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 章
作者:戏好多      更新:2022-03-18 22:07      字数:3227
  没见着李绍成带着他们去下虾笼都是背着人,寻着僻静的地方去的么?

  说起空着手来收虾笼,不带家伙事怎么装?

  那是因为啊,在前不久,老神棍李绍成同志,经过长期的考察与慢慢透露后,曝光了自家孙女的乾坤袖。

  当时赵庆国的表情,用心累懵逼都不足以形容。

  最后的结果是,某小倔孩一脸紧张的担忧,以后该怎样帮乖乖妹妹守好秘密,也心累,自家爷爷奶奶还有妹妹不靠谱,这样大的事情,怎么就告诉他了呢?

  他真的是太难了!

  等到了地方,赵庆国看到乱糟糟印满鞋印的现场,想着自家爷爷辛苦编制的几个虾笼,心里恨的不行。

  也不知道是谁,偷了他们辛苦抓的小鱼小虾也就罢了,居然连虾笼都一锅端了,也太可恶了些。

  李唯一看着赵庆国气的不行,只得无奈上前安慰。

  “算了,庆国哥哥不气,可能是对方太饿了,所以才拿了我们的虾笼。

  再说了,我们不也是属于偷摸占公家便宜的人么,算了,算了,我那里还存着不少以前晒干的小鱼小虾,够吃的。”。

  话是这么说,李唯一心里想的却是,饥荒的乱象已经开始显露了吗?

  回头她得家去跟爷爷商议商议,看看当初在香港收获的那些粮食,到底选个什么时间偷摸放出去。

  下午刚回到家,一进门,李绍成就被自家孙女拉到一边叨叨叨。

  听孙女说出她的担忧,李绍成感慨万千,他家的乖乖终于长大,心智成熟了啊。

  和蔼的笑着,抬手揉揉孙女的脑袋,“行了,爷爷知道了,你赶紧写作业去,爷爷去大队部看看。”。

  李唯一乖巧的应了一声好,目送自家爷爷远去。

  大队部里,李绍成到的时候,大队长各小队长还有支书、会计、妇女主任、民兵队长等人团座一起,一个个苦大仇深的焦灼着。

  “老支书,您年纪最大,倒是给大家伙拿个主意啊,仓库里可就剩下二百几红薯了啊!”,全队上下那么些人口,两百斤红薯真要吃起来,一顿都不够造的。

  “想办法,我能想什么办法?”,眼下仓库空的能跑老鼠,你当是他乐意看到的?

  队里今年的收成,全交了公粮都堵不住口子,他们这拨队里的干部是想尽了办法,才节流了那么些红薯在库里。

  只可惜队上人太多,太能吃,即便眼下才开春,队上的老妇女们也都放出去找食了,只仍旧堵不住空缺,往日里顿顿都吃不断的野菜,如今遇到干旱,经过人们一层层的刮地皮,眼下也难以为继。

  屋子里的干部们,想着厨房唠叨再三她们都数着米粒子下锅,想着采摘队的妇女们日复一日严重的抱怨,想着可能下一顿就没得米下锅……

  一屋子干部们都哑了火,面目愁苦时,大队部的门被咚咚咚的敲响了。

  妇女主任离着门边最近,她起身打开门一看,发现是李绍成,对方热情的招呼,“李叔,您怎么得空来了?”。

  李绍成冲着对方点点头示意打招呼,人抬脚进来,直接看着大队最高领导大队长跟大队支书。

  “二哥,老支书,我刚从乡下回来,看到茅山坳生产队那边,如今圈了一大片浅塘湾种浮萍跟水葫芦,那玩意发的快,几天功夫就能长一大片,眼下大家都困难,我们队上是不是抽两块靠近水源的田,堵上口子也种一些?好歹先解决眼下的吃饭难题。”。

  “真的?茅山坳真种那玩意啦?”,大队长激动的站起来追问自家妹婿。

  李绍成点头。

  大队长随即转头想跟老支书说,不然他们队上也种一点,好歹怎么说顶过这段青黄不接的日子就行,待到秋收,大家就有活路了。

  只是没等她开口,边上有人就提出异议了,“浮萍跟水葫芦,那玩意都是给猪吃的……”。

  “猪吃的怎么啦?猪吃的人就不能吃啦?真到了饿死人的时候,不要说是浮萍水葫芦,就是吃土,那都是常见的事!”。

  妇女队长就见不得一群男人叽叽歪歪,如今都火烧眉毛,马上要饿死人了,还有人脑子不清楚。

  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大队长,老支书,我建议,我们赶紧派人到茅山坳去,找他们大队换点种苗来,趁着眼下天还不热,水源还有出水,赶紧拦几块田,种点浮萍水葫芦糊口,队长,老支书,人命最重要啊!要是人都没了,再有田,将来谁去种?”。

  妇女队长说的真切,引的全部的人目光齐齐的看着老支书。

  只见他急促的吧嗒两口烟,最后拍板,“行,那先种点,活命要紧。”。

  说完看着李绍成,“绍成啊,你虽不是我们队上的人,可却住在村子里,在老叔我眼里,你就是跟我们社员们是一样的人啊,眼下村里人遭了难,我们也跟茅山坳的人不熟,老叔还想请你做个中人,帮我们牵个线去换点种,你看?”。

  李绍成来时,他心里就有了计划。

  眼下饥荒才将将开始,还不到最严重困难的时候。

  如果这时候自己就把粮食散出来,那到时候饥荒再严重些那该怎么办?

  思来想去,李绍成决定先想其他办法,这就想到了自己去茅山坳给牛看病时,看到人家种的代替粮。

  不用老支书说,他也是愿意帮忙的,自然不会拒绝。

  “行啊,老支书一句话的事,您看是明天就去吗?”。

  “当然,事情越快越好,不怕你笑话,绍成啊,我们大队粮仓都空的能跑老鼠啦!”。

  看来,实际情况比自己料想的还要差。

  想想孙女跟自己说的情况,他也猜到,估计上山下河找食物的队伍也没什么收获,几乎是立时,李绍成就想到了,曾经孩子们跟蚂蚁搬家样收拢回家的那些食物。

  “老支书,您都说了,我们一家住村里多得大家的照顾,不是一村人甚是一村人,既然大家都是一家人,我想捐点吃的给队上。

  当然啦,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毕竟如今我们夫妻俩拿着供应本也买不到供应粮,就是些孩子们以前在山里挖的葛根、魔芋,秋日里捡的橡果子、板栗什么的,东西不多,大家别嫌弃。”。

  嫌弃?怎么可能会嫌弃?

  李绍成此话一出,哪怕大家并不以为李绍成嘴里说的这些东西有多少,可大家全都内心感动,心里暗自记住了,李绍成在危难时刻对于全村的帮助。

  这些东西在往年不算什么,但是在灾荒年间,在一抓草根都能救命的灾荒年间,东西再少都是天大的恩情。

  身为大队长跟老支书,听了李绍成的话,俩老头眼里有着泪光。

  边上如妇女队长跟民兵队长等人,听了李绍成的话后,他们暮的想起自家崽女,在去年也跟着李绍成家的俩娃上山下河的瞎捣鼓。

  身为家长,当初是以看热闹,开玩笑的心态对待,根本没往心里去,更没往这方面想。

  眼下被人提及,身为父母的他们突的就想到,好像自家也有不少这样的东西。

  嗯,是放家哪里来着?都是孩子自己收着的,他们当初也没管。

  这下子就跟打开了开关键一样,身为队上领导,一个个的也急着回家去看个究竟。

  虽然这时候也有自私人;

  虽然曾经孩子拿家去的食物,也有小气的家长拿着就往收购站去换了钱;

  但是仍旧有大多数的家长,随着家里娃子开心,根本没往心里去。

  结果随着李绍成捐献出来,让人不可置信的好几大蛇皮口袋的东西时;

  当妇女队长他们也跟风的,把家里娃子们的劳动成果捐献出来,大队长跟老支书还特意召开全村大会,重点表扬了这些孩子们时,其他的社员们一个个深受感动。

  在大家知道村里没了粮食时,一个个的慷慨解囊,纷纷捐献出了宝贵的可以保命的食物来。

  当时看了如此场面的李唯一都一心感慨,这时候的人们,内心可真淳朴。

  社员们靠着这点食物,真是如数着米粒子下锅一样的俭省,加上有发的格外快的浮萍跟水葫芦打底,虽然很难吃很难吃,好歹让大家顶到了秋收。

  时间进入到了1959年秋天。

  通过一年的努力,他们这里虽然也遇到了干旱,不过好在不算特别严重,大家勉强保住了这一年的稻子。

  开镰的那一日,社员们看着眼前金黄的麦浪,一个个激动的流下了热泪。

  春种,秋收,颗粒归仓,人们甚至来不及煮上一顿米饭,来犒劳下连日来的辛劳,慰藉下近一年来空瘪的胃囊,上头甚至等不及他们去交公粮,征粮队直接下乡了。

  也是他们倒霉,长沙头生产大队离着县城太近了,所以首当其冲的不是他们还能是谁?

  今年虽然损失了两成的稻谷,仓房虽然没有全部装满,收获的喜悦都还没有过去,社员们就凄苦的看着征粮队拉走了所有的粮食。

  按照征粮队带来的账本,他们以去年队上报了一千五百斤产量的数额,本是要拉走全部的粮食,还给大队扣了个仍欠很多很多斤粮的红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