方再没有一句广告。就这么一个点睛之笔,让所有人都记住了陈氏仿银炭。“这也太物超所值了!”“要不是翰林院提前说过了这封面是广告, 我们哪能想到这居然是广告!”“就冲着画广的精美程度,这次昌南的商人们都要赚大发了!”有人在惊叹这广告竟然是这么制作的时候, 就有人在惊叹这书籍原来还可以这么做!千百年来,书籍都是一个模子,一张封皮一个书名, 就是一本书的模样了, 从来没有人想过,原来还可以把书的封面做得如此精美, 吸引人。瞅瞅,这新科举书放在书局里和其他书摆在一起,一眼望过去,就是那么与众不同,让人想不注意到难。注意到后,原本只是来看热闹,不想买书的人,都争先恐后地在书局里买起书来。不为别的,就为了这书精美的封面画,也值得购买。在这个读书人不多,好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即使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读完都能把人给读睡的年代,画才是最能直击人心的!为了让这封面第一眼就能让人眼前一亮,许怀谦可是跟翰林院里好些会画画的官员沟通了好久,才让他们画出如此亮眼而又精美的书籍封面。果然,效果斐然。这些各类看热闹的人,都不在乎这画是不是广告,甚至对他们有没有用,就冲着好看,就一个个抢着要买新科举书了。为此,他们也不在乎翰林院的硬性规定:要买就买全套,单本不卖。既然决定了要全面发展,就的全面发展到底,要是单本购买的话,这些看热闹的人,按照他们这么多年被诗词歌赋给洗脑过的脑袋。许怀谦觉得,他们买,可能也只会买关于诗词歌赋的那本书回去。是,他们看过后,可能就束之高阁了,但他们的家里人呢?万一他们家中有小孩感兴趣的翻一翻,结果启蒙书依旧是诗词歌赋,那他们改革这个科举,改革了个寂寞。所以,要买就得给我全套买。广撒网,广捞鱼,偏科不可怕,怕的是连科都没得偏,只能一条路走到死。这些被封面图给迷花了眼的买书人,不明白许怀谦用心良苦的心思,这会儿听到这个规定还觉得好:“这一套十本书,十本书都有图,正正好,一块收集了。”然而,这还没完。为了能够让这次的新科举以最快最迅猛的速度推行下去,翰林院采用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全套新科举书,读书人购买半价。半价!要知道,缙朝的活字印刷术技术还不够成熟,目前还在采用雕版印刷术,书籍的成本价还没有降下来,除了幼儿启蒙书以外,其他的科举书不会少于一二两银子,贵点的十几两的都有。而翰林院推行的新科举书籍居然让读书人半价。新科举,一套十本书,总价也就三十两银子,平均一本书的价格在三两银子不说,读书人还半价。这一算下来,读书人仅需要十五两银子就能购买到一套完整的新科举书,这可是比他们以前花几十两的大价钱去买一堆书籍,要便宜得多。京都除了闹事的读书人,还有不少老老实实就等着新科举改革的读书人,他们一听到新科举书如此价廉,不少都人感动得落下了泪来。每次科举改革,最苦的就是他们这些无权无势,靠父母辛勤劳作才能读上书的读书人了。因为每改革一次,他们就要花大价钱去购买新的书籍。像上次昌盛帝改革的时政,世家公子不必说,家中自有亲戚仆人送上关于时政的书籍,以及各地的时政消息。而他们这些平民百姓的读书人却要到处去各大书局找才能找到一本,好不容易找到了还要面对店家临时加价的可能性。甚至为了打听各类时政消息,不得不每日花钱去各大茶楼听说书先生说各地奇闻轶事,就怕万一科举考到了呢?其中的辛酸,是有钱读书人们无法体会的。而这次他们仅仅只需要花费区区十五两银子就能买到全套的科举书籍,不可谓不惊喜。然而,他们的惊喜还没有完。那些好奇来买书的、为了封面来买书的、看热闹来买书的,听到读书人买书半价这个消息时,直接把他们认识的读书人都抓来买书了,让他们代为购买。半价呢?!一省就剩下了十五两银子!别看十五两银子不多,对普通家庭来说,十五两银子,省着点都够他们两三年的花销了。这些看热闹来买书的人,虽然也不算是太穷,但能够省下十五两银子,谁不想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