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茶
作者:女焱      更新:2023-02-22 01:09      字数:3211
  因着温僖贵妃孝期未过,即使将近过年,这府里的年味也少了很多。每人都克制着,就算过年再开心,也怕露了笑模样,犯了忌讳。

  过年这样的时节,总是会让人格外想家,元夕也不由得有些笑不出来,愈发想家。她思念的自然不会是原身的家人,而是她自己的家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元夕素来是一个对节日无所谓的人,节日对她而言,意义就是放假。可这时节年味再少,也远胜现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这样的俗语,大家的口中总是念叨着,尤其是外院一些聘来的宫外的仆人纷纷请假回去过年,元夕便更觉落寞。

  之前腊月二十五日,有些府外的人送了年礼过来。流苏也是出身包衣,家里约莫也有个小官职,年节她收到了家里人托门房送进来的东西,在茶水房里分享,似笑非笑地说了句:“都是些家里做的吃食,不值什么。对了,元夕姐姐,你家里送了什么来吗?”

  元夕眼神一瞥:“怎么了,你很好奇。”

  许是她当时脸色太难看,流苏突然一怵,干笑道:“没什么,我就是好奇。”她定了定神道,“虽然我和阿蓉叫你一声姐姐,但毕竟你年纪小,我们俩也很关心你。”

  突然被拉下场的阿蓉干笑不说话。

  她似笑非笑:“流苏姑娘通明,自然知道我什么都没有,靠着府里的俸禄度日,何必又问这么一句呢?”

  她这么说,反而流苏没敢嘲笑她,说了句场面话遮掩过去。

  元夕想到此情此景,躺在床上,觉得落寞。她以前过年就喜欢在家瘫着,平时把分享美食和生活当成工作,到了年节就越发不想做饭,瘫在沙发上等着到点吃饭。可家里人都在身边,过年总是快乐的。

  这时候,夜里一个人躺在床上,裹着厚厚的棉被,烤着火炉,反而觉得愈发孤单寂寥。

  元夕不由得想到原身,被送进宫都快两年了,都没收到过家里寄来的信件,继母是指望不上了,但亲生父亲纵使外放做官,寄一封信都可能要两三个月,也不至于两年时间都寄不来一封信吧。

  而在原身的记忆里,父亲刚外放的前一两年,每一次给家里寄信,都会有她的一封——等等!

  元夕突然从床上坐了起来,猛地想到自己忽略了什么。

  原身因为写字粗陋,还远不如她这个刚练毛笔字不久的人,因此每次的信件都是由继母或者管家代笔,所以,即使她不在府中,却也能有人替她“回信”。原身亲生父亲官运还算恒通,却又像这时代很多男人一样,不管内宅事务,瓜尔佳府早就被继母收拾得铁桶一般,更没人会为了一个失母的小姐去与正室夫人作对,所以该不会……

  原身父亲和哥哥都不知道她已经进宫了吧!

  元夕越想越觉得有可能,难怪,她就觉得奇怪,明明其父外放,其兄跟着父亲在外地书院求学,俩人基本都是两三个月来一封信,如今两年都没有音信,就算感情不深,也不至于连表面功夫也不做吧。

  所以,她要准备写一封信过去了。

  功利点想,这时候的她不像初入宁寿宫时,不想与原身亲人扯上关系。现如今,她意识到有个亲人朋友到底有多重要,有个能依靠的后盾有多重要,至少,能有信件往来交流也是好的,让她也不至于觉得如此孤苦伶仃。

  即使,那是原身的亲人,而不是她的。

  要知道,因着上白旗的出身,她才能在一开始成为二等宫女。就算她不稀罕包衣的身份,也必须承认,她借着这个身份得到了一些福利。

  元夕摸到纸笔的时候,突然心中一凉,她什么时候开始学会算计了?利用原身的亲情进行算计……

  到底,元夕还是写好了那封信。只是过年,既没人愿意去外地,也遇到大雪封路,不便出行。

  曾经挖空心思做点心,想法子来解决中西方饮食差异,让宫廷之中能更接受西式点心;曾经学着穿针绣花,如今连内裤都是自己缝制……这许许多多的改变,都没让她觉得自己融入这一时代,那些变化只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

  可这封信却让她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她再也回不去了。

  她会在这个时代长久地活下去,像一滴水融入大海,再无波澜。

  为了弥补缺少亲朋好友而带来的孤寂,她用记忆里原身的口吻给父亲和兄长写了信,那一刻,她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恶心。她变得开始不像自己了。

  过年太子和太子妃、大格格都进宫过节去了,太子没时间进后院,后院也安宁了许多。前院也因为过年,有些外聘的宫外人回去过年,前院人少了,争斗也更少了。

  朱砂姑姑是内务府出身,但年纪稍长,颇有些分量,也被许了假,过年几日能回家,偶尔挑两日回茶水房看看,别出了篓子即可。

  流苏也安静了许多,可能是因为年节高兴,而且也几乎不用当值,毕竟前院的正经主子每日回来天都黑了,每人当值时奉上一杯茶就成,上班轻松,就没了嚼舌根的心思。

  虽然元夕学了泡茶,但毕竟只有一个月,朱砂姑姑委婉地表示她还需要再练练才能给太子爷奉茶。流苏在一边偷笑,殊不知元夕也表示很庆幸。

  到底是做美食博主的,她的舌头很叼,一尝就知道自己的泡茶技艺比之流苏尚且都有差距,更别提朱砂姑姑。这样的茶送上去,她怕自己命都没了。

  幸好茶水房旁的不多,茶叶最多,多得是好茶让她练手艺。泡好的茶也不会浪费,分给周围的小太监们喝,元夕胆战心惊,朱砂姑姑只道是常事。当时她笑道:“这样的事常有发生,我们在内务府时,那些小太监们都是喝了水饱的。那时我们练手的茶叶还一般,这会儿倒都是好茶,便宜他们了!”

  果然,人都是会习惯的,曾经金贵的好茶,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新闻和书籍里的好茶叶,被元夕泡出大叶茶的口感,全都分给了小太监们。一开始她还心疼得不行,后来就淡定了,瞟一眼茶色,就端出去分人。

  元夕自己还以为,以她的手艺起码要练上半载才能端上去,却不想,这么快她的手艺就要端上去丢人现眼。

  那日是初九,太子早早进了宫,茶水房人都想着太子晚上才会回来,流苏和阿蓉就想着晚上再来当值,这几日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元夕也觉得平常。她也想待在屋子里混日子,只是房间里的白梨都快放蔫了,她想了法子吃掉它,便到了茶水房。

  天气太冷了,虽然宫人会及时清扫积雪,但地面还是滑溜,若非她想吃掉白梨,必不会在寒冬不当值时出门。

  这年代冬天吃点新鲜果蔬不容易,大部分宫人都在啃白菜,也有反季节蔬菜,称作“洞子货”,但也多是黄瓜、扁豆等,都是进给皇亲国戚的。元夕每每看着膳房里的蔫黄瓜都馋得慌,偏又可望不可即。

  这颗白梨,平时元夕都是放在包好了放在被窝里,生怕它被冻得硬邦邦的。只是天气太冷,空口吃水果又觉得冻,终于她想到了雪梨白茶,准备到茶水房去煮。

  雪梨白茶口味清甜,有带着清淡的茶香,又能清润养肺。元夕打开装满茶叶的柜子,找出贴下福建白茶的罐子,选出一等茶叶,挑出一只精致的小锅,将雪梨块、干白茶叶、陈皮放进去,她便开始煮水。

  午膳用得油腻,这会儿闻着清甜的梨香,元夕不由觉得舒爽。只是即便茶水房里坐着火炉,她又是用热水洗手、洗梨,但碰到冰凉的梨肉时,还是觉得手指有些僵硬,差一点就能达到宋濂文中“手指僵劲不能动”的地步。

  元夕原是南方人,南方几度的时候她便觉得冰冷刺骨,如今在京城,约莫也有零下十度吧,她更是恨不得埋在被窝里烤火。

  唉,生存不易。

  她性喜洁,夏天沐浴再艰难,元夕至少也要每日擦拭身体。但到了寒冬……告辞!

  难怪以前在网上看到北方朋友们许久不洗澡,洗澡就去澡堂还要搓澡,她现在每次洗澡也是要搓泥的。幸好她年纪小,初潮还没来,否则想想都觉得窒息。

  元夕坐在火炉旁仔细地盯着锅中的雪梨,煮得软而不烂即可。其实这道茶饮还应该加一些甘草的,只是她觉得甜度够了,无需加甘草。

  当白茶在水中慢慢地舒展开来,雪梨边缘也变得半透明,整间茶水房里都弥漫着清甜温润的雪梨气味的时候,这锅雪梨白茶煮好了。

  元夕才刚把小锅拿下火炉,便听见外边的脚步声,她忙小心又迅速地放下小锅,外间便有人隔着厚厚的门帘说道:“茶水房里有人在吗?太子爷回来了,另有九爷、十爷来做客,快些上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