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娱乐:趣味杂谈3 诗词文章串烧Ⅲ……
作者:无字惊鸿      更新:2023-03-21 16:34      字数:14024
  明朝,嘉靖帝时期。

  朱厚熜看着天幕上的诗词,陷入了沉默。

  原句“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是朱厚熜写给将军毛伯温的。1

  对方出征安南,只花了一年时间兵不血刃解决问题,加封了太子太保。这首词就是在他出征前,朱厚熜所作。

  本来是一首很正常的诗,还表达了他对毛将军的亲厚和看重。结果被人这么一改,别说其他人了,朱厚熜自己看着都觉得怪怪的。

  幸好毛将军已经去世了,不会跑来质问他是不是真对人家有什么非分之想。而且他从几年前开始就不理朝政了,今晚也没有召集朝臣们一同观看天幕,不必面对他们的怀疑目光。

  但是朱厚熜不知道,人死了反而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因为死无对证,更容易让人遐想。

  朱厚熜根本不知道,他没召集群臣,替他处理朝政的严嵩召集了。

  于是,此刻的议事殿里众臣正议论纷纷。

  “咳,后世人就是爱乱来,陛下定然与毛将军清清白白!”

  严嵩出来打圆场,就是不知为什么听着有点欲盖弥彰。

  群臣低眉顺目:

  “严首辅说的是。”

  至于心里怎么想的,那就不一定了。

  毕竟毛将军那次出征回来时明明荣宠加身,可才过去了短短四年,就遭到厌弃,被奸人害得病逝。

  陛下的态度反复无常,如今看来说不准是求而不得,恼羞成怒了。

  要不怎么把人发放边疆之后,途中又改了主意赦免他,准其还乡呢?必然是舍不得下狠手,又反悔了。

  唉,可怜毛将军忠肝义胆,生前竟遭人如此欺辱。

  被脑补的朱厚熜本人:???

  在嘉靖朝暗流涌动的时候,天幕已经丝滑地过了这一趴。

  【除了将军之外,匈奴单于们也该警惕一点才是,毕竟有一句诗叫做:楚王好细腰,单于夜遁逃。】2

  这一次的诗作者反应不大,倒是另外两类人摔了酒盏。

  楚王们:???

  是谁?是哪一任楚王这么重口味?!

  单于们:!!!

  嘶!楚王竟恐怖如斯!

  某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单于忍不住了,下意识询问周围人:

  “楚王真的有这种爱好吗?本王岂不是很危险?幸好我们与楚国还隔着赵魏韩……”

  他们憨兮兮的儿子挠了挠头:

  “父王,您多虑了吧?人家楚王喜欢的是细腰,您看看您自己的腰细吗?”

  单于们低头审视自己。

  膀大腰圆、体格庞大,确实和细腰扯不上关系。放心了。

  儿子又说:

  “再说了,您这胡子拉碴的,楚王应该也看不上。”

  单于们:……

  这谁家倒霉孩子,有这么埋汰亲爹的吗?

  刘邦看得拍腿大笑,笑到方圆十里的鸡跟着打鸣。

  没办法,只要他把楚王带入项羽、单于带入冒顿,他整个人就停不下来。

  这是他的两个死对头了,反正他也不顾及形象,当即就让史官把这句话记下了。并夹带私货地标注上项羽和冒顿的名字,指名道姓表示说的他俩。

  史官:???

  史官拒绝了,他们坚决不干这种虚假记载的事情。

  刘邦循循善诱:

  “这怎么能算虚假记载呢?你想想,项羽是不是喜欢细腰的美人虞姬?这句话没毛病吧?”

  史官:……

  “然后后半句,我不信冒顿那家伙一辈子没打过败仗。反正只要他打过了,夜里逃跑过,那这句就是真的。”

  史官:……

  “所以朕只是把两个无关的事情拼在了一起,朕又没说它们两个之间有因果关系,不算虚假记载。”

  史官:……

  满朝叹为观止:论无耻还得是你啊,陛下!后世的那些稀奇古怪的流言蜚语,就是这么传出来的吧?

  汉初史官和皇帝正在极限拉扯,双方都想说服对方,一时半会儿还出不了结果。222听了一耳朵热闹,但这不影响它继续往下盘点。

  【说完单于,我们再说说皇帝。有一句叫做:后宫佳丽三千人,铁杵磨成绣花针。希望与君共勉。】3

  皇帝们:?

  皇帝们:是我们想的那个意思吗?!

  白居易冷呵一声,对此没有任何表示。

  他就知道,他的《长恨歌》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次出场。

  倒是李白叹为观止:

  “后人可真会编故事。”

  他从来没碰见过磨针的老婆婆,而且就算碰见了大概也不会感叹对方的持之以恒,只会觉得这人是不是年纪大了开始痴傻了。

  先不说铁杵能不能磨成针,就算能,这么磨也太浪费了铁了。

  要知道古代铁可是稀缺资源,每家每户拥有铁器数量都是有规定的。

  不过没有人把重点放在故事上,大家都在讨论这句混搭诗是什么意思。

  “没看懂。”

  纯洁的人一头雾水。

  “我也没看懂。”

  老司机假装自己一头雾水。

  于是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就这么达成了。

  不等没懂的人想通,说书人已经进入了下一段。

  【你们以为这就完了吗?不是的,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后再给大家分享一句,据说这句的前后半句都是同一人所作,虽然这个传闻的可信度不高。】1

  【它就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一树梨花压海棠。】4

  看完注解的苏轼:…………

  苏轼的心声震耳欲聋——这两句话是能随便乱搭配的吗?说书人你不要脸老夫还要啊!

  还有,后半句真不是他写的!

  他现在没写过这首诗!以后也坚决不会去写!

  所以后人为什么要说这首诗是他写的?

  “一树梨花压海棠是什么意思?”

  不识字的人看不懂天幕上的注解,着急地询问周围人。

  有人指着一个喇叭图案:

  “你看到这边有个图案了吗?点这个就能出声了。”

  “哪个哪个?”

  “就是这个……啊,它开始发光了!”

  原来是222发现大家好像都没搞懂喇叭的用法,紧急加了一个演示程序。不仅教了点击喇叭自动念出声这个功能,还有很多人没学会的调节音量这个功能。

  大家跟着发光的地方点了点,果真听到了朗诵版: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5

  并配有大白话的解释版本。

  周围的百姓们:“哇!”

  这这这,这不就是老牛吃嫩草、老夫娶少妻吗?

  和前头的“老夫聊发少年狂”正好对上了,前面的自称也是老夫,后头的也是个老夫。

  百姓们兴奋得讨论起来,那位叫苏轼的大诗人怎么八十了还娶新媳妇,干得动吗?

  识字少年赶紧解释:

  “不是不是,娶年轻姑娘的不是那个苏先生,是苏先生的朋友!”

  天幕里解释了,苏先生是写了一首诗调侃他朋友一把年纪还纳妾的,但并不是这一首。后世出现了这首诗流传度更广,被人牵强附会成了苏先生的作品。

  现在两首拼在一起,就显得好像苏先生才是那个为老不羞纳妾的家伙,属实是飞来横祸。

  百姓们一听原来不是大文人自己纳妾,失望地叹息一声。

  不过文人的朋友应该也是大文人吧?所以一把年纪纳妾的还是文人老爷。

  想到这里,大家又热火朝天地聊了起来。

  苏轼现在就是后悔,早知道他不写诗调侃友人了。谁能想到后世之人这么促狭,还玩诗词串烧这一套?

  年迈的苏轼还算好的,宋仁宗时期的年轻版苏轼就傻眼了。

  这这这……

  他弟弟苏辙差点笑死,他哥还没科举就靠这个出名了,以后走出门谁都知道他是“老夫聊发少年狂”那个。

  那画面,噫——

  兄长你好惨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苏轼:……忍住,这是亲弟弟。

  【诗词的串烧还有很多,大家感兴趣的话,欢迎关注明日白天放出的录播版本,里面会有更多精彩搭配。】

  【接下来给大家说说文章的神奇串烧。】

  【是的,不止是诗词会被人拿来串,文章也会。不过这些文章词句被串在一起,倒不全是出于后人的恶趣味,有些纯粹是背着背着顺嘴就背岔了。】

  康熙时期的学渣五阿哥胤祺对此深有同感,听得连连点头。

  可不是嘛!

  那些文章太难背了,正常人怎么可能全记清楚?记差了才是正常情况。

  然后他就迎来了老爹康熙的死亡凝视。

  浑小子还敢点头?回去把书再抄一百遍!

  胤祺:t_t

  【经典的词句串烧有这样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再而衰,三而竭。】6

  汤显祖一口茶喷了出来,给后人这么一改,意思就全反了啊。

  左丘明无奈扶额,他该庆幸他的《曹秽论战》名传千古吗?

  【还有这样的: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曰:“吾与城北徐公孰美?”】7

  再一次出场的左丘明:这什么东西?

  作为春秋时期的人,他不认识战国时期的邹忌,自然也没看过《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本人看完之后眉头直皱。

  他原话明明是“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后世人这不只是背差了一个地方啊。

  以上两位谁也没考虑过曹刿本人的想法。

  曹刿:…………

  我曹刿,清清白白做人,从不和人比美!

  该事件的另一位主角鲁庄公:咳咳咳!

  忍住,不能笑!

  【另外还有这样的:有朋自远方来,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鞭数十,驱之别院。】8

  孔子门生们下意识望向老师住的方向。

  可惜天色太晚,他们没去叨扰,看不到老师现在的表情。

  孔子的弟子看不到孔子的反应,孟子的弟子倒是看到孟子的反应。

  只见孟子捋着胡须连连点头:

  “很有趣。”

  弟子们不解,这样胡乱篡改圣贤之作,怎么还能称赞一句有趣?

  孟子却飒然一笑:

  “后世人人可习字读书,说明文风之盛。做学问,就是要百花齐放才好。且,若非后世之人生活无忧,又哪会有闲心去折腾这些东西呢?这才是我等追求的‘天下大同’啊!”

  弟子这才恍然,纷纷起身作揖拜服。

  是他们境界还不够,思想还远远不如老师通透。

  圣贤们思想境界很高,可惜后世酸儒们做不到。把儒家经典《孔孟》奉为圭臬的酸腐儒生们差点被气死,指着天幕破口大骂。

  222不痛不痒,继续往下盘点。

  嗯?是不是漏了什么?

  最后两句的作者沈复:在圣贤面前,在下不配拥有姓名,请不要在意我。

  【实际上有朋自远方来是串烧中的常客了,他还经常会搭配其他内容,诸如:有朋自远方来,虽远必诛。】9

  汉家天子看着原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嘴角一抽。

  好端端增加他们汉朝气势的话语,怎么给人改成这样了?不过人家孔子都没发话,他们也不好提意见。

  算了算了。

  儒生们刚刚才气了一波,很快又开始第二波生气了。

  这个说书人太过了,看他的穿着打扮显然也是读书人,怎么如此不尊重先贤典籍?更可恶的是他恐怕还是当着孔夫子的面说的,不知道夫子会气成什么样。

  一米九的孔夫子本人现在在干什么呢?他在奋笔疾书把这些搭配抄下来。

  “明日拿去和弟子们赏析一番。”

  孔子对夫人说道。

  夫人:“……这有什么好赏析的?”

  孔子:“如此诙谐的词句,便于初学者记忆。若搭配文字教导他人,或许能使人记忆犹新,让授课成果事半功倍。”

  夫人恍然大悟。

  【如果说上面这几句还有可能是后人为了好玩硬凑的,那么下面这一句就绝对是背着背着不小心给背混了,希望原作者们谅解——】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10

  写《出师表》的诸葛丞相:……

  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

  什么都没写却莫名其妙感觉自己被骂了的“先帝”刘备:……

  尚未成就大业的刘备对着注解左看右看,总觉得哪里不对。可他如今还没认识诸葛亮,也不知道自己会生个叫刘禅的儿子,所以也只能把疑惑压在心里。

  季汉后主刘禅被自己的口水呛了一下。

  他昨天才拿到这封《出师表》,正是记忆最深刻的时候。顾不得别的,赶紧翻出来看了一眼,确定自己没有记错。

  刘禅的表情渐渐呆滞。

  我爹被骂了,我该怎么办?可是人家不是故意骂的,只是背书背岔了。

  咦,等一下,为什么后人要背《出师表》啊?

  好问题,孔明也想知道。

  他总有种不祥的预感,别不是自己这次出征有去无回,所以一封表文成绝响吧?

  然而222完全没有解释的意思。

  反正这些在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都有,自己看吧。虽然电视剧一旬才更新两集,要看完整部得42旬,也就是一年零两个月……

  是时候让古人也体会一下追更的痛苦了!

  【作为中学生必备古文,《出师表》和《岳阳楼记》还算好的。最容易记混的其实是白居易的大作《琵琶行》,学生们经常背着背着又背回了上一段,然后反复循环,怎么都背不完。】

  白居易淡定地喝了一口茶:哦,这次换琵琶行了?

  喝完突然反应过来,自己大晚上喝茶干什么?不想睡觉了?赶紧又放下了。

  随即吩咐下人:

  “快去换白水来,晚上不要给我上茶。”

  自从茶圣陆羽发明了新的烹茶法之后,新法就在中上层阶级里流行起来。白居易恰好是这一时期的人,因而不用再忍受难吃的调味茶。

  看着天幕中长长长的琵琶行,白居易心情愉快地决定把之前写给友人的《与元九书》也拿出去传播传播。

  这首比《琵琶行》更长更难背,说不定也有机会上后世的那个什么“课本”呢?

  这都是他们乱改他诗作的代价,哼。

  【说完普普通通的串烧,我们来说点和串烧不太一样却有异曲同工的东西。】

  之前的那些已经够让人开眼的了,大家属实是想不出来还能又什么奇特的串烧模式。

  于是纷纷发出感慨:

  “后世人也太会玩了。”

  要是不乱改先贤的名言更好了。

  【大家都看过庄子的《逍遥游》吗?后世人改编了一个很有趣的版本——】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一锅装不下;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大,需要两个烧烤架。】11

  说着,还把烧烤架的动图贴在旁边,细心地解释了一下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用的、怎么用。

  百姓们:吸溜。

  那个烤鱼看上去好好吃,所以叫“鲲鹏”的东西是不是也很好吃?

  庄子:……

  庄子掩住嘴轻咳一声,忍了又忍才没有笑出声来。

  有趣,太有趣了!

  这后世的人怎么看到什么都想着吃呢?连传说中的生物都想尝尝味道,这可真是——不忘初心啊!

  毕竟大家的老祖宗也是这样的,不然又怎么会出现先秦著名菜谱之《山海经》?2

  庄子是高兴了,但是始皇不高兴。

  作为一个听过鲲鹏传说还曾经信以为真的封建迷信受害者,始皇感觉到了冒犯。

  后世拿鲲鹏来取乐,不就显得他很傻吗?

  始皇忍不住问左右:

  “朕分明于海湾见过巨鲲……”

  左右大臣:……

  啊这个,陛下难道您没想过,那可能并不是巨鲲,只是单纯的海中有巨型兽类吗?

  鲸鱼探头:说我吗?

  没看过海洋科普的始皇心里憋气,但始皇不说。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12

  孟浩然顿了顿,沉痛点头:合理,太合理了!

  谁没被蚊子咬过呢?蚊子简直罪大恶极。

  【插一句题外话,前段时间有一位科学家研究出了可以抗冻的蚊子。所以以后冬天也能被蚊子咬了呢,是不是很惊喜?】

  所有人:…………

  后世人为什么要研究这种东西?!(超大声)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分享有趣的改编——】

  【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13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噗通!汪伦掉下去了。】14

  李白又一次把酒喷了出来:噗。

  坐在对面的友人汪伦抹了把脸:“太白兄,你又喷到我了。”

  “抱歉抱歉。”

  李白连忙递出手帕,心虚不已。

  汪伦调侃道:

  “后世人还是喜欢太白兄,这都第几首诗被改编了?太白兄竟也不生气。”

  李白洒脱一笑:

  “诗作能流传千古,已是幸事。这些诗能被人记住,总比失传要强。更何况,文焕你不也被调侃了吗?”

  汪伦哈哈大笑:

  “被调侃就被调侃吧,某能靠着太白兄的诗作名传千古,也算不枉此生了。”

  还别说,李白这首《赠汪伦》一出,尤其是小字标注里说“这首诗是后世必背古诗词之一”,不知道有多少人跃跃欲试想去结识一番李白。

  没办法,这一会儿功夫李白的诗都出现几回了?而且回回都是“学生必备”“考试范围”。

  代换到当前唐朝,那就是科举要考默写李白诗作啊。这可是圣贤的待遇,毕竟一直到封建科举的最后时期,永恒不变的必考内容也只有四书五经罢了。

  被李白写过诗的稳坐钓鱼台,没被写过的现在急也没用。

  毕竟现在已经天宝十四年了,要不了多久他们就没空想这些了。

  说书人还在继续:

  【《孟子》也是现代人改编的重灾区,例如:金钱,我所欲也;美女,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金钱而取美女者也。】15

  孟子咦了一声:

  “这个好!雅俗共赏!这样庶民也能听懂了!鱼与熊掌,离庶民还是太远了些,只有王公贵族才能领会。”

  孟子门生:……大可不必!

  老师你冷静一点,这样写太俗气了!您是一点形象都不要了吗?您不要我们也不允许您这么改!

  反正《孟子》里绝对不能出现金钱美女这样粗鄙的话!

  孟子惋惜:

  “教人道理的事情,怎么能在意形象?”

  弟子们望天望地,不为所动。

  【还有更多的有趣改变和串烧,大家可以等白天看录播版进行欣赏。接下来我要介绍的是一种特殊情况,并非后人故意篡改诗文。】

  没有信誉可言的说书人这番话,得到的反馈寥寥。

  大家表面上不显,心里想的是:鬼才信。

  但这次222说的是真话:

  【后世的孩子们需要背诵古诗文,为了考验他们的背诵成果,师长们会出填空题让他们作答。只是孩子们的学问不太扎实,经常会闹出笑话。】

  【经典题目有:我劝天公重抖擞,请答出下一句。】16

  这样的诗文背诵并不稀奇,无论是科举盛行还是科举没出现的年代,都有很多人无师自通尝试过。

  所以听过这首诗的人都下意识在心里作答了——不拘一格降人才。17

  但天幕又说“孩子们学问不够扎实”,大家就好奇起来。这个“闹笑话”,具体是什么样的笑话?还能比诗文串烧改编更好笑?

  然后他们就看到屏幕中出现了一排歪歪扭扭的大字,显然是出自稚童之手。

  虽然写的是简体字,不过旁边有系统自动翻译成诸位能看懂的对应文字,所以并没有理解上的困难。

  看不懂字的人,也可以点击小喇叭播放语音:

  【你劝地母轻摇晃。】18

  所有人:……………

  学渣胤祺倒抽一口凉气,这要是他写的,明天就能被皇阿玛打成半死。

  这还没完,很快大家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答案。

  【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夺人所爱)。

  十年生死两茫茫,(五年生死一茫茫)。

  (宽衣解带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

  英雄宝刀未老,(老娘丰韵尤存)。

  不为五斗米折腰,(但是六斗可以)。

  洛阳亲友如相问,(请你不要告诉他)。

  …………】19

  知道全部正确答案的弘昼笑得想死,顶着他爹雍正的死亡视线也不管不顾,抱着肚子笑个不停。

  史上有名的荒唐王爷,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展现出他不着调的一面了。

  弘历简直没眼看。

  他撇开脑袋,挪了挪身子,努力离蠢弟弟远一点。

  “弘昼。”

  雍正冷冷开口。

  “既然这么喜欢,回去把这些诗都抄一百遍。抄完再给朕背出正确版本,若是你背错了,你知道后果的。”

  乐极生悲的弘昼:qaq

  【光讲串烧大家是不是听腻了?】

  众人:没有没有,再来点再来点。

  【后世除了串烧之外,还有《抡语》哦。】

  儒生们茫然:啥?

  《论语》哪里没有,这有什么值得特意拎出来说的?难道——

  他们有了不好的预感。

  【后人有时候会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一些词句,最后解读出和原意完全不同的解释。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后世人中,实际上从书籍问世就开始了。】

  【不过当前节目我们先不聊一些儒生对经典的曲解,这一点在下个节目“名人访谈”中会专门探讨,到时候会邀请孔孟等先贤亲自讲解他们的语录。】

  【现在,我们先聊聊后世人为了有趣进行的曲解。没有不尊重经典的意思,只是丰富课余生活而已,请孔子不要介意。】

  孔子捋了捋胡须:

  “无妨,但说便是,老夫还没那么小气。”

  【好的,既然孔老夫子没有意见,那我们就开始了。此《抡语》非彼《论语》,而是抡你一巴掌的“抡”。】

  儒生们:……

  儒生们表情扭曲,想要斥责说书人乱改,但是刚刚对方明显是得到了夫子本人的授权,他们又没办法指责。

  就很难受!夫子为什么要答应这种事情!

  孔子本人也很意外,但他依然手下不停,拿起刀笔开始记录。

  孔夫人在旁边一副吃瓜脸,好奇地探头探脑,想看看是不是真的一字不差地被记下来了。

  说书人已经开始了。

  【一:朝闻道,夕死可矣。

  趣味释义:早上知道了去你家的道路,晚上就可以过去弄死你。】20

  正确释义同样写在旁边供人观看。

  孔子:……

  孔子拿笔的手写不下去了。

  不是气得,是笑得整个手臂都在抖,没办法写字。勉强下笔之后,歪歪扭扭糊成一团,根本不能看。

  孔子门生齐齐蚌住,而后拿手帕的擦嘴的擦嘴,拍胸口顺气的顺气。生气老师话语被人曲解的人有,但是也有人觉得有趣。

  原来这句话还能这么理解?原来这句话竟能这么理解!

  【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释义:有你父母在,你休想跑得太远,跑了他们也有方法把你抓回来。】21

  偷跑出去过的朱厚照太有同感了!

  虽然他不是被他父皇母后抓回来的,而是被朝中的臣子抓回来的。但是区别不大,都是他爹给他留的文武班子,代替他爹盯着呢他呢。

  “这说书人简直是我的知己啊!”

  朱厚照十分感慨,恨不能进入天幕和说书人促膝长谈。

  这一次,英国公一个眼神也没有给他。

  朱厚照还有点不习惯:

  “张公,您怎么不教育我了?”

  英国公垂眸看着茶盏:

  “老臣等着先帝,不,太上皇,等着太上皇来亲自教育您。”

  其他世界的先帝还活着,喊先帝不太好,还是叫太上皇吧。

  朱厚照:……

  糟糕,忘了别的世界还有个老爹盯着了!

  【三:子不语怪力乱神。

  释义:孔子不想和你说话,直接用怪力把你打得神志混乱。】22

  弟子们回想了一下老师身高九尺有余的庞大体格,竟下意识点了点头。

  以老师的力道,确实能一巴掌把他们这群弱鸡打得头脑恍惚。

  不对不对,不能被这些解释给洗脑!

  但是——

  【四:君子不重则不威。

  释义:君子打人的时候下手一定要重一些,不然就树立不了威信。】23

  弟子们不由得再次回想起了老师那彪悍的体格。

  …………

  够了!不要再这么解释了!他们回不去了!以后看到老师真的会忍不住猜测他打人狠不狠!

  “老师应该下手挺重的吧?毕竟周游列国路上很危险呢。”

  有个弟子忍不住小声说。

  其他弟子齐齐对他露出谴责的目光。

  那弟子心虚地缩了缩脑袋。

  但是过了片刻,又有第二人忍不住附和:

  “听说老师亲自打过盗匪,当时打得可狠了。”

  众弟子:……

  完了,这下彻底撇不清了。

  偏偏这个时候,说书人还觉得不够似的,出现了第三个类似的释义——

  【五: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释义:三个人同行时,只要其中有一个人是我,那我的战斗力就相当于一个师。

  注:师为后世的军队编制,一个师内含有一万名士兵。】24

  众弟子:不不不,我们老师还没有那么能打,太夸张了,他顶多相当于百分之一个师。

  孔子本人:???

  以一敌百难道就不夸张吗?

  【《抡语》实在是博大精深,还有相当多的内容,因为节目时长有限不能一一列举。不过明日我都会以文字的形势补充在天幕中,大家可以自行翻阅。】

  儒生们心情复杂:没想到这里也能用上“博大精深”这个词……

  所以孔夫子您到底是怎么想的啊!痛心疾首!

  儒生们还是不能理解,儒生们现在只想去死一死。

  【不过大家也不要以为只有《论语》才惨遭后世人的毒手,但凡能拿来曲解的,他们就不会放过。】

  此话一出,刚刚还在看乐子的文人们顿时笑不出来了。

  不是吧?他们这些平平无奇的人写的平平无奇的文章,何德何能可以与《论语》一样被后世拿来改编?

  咳,没有说孔夫子的话语被篡改是应该的意思。他们确实是正经的儒家子弟,真的!

  大家纷纷在心中念叨“圣人勿怪”,然后紧张兮兮地等待起来。

  希望说书人懂事一点,不要拿他们出来举例。

  但是也有人反而挺想听听自己的文章被曲解成了什么样的,远的不说,能和《论语》一起被提及,哪怕是在这样的场合,也很光荣不是?

  对外还能自夸一句自己心胸宽广,紧跟孔夫子的步伐。夫子不在意这个,他们也不在意,不像某某某那么小气(此处可以趁机打压宿敌名声)。

  222:……你们人类好鸡贼哇!

  222才不顺着他们呢,它决定只拎一两个人出来说,别人就不提了。别想趁机扬名,哼。

  【首先出现的这句来自之前的那篇《出师表》,里面有一句“将军向宠,性情淑均”。】25

  诸葛亮扇扇子的手缓缓停住。

  聪明如他,已经猜到后人打算怎么解释这句话了。可是,“向宠”这是个人名啊!

  丞相以扇遮面,默默叹气,觉得自己有点点对不起向将军。

  向宠还在摸不着头脑:

  “这是丞相写的?里头为什么会有末将的名字啊?”

  定睛看了看旁边的注解,哦,这是夸他可以信赖,让陛下亲贤臣远小人的时候可以多亲近亲近他。

  向宠受宠若惊,感动得热血沸腾。

  然后就被说书人给浇灭了:

  【这句话被解释成了卫青大将军向来受宠,因为他性格善良平和。】

  卫青这次居然一点都没意外呢,可能是冷不丁打到他的次数太多了,都已经习惯了。

  而且“受宠”和“受宠”也是有区别的,他就当天幕是说他在君臣关系里受到君王的信任恩宠了。

  刘彻则抱臂站在旁边,他倒要看看这种反复鞭尸还要来几次。

  他祖上确定没有得罪过这个说书人吗?真的不是他祖宗造了孽让他来偿还的吗?

  刘邦刘恒刘启:???

  你可真是个好儿孙,这么会给祖宗扣锅。

  霍去病却在旁边语不惊人死不休:

  “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不是也能用在舅舅身上?这句写战友情的听上去也很暧昧啊!”

  卫青:???

  去病连你也开始看舅舅笑话了?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霍去病摸了摸心口,觉得不痛。

  反正关于他的部分已经没人提了,那这样的话舅舅的好戏不看白不看啊。

  卫青:……这个外甥白疼了,但是又不能打,打坏了怎么办?

  刘彻:……你就是仗着天幕预言你快没了,朕现在舍不得罚你,才敢乱说的吧?

  不能罚他也不代表刘彻就什么都不能干了,他决定抛弃节操,和这些家伙对着比谁更骚。

  于是刘彻冷笑一声说道:

  “冠军侯此言差矣,既然是说战友情的诗歌,那朕不上战场,自然说不到朕头上。倒是你和卫将军经常并肩作战,此诗应该赠与你二人才是。”

  没想到会把自己拖下水的霍去病:……

  被迫成为双方共同受害者的卫青:……

  卫青决定摆烂了,这世上没有只许他们伤害他,不让他伤害回去的道理。

  “听闻去病在大破匈奴之后写过一首《琴歌》,内有一句‘与天相保,永无疆兮’,虽是说的祈求上天永远保佑人间。但陛下乃天子,代天巡狩,祈求上天保佑,自然也是祈求陛下保佑。你这是夸赞陛下英明神武,必然能保卫天下太平,果真父子情深。”26

  霍去病惊呆了,自己这首歌还能这么解读的吗?

  刘彻也惊呆了,大将军受刺激大发了,都开始主动提“父子情深”了。这是完全不顾去病在故事里的另一个父亲是他自己了吗?

  群臣们的耳朵和眼睛都快不够用了。

  精彩,太精彩了!

  此生能看到卫大将军被逼到这个份上,真不算白活。

  陛下和冠军侯真的是太厉害了!

  因为现场吃瓜吃的太快乐,大家都没能听到天幕中说书人讲的剩余内容。等到大戏落幕再回神,说书人已经结束话题开始收尾了。

  【……最后,让我们以经典串烧歌曲《自挂东南枝》作为本期趣味杂谈的结尾。】

  群臣:唉唉唉,我们错过了什么?

  感觉失去了一个亿,心痛!

  但是想想吃到了三位大佬互相伤害的瓜,又觉得很值。

  算了,明天再看一遍录播吧。

  天幕里,随着一声“少壮不努力,不如自挂东南枝”的念白,一首节奏明快的歌曲便响在了所有人的耳畔。27

  歌曲中的rap念得很快,百姓们根本就跟不上。不过这个本来也是拿来调侃那些文人的,文人们看懂了字幕就行。

  说实在的,《自挂东南枝》虽然充满了戏谑,但是其中有几段还是不太适合淳朴的老百姓听的,免得有人听了歌里的内容真跑去做点什么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事情。

  所以这首歌222是不会放在录播版里仔细解析的。

  一首歌不过三四分钟,唱完之后文人墨客们的脑子嗡嗡的。

  后世人、后世人也太不着调了……这种歌都能编得出来!

  今天这一个时辰,大家接受了太多的信息量,吃瓜吃了个爆,刺激也受了个饱。222体贴地给了他们几分钟时间缓一缓,正好还没到9点,不用着急进入下一个环节。

  几分钟后,大部分人都回神了。

  “接下来是什么节目来着?是不是叫‘名人专访’?”

  访是拜访之意吗?难道说书人要亲自去拜访某位名人?

  而且刚刚说书人是不是提过,在这个“名人专访”的节目中,它会邀请孔夫子作为嘉宾?他们没记错吧?

  众人疑惑地看向天幕。

  就见说书人露出一个纯良的微笑:

  【下面这个节目叫做名人专访,就是每期会挑选一个或者几个历史上出名的人物进行访谈。】

  【所谓访谈,便是在下与他们聊天交流,询问他们关于一些问题的看法,请他们畅所欲言,随意发言。】

  【发言内容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我们不会对这一点进行规范。不过大家最好不要乱说,被人看出来在说谎会很尴尬的,毕竟大家都看着呢。】

  理解了访谈节目意思的众人顿时觉得这个节目有点坑。

  被邀请了倒是可以迅速扬名,但是上去发言还得注意一下言行举止,免得社死。

  最关键的是,这个节目请的是“名人”,却没说是什么方面的名人。万一是做了什么贻笑千古的事情才出名,上去多尴尬?

  尴尬还是其次的,就怕自己干的坏事被揭穿,让敌人知道了,以后小命不保。

  一时之间,心里有鬼的人们都头大如斗,不住祈祷自己那点子破事千万别流传到后世去了。

  宁可不要千古留名,也不能留恶名啊。

  还有人则心怀奢望:

  “可以拒绝采访,不参加这个节目吗?”

  222答道:

  【受邀嘉宾可以拒绝发言的,在下誓死捍卫所有人沉默的权利。不过在这个采访的环节里,我们会对嘉宾进行直播哦,如果你不回答的话,就要一直沉默很久了。】

  什么叫进行直播?

  这个词这些天大家经常听到,但是还没有完全理解它的含义。

  222非常贴心地又解释了一通,最后向众人展示了一下访谈节目的直播方式。

  就是届时天幕会分成至少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主持人所在的演播室,另一个部分是接受访谈的嘉宾现场。

  要是同时有两个嘉宾,那就是分成三个部分。如果嫌弃画面小看不清楚,也可以随时切换直播间,或者缩放任意分屏。

  所有人摸索了片刻,大致弄懂了操作方式。

  【那么,我们今天的访谈受邀嘉宾都是谁呢?】

  222顿了顿,卖了个关子,然后才接着开口。

  【今天有三位受邀嘉宾,第一位嘉宾是摘桃大师司马懿,第二位嘉宾是孔老夫子,第三位则是乾隆皇帝。】

  【现在先有请第一位嘉宾出场,大家欢迎!】

  说着,天幕画面果真一分为二,一半没有变,只是左右宽度窄了一半。空出来的那部分画面里,则出现了一个发须皆白的老将军的上半身影像。

  老年司马懿下意识皱了皱眉,结果发现画面里的人也跟着一起皱眉。

  糟糕。

  他意识到了不妙。

  自己的模样就这么被放到了天幕上,而且主持人知道他过去做过什么、未来还打算做什么。如今还想当着所有人的面好好探讨一番,那其他时空的他岂不是要倒大霉?

  司马懿人老成精,表面倒是不动声色,可他的心已经沉了下去。

  他们司马家如今已经有了不臣之心,日后定会做出一些曹家无法接受的事情。而其他世界必然有还活着的曹操等人在观看,局势对他非常不利。

  事实也确实如此。

  虽然还不知道摘桃大师的称号含义,但人精们基本都敏锐地意识到了什么。其他时空的司马懿额头冷汗唰地就冒了出来,攥紧手心,努力告诉自己要镇定。

  222热心肠地安慰道:

  【司马将军不要害怕,现在是你的单人采访时间。虽然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会随时请其他特邀嘉宾出场,但是我们节目组一定会在采访期间保证您的人身安全,所以您暂时不会有危险!】

  司马懿:…………

  暂时安全有什么用?而且还只保证他本人的安全,不包括他的亲朋好友。

  以及,这个特邀嘉宾又是个什么鬼东西?

  不祥的预感更浓了。

  【那么我们接下来开始第一个问题。】

  【请问司马懿先生:

  史书记载,您曾因为看不上曹操,不想为他所用,假装自己有风痹症推拒入仕。

  由于后人对风痹症这个疾病古称的了解比较片面,误以为您当时假装的是中风(即脑卒中),在艺术加工时,他们曾编造过您当时装作半身瘫痪、口歪眼斜、涎水直流。

  对于这一点,您有什么想说的吗?是很生气吗?有没有后悔过装病呢?您真的看不上曹操吗?那现在改变看法了吗?还是说您现在依然看不上呢?您到底是哪里看不上曹操呢?曹操难道对您还不够礼遇吗?如果您觉得什么地方不够礼遇的话,具体是哪方面呢?能不能详细说一说?】

  一连串问题砸下来,砸得司马懿脸颊抽搐。

  这就是你说的“第一个问题”?这都几个问题了,你不会数数吗?!

  更糟糕的是,随着问题的问出,特邀嘉宾也出现了。天幕中分出了第三个屏幕,屏幕后面出现了曹操的身影。

  危司马懿危

  【当然,您也可以选择沉默,我们会平等地捍卫你沉默的权利。】

  主持人马后炮地补充道。

  司马懿:……

  敢情保持沉默是这个沉默法,对着直播屏幕缄口不言,还不如畅所欲言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