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第三十六章(后续)
作者:九沓      更新:2023-04-06 04:12      字数:3538
  【因时长原因,这个视频到这里就结束啦,我们下个视频见。】

  天幕逐渐消失,由天幕而散发出来的可堪比白昼的光也慢慢消失了。

  宣政殿前又恢复一片黑暗。

  除了宫人点燃宫灯,和来回行走的细小声音,宣政殿前再没别的声响。

  夜彻底深了。

  姚崇能主动选择退位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他不是在天幕说过陛下已有罢相之心后提出的退位,而是在此之前提出的。

  试问将他们放在那个位置上,他们能如此干脆吗?

  百官想了又想,觉得还是不能的。

  连一向与姚崇不对付的张说也讷讷不说话了。

  想到日后在朝堂之上就看不到这个向来喜欢跟他斗嘴的姚崇,他心里颇有几分不适应。

  天幕消失,百官身体和精神都放松下来,一夜未睡的疲倦席卷上来。

  李隆基下令散朝后,众人三三两两结伴出宫。

  百官手上的记满笔记的白纸轻飘飘的,但他们总觉得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开元四年十月,姚崇正式递交辞呈。

  李隆基坐在皇位上久久看着这封辞呈,往事还有天幕的画面一幕接着一幕在眼前迅疾闪过。

  他最终提笔,批准了姚崇的请辞。

  虽批准了姚崇辞官,但却没有批准他回乡。

  姚崇不再是执中书令的首席宰相,但是他是一品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仪同三司,级别最高的文散官,虽是一个虚职,但李隆基专门规定,姚崇每五日来宫中觐见,就朝堂政局以及当时的大事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是姚崇所说,李隆基一一虚心倾听,并择优采用。

  李隆基近些时候沉默了很多。

  人也稳重了不少。

  闲暇的时候,他总是会想起姚崇递交辞呈的眼神,里面有不舍,还有悔过。

  姚崇言辞恳切地同他说:“我这一生即将走到尽头,已然如此。天幕与我而言,来的太晚。但陛下,您尚且有挽回之机啊。”

  姚崇的一句挽回让李隆基又想起了第一个天幕。

  年份说远不远,但着实不算近了。

  天幕的内容他已然有些记不太清晰,只记得一个大概。

  但是李隆基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但事后他总会想起姚崇的眼睛。

  李隆基最终召来记录当时天幕的史官,把第一次天幕所说的内容完完整整又看了一遍。

  张说在知道姚崇辞官之后,原本是讷讷不知该说些什么的。

  没想到姚崇是不当宰相了,但是摇身一变成了开府仪同三司。

  不仅如此,还要每五日都要来朝上发表自己的政见。

  心里那点莫名的情绪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顿时烟消云散,暴躁张说又恢复了他本来的样子。

  不就是辞官吗,有什么好伤感的,他张说未来何去何从命运如何尚且还不知道呢。

  不伤感了。

  张说动了动嘴皮子,感觉依旧是如往常一般利索之后放心了。

  不会说不过姚崇了。

  不过姚崇现在已然是一个闲散文官儿了,大约也不会跟他起什么冲突。

  这么想着,张说感觉心都敞亮了些,平日里不是怎么愿意去的早朝,此时都变得值得期待了起来。

  此时的汴州,倪若水在一堆公文之中忙的焦头烂额。

  工作,工作,他的心里只有工作,好好工作才能取得政绩,有了政绩才能被调去长安。

  他爱工作,他的心里只有工作。

  但倪若水不单单只是在工作,他还在等人。

  认真工作只是表象,憋着一肚子的气工作才是旁人都看不到的本质。

  倪若水愤愤把手里看完的卷宗合起来拍到案上,接着又愤愤拿起了另一个卷宗。

  那两个说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败落刺史,已然被调离长安,这辈子永无出头之日的那两个宦官为什么还不来?!

  长安到汴州快马加鞭不过才需要五六日的功夫,这都整整十日了,他们就是游山玩水此时才该到了!

  倪若水心中十分不爽。

  与他一起不爽的还有两个被下了死命令快马加鞭一定要提前到汴州的张公公。

  那两个混账!

  他骑马骑的屁股都快成了八块,他们倒好,真把这差事当玩儿了。

  还敢对着地方官颐气指使的,那可是倪公,天幕可是说了,要不了多久倪公就会重新回到长安,等他回去了,这两个蠢东西没什么好果子吃。

  他这两日在汴州可是看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对倪刺史也是交口称赞。

  按照倪刺史这奋斗的劲头,又有天幕给陛下提醒,说不准能加快倪刺史回长安的进度呢。

  在倪若水和张公公二人焦灼又夹杂着愤怒的等待之中,两个宦官姗姗来到了汴州。

  二人本想在城门口抖抖威风,没想到这威风没抖成,直接被守城的官兵给拉下了马,当场逮捕。

  两个宦官现实茫然,发生了什么?

  他们身上可是带着陛下给的差事,为什么会被抓起来?

  接着就是愤怒。

  抓他?他们怎的敢的呀?

  两个宦官身子扭起来,试图挣脱束缚,甚至大声叫嚷起来。

  “汴州刺史何在?!我身负皇命,谁敢抓我,不要脑袋了吗?”

  “耽误了皇帝的事儿,你们吃不了兜着走!”

  但他们没叫多久,就被臭抹布塞上了嘴巴。

  宦官被抹布熏的神志不清,踉踉跄跄被带到了倪若水的御史府。

  小宦官和抹布斗争了一路,终于在倪若水的面前,把抹布吐了出来。

  “呸!”

  他还没忘记被塞嘴之前的叫嚷:“谁是汴州刺史,让他出来见我!”

  倪若水一肚子气没处撒,终于逮到了出气筒子。

  他从两个宦官身后的门进来,阴恻恻道:“你们是在找我吗?”

  宦官回头,这才看清了他的脸。

  “是你啊,快把我放我,耽误了陛下的事儿,你吃不了兜着走。”

  倪若水作洗耳恭听的样子:“让我听听,你要如何让我吃不了兜着走。”

  “我替陛下去办事,办成了那是大大的奖赏,你识相的话抓紧把我放了,我还能在陛下面前给你美言几句。”

  倪若水反问他:“公公这替陛下办事儿,舟车劳顿的,想必是没看到天幕吧?”

  本以为看到这两个宦官看到天幕,到了汴州能收敛一些,现在看来不仅没有收敛,和天幕说的一样猖獗。

  两个宦官脸上出现了茫然,继而皱眉语气不好地问:“什么天幕,别拿那天幕唬人,我在长安可是看过天幕的。”

  倪若水问:“是哪个天幕?”

  宦官一脸你是土包子的表情:“自然是上官昭容的那个天幕。那天幕只有长安人能看到,想必你在这地方是看不到的。”

  倪若水这才明白,这次的天幕怕是只有长安,以及长安之外被提及姓名之人所在的地方能看到。

  他看宦官的模样,心里只觉得好笑:“替陛下抓鸟的差事还真被你当成令箭用了。”

  宦官脸上露出惊恐的表情,他是怎么知道陛下派的差事是去寻鸟儿?

  高公公千叮咛万嘱咐,这事儿不能张扬

  出去。

  他怎么会知道的?

  难不成天幕真的再一次出现了?

  “天幕说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宦官有几分语无伦次了。

  这时,被李隆基派来将二人抓回的张公公走出来了。

  “想知道天幕说了什么,那你还是跟我回去慢慢儿听吧。”

  看到张公公,两个宦官终于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

  张公公官职在他们之上,怎么跑来汴州了?

  在张公公身后的士兵身穿甲胄,面无表情走上前,将两个宦官的手绑了起来。

  办完了事儿的张公公心情大好。

  陛下给这两个宦官的任务他们怕是完不成了,但是,陛下给他的任务,他已经完成了。

  张公公神清气爽,对着倪若水恭敬道:“麻烦倪刺史了,这几日多有叨扰。”

  倪若水也笑的爽朗:“张公公说哪里的话。”

  张公公继续道:“陛下催的急,这便启程了,那我便在长安,等着与倪公再次见面了。”

  这话一语双关,说的是倪公,不是倪刺史。

  倪若水听明白了他的意思,心里更敞亮的些。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更认真努力搞好政绩,争取更早些让陛下看到。

  “我替公公准备了些路上的吃食,公公且带着。”

  倪若水接过下人递来的包裹,拿给了张公公。

  张公公感激点头。

  短暂道别之后,张公公翻身上马,身后的士兵押送这两个蔫头耷脑的小宦官,离开了汴州。

  倪若水站在原处,看着马蹄带起的一阵的细尘。

  马是往长安的马,而终有一日,他也会骑上这马,带着他的政绩与宏图,去往他心之所向之地。

  不待下人提醒,倪若水开口:“走吧,还有些公务没处理完,抓紧回去。”

  后民间广为传颂,汴州刺史倪若水,为政清廉,兴学广教,扩建夫子庙,兴建州县学舍,勉励生徒,亲自教诲,境内教化盛行。

  开元七年,因政绩突出,授尚书右丞,赴任长安,百姓痛哭,相送十里。

  为尚书右丞之时,清廉勤勉,忠心上谏。

  唐玄宗李隆基评曰:“卿具奏其事,辞诚忠恳,深称朕意。卿达识周材,义方敬直。故辍纲辖之重,委以方面之权。果能闲邪存诚,守节弥固。骨鲠忠烈,遇事无隐,言念忠谠,深用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