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大秦 第二个视频(三) 大一统
作者:三傻二疯      更新:2023-04-07 15:53      字数:7076
  “陛,陛下……”

  出乎意料,这一次出声的并非法家高徒李斯,而是素来以圆滑而闻名的叔孙通博士。他手撑地面,勉力开口,脸色却一片苍白。

  公子扶苏停止诵读,不觉看向了叔孙博士。他心中所受的冲击同样极为剧烈,但毕竟是累代高门的教养,无论如何也不会有这样的失态。眼见叔孙通摇摇欲坠,扶苏心中诧异,却又立即醒悟。

  ——显然,在“亲亲而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学看来,这所谓的“宁有种乎”,真正比法家刻薄寡恩的申韩之术还要可怕;这前所未有的呼号已经超出于叔孙子的想象,以至于有些反应不能了。

  看来,相比于“诛独夫纣”、“民贵君轻”的真正大贤孟子而言,叔孙子还是差了一点火候。

  这样的张皇失措实在太过显眼,就连祖龙都不觉瞥了他一眼:

  “叔孙通?”

  叔孙通战栗着匍匐了下去,虽然心中如鼎如沸,但开口时竟然不知如何措辞,往日的辩才灵动,竟仿佛被抛之于九霄云外了:

  “陛,陛下……”

  “叔孙博士倒似乎比朕更挂怀。”始皇帝淡淡道:“说来奇怪,朕这个皇帝阅读天书之后,都尚且不至于失态到这个地步,怎么叔孙博士这么激奋呢?”

  皇帝的表情轻描淡写,但委实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前几日他从天幕处兑来了这份关键的文件,翻阅之后真是大受刺激,几乎在怒气之下一脚踢翻香炉,施展破庙而伐神的老手段。

  所幸泰山封禅以来遭遇过的重击实在太多,祖龙痛定思痛心理素质骤增,居然顶住了这前所未有的惊雷;而今皇帝提起此事,心态已经大转平和,俨然有了定见

  眼见叔孙博士嗫嚅不语,同样大受震动的李斯不觉瞥了自己这位怨种同僚一眼——叔孙子之所以震动尤深,倒不仅仅是因为这陈胜的言辞刺激了儒家的底线,恐怕也隐约猜测到了皇帝的手段。

  显然,皇帝为千秋万世计,是绝不能纵容这些黔首们因为郁郁不得志而心生反义,最终云集呼应,动摇大秦社稷。但要满足这些黔首的需求,给予他们渴求的机遇,便非得切割已有的利益不可。

  那么,到底该切割谁的利益呢?

  想起皇帝适才所说的“摧折百家傲骨”,李斯若有所思。

  当然,李斯已经是束手待死,切割与否浑然与他不相干;但叔孙博士却是真正利益相关,不能不顾及自家那乌泱泱的儒生子弟,自是大为狼狈。

  果然,在咬牙踌躇片刻之后,叔孙通匍匐求告:“陛下,陛下,这些得势的黔首,未尝不是一时侥幸,实在,实在不必如此挂心……”

  天可怜见,被天音“宁有种乎”威慑之后,叔孙博士犹自心惊,好歹不敢说陈胜等是“叛逆”、“作乱”了。

  始皇帝瞥了他一眼:

  “你以为只是侥幸?”

  叔孙通战栗不敢言。始皇帝则向长子招手:

  “继续念后一段。”

  扶苏俯首遵命,高声朗诵。

  【当然,仅仅归之于历史的必然,对秦末汉初的英雄豪杰来说,依旧是不大公平的。仿佛胜败并不仰仗人力,而是依赖于天数。事实上,秦失其鹿后的争夺尽管只有短短数年,但委实是华夏群星闪耀之时,真正谋臣如云,猛将似雨,没有一方不是一等一的豪杰。

  自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来,七年之间龙争虎斗,对战双方贡献出了极为高光的表现。前期征战之中,大秦军队发挥稳定,在胡亥赵高这堆顶级猪队友的拉扯下依旧所向无敌,几乎以泰山压顶之势压制住了起义;直到年仅二十四岁的项羽力挽狂澜,于巨鹿关前破釜沉舟,九战九胜,以四万楚兵横扫四十万秦军主力,一举而抵定乾坤。

  如果仅仅列举这巨大的数字差还不能说明这一战的牛皮,我们可以再补充一点基本消息——项羽以四万兵马横扫的四十万人,隶属于大秦最为精锐、强干的主力,所谓镇守边陲直面匈奴的长城兵团。那是秦军最后也是最强的脊梁。

  可以说,巨鹿一战之后,秦朝空有关中千里沃土,实则内外防御被清理一空,“亡可翘足而待”矣。

  与秦人最强的兵力正面作战,并以多胜少尽数歼灭,这是战国以来六国精诚合纵,竭尽国力都做不到的事情——换言之,如果以秦军的兵力做个等量代换,那么巨鹿之战的激烈与强悍便几乎超越战国数百年的总和。

  以此衡量,交战双方的战力夸张到了什么地步呢?可以说,如果将时间倒退回十五年以前,那么无论是率领精锐兵团的王离、章邯,还是正面击溃秦军主力的项羽,都可以在短时间一统天下,轻松打爆六国联军的总和。

  只能说,现实果然是不讲究逻辑的。十五年以前,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筹谋出关时还要战战兢兢,小心预备;而十五年后,足以横扫六国的军队却一出就是两支,战绩一个比一个更强悍。

  真的,这种东西写到小说里,大概都会被读者吐槽战力崩坏,数值膨胀的吧?】

  读到此处,扶苏的声音不由越来越小,竟尔说不出话来。他抬眼望去,却见殿中叔孙通、李斯等人,均是一脸呆若木鸡、反应不能的表情。

  在殿中的没有一个是庸人,他们或许不知道这“项羽”是何许人也,但却相当清楚王离、章邯的能耐,更清楚所谓“长城兵团”的底细!

  ——简单来说,自始皇帝灭六国之后,府库大大充盈,秦军秣马厉兵,战力上升得极为惊人。昔日灭楚的主将王翦,奉命视察部属之时便曾慨然感叹,说这样的精锐,已然可以视往日的秦军如无物了。

  换言之,王离、章邯等率领的精锐兵团,决计有一击扫灭六国的实力!

  但这样的精锐,这样的精锐却被姓项的小子一击而溃,甚至连逃逸都做不到……

  叔孙通与李斯脸色煞白,齐齐抽了口凉气。

  如果说先前天音所说的“六国亡秦”,还只是虚无缥缈的预言,那么眼下这残酷到惊人的战绩,就再明确无误的解释了大秦的暴亡。

  ……有这样的敌人隐伏于江湖中,天下简直危在旦夕。

  大概是心理斗争了许久,李斯咬牙出声:“陛下……”

  这样的人物,得尽快翦除啊!

  始皇帝只是轻描淡写的瞥了他一眼。

  “朕已经派人责问吴中的太守,命他自杀,另择良吏。“祖龙向长子解释:“以眼下的局势,暂且不能妄动。”

  扶苏微微愕然,随即醒悟:项羽这样的亡国余孽能安然存身于吴中,势力必然已经盘根错节;如果仓促清剿,恐怕立刻就会激起民变,闹出“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风波。还不如选一个高明的长官徐徐图之,暗自削弱这些遗民的斗志。

  但皇帝的手腕如此灵动,实在大大出乎几人的意料。祖龙似乎嘘了一口气,平静开口:

  “更何况,这项羽也并不是第一号的心腹大患……继续读下去。”

  扶苏张了张嘴,表情愈发惊悚了。

  ——连项羽都算不上头号的心腹之患?

  他硬着头皮读了下去:

  【仅以功业论,项王的巨鹿之战简直是战国以降历次大战中光辉的顶点,纵使廉颇、白起再世,大概也只能瞠目其后,自愧弗如而已。

  四万胜四十万,正面击溃秦军最强的兵团——在战国之时,这简直是各国做梦不敢想象的战绩。相较于数十年各国混战,巨鹿这一场算是真·高端局。

  但这仍旧不是终止。当我们回望楚汉相争的历史,依然有更为辉煌的名字高踞于项王之上,纵使将星璀璨,依旧在这名字前黯然失色。

  没错,我们说的是韩信,兵仙韩信。】

  读到此处,叔孙通很不体面的低呼了一声。

  说实话,“兵仙”这样的称呼委实有些尴尬的土气,但宫殿中人人静默,没有一个发声表示异议。

  毕竟,如果真有人能横扫巅峰时的那个“项羽”,他就是自称兵祖宗,想来也无人敢于议论。

  只是,在骇然震动之余,众人心中却不觉转起了同一个念头:

  ……这战力贬值,未免也太夸张了吧?

  【

  当然,我这里不打算吹韩信打的胜仗。甚至说句实话,相较于项王在巨鹿奇迹般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韩信定三秦、平魏、破赵、灭代的诸多征战固然精彩至极,却也未必就超乎其上,可以蔑视项王什么。真正令他为古今称许,后世名将俯首拜为第一的,反而是一个相当不起眼的小技能——所谓韩信可以“驱市人而战之”、“多多而益善”。

  这个技能在后世倒不算稀奇。不少将领都有临时武装平民,紧急训练后组织冲锋的战例,最多不过称许一句带兵能力超凡脱俗而已。但兵仙之所以为兵仙,靠的只是带兵能力么?

  或者说,我们不妨回到楚汉相争的那几年,纵观天下诸侯,有几人可以“驱市人而战之”?

  答案很简单,一个也没有。

  不要忘了,秦亡距战国还不过区区十五年,并立的诸侯们依旧在以六国的惯性思考着问题。他们追念灭亡的先国,追念夷灭无地的军队,于是以旧国的逻辑重建了一切——赵军属于赵人,燕军属于燕人,就连天下无敌的西楚霸王,他赖之震慑诸侯的精兵强将,也是“江东子弟”,楚人出身。

  这是诸国几百年的逻辑了,很正常,对吧?

  而韩信,就是这个正常逻辑中的“意外”。

  简单来说,韩信——或者说汉初三杰——是混战中第一批意识到“时代变了”的人。他们朦胧领悟到了这世界的变化。天下已经不是七国争雄、彼此为政的天下了,这是被祖龙以一文字,以统一度量衡,以驰道改造过的,大一统的世界!

  仅以军事而论,“一文字”意味着军令可以在各士之中通传无碍,只要安排识字解文的将领,便可以将命令迅速传达下去,控制住每一个兵士;而统一度量衡,则意味着辎重发放的度量不再有冲突,军事器械的制造可以归拢于整体的标准之下;而皇帝耗竭国力修建的驰道,则为军队的迅速调动与转移提供了最关键的条件。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一支统一的,超越于各国界限的军队,已经呼之欲出了。

  而韩信,兵仙韩信,多多益善的韩信,是唯一能掌握这支军队的人。

  他领悟出的奥秘在后世平平无奇,但在楚汉相争时却无异于不可理解的神技——各国诸侯都依赖着本国子弟所组建的乡土部队,打一次就消耗一次,战一场就少一场;而韩信呢?韩信在赵国便招募赵人,在魏国便收揽魏军,但凡始皇帝车同轨书同文之处,都是兵仙无穷无极的兵源。什么叫“多多益善”?意味着无论是哪个诸侯国的人,都可以被韩信随意调动,如臂使指。

  当诸侯面对韩信时,便等同于以区区一地之兵,抵抗大半个华夏混同而成的部队;以区区一诸侯国的精锐,对抗整个中国的精锐。

  这还能有一分的胜算么?

  什么叫降维打击?这就叫降维打击。什么叫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碾压?这就叫先进制度的碾压。

  在楚汉争斗的短短数年之间,先进制度毫无疑义的展示了它莫可抵御的威力。大一统——哪怕仅仅是被始皇帝仓促开发出来、极度残缺而又孱弱的大一统,也可以轻松吊打六国余孽。

  诸侯中的魁首,西楚项王“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所领之楚军横行天下,实在已经将战国旧制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但纵使这样光辉灿烂的名将,无与伦比的万人敌,在大一统面前依旧孱弱得可悲而又可怜,甚至抵挡不住先进制度所稍稍展示的那点威力。

  项王死时,自称“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某种意义他并未有错误。如果世界还是战国时的那个世界,那么项王与兵仙沙场争雄,纵使不敌,亦不至于一败涂地;真正将他碾压得毫无还手之力的,绝非军略上的差距,而是那若隐若现的历史进程,初次从胞胎中睁开眼睛的大一统。

  换句话说,他也不是败给了天,他是败给了始皇帝,以及唯一领会始皇帝精髓的兵仙。

  】

  读到此处,扶苏心潮澎湃,热血滚涌。他久出塞外,对兵制军务了如指掌;也正因如此,一看到韩信“多多益善”、“混诸国之兵”的操作时,才如醍醐灌顶,有了不可言喻的明悟。

  ——原来还可以这样!

  与这样招募兵士的手段相比,过去以一国一地为界域,以家乡父老子弟为根基的军队,便实在是太原始,太低效,太,太可怜了。无怪乎那位勇冠当世、天下披靡的“项王”会战败,在这样的手段之前,纵使白起复生,恐怕也只能束手吧?

  扶苏不懂什么“制度”,什么“先进”,但他本能的意识到了这小小举措中的光辉前景,那不可思议的优势。

  不过,以天书而论,这样混合诸国、多多益善的练兵法,应当来自于皇帝书同文、车同轨的策略……他悄悄瞥向皇帝,疑虑油然而生:

  陛下如此操切的推动一统天下的种种举措,目的便在于此么?

  扶苏不能再想象下去了。他将“韩信”与“大一统”几个字默默记下,朗声诵读:

  【先进制度消灭落后制度从来不是那么文质彬彬的,大一统刚刚降临于世间,便以极度的残暴宣告了它相对于分封制无与伦比的优势;这些优势并非来自于大儒的唇枪舌剑,而是以强横的力量建立在项王、英布、彭越累累的头颅上。

  什么叫历史车轮滚滚而过?很简单,但凡敢阻拦在先进制度之前的,都被碾成了碎末。

  刘邦一天下后置酒宫中,纵论当世英杰时也曾沾沾自喜,讥讽秦“自失天下”。他也的确应当沾沾自喜,尤其是在窥探到大一统那吉光片羽的威力之后。这套制度原本是始皇帝传于后世的至宝,即使幼稚而残缺,却俨然已经有睥睨天下的无穷力量,超乎于过往数百年的一切名将高贤的想象,它碾压战国的余孽,便仿佛成人殴打幼儿那么轻松。

  刘安说,仓颉造字之时,鬼神畏惧于文字的力量,无不在深夜战栗。而以此论之,想必始皇帝拟定车同轨书同文的诏书时,六国的魂灵亦在恐惧战栗——那是大一统的胚芽,是新制度的胎胞,它一旦睁开眼睛,便将索求整个旧世界的血作为报偿。

  只是可惜啊,可惜始皇帝的后继者是个十成十的蠢货与白痴,胡亥将至宝随意丢弃于地,任由旁人拾捡。而汉初三杰及高祖刘邦,便是有幸捡到这份重宝的人。

  当然,秦末汉初的制度毕竟是残缺的,汉初所能窥探到的力量已经难以想象,但不过只是大一统的百分之一。直到刘邦曾孙那一代,大一统才真正以完整形态出击,数战而扫荡漠北、廊清西域,所谓南越屠为九郡;宛王头县北阙;朝鲜即时诛灭,天下武功之盛,肇极于此。

  华夏文明能占据东亚最为肥沃、富足的耕地,当然不是靠什么天命的赏赐;中原一次又一次击败觊觎膏腴之地的蛮夷,仰赖的多半就是始皇帝的大一统——只要将广袤的土地与丰富的人力组织起来,仅凭资源优势就可以耗死敌手,所向披靡。

  所谓“百代皆行秦政”者,也正因如此——无论嘴上喷暴秦喷得再凶,但真到自己办事的时候,那身体还是很诚实的。

  毕竟,用大一统锤人固然很爽,但要是棋差一步,被人用大一统迎面一锤,那可就吃不太住了,对吧?】

  诵读到此处,扶苏不由停住了声音。虽然胸中翻涌沸腾,但委实一个字也不能吐露;他手捧帛书,缓缓向皇帝跪倒,勉强发出嘶哑的气声:

  “陛下……”

  到现在,他终于明白皇帝将自己召入密室之中,展示这份至宝天书的良苦用心了。

  这一声呼唤包含情感。但祖龙只是默了一默,并未回应长子殷殷的深情。

  他只是淡淡开口:

  “以现下的情势看,招揽百家高人还在其次,要紧之事,还在于这天书所谓的‘三杰’。朕会为你备齐人手,要仔细留意。能用则用,若不能用,亦不可放脱。”

  他取出一张绢帛,随意抖开。上面墨迹淋漓,誊写的正是萧何、韩信、张良的姓名。

  ——黔首人才们不是寻求上升的机会么?朕便给他们!

  这无疑是在向长子移交至为关键的情报。扶苏百感交集,伏地叩首谢恩,几乎语不成声。

  等扶苏小心接过绢帛之后,始皇帝垂目沉思,终于悠悠出声:

  “如天书所说,这‘大一统’是朕留之后世的至宝。只是所托非人,反而为刘邦做了嫁衣裳。而今朕将这至宝托付于你,若你还不能承受,那便真是天命攸归,非人力可以挽回了……”

  ·

  六月三十日,三川郡,阳武县。

  重峦叠嶂,寂寂无声;苍茫绿荫之中,唯有一面容俊美的华服男子徜徉于林间小道之上,若有所思。

  片刻之后,道路尽头传来笃笃拐杖响,男子转头望去,却见一青衣老妇拄杖而来,正自左顾右盼。

  出乎意料,这老妇竟在男子面前停下了脚步。她上下打量,忽的开口:

  “我看尊驾气宇轩昂,面相不凡,想来祖上做过相国、将军一类的显官吧?”

  男子勃然变色,抬手按住腰间长剑。他凝视这老妇片刻,终于冷冷开口:

  “神相许负?”

  老妇扶杖行礼,态度极为谦卑:

  “哪里敢当‘神相’两个字?张君居然能记得老婆子的名姓,老婆子不胜惶恐……”

  韩相国公子张良面不改色,依旧手按长剑,向前一步:

  “神相千里至此,不知有何贵干?”

  许负以神算而震动天下,不唯眼光毒辣高深,消息亦是灵通之极。贸然拜访,绝非无意。

  “不敢,不敢。”许负拱手道:“老婆子只是受人之托,想问张君一件小事。”

  张良微微眯眼:“受人之托,敢问是何人所托?”

  他图谋反秦,在此山中隐匿已有数月之久,又有谁能未卜先知,派人传信?

  许负手扶拐杖,微微愣了一愣。她依稀记得请托者曾反复叮嘱,不能提起“秦”之一字,因此……

  “拜托老婆子的,正是楚国宗亲,刘邦。”

  张良:??!

  ——楚国什么时候姓刘了?

  ·

  还未等张良开口怒斥这浑不要脸的妄论,神相许负已经从容开口:

  “这位刘邦让我来问张君一句,张氏既为韩王忠臣,是否想要重建韩国的社稷呢?”

  这一句话直来直往,顶得张良都微微一愣。他沉默片刻之后,终于冷冷开口:

  “楚人意欲反秦么?”

  许负只是从容点头,仿佛早有预料。显然,虽说张良心怀故国,对秦人恨之入骨,也决计不会相信这不知来历的野鸡宗亲。以张良的谋划与心计,想要取信于此人,只怕难如登天。

  ……但没有关系。她向张良微微一笑,而后自袖中取出了一卷竹筒,抖开后笔墨如生,正是一副极为精细的舆图:

  “张君,重建韩之社稷,也未必就要与秦有什么瓜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