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93 义仓调控
作者:近日光      更新:2023-04-26 15:52      字数:4035
  【除此之外,唐太宗李世民还沿用隋朝的义仓制度,所谓家里有粮,心底不慌。

  丰年的时候丰收,自然要为灾年的时候做准备,义仓的作用就显现出来。

  义仓制度算的上最早的粮食储备的雏形,可见古人的智慧。】

  听到神迹提到自己的义仓制度,杨坚带着一丝丝骄傲,后朝小儿竟然还在沿用自己的制度,这说明自己是多么英明。

  想到这里,杨坚不由的叹气,后世小儿还能继承自己的衣钵,为何他家的血脉就不能。

  明明也开凿运河,明明也去征战扩土,明明…

  越想,杨坚越觉得其实他儿杨广做的不差,只要节俭一些,只要步子不要脉的那么大,说不定隋朝不会二代而亡。

  杨坚的思路再一次偏了,“宣太子回朝。”

  杨坚下旨,让被贬去修长城的杨广回来。

  已经磨炼了三年,想必他这个儿子已经知道民间门疾苦,且有神迹在前,大隋的命运定会改变!

  杨广没想到,三年之前因为神迹他被罢黜流放,三年之后他再次因为神迹,再次归来。

  这一次,他不演了,直接夺取,权利只有在自己手上才最牢固。

  至于什么民间门疾苦,他都记着,当年落井下石之人,一个都别想善终!

  杨坚再次看向神迹,等着神迹讲述他得义仓制度,为天下百姓的义仓制度。

  【杨坚】:朕的义仓!

  【杨坚】:朕的义仓!

  【杨坚】:朕的义仓!

  看天幕上忽然出现杨坚的发言,李世民不禁眉头一皱,同样是文帝,李世民推崇汉文帝,对隋文帝却…

  看见杨坚的发言,乐瑶决定先对比一下隋唐的义仓之策,二者名字一样,却大有不同。

  【虽然说是隋唐的义仓制度,但是唐和隋的制度却不尽相同。

  隋朝的义仓制度初衷是好的,但是不知怎么就变味了,本来就是为了赈济灾民的义仓,灾年的时候却不开仓不说,还加大了百姓的负担。

  不管是丰年还是灾年,百姓都必须上交粮食,眼见着义仓越来越满,隋文帝真的做到了家里有粮,只是他不慌而已。

  隋文帝的功劳咱不否定,他算的上一位好皇帝,但在义仓之策上,不得不说,把守财奴表现的淋漓尽致。】

  乐瑶放出小动画,一排高高的义仓,在义仓的大门口有一把大大的锁。

  然后一个皇帝小人走过来,头上几个大字,“不能开!”

  守财奴三字直击杨坚心口,他勤俭节约,一生为民,守财?他守什么财了?他不是为了后世子孙攒的么?

  再说义仓本来就是给隋朝军队准备的,没有军队保护,王朝怎会稳固。

  【赵匡胤】:义仓的粮食到底有多少,够吃五六十年?

  这个问题赵匡胤一直想知道,今日正好找神迹求问。

  【主播觉的有些夸张,毕竟真放五六十年,也不能吃了。

  但是隋朝义仓的粮食绝对不少,当年李密起义,开放洛口的粮食,据说过来领米的百姓多哒百万口,百姓去洛水淘米,毒把洛水的水给淘白了。】

  “隋炀帝真能败家,比咱们大宋还能败家。”赵匡美感叹,人真是不能比烂,方才和唐朝别的时候,觉的大宋一无是处。

  如今和隋一比,好似也还行。

  【对于隋文帝的如此义仓制度,唐太宗李世民也点评过,隋朝灾年,灾民遍地,食不果腹,但隋文帝却不开义仓,明明义仓的粮食够所有灾民吃。

  舍本逐末,留有那么多粮食不给百姓,只为留给后代,最后不还是被隋炀帝给败光。

  在李世民看来,粮食够吃就行,义仓制度本来就是为了让百姓安稳的渡过灾年,而不是为了给后世子孙留有什么。

  后世子孙若是贤良,根本不需要上一代给他留什么,后世子孙若是德行缺失,留再多也没用,隋炀帝杨广就是最好的例子。】

  “儿子谨记。”一旁的李承乾听的认真,神迹讲的生动,比李世民给他安排的两个师傅讲的浅显易懂的多。

  之前他只知自家阿耶看不上隋文帝,如今他才知道为何看看不上。

  李世民欣慰的眼神看向李承乾,作为自己的长子,李世民对李承乾相当的严苛,从小就教他作一位有德行的皇子。

  但和历史上不同,李世民如今还没给李承乾加封太子。

  【杨坚】:后世小儿用朕之策,还瞧不起朕?

  杨坚被气的,直接坐了起来,后世小儿凭什么敢瞧不起自己,他是开国皇帝,后世小儿又算什么,不过守城之君罢了!

  杨坚是从李世民文治才进入直播间门的,因此不知李世民之前的功绩。

  【貌似,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不说瞧不上杨坚吧,反正对隋文帝杨坚的做法不那么赞同。

  比如杨坚虽然勤于政事,每天从早忙到晚,五品以上的官员他都亲自询问,亲力亲为照别人看来,隋文帝杨坚是勤劳的明君。

  但唐太宗看来,杨坚如此表现却不是贤明而是多疑,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处置,什么决策都由他自己断定。

  不敢用人,不信任众臣,但是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如此下去总会出错,且众臣见此武断君王,自然而言不会直谏。】

  李世民点头,神迹说出正是他心中所想,术业专攻,即便帝王再贤明,总有短板之处。

  这也是为何李世民当年成立文学馆,广招贤才,思想的碰撞,让李世民不断地进步。

  汉文帝,未央宫。

  “后世有如此有德行的君主,乃是百姓之福,朕要向这位唐太宗李世民效仿学习。”汉文帝刘恒很欣赏李世民,他的所做作为,皆利于百姓。

  “拿竹简来。”汉文帝刘恒道,他要好好记下义仓制度,有利百姓的政策,若是可行他也要推行。

  汉文帝有种找到知音的感觉,百姓安居乐业,天下方能太平。

  不知李世民知道自己被汉文帝刘恒称赞,会是怎样心情。

  汉景帝,未央宫。

  汉景帝坐下,没了方才的暴怒,他派人把宫内里里外外查了,没找到什么可疑的方士。

  难道,真的是神迹降临?后朝之事?

  虽半信半疑,汉景帝还是把神迹的话听在耳里,特别是那个义仓制度,听起来有些意思。

  【咱们具体说说唐朝的义仓制度具体为何,强调一点。唐朝的义仓是真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首先,李世民改进了收取余粮的方式,隋朝是按照户收,不管你家有多少地,也不管你的地是良地还是贫瘠之地,没有也得教,借也得交,但唐朝是按照拥有土地的,如此更为公平。

  然后李世民还设置了正仓还常平仓,正仓就如同书面意思,就正常的收粮食。

  咱们重点说说常平仓。】

  床榻上的杨坚觉得心口憋屈,憋屈的很,说白了不还是在自己的基础上改良的?

  虽然杨坚心底也清楚后朝小儿做的比自己好,清楚是清楚,但不愿意承认。

  杨坚其实有点逃避心里,就像神迹已经把杨广的败家种种列举,但杨坚却觉的杨广能改。

  这点就不如李渊,看看人家李渊,知道大势已去,马上废太子,让位。

  【唐太宗李世民的常平仓有点宏观调控的雏形了。

  丰年的时候,粮食多就溢价,就和猪肉高产的时候猪肉降价,连养猪的本钱都赚不回来,此时朝堂出手,用往年的价格收购百姓手里的粮食。

  如此保持粮价,等着灾年的时候把粮食低价卖出去,如此又抑制了灾年有囤积粮食的特意拉高粮价。

  一正一负,让粮价保持在平稳的水平,如此国家也安稳。

  大家是不是觉的这操作很牛!特别先进!】

  神迹所说的义仓制度,正是李世民这些日子推行的制度,现在长安试点,再慢慢推行。

  得神迹肯定,李世民对改良的义仓制度更加自信。

  一旁的李承乾带着崇拜的眼神看向他家父亲,再想想自己,又觉的自己和阿耶相比…

  此刻,长孙皇后走了起来,她想要行礼,李世民却亲自迎过来,拉着长孙皇后的手,给长孙皇后暖手。

  “怎么这个时辰来了。”李世民的语气都轻柔了。

  李承乾见他阿娘来了,眼神亮闪闪。

  “秋夜凉,妾给陛下和承乾熬的汤。”长孙皇后还特意炖了两种汤,都是他们父子二人喜欢喝的。

  李承乾小鼻子嗅嗅,还没喝,就觉得的身体暖暖的,好像让阿娘抱抱呀。

  此刻李承乾特别羡慕只有四岁的三妹,可以肆无忌惮的跟娘亲撒娇。

  还有他也特别羡慕二弟李泰,虽然就比自己小一岁,但他却可以腻在阿娘身边…

  姐弟三人里,只有他不可以,因为他是长子,李承乾也知道阿耶和阿娘对自己的期待。

  但是…他真的好羡慕,好羡慕。

  “阿娘,你看看,那就是神迹。”李承乾不知何时蹭到长孙皇后身边,“阿娘别怕,儿子保护你。”

  长孙皇后摸摸李承乾的小脑袋,“嗯,阿娘不怕。”

  “承乾也不是小孩子,还找你阿娘撒娇。”李世民道,作为长子,首先要刚毅。

  李承乾往后退了一步,对,他是大孩子了,不能撒娇。

  【说完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咱们继续说大唐的武德,上次说道唐太宗李世民灭了东突厥,接下来咱们就讲讲,他大唐如何梅开二度,灭了吐谷浑。】

  直播间门贴心的汉朝的突厥翻译成了匈奴

  【汉文帝】:灭了匈奴!!!!

  【汉景帝】:灭了匈奴!!!!

  天幕直接被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人的弹幕给刷屏了。

  赵匡美头一次看见满屏的弹幕,“汉文帝和汉景帝也看见弹幕了?怎么如此激动。”

  作为后朝之人,因为知道历史,所以赵匡胤他们对大唐昔日的功绩是尊重佩服,但不会惊讶。

  “皇兄,那咱们大宋的事情汉朝皇帝是不是也知道,他们怎么都不发言,是觉的评价咱们大宋,脏了他们的嘴么?”

  赵匡胤…

  此刻汉文帝和汉景帝二人虽然在不同的平行世界,但是父子二人的震惊却是一模一样,灭了匈奴,灭了匈奴!后世王朝竟然灭了匈奴!!

  虽是后世王朝,但足够让汉文帝欣慰,终于,终于灭了匈奴,中原之地迎来太平盛世。

  “千古明君,李世民。”汉文帝感叹。

  汉景帝震惊之余,心中亦又不甘心,等他扫平了内患,他大汉子孙有朝一日亦能打败匈奴!

  李世民看到神迹上汉文帝的弹幕,他握紧了长孙皇后的手,“观音婢,你看见了么。”

  “臣妾看见了,陛下。”长孙皇后深知李世民一直以汉文帝为榜样。

  李承乾抬头,阿耶和阿娘看见什么了,他怎么没看见什么?

  【话说唐朝之所以灭了吐谷浑,完全是吐谷浑不作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