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全息:视频观影2 刘邦:有人记得朕才……
作者:无字惊鸿      更新:2023-06-13 11:27      字数:7198
  一句改国号把大汉上上下下都炸出来了。

  不止大汉,其他朝代的众人也好奇地竖起了耳朵。秦国国君们翘首以盼,等着看是不是真能改汉为秦。

  然后始皇打了他们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朕要改成正汉。于东西之间的正位,乃大汉正统所在。”

  众人:……

  被内涵不够正的西汉东汉有话要说。

  但是还没等他们说出口,始皇又开口了:

  “如果你们觉得正汉拗口,也可以直接称之为大正。”

  众人:?

  你这和彻底改了国号有什么区别?

  汉朝人的吐槽欲再次疯狂上涌,结果依旧被打断施法。这次是始皇的内心独白无缝衔接上了,没给他们开口的机会。

  「朕本名秦正,姓不能加在国号里,那就把名加上。总之朕费心救回来的大汉,不能白白便宜了他们,得留下朕的记号。」

  众人:……

  敢情“正”字是这么来的,后头什么正统之类的,都是你找的借口。

  刘彻忍不住翻白眼:

  “始皇的名字太占便宜了,他爹可真会起名。”

  他刘彻就不好用这一招,不然去大秦起个“彻秦”听着实在是太怪了,“大彻”也不好,容易联想到“大彻大悟”。

  反观大正,听着就气势磅礴。

  输了。

  同一时间,刘邦刘秀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刘邦暗忖:

  “邦秦?听着怎么像‘帮秦’呢?不行不行,朕吃亏了。倒是‘大邦’还凑合,一听就国土广阔。”

  吕雉凉凉开口:

  “总比你改名前的‘季’字好,‘季秦’听着像是你努力半天挽救出来的还是个气数将尽的王朝。”

  刘邦却被打开了新思路:

  “这不挺好的?朕又不是真想帮他大秦延续国祚,气数将尽就很合适。”

  吕雉:“是吗?始皇给你大汉弄出了传国千年的辉煌未来,你给人家弄个季秦,旁人一看就知道你水平不行。”

  刘邦:……

  刘邦立刻改口:

  “算了,朕对去秦朝背景玩不感兴趣。朕是大汉的皇帝,不能帮秦朝对付自己。”

  坚决拒绝给别人拉踩自己的机会。

  东汉位面。

  刘秀和阴丽华嘀嘀咕咕:

  “你觉得‘秀秦’和‘大秀’怎么样?”

  阴丽华诚恳地表示:

  “很秀。”

  刘秀:……

  刘秀本来很得意自己的名字起得好的,但是自从天幕解释了什么叫“秀”之后,他就不怎么得意了。

  因为大家最近真的很喜欢叫他“秀儿”。

  虽然他们没敢当面喊,但私底下肯定没少这么占他便宜。

  现在连皇后都开始拿他打趣了!

  天幕中,视频已经播放到了改完国号之后的始皇,决定为了他的大正稍微费点功夫,把汉末的弊端都解决了。

  众人:可以了,我们不想再听到“稍微”“随便”“轻松”这类字眼了。

  人比人真是气死人。

  但始皇说是“稍微费点功夫”,就真的只是“稍微”。他甚至不愿意为了他的大正加班,而是选择压榨其他人替他加班。

  汉末众人一开始还能当热闹看,可等到他们看到游戏里的自己是怎么疯狂加班的时候。

  大家:!!!

  说实在的,跟着主公打天下也很忙,没有旁人以为的那么清闲。

  可是偶尔忙一下、平时工作量正常,和每天都忙得团团转,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啊!

  汉末的大部分谋臣都不用加太多班狂卷的,尤其是那种偶尔出谋划策、平时就在官署里摸鱼的那些。

  然而换到始皇手底下,除了部分因为水平不够被丢去闲职的废物,剩下的谁都逃不过巨额工作量的压榨。

  始皇:朕手下不允许有白领俸禄不干活的臣子。

  众人:已经想象到那些吃空饷的家伙不会长久了。

  白拿钱不干活的人,始皇肯定忍不了。

  始皇毕竟也不是什么朱扒皮,不会给一份工资让人打三份工。大方如他,俸禄奖赏加起来一定远超臣子的工作量,所以他更不能忍受有人光拿不干。

  于是接下来他们果然看了到始皇找尽借口,把能裁撤的闲职都给裁撤掉了。

  光卷臣子还不算,汉室宗亲同样没被放过。

  宗亲们含泪送“质子”进京。

  送的时候以为自己是送人质过去的。送完听说陛下还真打算挑个继承人,明白自己是想岔了。

  结果最后发现,其实送过去的就是质子。

  ——好好一个儿子被送去之后留在始皇身边辛苦加班几十年,最后还没活过始皇、自己先死了。

  皇位,没有继承到。公务,处理了一大堆。探亲,不存在的。

  几十年下来就没和儿子见过几面,相当于变相被扣留在京城走不了(因为活太多了干不完,没空休假)。

  这和质子有什么区别?

  可能区别就是质子不用干活,他们的儿子还要受压榨帮皇帝干活吧。

  汉室宗亲看得感同身受:

  “呜呜呜,儿子,你这也太惨了!”

  现实中的儿子们和爹娘抱头痛哭。

  光看视频就感觉自己好像真的辛苦加班几十年,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了那般。

  不行,越想越难受。

  人群里也有例外:

  “可以去始皇身边待几十年,实现人生抱负,这也太幸福了吧?”

  大家回头一看说话的是谁。

  北地王刘谌,一个有气节的热血小青年。

  他们摇了摇头,用你不懂的语气说道:

  “你还是太年轻了,不明白加班的痛苦,跟着始皇一起干活没你想的那么好。”

  三分钟后。

  天幕播放到了刘谌被立为太子,顺利继位成为大正第二任皇帝。

  大家:???

  大家收回了刚才的话。

  人家北地王哪里是不懂加班的痛苦?人家那是得了便宜所以帮忙说好话呢!

  他的兄弟们酸溜溜,心说怎么就让刘谌这小子继承皇位了?

  刘谌:就是说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也不知道后来继承皇位的是我?所以我压根没办法未卜先知帮忙说好话啊!

  兄弟们:那就是你刘谌和始皇一样又卷又恐怖,不是一类人不进一家门,活该你小子继承皇位。

  刘谌:……

  天幕的视频并没有在始皇离世之后结束,而是继续往下播放推演的未来。

  先是新皇登基后搞出的两个操作。

  第一个操作:

  为大正开国皇帝定下庙号“圣祖”,谥号“正文皇帝”,因为考虑到了对方生前实在是喜欢“正”这个字。

  前者本该叫“汉圣祖”才对,但后世因为各种汉太多,不好区分,于是习惯称“正圣祖”。

  除此之外,谥号也被后世人玩出了花。

  他们发现“正文”这两个字合起来不就是“政”吗?于是给了正圣祖一个外号“政帝”。

  后世网络热评:

  「别人用政帝这个外号我都不服,但秦始皇和正圣祖太适配了。理性讨论,正圣祖到底是不是始皇转世?他怎么就那么爱大秦呢?」

  天幕前的观众们:……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这确实是另类的始皇“转世”。

  刘谌的第二个操作则是:

  活成正圣祖20,自己努力养生,跑去卷臣子和皇子。

  虽然他没有大公无私到搞什么从宗室里选继承人,但他学到了一点——只要自己活得久,总能挑出优秀且合适的继承人。

  儿子被熬死了就挑孙子,说实话孙子还更好挑一些。因为他自己能生的儿子是有限的,但是儿子们却可以生出n倍数量的孙子。

  始皇亲自调教出来的刘谌显然非常靠谱,所以他后来选的太孙也很靠谱。

  哪怕刘谌自己没熬过儿子,最后传位给了儿子。可后头的太孙也没等太久,才过几年就继位了。

  幸好,太孙没有活成正圣祖30。

  大正群臣感动得涕泗横流。

  始皇:……至于吗?

  大正群臣的高兴大概只持续了几代吧。

  正圣祖留下的余威虽然还在,但影响力大大降低。所以后头的皇帝难免变得越发奇形怪状起来,远不如开头几位靠谱。

  这个时候,他们就发现这种皇帝还不如正圣祖30呢。

  要是当初正圣祖的版本能持续传承下去就好了。

  公元410年,也就是正圣祖去世150年左右的时候,大正发生了一次动乱。当时的大正已经在走下坡路了,不过好在有之前的励精图治,情况不是特别严重。

  然而反叛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向关中,距离灭国也不远了。

  当时的皇帝靠在关中苟两年、在蜀中苟五年,成功苟到了“大正忠臣”蹦出来救国。对方灭了叛军,迎皇帝还都。

  此时插播了一段正圣祖在世时特意给后辈留下的后手:秦函谷关、蜀中阳平关。

  并附带始皇内心独白:

  「先假设后头的皇帝都是废物,再给他们留点退路。」

  众人:……先假设是废物可还行。

  刘氏子弟:可恶,我们被内涵了!

  这都不是暗讽,直接是明嘲了。

  随着天幕的播放,他们发现始皇留下的后手还远不止这些。

  众亡国之君看得眼热不已:

  “为什么朕没有这样的老祖宗?唉,都怪朕的先祖不争气。”

  先祖们:我们还没跟你们算灭国的账呢(微笑)

  说回天幕里的后续。

  复国后,废物皇帝并没有好意思改国号。

  ——可能也是觉得大正说起来归属感更强,可以收买人心。要是改了,总不能把“正汉”改成“正x”或者“x正”,肯定只能把正给改了,那不行。

  所以他依然沿用“正汉”和“大正”的说法,并且扭头就一脸感动地跑去太庙给他的老祖宗正圣祖上贡祭拜了。

  完事之后还给老祖宗的谥号里添了足足九个字,用的全是溢美之词。

  为什么是九个呢?因为他觉得九个字对应九鼎,这个数字才配得上他家先祖。

  废物皇帝:

  “呜呜呜!我那英明神武睿智拔群眼光超前的老祖宗,我能四兴大汉全靠您啊!”

  “帮我复国的丞相说他是您的脑残粉,看在您的份上才出手的,不然他就自己篡位了!”

  观影的始皇:……

  你还有脸跑来祭祖呢?废物点心!

  始皇心说丞相你还不如自己篡位算了,反正那废物皇帝又不是他的血脉后人。

  老刘家丢了江山关他什么事?丞相既然是他的脑残粉,说不定国号会定个“秦”,这不比延续“正汉”更得他心意?

  结果废物皇帝告诉他:

  “丞相是高祖之弟刘交的后人,他叫刘裕。他说他不是高祖之后,上位的话很难得到支持,所以才让我继续当皇帝的!”

  始皇失望:

  “又是老刘家的子孙?看来朕是等不到大秦重现了。”

  天幕外的刘裕:嗯?!

  这里怎么还有朕的戏份呢?!

  但刘裕觉得以他自己的性格,应该是不会单纯因为崇拜正圣祖就不篡位的。这个说法太离谱了,一定有猫腻。

  不是高祖后人怎么了?高祖还封了刘太公为太上皇呢,所以他祖宗刘交也能算是大汉皇帝之子,他出身正统着呢!

  果不其然,废物皇帝很快就发现自己被骗了。

  丞相不篡位那是为了积蓄力量,混在朝堂里结交朝臣、争取众人的支持。等到大家都对他心服口服后,他就果断废了这个废物,自己登基了。

  废物皇帝:???你演我?

  废物皇帝的意见没有人在意。

  刘裕美滋滋登基之后为了维持自己“正圣祖脑残粉”的人设,基本全盘继承了大正的制度和律法中优秀的部分,并给正圣祖谥号又加了九个字。

  而且正好他这个真“四兴大汉”的皇帝篡位之后是可以改国号的,于是他就改成了“秦汉”。

  因为距离大秦灭亡已经过去了大几百年,而且刘裕不是刘邦的子孙,所以他改“秦汉”的阻力并不算大。

  大正臣子们:

  “什么我们是正汉吗?我们难道不是大正?感觉大正之后接大秦也没什么问题。”

  历史上刘裕建立宋国是因为他被东晋封为宋王,这里蝴蝶掉了这一段,他自然不会选择“宋”字。

  现实中的刘裕懂了:

  “什么正圣祖的狂热崇拜者,都是人设,为了争取众人的支持编的罢了。”

  他就说嘛,他怎么可能是谁的脑残粉?他刘裕就不是那样的人!

  始皇这个正圣祖本人:

  “无所谓,反正朕的大秦重新现世了。”

  公元420年,秦汉复国之后,又磕磕绊绊延续了将近两百年。到了公元610左右,天下乱象再起,重新打成一团。

  但是此时的天下因为之前汉室后人一二三四接连复兴大汉,已经将“天命在汉”这个印象深深刻入了脑海之中。

  所以不少起义军发现自己如果不自称汉室后人的话,根本没有多少人愿意响应他们。

  大家都觉得他们迟早要凉。

  那么该怎么办呢?

  汉朝皇帝们:

  “不会是朕想的那样吧?”

  是的!天下很快涌出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汉国,各个都说自己是汉室宗亲。

  反正连刘裕这个和刘邦关系不大的刘交后人都复汉了,他们这些再远一点、远到和刘太公也没什么关系的“汉室后人”,当然也可以复汉呀。

  刘裕:呸!我祖宗刘交的爹是太上皇,你们先祖的老爹被封过皇帝吗?

  头领们:不管,反正我们就是汉室宗亲!

  刘邦刘彻刘秀:

  “虽然猜到了他们会这么干,虽然换朕朕也这么干,但朕还是要谴责一句,这群人真不要脸!”

  汉朝皇帝们在唾弃没有节操的起义军,为了当皇帝祖宗都肯乱认。

  而天幕前的李世民却表情复杂,因为公元610这个时间点实在是卡得太巧了。

  他们大唐是公元618建国的。

  所以李世民表示:

  “朕有一种微妙的预感……”

  下一秒预感成真了。

  在些起义军里,有一支祖上受封过世袭唐国公的李姓人士。他们宣称自己原本是刘姓,许多年前因避祸改了李姓,其实他们也是汉室宗亲。

  然后这支起义军首领刘世民顶着“李世民”的名字建立了“唐汉”。最终唐汉成功一统天下,五兴汉室。

  当然,按照汉室惯例,复汉之后是要给正圣祖谥号再加九个字的。

  大汉皇帝们:……

  刘彻被自己的口水呛到了:

  “咳咳咳咳,李世民你要点脸吧?”

  李世民悲愤:

  “这是游戏里推演出来的,假的,根本没有发生,怎么能怪到朕头上?”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之前正汉废物末代皇帝躲入蜀中的操作,后头的起义军都认识到了蜀中这个躲灾宝地有多重要。

  于是后来秦汉末代皇帝躲进去之前,有人就先从其他路线入蜀,把蜀中给提前攻占下来了,断了对方的后路。

  ——是的,这个率先打下蜀中的就是刘世民,毕竟一般人也很难打得下来。

  李世民:虽然你夸了朕的军事能力,但是朕一点都不高兴,朕不想再看到“刘世民”这个名字了。

  天幕仿佛故意和他作对似的,偏偏又给了刘世民一个特写镜头。

  镜头里对方正和下属分析:

  “昔年秦汉开国皇帝刘裕恐怕就是觉得蜀中难以攻下。与其空废力气攻打,不如假借正圣祖追随者的名头骗那正汉的末代皇帝自己从蜀中出来。”

  “后来发现扯正圣祖的名头非常好用,各地官僚都会主动给他行方便,帮助他平定叛乱。他就干脆坐实了自己编造出来的追随者身份,后续还能借此将朝廷官员收为己用。”

  刘裕:你说的对,是老子能干出来的事。

  不过他们老刘家的人,脸皮是什么?能当皇帝就行,中间的手段不重要。

  李世民:谢谢你向众人展示朕除了能打之外,脑子也非常好使、很懂权谋。但是刘世民这一趴到底还能不能过去了?

  天幕:安排。

  这次是真的过去了,因为它开始介绍下一个六兴汉室的“宋汉”和它的开国皇帝“刘匡胤”。

  赵匡胤:……

  还有七兴汉室的“明汉”和它的开国皇帝“刘元璋”。

  朱元璋:……

  后面八兴之类的就不提了,都是“老刘家”那薛定谔的“汉室宗亲”后代。

  老刘家人:所以我们该庆幸,好歹后头攀附我们老刘家的都是正经汉人,没有异族吗?

  老刘家快被薅秃了!

  每次大范围的朝代末年起义就蹦出来n个某汉,各个都要扒拉出不同的先祖才行。

  一开始还是刘邦他兄弟的后人,后头就开始瞎编了。给刘太公编出了一堆不存在的兄弟、叔伯、叔祖父等等等等。

  没办法,起义军首领太多,祖宗分不过来了。

  刘邦≈ap;ap;刘太公:……

  刘邦心说你们不能直接认朕的儿孙当祖宗吗?非要往上追溯,和朕撇清关系,朕就这么遭嫌弃?

  首领们:这不是攀扯你容易被打假吗?

  汉高祖有什么后人史书记得清清楚楚,各个都有族谱呢。虽然有一些可能断代了,但难保自己编的那个就正好碰见后人跳出来对峙。

  不行不行,太危险了,这样不妥。

  刘邦:编个不存在的人就不危险了吗?史书都没说我爹有这些叔伯兄弟!

  首领们:那是史书它在流传的过程中丢失了一部分记载!汉朝距离现在那么远,谁知道刘太公到底有没有叔伯兄弟?

  刘邦:……

  和老刘家被薅秃了一样令人麻爪的还有另一件事,就是正圣祖的谥号。

  大正废物末帝加了九个字,秦汉开国刘裕加了九个字。这俩一个是真·正圣祖脑残粉,一个是装·正圣祖脑残粉。

  本来他们这么干是很合理的,但架不住刘世民建立唐汉之后因为自己知道自己和老刘家没关系,有点心虚。

  于是他为了证明自己“真的”是刘家子孙,延续了这个给谥号加字的惯例。

  他这么一搞,这事不是惯例也成惯例了。

  所以后头的刘匡胤加了九个字证明自己是正统汉室传人,更后面的刘元璋同样加了九个字也证明自己是正统汉室传人。

  到这里,算上“正文”在内,已经四十七个字了。

  八兴汉室的汉人皇帝直接麻了:

  “朕到底要怎么才能再凑出九个不一样的字来?”

  不仅得是好寓意的,还不能挑得比前头五个皇帝差。

  不然大家用的都是最好的词,就他用次一等的,不是显得他这个假汉室宗亲后人不够尊重正圣祖吗?

  天幕前的所有观众:……

  太离谱了兄弟姐妹们,就没有人觉得谥号四五十个字实在是夸张又麻烦,完全没有必要吗?

  始皇:朕觉得,但是朕管不了他们。

  这种时候,就该关注一下汉高祖刘邦的想法了。

  刘邦:朕的想法?不,朕没有想法。

  还有人记得他才是大汉最初的开国皇帝吗?没、有、人。

  那群家伙加字不给他加,反而给中间三兴大汉的皇帝加。他们到底打的是汉室后人的旗号,还是正朝后人的旗号?

  刘邦上一次这么无语,还是在刘彻反复绿他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