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视频)
作者:九沓      更新:2023-04-06 04:11      字数:4175
  神音还在继续。

  【一句“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如一”,包容之心昭告天下,引万国来朝,上下一心,凝聚力空前高涨。

  开放、包容、进取的大唐气象由此奠基。】

  天幕画面之上多了一些漂浮的文字,自右侧出,又自左侧消失。

  【鸵鸟拉粑粑:什么千古一帝的评比,我话就放在这,李世民他根本不需要。】

  【拱白菜的猪:李世民站在那里,就是千秋帝范,他就是标准答案。】

  【美丽大脸花:他没虚度任何一天,五十年的人生,每时每刻都是光芒万丈。】

  【可可狐:实实在在的六边形战士,本来是长寿版的霍去病,谁知道他做了皇帝。】

  【嘚瑟先生:太宗皇帝的综合能力在中国古代皇帝中大概无人能及,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画面之上突然出现的漂浮着的文字引众人注意。

  “这飘出来的是什么?”

  “看这语气,有些像不同人的评价。”

  “我们大唐的繁盛不是被一个神仙看到,是被众多神仙看到?”

  “我刚刚数了数,飘过去五句话。”

  “如此说来,那便是五个神仙!”

  “我大唐何其有幸,引如此多的神仙前来观看。”

  “可这神仙的名字着实怪异……闻所未闻。”

  “寰宇之大,我们毕竟是普通凡人,我们凡人能瞻仰仙人名讳已是三生有幸。”

  没有人会不喜欢夸赞,哪怕这夸赞并不针对于百官个人,但这足以让他们激动不已。

  大唐因繁盛引来了神迹!

  神迹赞颂太宗,这理所应当,唐太宗他功绩累叠,当得任何称赞。

  他们无名无颂,但是他们的帝王彪炳千秋万代。

  史册会记载太宗的丰功伟绩,会记载唐之盛世。

  而他们,是大唐人!

  他们不是突厥,不是蛮夷,不是高句丽,他们生于大唐,长与大唐,他们生来便在这片万国来朝的土地。

  一时之间,太极宫门前沸腾起来。

  每个人身上的洋溢着浓浓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这是天神见我朝造福百姓,造福人间而降临的神迹啊!”

  “我时常叹息自己命途多舛,殊不知生在大唐,便是我一生之幸。”

  “我若是早生百年,或有机会一睹曾经盛景。”

  “曾经是盛景,你焉知如今并非盛景?”

  百官都在感叹太宗的丰功伟绩,缅怀开国皇帝,遗憾不能一睹先皇风采。

  而李隆基只注意到了天幕说的两个字:奠基。

  是的,奠基。

  一座高大房屋,既然有了基石,那便一定有人砌墙,一定有人将这基石,变成高楼琼宇!

  究竟是谁完整的将盛唐这座楼宇铸就而成?

  天幕在他上位初年出现,是否是在暗示着什么?

  李隆基心里隐约形成了某种想法,这个想法让他呼吸急促,让他既激动不已。

  他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尽量不在面上显露分毫。

  天幕接下来的话仿佛是为了应征李隆基的猜想。

  【唐之盛以贞观为始,那描摹盛唐的画笔,传到了一人之手,他铺开绘制一半的卷轴,将最浓烈的颜色倾洒其中。

  他手执唐画卷的尾端,至此,整个大唐盛世尽现世人面前。】

  天幕之下的李隆基握拳。

  果然如他所料,在唐太宗之后,一定有人将唐之盛世推向了顶峰!

  整个大唐盛世尽显世人眼前?

  那便是继唐太宗之后,出现了一个文武双全,能力出众,可堪比太宗的皇帝带领大唐走向辉煌。

  既然大唐能引得天神亲自降神迹,那便说明唐并非如之间几世而亡的朝代。

  李皇室会世世代代传下去。

  李隆基咬紧了牙关,他看着天幕,既期待着天幕接下来的话,又有隐隐的害怕。

  他怕这带领大唐走向顶峰的皇帝不是他,他怕自己究其一生不过碌碌无为,他怕天幕说出了更为优秀的李家子孙后代,取代他的位置。

  他才刚登上那个位置不到一年,板凳还没坐热。

  在此时候将他拉下皇位,他不能接受,也不会允许。

  想到此,李隆基的拳头握紧了。

  他开始在脑海中筛选着这京城之中有哪些心怀不轨的亲王,有哪些能力出众的儿子。

  天幕接下来的话将李隆基的飘远的思绪重新拉了回来,并且让他如擂鼓的心脏直接冲到的嗓子眼。

  【以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为始,直至开元盛世,大唐的繁盛达到顶峰。】

  听到这句话,李隆基呆住了。

  开元盛世,繁盛顶峰。

  开元啊!

  这是开元!

  他满腔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心情再也掩饰不住。

  他高兴得涨红了一张脸。

  天幕说什么?

  天幕说了开元!

  他初登皇位,改元为开元,这是他的年号!

  那个带领大唐走向辉煌的皇帝不是别人,是他李隆基!

  “史官在何处?史官在何处!”

  李隆基昂着头,连问两声,在百官之中寻找一个从未入得他眼的小小史官。

  此时此刻,此时此景,这等神迹,这样的丰功伟绩,如何能不入史册?

  这是独属于他李隆基的荣耀!

  尽管这才是他荣登大宝的第一年,李隆基仍然有这个自信,他就是那个天选之子,那个命定之人。

  千百年来的朝代更迭,不是盛极必衰的自然规律,而是在等。

  上天在等,在等一个真正的真龙天子出现。

  李隆基只觉得自己高了七尺,能直顶天穹。

  胸腔处好像有一团气在膨胀,他有些飘飘然,仿佛顺着这股气,便能羽化登仙。

  高力士见此情状,连忙折返回大殿找笔墨。

  陛下这是要记录在史啊!

  能进太极殿的都是察言观色的人精,有机灵的见皇上如此模样,行跪拜大礼匍匐在地:“恭喜陛下!”

  此行为提醒了还陷入震惊于欣喜之中的众人。

  一时之间,太极殿门口跪倒一片,恭祝之声响彻云霄:“恭喜陛下!”

  李隆基双手负在背后,高深莫测之中带着抑制不住的骄傲。

  他环顾百官,心潮澎湃。

  这些,是朕的臣子!

  他眺望远方,似乎隔着宫墙就能看到外面行人。

  外面,是朕的百姓!

  他低头看着脚下,石阶层层。

  这里,是朕的土地!

  他深呼一口气,最终看向了天幕。

  这,是为朕降临的神迹!

  史官顾不得礼仪,撩起衣袍,冲到前面。

  写下的史册被万人看,这才是一个合格史官的毕生追求啊!

  能侍此主,实在是他三生有幸。

  年轻的史官接过高力士递来的纸笔,撩起衣袖,颤抖着双手,以地为桌,唰唰便开始落笔。

  李隆基久久的看着史官笔下的字迹。

  他可以料想的到,这份史册传出去是怎样的轰动。

  不仅他在世之时荣耀加身,乃至百年之后他入土,带领大唐走向辉煌的事迹也依旧可以被口口相传。

  是的,现在的李隆基已经将这一生的高光时刻通通想了个遍。

  天幕的画面在继续转变。

  那是一个身着黄袍的背影,他站在极高的城楼之上,面对的是整个长安城的百姓。

  旋即又是朝堂之上的画面,坐在龙椅上的中年男人蓄着胡须,整个大殿庄严巍峨。

  大臣们看看天幕,又折返回去看看自己身后的太极宫。

  “这不对啊,这与我们的太极宫,想去甚远。”

  “这外头的形制也不同,天幕上的大殿虽与我们所在的相似,但根本不一样。”

  大臣们皱着眉头看那高位上蓄胡子的男人,又尝试小步往前挪挪,试图近距离端详他们陛下的面容。

  他们的声音压的更低了。

  “这也不对啊,天幕上那人,可不是我们的陛下。”

  “是啊,虽天幕上的人也英俊潇洒,器宇轩昂,但那是另一个人。”

  “这是怎么一回事?难道这天幕是假的不成?”

  李隆基虽将注意力放在了天幕之上,但大臣们窃窃私语的内容也传到了他的耳中。

  天幕刚说了他李隆基一手建立盛世,后面的臣子却在讨论这天幕是假的?

  哪里有假?他倒是看这天幕真的很。

  神迹,怎会有假?

  李隆基冷哼,气从鼻孔出来。

  高力士作为内侍,时刻关注着李隆基。

  按理说,他本不该多言。

  但这到底不是在讨论国家大事,往小里说,不过是臣子们随口的讨论之辞。

  于是他接了话茬道:“我们平日看戏听曲儿,里头的故事也是找人扮演的。想来这天幕也如我们一般,找神扮演了陛下。”

  说着,对着李隆基恭敬作揖。

  李隆基听到高力士的话,不虞的面色舒缓了一些。

  他十分赞同:“朕认为,确是如此。天幕既能通古,自然也可预知之后未发生之事。朕登基一年,而天幕所说的唐之盛世,是未来之事。这还需君臣一心,共同创造。”

  说话的大臣自知失言,忙不迭作揖:“陛下说的是。”

  经李隆基提醒,众人也发觉了,天幕神迹展现出来的并不仅仅是过去是事情,未来会发生的事情,天幕也会透露。

  想到此,百官们也激动起来。

  不知道他们是否有机会看到自己的未来?他们是否能官运亨通,仕途顺利,常伴陛下身边,成为他的左膀右臂,肱股之臣?

  神音还在继续。

  【李隆基他励精图治,任用一批能臣。在一个又一个贤相的辅佐下,他于骊山阅兵,于泰山封禅。

  他将大唐推至繁盛,离不开他非凡的领导能力,审时夺度,知人善任。】

  此时,太极宫外响起了一片抽气的声音。

  封禅!

  封禅可是最为隆重的大典!这是一代皇帝让朝堂政局稳定,国土疆域安宁,百姓安居乐业,才会进行的盛典!

  这是登临泰山之顶,去最接近上天,最接近天神的地方,将皇帝的成功告知于天地。

  这是对一个皇帝最大的认可。

  太极宫门前又跪倒了一片:“恭喜陛下!”

  李隆基摸着自己的心口,竭力平复自己并不冷静的心情。

  明君,他可是一代明君,不可因区区几句的赞美之辞忘乎所以。

  明君,冷静!自持!端庄!

  他转身,看着跪拜自己的百官,只觉得通身舒畅。

  李隆基像是看女婿的丈母娘,看着这些人,越看越满意。

  只是不知他的贤相究竟是何人?

  那个能与他并肩,携手共同开创大唐盛世的究竟是谁?

  神音给出了答案。

  【姚崇便是唐玄宗的救时之相,大名鼎鼎的“十要事说”由姚崇嘴中说出,振聋发聩。

  君臣之间,着实千载难遇。

  姚崇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敢于直言纳谏。

  此时的唐玄宗知人善用,虚心纳谏,整个王朝欣欣向荣。】

  李隆基有些呆滞。

  谁?神音说是谁?

  他没听错吧?

  姚崇?

  那个被他给了一个背刺的大臣?

  李隆基的双手张了又握,握了又张。

  麻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