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第六十五章 开春 晋江文学城独发……
作者:将月去      更新:2023-06-06 19:21      字数:7236
  沈氏知道明荞去温泉庄子的时候,就是和明玉一起睡,睡觉之前明玉会给她讲故事,为此,沈氏还特意找了两个话本子,也想着睡前给女儿讲一讲。

  但连小鲤鱼历险记和熊大熊二都听过的燕明荞,怎么可能对话本子上的才子佳人故事感兴趣。

  沈氏照着书本念,燕明荞讲到一半就睡着了。根本没问过一次“后来呢”,睡得可熟了。

  沈氏低下头,燕明荞闭着眼睛,睫毛偶尔颤一下,整个人都是往沈氏这边靠的,胳膊和腿贴着沈氏,把那块儿被子捂得暖烘烘的。

  她鼻子小而挺,嘴巴微微嘟起,唇珠圆润小巧。燕明荞一直用着燕太妃给的方子,脸上白里透着粉。

  耳垂很有福气,上面的金色圆珠也觉得可爱。

  耳洞好像还是小时候给扎的,那会儿才一两岁,也不记得疼。

  陈小娘给她睡得后脑勺也好看,沈氏这么瞧着,觉得哪儿哪儿都好看。

  沈氏忍不住笑了一下,这丫头,说听故事听故事,自己倒是睡着了。

  沈氏把书放下,把床帏遮挡严实,下面的油灯就自己亮着,她躺下,没一会儿也睡着了。

  有女儿睡在她身边,很安心,

  次日是初七,不用请安,不用上课,母女两人一觉睡到天亮。

  燕明荞在正院养得很好,身上有肉但不胖,手脚都是热乎的,而沈氏年纪越来越大,今年三十三岁,差不多半辈子过去了。她总是体寒腿脚冷,跟女儿睡这晚暖和的不得了。

  两人起来之后又用了早饭,燕明荞在晨起冷气中抚了半个时辰的琴,练了半个时辰的字,然后看书到中午吃饭。

  中午燕明荞去寿安堂用的饭,燕明月偶尔也会去寿安堂,倒不是因为燕明泽的嘱咐,而是觉得她留在府中做姑娘的日子两几年了,祖母对她虽然没有对二姐姐五妹妹好,但也从没亏过什么,祖母是长辈,她理应尽尽孝心。

  宁氏虽然偏心,但吃过的盐都比小辈们吃过的米多,对她是真心还是假意能分辨出来。

  燕明月真的孝顺,那她也愿意对这个孙女好些。

  宁氏手里有不少东西,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还不如给小辈们,说不定等她不在了,这些孩子看见东西还能想起她的好来。

  但燕明月偶尔会要些不贵重的,而且她从不留饭,她心里一直对苏小娘有愧,尽管事情不是自己做下的,可那是她的弟弟和小娘,怎么可能撇干净。

  因为这事,她都不敢见母亲和五妹妹。

  初五请安那天,燕明月一直低着头,请完安,就直接回院子。

  一连几日,她都没去过正院,在年前,她常去的。

  燕明荞吃过中午饭就回了正院,她也没见二姐姐。

  沈氏道:“你二姐出门送人了。”

  虽然两人之间夹杂着许多不可明说的东西,但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这让沈氏怎么能不高兴。

  镇北侯一年到头在盛京的时日还不足一个月,两人也定亲了,去送送就送送。

  沈氏觉得没有坏规矩。

  送人,那应该是未来姐夫。

  燕明荞拖长尾音哦了一声,“母亲,那我回屋了!”

  还没到睡午觉的时辰,燕明荞打算再看会儿书,她没看傅先生布置的书目,而是选了几样关于农产、品茶、制瓷的书看,这几本书,都和经商有关。

  玉芳斋两个分店都已经开业了,等四五月份,烤鸭铺子在赵老板的经营下也会开业,到时候光等着数钱就行了。

  用不着操什么心。

  这几样生意姐妹俩已经摸透了,就是要有好的方子,然后租铺子费事些,要选地段,然后找个靠谱的掌柜开业就行。

  若是换个芯子再做别的生意,肯定也有赚头,但燕明荞觉得,一直这样重复,银子是多了,但对她好像没什么增益。

  而没尝试过的东西,就算做不成,那起码能长教训。她有银子,只要不去赌钱,就算赔本也赔得起。

  有句话叫做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现在不长教训,等以后再吃亏,那得吃大的,不如现在挑小亏慢慢吃。

  所以,燕明荞想去试试。

  但燕明荞也没有贸然去进货倒卖做生意。

  她如今了解到的做生意,就是南来北往,利用差价赚钱。当然一份差价很少,不可能差几两几十两银子,还是要靠量多取胜。

  做生意嘛,肯定也有揣摩不好局势血本无归的,这做生意有赚就有赔,燕明荞虽然没有赔过钱,但也知道会赔钱。

  就点心铺子,城南去年新开两家,倒了两家。

  小的生意有做邻村邻县的,大的天南地北的都有,要雇商队、请镖头,还要建码头买航运线,上下打点商人头头和官员,燕明荞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最主要的是当初赵老板说的,打点好关系,路子会好走许多,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若非她和二姐姐背后有燕国公府,有母亲,生意也不会这么好做的。就算出了问题,都不知道是哪儿出了事儿。

  择日不如撞日,不如就从这几日开始看。

  做生意至少要选一样做,粮食不太行,这阴天下雨,运送不方便,容易赔钱。瓷器没经验,若是不小心弄碎了,肯定会心疼的,可以等摸熟之后再考虑这个。

  绸缎倒是可行,可以一试。燕明荞其实最想做的是茶叶生意,她记着二姐姐做的奶茶很好喝,虽然不再做老本行,但以前的东西能用的可以用上。

  不能太死板了。

  越朝人爱茶,母亲她们很爱喝奶茶,去年夏天还有果茶,就是拿这种花茶果干泡在一起,清热解暑。

  若是做茶叶生意,奶茶能带动三四成生意,而且自己做茶包,这样的话能开辟出来一条新的商路。

  奶茶又可以在烤肉铺子里卖,不需要太大地方,也不用多弄个铺子,燕明荞写写画画,等到午睡的时辰,把墨迹吹了吹,这才放下笔午睡。

  午睡醒来之后,她把林枣叫过来,点了点自己的财物,看能拿多少银子出来。

  财物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庄子,这个不能卖也不能动。这里面还有各种首饰小玩意。

  今年过年的时候燕明荞新添置了两套首饰,一套珍珠头面,一套银饰,长大之后她的首饰就偏向简单大方了。

  燕明荞现在光首饰就有十件套,这还只是成套的,沈氏自己掏银子,一季就有两套,比府里打的好,出门见客或是功课得嘉奖了,还有新衣服新首饰。

  再加上出门的时候各家夫人给的,燕明荞现在已经把刚来正院时那些小柿子小樱桃头饰收起来了,剩下的还把妆匣给装满了。

  能动的有银票,银票燕明荞没有存银庄,就放在了小匣子里,燕明荞数了一遍,跟她记的差不多,两千三百六十两。

  外加两年过年收的各种压岁钱,估计还能加一百两银子。但是压岁钱燕明荞肯定不会动的,因为这些金子银子都打成了可好看的样子,花了她舍不得。

  年前燕明荞给沈氏她们都买了礼物,花出去了一部分,剩下这两千多两,足够她做生意了。

  林枣那儿还有几两碎银子,是留着打点过来传话的丫鬟的,也不能动。

  除此之外,库房里还有不少字画书本,一部分是燕明荞看过的书,一部分是还用不到买了放着的。布料也不少,二姐姐分的母亲给的,一小箱子替换下来的瓷器、摆设,占据了库房一个小角。

  林枣觉得姑娘东西真不少,在梧桐苑几年,都没有这么多东西。

  燕明荞把银票拿出来一千五百两,做生意她能拿出来的只有这么多了。她能赔钱,但是全亏了肯定会心疼的,先拿一部分出来做生意,二姐姐那儿可以问问要不要入股……

  燕明荞是这样想的,可以自己先试试,若觉得这条路能走,再叫二姐姐也不迟,这样赔钱也能少赔一点。

  她知道,几个铺子虽然是她和二姐姐合伙开的,但最重要的是方子,她做的很少,能赚钱也是因为二姐不计较。

  一家人做生意,她希望二姐能赚钱,赔钱就她先赔好了。

  下午的时候,燕明玉从外面回来。

  燕明玉和楚堪疑在外面吃了中午饭,吃过饭后送人到城北十里亭,送人走后才坐马车回府。

  楚堪疑回西北早,在盛京留了还不够十日。他说六月份会回来,这回,他没再说和楚铮有关的事,“有什么事找陈管事,也可以给我写信。”

  楚堪疑人闷了点,但跟他说的能记住。有事写信,那还是算了吧,等楚堪疑赶回来,黄花菜都凉了。

  燕明玉点了下头,“我会看着楚铮的。”

  燕明玉没当过母亲,自然不知道怎么把楚铮当儿子看,但儿子不行,可以先当弟弟。

  楚堪疑道:“嗯,陈管事一会儿送你回去,顺便给你带了些东西。”

  一样是楚堪疑亲手给的,一个四方小盒子,燕明玉在回程时看了一眼,是一盒粉色的珍珠,里面夹杂几颗特别大的,橙粉色。

  对着太阳看看,还挺好看的。

  剩下的燕明玉到家门口才知道是什么,用两个竹筐装着,带着点腥味儿,不会又是螃蟹吧。

  难不成楚铮说她们喜欢吃螃蟹,就一直送?

  不过有了珍珠,送螃蟹也不是不行。

  陈管事适时解释道:“东海那边送来的海货,有扇贝龙虾,几条海鱼,燕姑娘若是喜欢,以后直接吩咐一声。”

  燕明玉点了点头,“嗯。”

  流露跟着陈管事把这些送到了正院,顺便给了一个荷包。

  冬日里这些海货肯定不是活的,燕明玉掀开盖子看了眼,有大龙虾大扇贝大鱼,妹妹看了不得高兴坏了。

  在越朝海货不易得,燕明玉决定涮火锅吃,就是粥底火锅,吃海鲜的原滋原味。

  就在正院吃,问问祖母和三妹。

  沈氏也是这样想的,她想叫上燕明月,这孩子自从除夕晚上出事,就没怎么来过正院。

  就两次,还是请安来,请了安就走,低着头,也不敢跟她对视。

  这样下去,只会把她推到孟小娘和燕明泽那边。沈氏知道,一边是亲弟弟和小娘,一边是良心,她也不好受,但这事儿都过去了。

  至少明面上是过去了。

  沈氏让宁湘去月明轩传话,让燕明月来正院一趟。燕明月听到这消息心口猛地一紧,略微收拾了一下就过去了。

  沈氏问她:“铺子怎么样,好几日没问过你了,下人伺候的还尽心吗?”

  燕明月茫然地点了点头,“铺子一切都好,下人也尽心。”

  沈氏笑了笑,“你呀,从前是我关心的少,倒也不是说你小娘不好,母亲就是希望你眼界放宽些,别计较眼前的小利。你今年十三岁了,马上就要像你二姐姐一样说亲了,姑娘家名声最重要,你们姐妹几个日后能互相帮扶我也放心。”

  沈氏没有说太深,她拍了怕燕明月的肩膀,“晚上在这儿留饭吧。”

  燕明月有一瞬间,想把燕明泽做的事说出来,可说出来小娘和燕明泽就……

  最终,她点了点头,“母亲,我会把眼界放宽的,也会劝着我小娘。”

  沈氏:“嗯,去和你二姐待着吧。”

  燕明月:“女儿去找二姐姐了。”

  燕明荞睡醒,就听说晚上要吃海鲜火锅的消息。

  天冷,吃火锅最暖和,燕明荞来正院之后吃过骨汤锅底、牛油红油锅底,还有菌菇汤底,吃的也不少了,但涮海鲜,从来没吃过。

  听说要用白粥做锅底,会因为其他汤底本身的味道冲淡海鲜的鲜味。

  所以,小厨房的人熬了一大锅白粥,煮烂,煮成浓稠的奶白色,最后再把里面的粥渣滤出去,汤底丝滑地像绸缎一样。

  然后海鲜切片的切片,切丝的切丝,蘸碟还得去大厨房找口味清甜清淡的酱油,太重的反而会压了味道,海鲜薄片在粥底里烫一会儿,这就能吃了。

  燕明荞丝毫不怀疑这样会不会不好吃,二姐姐吩咐的,肯定好吃。

  而且,这看着就清淡,过年这阵子她吃油辣的重口味的已经吃太多了,该改善改善口味。

  这粥汁她都能喝两碗,更别提里面还有肉了。

  看着就好吃。

  燕明玉许久没吃这个了,也想的紧。这种时候,肯定应该叫上燕国公一块儿。

  但凑巧的是,燕国公初七上职,尽管他的职位很清闲,但压了好几日的公务急需处理,就这样把燕国公的脚步拽住了。燕国公身边的小厮回来说了声,今日公爷回来晚,不在家中用饭了。

  燕明玉对这个父亲没什么好感,薄情寡义自私自大,没什么本事不说,事儿倒是不少,唯一好的就是有个好出身,简言之会投胎。

  他不在,燕明玉能多吃点。

  桌子摆在了正院,过来吃的只有宁氏和燕明月。

  燕明玉也觉着,人得往前看,苏小娘的事和燕明月关系不大,越是不理会,越是把她往燕明泽那儿推,燕明泽是燕明泽,燕明月是燕明月。

  一共五人,围着桌子坐,老国公因为受不了腥味就没过来,宁氏也不是多喜欢吃海鲜,过来全是因为几个孙女,说实话,在孙子辈里,像燕明轩他们要出门读书,陪在她身边的日子没几日。

  还是几个孙女陪伴的时间长,自然情分也不一样。

  吃什么是小事,和孙女们一块儿吃才是要紧的。

  三代同堂,也算其乐融融。

  燕明荞一直盯着汤底浓稠的砂锅,真的就是白粥熬的,煮的时间长,米香味越发浓郁,让人想要干喝一碗。

  以前煮别的锅底早就开了,今日怎么开的这么慢?

  燕明荞道:“怎么还不开。”

  燕明月颇为认真道:“想来是因为砂锅,炖汤都是用砂锅,小火慢慢煨着才能炖好的。”

  “她哪儿是问为什么不开,她是觉得太慢了,耽误她吃锅子。”燕明玉还能不了解妹妹,眼睛巴巴瞅着,就是看什么时候能吃。

  燕明荞道:“我才没有,我是怕祖母和母亲等急了。”

  燕明月笑了一些,沈氏和宁氏也笑了,看着姐妹三人斗嘴。

  燕明玉:“是是是,都是为了我们,五妹妹是一点都不想吃。”

  燕明荞这回底气没那么足了,“我还是想吃的,但第一口肯定是祖母先吃,母亲第二口,我最小,吃最后的。”

  能坚持到最后吃,燕明荞已经很用力在忍了,都是新鲜的,怎么不想吃呀。

  燕明荞在吃饭前还特意去小厨房看了看,叫龙虾的像大虫子,贝壳好看,颜色是紫色的,海螺灰扑扑的。她特地让厨娘留了两个最好看的海螺壳,想知道能不能像故事里那样两个人隔很远就能听见声音。

  但不行,她就给摆百宝阁上头了。

  冻鱼有好几条,得先解冻再切片。

  当时厨娘门还准备了不少青菜和小的点心,还切了菜和肉,做了两手准备,估计是怕这个简单的粥底火锅不好吃,到时候主子们还能吃别的。

  小点心都已经摆在了桌上,但燕明荞不是特别感兴趣,她好奇龙虾和螺肉是怎么滋味。

  桌上的菜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模样,燕明荞还能分清哪个是龙虾哪个是扇贝,尽管全都切成了薄片,但那个看着很脆很有嚼劲雪白的是扇贝肉,晶莹剔透带着红色筋膜的是龙虾肉,形状不太一样,颜色发黄的是海螺。

  鱼最好分辨了,一整条,皮是红色的,肉的颜色略微透了点粉,好多片。

  这几个,到底哪个最好吃,一会儿就能知道了。

  燕明玉看着桌上的肉,心道,也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吃个刺身。

  还是算了,她若是吃了,估计母亲会让她立马出去。

  等的时候四人说着闲话,等锅底终于开了,布菜的丫鬟赶紧把桌上的肉往里面放。

  “这些切的很薄,煮一会儿就好了。”

  各种肉片滑进过来,在沸腾的粥汁中滚了两个开,有的烫得边都卷了起来,粥汁从它们身上滑了下来,然后滚进汤底中,让人不禁想象,这块肉到底有多嫩滑。

  锅在中间,有丫鬟布菜,燕明荞尝了一口,锅底就是粥汁,没有寡淡,入口不觉得没滋味,反而尝到了鲜甜味。书上说海水是咸的,所以喝了咸的水,这些鱼和虾也就有味道了。

  真好,这些鱼和虾真懂事,自己会喝咸的水,厨娘连盐都不用放。

  蘸一点酱油味道也不错,更鲜甜了。

  没有很多的油和调料,吃的是原滋原味。

  宁氏还以为这样吃会很腥,难以入口,但很好吃。她这个岁数,本来就喜欢清淡软烂的,海鱼好像都没什么刺,到嘴里一抿就化了,吃起来特别舒服。

  “不错不错。”宁氏不会在这种场合打趣孙女,也没说楚堪疑的好话,一家人吃个饭而已,非要让小姑娘羞得下不来台做什么,“明荞多吃点,明月也是。”

  燕明月点了点头,燕明荞嗯嗯两声,“祖母您也多吃点!”

  燕明荞觉得这顿饭新奇,而且粥汁越熬越咸甜,就好像吃了用鱼骨大虾各种河鲜炖了好几个时辰的粥一样。

  但这才煮了一会儿,等再放青菜,也是咸甜的滋味。

  真好吃。

  连粥汁也好喝,像是在喝海鲜汤,燕明荞道:“感觉我的眉毛都被鲜掉了。”

  燕明玉:“快给我看看掉没掉,我看眉毛没掉,肚子倒是鼓起来了。”

  燕明荞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是哎,鼓起来了,母亲,我觉得明儿一早不用吃饭了。”

  沈氏今日吃得也不错,但明早不吃饭肯定不行,“不行,饭肯定得吃,你明日还要上课,上到一半让先生听你肚子叫?”

  燕明荞:“这是母亲让我吃的,母亲让我吃我就吃。”

  燕明玉道:“我看是你自己想吃。”

  几人欢声笑语,这种好心情一直持续到晚上睡觉,燕明荞心满意足地睡到天亮。

  放假这几日不请安的时候,她都是睡到天亮的。

  冬日天亮,差不多就到辰时了,再梳洗用早饭,看书抚琴一个多时辰,一日也就过去了。

  过了上元节,天越发地暖和,等到正月底,府里绣房的人过来给燕明荞量尺寸,准备做春衣。

  丫鬟量着,五姑娘有三尺七寸了,“姑娘比去年长高了一寸多。”

  胳膊和腿都有长,毕竟连牙都掉了,怎么可能不长呢,看样子,很快就能长成大姑娘了。

  去年的春衣肯定是不能穿了,得全做新的,丫鬟笑得很讨喜,“姑娘又长高了,腰肢这里倒是没怎么变。”

  脸上带着点肉,身上很匀称。

  燕明荞觉得自己还白了呢,她会越长越高的。

  一年四季有两身衣裳,沈氏另给了两匹料子,让绣房给燕明荞多做几身春衣,先做府里的两身,其他的不急。

  不用沈氏吩咐,丫鬟就知道,给锦华苑是最慢的,但给燕明月的衣裳,是正常做的。

  燕明荞已经上了十几日课了,等到二月初二,地里长小草了。

  嫩生生的,好像被风一吹就倒了。

  燕明荞晨起的时候还能听见鸟叫,叽叽喳喳的,比冬日里热闹了不少。

  府里花园的迎春花一丛一丛地开放,是极其灿烂的黄色,中午是一点都不冷了,春天真的到了。

  每每中午从学堂回来,燕明荞都热得出一额头的汗,但李嬷嬷说还没到换春衣的时候,就只能这么热着了。

  等到清明节前,燕明荞才换了春衣。

  清明祭祖,但离萧阳老家太远,就只在府里祭拜,燕明荞去梧桐苑给陈小娘烧了纸钱。

  心里默默道,小娘,我又长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