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窗风吹灭的红烛
作者:三两才气      更新:2023-04-30 00:39      字数:2262
  唐皇闭关的这些日子里,太子李弦一每一天里大半的时间都在宣政殿批阅奏章,代理国事。太阳彻底落山,天地悄然走进一片黑暗,皇宫之内却灯火明亮,尤其长安城没有宵禁,对于这个天下最繁华的京城来说,夜晚在某种程度要比白日更为的热闹。殿内的烛火燃着,桌面上的奏章堆成了小山。太子殿下却连看一眼的心思都没有,只是在殿内来回的走着,一脸的烦躁。国师坐在下首位子上,脸上带着和蔼且儒雅的笑容。“殿下,您都走了好几天了。”“您说说,他怎么就这么倒霉?刚破了三劫又种了魔种,我要是他就从小南桥的城头上跳下去,了此余生算了,哪还有脸活在世上?”李弦一气急败坏的骂道。接着不甘心的又骂了几句。国师就只是坐在那里,宽大的衣衫盖在身上,一言不发。半晌后,太子一屁股坐到了椅子上,觉得有些疲倦。“身负魔种,是不是真的就死定了?”他小声问道。国师沉默了会儿,摇了摇头。李弦一的眸子一亮。“这世上从来没有绝对,在李休出现之前,任何三劫之体都活不过三劫。”国师说道。话中的意思很清楚,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总有一遁在外面。“您觉得陈玄策的计划可行吗?”太子问道。国师摇了摇头:“当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无论是可行还是不可行都无法做出定论,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件事变得可行。”“我打算派太子六率赶去小南桥,总有些作用。”李弦一试探着问道。太子六率都是从南征北战的军队中挑选而出的佼佼者组成,其战力颇高,若是赶到小南桥,的确称得上是一份不小的帮助。国师没有说话,和蔼的脸上似乎带着光辉,双眼静静地看着李弦一。自从大唐建国之后,他便一心一意的为这个心爱的国家奉献着。无论是什么时候什么姿势投过去的目光总会带有不一样的含义。淡然,疼爱,和蔼,漠视,倾慕,眷恋,钦佩等等等等。国师大人的目光中也包含了用意,太子自然感受的出来。但他却没有说话。良久,当窗边红烛燃了一半之后国师终于是叹了一口气,道:“殿下,您应该明白,世子的战场在小南桥,而您的战场在宫里,无论是哪一处都很凶险,六率若是离去,你在长安就等于断了一臂。”还有句话他没有说。那就是皇后娘娘不是木头人。不是木头人自然会动,会思考。他的六率未必到的了小南桥。李弦一很聪明,能代掌一国当然聪明,所以听出了这些只能意会的东西。他低着头,抿了抿嘴唇,沉默了很久。然后站起身子猛地把那张满是奏折的桌子踢飞,砸烂了窗口飞了出去。星光落了进来,洒在了遍地的狼藉上。李弦一暴跳如雷:“等老子登基那天,一定要宰了那个臭老娘们。”国师面带微笑的看着这一幕,觉得有意思极了。平日里李弦一一直都是质彬彬的模样,无论是装出来的还是如此,但那就是太子殿下给外人的印象。像今日这般模样可着实少见。“殿下只需要用心处理内政,小南桥的事情交给世子处理就好。”破口大骂了好一会儿,李弦一喝了一口茶才平息下心中的怒火,问道:“我听说皇后派人去拦莫清欢了?”国师点了点头。“是百里奇?”国师又点了点头。李弦冷哼一声:“还真是不把孤放在眼里。”话音落下他又笑了起来。“殿下笑什么?”“杨不定在草黄纸上排名十九,游野修士当中能够稳胜他的人不多,但百里奇排在第十位,哪怕只是第十位也是前十,前十都很了不起。”“殿下好像很有信心。”夜风从破碎的窗子吹进来,吹灭了窗边的红烛,吹动了国师大人宽松的袍子。“第十终究只是第十,醉春风可是第四,区区一个百里奇,我自然不担心。”“半月前,醉春风向西去了。”国师突然道。李弦一脸上的笑容一僵,有些不敢相信。“徐盈秀被人追杀,他想来去了那里。”这是天空与深渊。也是夏与冬的落差。国师将视线探出窗外,目光比这星空还要深邃。“殿下不用担心,有人会拦住百里奇,草圣的医天下也能送到小南桥。”陈落远在天边,王知唯更不可能,苏声晚不知去了哪里,草黄纸上排在百里奇前面的都不在长安。既如此还有谁能拦的下他?李弦一沉默了会儿,像是想到了什么,那双眸子变得很亮,然后笑了起来。“是他?”国师点了点头。“是他。”每一个势力都会有善恶好坏,就像人站在阳光下总会有阴阳两面。当翌日太阳升起的时候,一个身穿黑衣看起来有些矮胖的男子走出了城门,踩在绿草上,顺着官道慢慢走着。这就是百里奇。其貌不扬四个字可以很好地形容他。他长得并不丑,脸上肉嘟嘟的,看上去甚至还有些可爱。每个人都有一些小癖好,比如李休的洁癖和懒。醉春风的嗜酒如命。而百里奇的爱好就是穿黑衣,然后混在茶楼里听说书人讲着草黄纸上那些传奇人物的故事,每当提到他的时候他都会眯着眼睛暗自陶醉,然后偷偷摸摸的从怀里拿出两钱做个打赏。李安之昨天夜里没有回军营,也没有回王府,而是在城头站了一夜。一眼没眨。直到此刻阳光破晓而出,百里奇走出了城门。橙黄色映在他的盔甲上,平添三分威武。他居高临下看着百里奇的背影,一只手放到了腰间的刀把上,双眼渐渐眯成一条缝隙,不知道在想些什么。百里奇的身影越来越远。李安之向着城下走去。他迈出一步,然后身子又停了下来,因为此时此刻城门之内再次走出了一个人。腰间挂着一个酒葫芦,一身白衣,走起路来懒洋洋的。这少年向着太阳伸出了一个懒腰,像是要将天地撑开,哈欠连天。李安之搭在刀把上的手掌渐渐松开,他认出了这人。这是陈知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