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大连湾 承乾宫日子
作者:女焱      更新:2023-05-14 13:52      字数:3494
  虽然报纸上并未宣扬,但是京城百姓都感受到了京城的风声鹤唳,就在黎国使臣离京的傍晚,京城城门被封锁,不允任何人离京,挨家挨户地搜查可疑人员;再有一些军队顺着各个城门出去,四散赶去。

  京中人士皆惶惶不安,不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是大事,唯恐破坏了自己安稳的生活。

  各支队伍顺着每个城门出城,但目标都是几个适宜出海的港口,广府、泉州、天津等地的官员都收到了指令,严格控制港口,暂时封控,不允出海。

  一路上的城池更是严查行人,面对遮遮掩掩的女子或者面若好女的男性更是严查,或许是因为那个女犯人会扮成男人吧。

  火车站更是查得严格,目前,京城与几个大城市之间建设起了铁路交通,每个人又要凭借身份证明麦买票,故而查得很严格。各地官路同样严格,每一架马车都要停下,官兵们拿着画像仔细查看。

  查到一架灰扑扑的马车,里头是五六个灰扑扑的灰袍尼姑,手上拿着念珠正在诵经。

  官兵冷冰冰得敲着马车车壁:“下来,检查!”查了这么多人,他脸上的不耐烦更加浓。

  “是,官爷。”尼姑们都下来,为首的是一个上了年纪的黄皮尼姑,脸上纹路明显,戴着尼姑帽,但能明显看出是个光头,鬓角的皮肤光滑无毛。

  官兵随便检查了一下,这天寒地冻的,他们也不太愿费精力,都是群剃了头的黄皮小尼姑,瞧着寻常。他随口问道:“这寒冬腊月的,往辽省去做什么。”

  老尼姑道:“官爷,我们本就是辽省尼姑庵的人,在天津参加了佛法大会待了些日子,如今是回去。”

  官兵想了想,好像是有这回事,报纸上还写了几笔,所以他有点印象。顿时严肃恭谨了些,能参加佛法大会,想必也是有能力的大家,得道的女尼他还是不愿得罪的。

  几个尼姑通过了检查,乘上马车继续往辽省去。

  后稍的一个女尼捂着心脏,仍有后怕之感:“幸好……”

  为首的那个苍老女尼——元夕轻笑一声:“无事,一切都度过了。”

  她们当初毫不耽误,迅速离京,离开后就剃了头发,在山野中烧掉了它。恐怕就连胤礽都没想到,她那么爱护自己长发、爱美的人,会好不犹豫地剃光,用药草让皮肤泛着不健康的枯黄,再勾勒出深深的皱纹,活脱脱一个五十岁的老尼。

  这一路上,她从未引起别人的注意。

  人人都知道,抓的是一个貌美的女子;而百姓中信佛教者甚多,故而遇到出家人都是比较客气的,所以她们一路上才这么顺利平安。

  子衿问道:“师父,那我们接下来如何?”她选择给皇贵妃主动权,这一路上,她们彼此称呼着师父和徒儿,免得说漏嘴。

  子衿自小就跟着瑚图里,也算是在元夕眼前长大的。她记忆中的皇贵妃,一开始是享受生活的,总是有各种有趣的小情调;后来则是越来越温柔恬静,时常任性着,可笑容却是淡淡的。她曾经不理解,直到和着女皇陛下一起做着皇贵妃逃跑计划时,她才知道,为何皇贵妃越来越不开心。

  尤其在这一路上,她更深刻地感受到皇贵妃的决绝。

  剃发、扮丑、风餐露宿……她似乎都不在意,只是坚定地向往着远方。也是这一刻,她才明白,其实女皇陛下的性子更像皇贵妃娘娘,只是皇贵妃娘娘用温和将坚定的心包裹起来罢了。

  “接下来……”

  元夕知道子衿是想好了的,只是还是在咨询她的主意。各地的大港口都被封了,船队在稍远的海岛边等着,伪装成民船的商船在辽省的港口被守着也出不去,她们该怎么办?

  碧儿道:“既如此,师姐,不如我们寻一处民宅住下,万……这封港口的举动想必也不会持续太久,毕竟朝廷支持海事,停的久了,造成的损失也太大。我们熬过几日,或者直接寻一处尼姑庵住下,等着港口开放再出去。”

  随同子衿一起来的人也道:“如此确实更稳妥,隐于尼姑庵自是更安全,也符合咱们现在没有头发的样子。”

  所有人都等着元夕做最后决断。

  “……如果,我们乘渔舟到海上,大抵需要多久?”

  “夜间登船,初时划船,远了之后打开蒸汽发动机,天明可至海岛船队。”

  其实大家都明白了元夕的意思,此行自然是唯皇贵妃马首是瞻,甚至这条小船也是一开始就准备好了的。黎国的智囊团早就准备好了这条船,想到了这条艰难的逃离之路。尽管几乎没人认为皇贵妃会这么选择,但还是做好了万全之策。

  她们几乎不耽搁,到了村子边缘预备的落脚处吃些东西,稍作休整就准备夜晚登船。这时候的港口都在城外,自然无需进城。

  几人又改了男装打扮,温度本就低,街上男子人人都带着帽子,她们戴上有假辫子的帽子,穿得鼓鼓囊囊的棉衣,打扮得黢黑,几乎看不出来是群女人。

  本来一切都是备好了的,却不想出去打听的人带来一个消息。

  “娘娘,我发现港口附近似乎有御前的人。”

  港口有军队不足为虑,但若是御前之人,岂不就说明……

  元夕脸色惨白,她死死抓着碧儿的手,这一路来她都未曾如此惶恐。

  “碧儿,他全都猜到了。”

  猜到了她的决绝,猜到了她会选择艰难而隐蔽的道路,他是皇帝,直接乘坐火车赶到了辽省。

  “娘娘……”

  “我们走吧!现在就去天津!”

  她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赶紧逃跑,迅速跑,迟了就再也离不开了。

  子衿语气坚定:“一切凭娘娘做主,天津便天津!”

  元夕自己却不确定,头一回觉得天津这般遥远,只要上了海似乎就海阔天空,而去了天津似乎更是拖则生变。实际上,天津更有海军部队,若去了那里,便逃上了海也能被抓回来。

  她咬牙:“我们进城!”

  既然港口在外,既然他会派人在城外村落搜查,她们就反其道而行之,混入城中。城中人多,鱼龙混杂,还或可遮掩。

  总之……她宁可死在外面,也不愿意再进去了。

  这一路上再苦,条件再差,可是她真实地感受到自己是活着的。

  或许真的是她不满足,或许真的是日子太舒服了把她养疲了,或许真的吃上几个月的苦她也会回忆宫廷中衣来伸手的奢靡生活……可是人活着,哪儿有那么多或许。

  这是一段比谁能有耐心的日子。

  虽然大连湾城中已经开始搜查了,但是人多眼杂,这个计划又筹划得久,她们所待的民宅,所属瑚图里的人已经守了两三年。既然不是生人面孔,便能轻松地摆脱搜查。

  终于,当元夕们耐着性子在城中待了半月后,御林军终于撤出了港口,这也应当意味着皇帝的离开。毕竟他不可能抛下整个皇城和国家。

  “娘娘,那我们……”

  “不,再等等。”

  果然没两日,就有私自乘船出去海捕的渔民被抓,因违反命令被罚了银子才放回家。

  又等了半个月,子衿劝道:“娘娘,应该可以了吧,近些日子已经开放了港口,渔民都已经等出海捕鱼了。”她焦心着,黎国建设最缺的就是人手,为了营救皇贵妃,她们却派出了许多人,那么在国家建设上就会人手不足。她一心想尽快回到黎国。

  虽然冬季并不适合海捕,但是发展毕竟需要时间,对于一些贫苦渔民而言,要么在寒冬去捕鱼,要么就等着饿死。

  而实际上,元夕也是同样焦急的。

  她迫切地想逃离,可又觉得恐惧,总觉得逃不开。

  碧儿道:“娘娘,我们装点一番,打扮得蜡黄难看,自己都快认不出来了,更何况是皇上呢。”

  “……我们走吧。”

  说到底,躲也不能躲一辈子。

  在寒冬时离开清,到了黎国,却是个温暖的季节。

  当扮作一个健壮黄皮妇人的元夕走到码头上,跟着人群朝她们的货船走去时,眼神便注意到那些巡逻的将士。看似寻常的站岗,可眼睛一直在每个人的脸上游曳。

  所幸她画了凌厉的长眉,又把眼尾画得下垂,自己都快认不出来了。眉宇、五官都变得陌生,谁还能认得出来呢。

  尤其是她和碧儿还分得极开,分成两拨人朝着货船而去,两方坠得远远的,应当……

  一切的设想,在她靠近船舶后看到穿着寻常人家衣裳的胤礽背影时都化为了虚无,惊慌、惊恐、失措等重重复杂的情绪都化为了绝望,她第一反应就是逃离,可又怕转身的动作太大被人发现。

  如今跟在元夕身边的不是子衿,而是另外的一个男青年,他道:“娘,怎么了?”

  元夕哑着嗓子:“无事,咱们快些登船,货物拖久了……不妥。”她伸手抓着了男青年张桦,就像是一对寻常的母子。

  张桦意识到她的动作有问题,而这更可能意味着周遭有问题,俩人像是寻常一样,张桦说着些货物、卖货之类的话,与“母亲”扶持着往前走。

  经过胤礽一群人时,元夕的心跳到了嗓子眼。

  何玉柱似是巧合,眼睛偏过去,看到一个膀大腰粗的妇人与她的儿子一起走着,两个人都面色蜡黄、皮肤粗糙,像极了许多在海上讨生活的渔民或者依靠海事发家的商户。

  他只是随意地撇过去,并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