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第四十六章
作者:落雨秋寒      更新:2023-02-20 13:44      字数:4032
  第46章

  景熙帝带着征南军走了, 这几日整个京城似乎都低迷了几分。

  景熙帝出征的第二天,南城豆腐坊这边来了一个老汉,提着一只布口袋, 找到了豆腐坊的管事, 说要将这一口袋约二十斤粮食捐给朝廷做军需之用。

  老汉自称姓罗,怕他们不收还是怎么地,一个劲在絮叨,“……俺有个外甥就是南陵的, 那里是边境, 靠近南昭, 那里的百姓苦哇, 南昭人蛮不讲理, 不时就会组织小股匪类到村镇去洗劫一番。更可恶的是, 有时候他们抢了还不算,拿不走的还糟蹋!皇上要打他们是对的,才打完一仗, 就敢提出让大周贵女和亲的要求,这能是安分的?”

  说着还顺便唾弃了陈安和一番, “先前安和大将军凯旋, 老汉也去了,还以为真的解决了南昭的问题让南陵无忧了呢。想不到最后还得咱们陛下去给他收拾烂摊子,呸!”

  说完这些,罗老汉催促他们将布口袋的粮食收走。

  豆腐坊的副管事杜子藤挠了挠头, 有些不懂不知道怎么处理。

  罗老汉瞅他, “这粮食又不是给你的, 你为难个啥?”

  这话说得, 好像很有道理。可是, 这事他做不了主,而且这也不归他管啊。

  在这京城地界,贵人扎堆的地方,随便揽事,搞不好就侵犯了某个人手中的权力了,这不是得罪人嘛。

  “你做不了主,就不能问问能做主的官儿吗?”罗老汉问他。

  正巧,南城豆腐坊的管事杜霂来作坊了,了解了此番经过之后,他道,“这位老大叔说得对。”

  罗老汉在一旁附和,“对吧?这位小爷脑子不够灵活,不适合干这个,有门路的话,另外谋个缺吧,或许在死板板的缺位上,能干出成绩来。”

  杜子藤看他表哥一脸赞同的模样,气结,“还能不能好好儿说话了?”他不能和一老汉计较,但表哥这看戏的模样却让他牙痒痒。

  “其实我觉得这位老大叔说得不错啊。”

  杜子藤哭笑不得,“你要不是我表哥,你这话就得罪人了你晓得不?”

  “我要不是你表哥,这话你甭想从我嘴里说出来。”

  杜子藤翻了个白眼,敢情我还得谢谢你了?

  “罗大叔,你怎么想起把粮送到咱们豆腐坊来了?真想捐赠粮食可以去衙门的。”杜霂问。虽然衙门现在也没有专门的人收这个,但毕竟去那里比较正式不是吗?

  罗老汉罢罢手,“就这点粮食,不必惊动衙门了……”

  杜霂哭笑不得,这老汉不知道他把粮食送到他们这来,最终还是得惊动衙门的啊。接着,在罗老汉的絮絮叨叨中,他总算知道为什么这罗老汉会对他们这豆腐坊那么情有独衷,愿意将省下来的珍贵的粮食送来他们这了。

  这还是他表弟的锅,这家伙曾在喝醉时和友人吐露过豆腐坊建立的初衷以及以物换换物的目的,这些醉言醉语被他友人传了出去。

  百姓们这才知道,原来他们拿粮食到豆腐坊来换豆制品,豆腐坊将换来的粮食都收集到一处,以待将来赈济灾民。

  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不知真假的消息,说是等来年,年景好些的时候,不管是豆腐还是豆酱豆豉等物,都会免费将做法教给民众,好教老百姓们的餐桌上多添一两道吃食。

  这些话,被杜子藤的朋友传了出去,有人信有人不信,但相信的人还是蛮多的。

  有消息灵通的,晓得今年好些地方因大旱而收成不好,往更深处想,那些百姓们的存粮怕是吃不到夏粮下来了,有些可能冬天或者春天就得断炊。对这传言就信了七八分。

  至于后面的消息,许多人觉得不可能的同时,心里还是忍不住相信的。这豆腐坊就是独门生意,有多来钱,不用说都知道。官府那边犯不着用这等手段来招揽生意。

  此后,豆腐坊的生意就更好了,老百姓们去换豆制品时宁可多给,也不讨价还价。

  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杜霂看了一眼粮食,不由得问,“老大叔今天家里收成可还行?米粮可还够吃?”

  罗老汉罢罢手,也没瞒着,“不好不好,要是收成好,老汉指定不捐那么少。但是不管我们在家怎么难,别让我们皇上和我们的将士出征时流血流泪还吃不饱肚子。”说到后面,他高昂的声音已转为低沉。

  杜霂只觉得心里沉甸甸的,这份沉重的信任诶。

  无独有偶,罗老汉来捐粮时,豆腐坊有不少人围观了。

  或许是罗老汉给大家打开了一个崭新的捐粮方式,陆续有不少人或提着或背着粮食到了豆腐坊。这样的事,在京城四个区的豆腐坊都有发生。

  南区豆腐坊这边,不久后,又有一个汉子来了,将手中口袋放下就走。

  杜子藤一摸就知道是粮食,这一袋子粮食,怕有三四十斤吧。

  他连忙把人叫住,“回来!干嘛呢你?”

  汉子瓮声瓮气地道,“粮食给你们,充作军粮。”

  “回来,又不是不收你的,你走那么快干嘛?来,说说你的姓名,住哪,家里有几口人?”杜子藤认命地拿出册子,开始登记。

  这是他表哥交待的,他表哥已经亲自去请求上头的人了。

  杜霂此刻正将此事向沈繁花做汇报。

  沈繁花身为豆腐坊的二股东,虽然只是干拿股份的,但现在景熙帝这个大股东不是不在嘛,消息汇报到她那里,没毛病。

  说起来,杜霂他爷爷曾是高太傅的学生,和沈繁花她爹沈清是同窗也是兄弟,来往亲密。杜家和高家沈家因为这层关系,算是他们一系的人,关系挺亲厚的那种。

  因为沈繁花是老来女,所以她和杜霂尽管差着一个辈分,其实年龄相差不大。

  杜霂的汇报,听得沈繁花美目连闪。

  大周的百姓真是可爱又纯粹,如此艰难之下还无偿地支援前线。

  杜霂描述的场景让她想起后世建国时期还外账及大炼钢那会,为了支援国家,百姓们砸锅卖铁以及勒紧了裤腰带过活。铁捐给国家了,没锅了,那就吃大锅饭,自己家也不要锅灶了。要还外账,交公粮的时候都是把最好的粮食交上,自家红薯糊糊糊弄着过。

  她想,这大概就是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天下之大,总有一部分百姓有这等觉悟的。不同的时空,不同的百姓,却有相同的思想。

  随后,杜霂将自己对此事的处理方式说了。

  沈繁花听到他让人将那些粮食先收下了,再将捐赠者的姓名籍贯等信息登记了,赞同地点了点头,肯定了他这一做法。

  接着沈繁花想了想,派人去将她三舅舅请来。

  高通如今是四大顾命大臣之一,人挺忙的,沈繁花派人来请的时候,他也正巧知道了豆腐坊的事,然后特意抽空来了一趟沈家老宅。

  知晓她三舅舅已经得知了有老百姓自发捐粮到豆腐坊的事,沈繁花让人给他看了茶之后,直接问道,“三舅舅,不知道您和另外三位大人谁负责给百姓修建火炕啊?”

  嗯?“你怎么会知道这事?”高通从茶水中抬眼。

  沈繁花不说话,就笑。

  “你们——你们——”高通瞪大了眼。

  沈繁花微微颔首,算是肯定了他心中的猜测。

  她这样,让他肯定了心中那个猜测。

  高通连喝了两大口茶水压惊,“何时开始的?”

  “和离后。”

  “家里人知道吗?”高通想到前段时间,外甥女遇到那么多糟心事,两老的表现,心里已经有了肯定的答案。

  “外祖父外祖母知道,再者,就是三舅舅您了。”

  高通没好气地道,“若非此事,你是不是都不打算告诉我?”

  沈繁花无言以对,只能傻笑着混过去。

  高通白了她一眼,决定不执着于此事了。

  他先前还纳闷呢,皇帝亲征,选定四位顾命大臣,资格比他老的大臣比比皆是,怎么他就一跃而成了其中之一呢?

  他先前还道是家里老爷子的原因,现在看来,怕是不止,他这外甥女也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这两人保密功夫挺好啊,他自认是很敏锐的那一类人了,先前硬是没察觉出来。

  此事算是揭过去了,沈繁花又问起火炕的事。

  高通道,“这事正好是你舅舅我负责,你问这干什么?”

  是他负责?那可就太好了,沈繁花笑道,“我是觉得,既然有老百姓愿意捐粮,那肯定是要收的,不能寒了他们的心。但是,我们也不能无视他们的奉献。”不能将这部分懂事的老百姓当作理所当然,如果大周有能力,还是要补偿他们一下的。她不敢说,等明年粮食下来的时候,将粮食还给他们,因为明年的收成怎么样还不可知,或许明年收成还是捉襟见肘呢?但是有机会的。等晒盐法成功,拿食盐来补偿他们,想必他们也会乐意的。不过在此之前,他们什么都不能说。但不代表什么都不能做。

  “然后呢?”高通发现自己有些跟不上她的思路。

  “我是这样想的,我们官方将自愿损粮的老百姓的信息登记入册。您呢,目前负责给老百姓修火炕一事。但是吧,给谁修不是修?您就按着册子上所记录的,优先给名册上的人盘坑。”

  高通考虑了一下,觉得此事可行,便点了点头。

  解决了这个问题,沈繁花又道,“不过给捐粮的老百姓登记造册一事确实不应该由豆腐坊出面办理。不如您出面将军需官请来?”

  高通睨她,“请到沈府来?”

  沈繁花腼腆一笑,“嗯,我这里也有点事需要和他说一声。”

  “你就使劲地使唤你三舅吧。”高通一边摇头,一边让贴身小厮拿他的名帖去请军需官。

  高通看着外甥女,心想,难怪,皇上临走之前和他说,他负责盘火炕一事,若他在办差的过程中,遇事不决,可与她商议一二。当时他听了,非常不解,现在倒是明白了几分。

  在等待军需官前来的这段时间,两人又聊起了火炕的话题。

  “火炕已经试验过,那是真的暖和啊。有了它,今年大周的老百姓们会比较好过了。”高通发现了,火炕真是个好东西啊。

  “家里盘了吗?”沈繁花问。

  “先盘了一个,你外祖母有老寒腿,一到冬天就离不开火笼子。”

  沈繁花点头,火笼子她知道,竹编了的笼子,里面放了一块碳盆。

  火笼子白天放在脚边确实舒服,但晚上却是不能用的,一来是怕一氧化碳中毒,二来是那火笼子总不能搁榻上去吧?

  偏这年代,取暖技术有限,也没有什么热水袋之类的取暖措施。

  想必今年她外祖家多盘几个炕,应该会好过很多。

  本来高通很想问问她知不知道火炕这玩意儿景熙帝打哪弄来的,但话刚到嘴边,却被咽了回去,东西好用就行了,追根究底的没意思。为人臣子,适当的装聋作哑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