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答题)
作者:九沓      更新:2023-04-06 04:11      字数:4164
  第8章

  李隆基一字一句跟读道:“为了营造评论区的和谐氛围,初级用户请完成答题后再进行发言。”

  “我是初级用户?“

  【如只在历史区发言,只需答历史题。】

  【请选择你熟知的历史人物进行答题。】

  天幕之上出现了众多人的姓名。

  这里面有许多李隆基认识的,也有许多他不认识的。

  在茫茫名字的海洋之中,李隆基精准地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唐玄宗李隆基。”

  一时之间,欣喜涌上心头。

  这就像是科考之时,考官就在身边将答案一一说出,书本摊开放在考场,直接对着抄就行了。

  不,不仅仅于此。

  他可以在满分的试卷上进行发挥,夺个魁首不成问题。

  让他李隆基来回答有关李隆基的历史问题,答案自然更多了准确度与可信度。

  毕竟没有一个人能比他更要了解李隆基了!

  就像没有一个人能比诗人词人更要了解自己的作品一般。

  李隆基准备好了,无论天幕出什么问题,他都有十足的信心去应对。

  他昂首挺胸,胸有成竹点下了天幕上的“确认答题”,等待题目显现出来。

  【唐玄宗李隆基生于何年?】

  题目下面显示出三个选项。

  【a垂拱元年 b太极元年 c唐隆二年。】

  唐玄宗气定神闲,自信将手伸向了第一个选项。

  垂拱元年八月五日,睿宗李旦第三子李隆基生于洛阳。

  他不仅记得年份,他还记得月份。

  就说了,他李隆基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小小问题难不倒他。

  至于太极元年,那是他登基的年份。

  至于那最右边的唐隆二年,唐隆二年发生了什么大事吗?

  李隆基摸着下巴陷入了沉思。

  这一年似乎没有发生什么大事。

  这个选项是被拉来凑数的吧?

  题出的不严谨啊。

  李隆基并未多想,将其归结于出题人的疏忽。

  若这是要是他出题,他便不会将所有的年份都围绕着一个人设置,高祖至少要列一个选项,太宗也是,以此来进行混淆和区分。

  李隆基对自己进行了一番肯定,又对这题的简单程度进行了一番批判,接着自信开始回答第二题。

  与此次同时,后宫之中的杨贵嫔抱着不过两岁的儿子李亨看着天幕,蹙眉道。

  唐隆二年?真奇怪啊,他儿子的出生年份怎么出现在天幕之上了?

  不管了,这题定然是由陛下来做的,她只要尽心养好儿子便可。

  睡梦中的李亨打了个小小的喷嚏,咂咂嘴,翻了个身,又继续睡过去了。

  年仅两岁的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多年之后会成为大唐新皇的命运。

  天幕出现了第二题。

  【请问下列哪个选项,是李隆基所杀三子之一?】

  随着天幕之上的字开始逐渐浮现出来,李隆基也逐渐慌了。

  杀三子,他当真一日之中杀了三子?

  这种题目为什么要放出来?

  大家都看着呐,文武百官都看着呐?

  能不能给他留一点面子?

  弹幕完全不给他留一丝余地,选项紧随其后显现出来。

  【a李琮 b李瑛 c李亨。】

  第一个选项,他的长子李琮,今年不过七岁。

  第二个选项,他的次子李瑛,今年也七岁,生母还是他颇为宠爱的赵丽妃。

  十三个选择,他的三子李亨,今年才刚刚两岁。

  李隆基脑袋空空,不知该如何选择。

  他太傻了,他单想到了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却疏忽了这天幕之题来自于未来。

  张说看着李隆基的背影眼神震惊又复杂,陛下果然杀三子。

  他果然干了这件事!

  陛下的长子认真上进,又一向孝顺,最体贴不过的。虎毒尚且不食子,如何能选一个孝顺的儿子去死?

  陛下的二子长相随了他的母亲,瓷娃娃一般可爱,那可是陛下喜欢的赵丽妃啊?且赵丽妃在陛下登基之前,做了那么多年的外室,着实算不上跟陛下享福。若赵丽妃知道自己的儿子或许会死在陛下的手里,该作何感想?

  陛下的三子更不必多说,两岁的奶娃娃他能有什么错处,他哪里都没有错。

  李隆基欲哭无泪。

  为了获得天幕下的评论权,此时此刻,他得做出一个选择。

  可是他如何选择?无论第一个选择的是谁,都说明了他心有不公。

  文武百官都看着呐!

  他放在袖下的手隐隐有些哆嗦,再也无法自信起来。

  高力士看着李隆基蔫巴巴的背影,上前道:“陛下,不若从左往右,挨个选择。陛下所求问天幕之事,是国家兴亡的大事,只有先一步知晓灾祸,才能寻良策规避灾祸啊!”

  李隆基经高力士提点,沉下心来。

  说的对。

  提前知晓灾祸,才能寻找良策规避灾祸。

  他看向百官,沉声道:“朕爱子之心如一,未来发生何事尚且不可预知,朕的儿子们如今年幼,朕自当好生教导。朕依次选择,只为求问天幕国家兴亡之大事。”

  这话说的好听,百官不是傻子,皆听出来了。

  儿子年幼,也就是说之后很可能长歪了,若是做了些什么谋逆之举,他杀了儿子也是理所应当。

  好生教导,也就更坐实了上一句的言外之意。就是因日后有可能品行不端,才更要在小时候悉心教导。

  百官沉思。

  陛下这话确实有推卸责任之嫌,但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

  或许这三子确实做了什么不当的举动,才引来了陛下的怒火。

  更何况如今有了天幕,众人皆知陛下日后会由此举动,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名声,陛下都不可能再做此事。

  “一切皆是为了江山社稷,陛下请选吧。”

  宰相张说带头道。

  接着百官跟着附和:“陛下请选。”

  在百官说着陛下请选择的时候,后宫众人心态差异巨大,说是南辕北辙都不为过。

  王皇后内心无甚波澜,没关系,她没有儿子,这事情跟她没有半点关系。

  她想了想李隆基如今麻爪的模样,诡异地获得了一些快乐。

  而另外三个女人的心脏快蹦出嗓子眼了。

  她们分别是李琮之母刘华妃、李瑛之母赵丽妃,还有李亨之母杨贵嫔。

  她们害怕啊!

  这哪里是天幕出的题目,这简直就是悬在她们儿子脑袋上的一把刀子。

  太极宫殿前的李隆基已经开始选择了。

  他捂住颤抖的心,将手伸向第一个选项。

  a李琮。

  天幕之外的众人皆心系其上,无数颗心被高高吊起。

  这可是长子啊!

  【回答错误。】

  李隆基一口气卸下三分之一。

  好啊好啊,他就说了,琮儿是他最孝顺的儿子,定然是不会干什么忤逆他的事情的。

  刘华妃一口气呼了出来,因紧张而整个身子过于紧绷,突然卸下力道站都站不稳了。

  两行热泪从倏然流出,她又是后怕又是庆幸。

  “我儿活着,我儿还活着!”

  此时压力给到了李瑛之母赵丽妃,还有李亨之母杨贵嫔。

  赵丽妃心里还存有几分庆幸,她庆幸自己有李隆基对她的宠爱,就是有着这份宠爱,陛下也不能下如此狠手。

  而杨贵嫔抱着两岁的儿子,已经开始提前哭了。

  李隆基预备将手伸向第二个选择,天幕又发出了提醒。

  【请重新作答。】

  李隆基回过头去,老老实实重新做题。

  接着,他按照顺序,选择了他的第二个孩子,b李瑛。

  但是他心里是不认同的。

  不应当是这个孩子的,这孩子是赵丽妃所出,这孩子是他最好看的孩子。

  李隆基在选这个答案的时候,心里压力实在没有选第一个的时候大。

  但是,不出意外的话,要出意外了。

  【请问下列哪个选项,是李隆基所杀三子之一?】

  李隆基:b李瑛。

  天幕:【回答正确!】

  回答正确?!

  百官的眼睛全部都瞪直了。

  “天幕说回答正确?!”

  “陛下杀了他的第二个儿子?”

  “他真的杀儿子了?”

  “真杀了?”

  满堂哗然的声音传来,全飘进李隆基的耳朵里,他只感觉无地自容。

  想找个缝把自己埋起来。

  别说了,快别说了,朕知道朕杀了第二个儿子了,朕也十分心痛,快别说了。

  杨贵嫔抱着还在睡着的儿子,放下心来。

  不是他的儿子,她的儿子还活着。

  她紧紧抱着自己的孩子,眼泪汹涌流出。

  而她怀中的孩子,大唐下一任帝王,还正在熟睡之中,对此一无所知。

  最崩溃的当属后宫之中的赵丽妃。

  她双目瞪直,眼睛发红:“回答正确?!”

  “我儿啊!”

  赵丽妃哭天喊地,声音之大传出自己的宫外:“我——儿——啊——”

  “陛下无心呐,陛下无心,我儿尚且七岁啊,他对陛下满心孺慕,日日读书不肯懈怠啊,怎会落得如此结局?”

  赵丽妃彻底认清了帝王的宠爱。

  所谓帝王,最爱的不过还是手上的权利和地位,女人于他们而言,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东西,而这花可以有一朵,可以有两朵,甚至于花谢之后,那地方挪出来,便可添置新花了。

  百花争艳只为夺君片刻回眸啊。

  可花终究无百日之红。

  赵丽妃哭出了声。

  李琮与李瑛站在一处。

  不过方才七岁的孩子,看着天幕,就此知道了自己的结局。

  李瑛垂眸道:“皇兄,阿耶要杀了我。”

  李琮不知如何安慰,也不知怎样开口,他与李瑛同岁,此时作为兄长,能做的也只有将弟弟揽在怀里。

  李瑛本倔强地抿着嘴,被兄长安抚性抱在怀里后,眼泪终于忍不住,吧嗒吧嗒掉了下来。

  “阿耶他,如何能杀我?”

  “我前几日还在为阿耶准备生辰礼物,我准备了许久,只希望阿耶喜欢。”

  “我此后定小心谨慎,不让阿耶厌恶。”

  “我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做……”

  太极殿前。

  李隆基看着天幕之上的“回答正确”,却怎么都开心不起来。

  他李隆基真的干了杀子的事情。

  他如今喜欢的儿子就在这三子当中。

  他在心里叹了口气。

  为父为母的,哪里有不希望能尽享天伦的呢?

  可生于皇家,离这份天伦,相去甚远了。

  若杀子行为是出于他的昏庸,那自即日起他便时时刻刻检讨自己。

  若是出于二子的谋逆之心……

  李隆基面容严肃,皱起了眉。

  可,可他现在方才七岁啊。

  李隆基想到自己儿子那张稚嫩的脸,和那份稚子的童真,手上的力道终究是散开了。

  子不教,父之过。

  他尚且年幼,他应当好好教导他的。

  李隆基还沉浸于悲伤之中,天幕又出题了。

  【请问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做了什么?】

  【a无所作为 b死守城门 c弃城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