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 财富的积累
作者:安静的想      更新:2023-08-06 07:34      字数:3288
  <div id="tet_c">经过了几年的发展,现在ic在霓虹已经不再是无名之辈。

  尤其是在行业内,顶着霓虹第一家自主研发的名头,ic可谓赚足了眼球。

  而在技术的研发上,ic基本每年都会保留利润的10左右投入到下一代芯片的研发上。

  经过了上一次的更新迭代,目前ic的8位芯片已经有8089a、8089两个族系。

  在它们下面还有为各种不同应用场合开发的细化分支,零零总总有数十种之多。

  今年的8位芯片出货量相比去年的300万,已经提升到了00万左右。

  虽然出货量增加了167倍,但利润却没有增长相同的倍数。

  对比去年11亿日元的利润,今年的盈利是137亿日元,离167倍的188亿还有一段的距离。

  究其原因是随着1微米制造工艺的大规模应用,芯片的制造成本也在显著下降。

  既然成本下降了,那么价格自然也下来了。

  毕竟全球范围内制造芯片的企业不止一家,有竞争就有降价空间。

  在一两年之前8位芯片的价格在0~美元区间之内,如今一枚8位芯片的价格已经降到了13~1美元左右。

  ic的8位芯片售价也在这个范围内,不能再降了,再降ic的盈利甚至会比去年还低。

  如今能保持一枚芯片10~11美元的利润已经相当不错了,至少还有的赚。

  未来随着工艺的不断进步,摩尔定律在芯片行业中的存在感将会越加强烈。

  到那时候因为芯片内部集成的晶体管数量成倍的增长,开发一款芯片的成本就会大幅度的上升。

  掩膜、蚀刻、测试所需要的费用可能是现在的很多倍,所以芯片这一行业早点入场,早点吃肉。

  等工艺进化到纳米级别时,芯片内部的晶体管数量会增加到上千万、上亿。

  想象一下这么多晶体管要把它们排列成理想的电路,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

  没有最初始的底层架构做参照,想要直接一步到位,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也是为什么霓虹几家半导体大厂,想要ic架构技术的原因。

  经过了几年的迭代,ic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nec他们不说没有相关的技术人才,就是有的话从头一步步来,也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达到现在的水平。

  但是几年之后,芯片的技术水平会原地踏步等待nec他们追上来吗?答案很显然。

  因此,最快的入行方法就是拿到别人家的技术,在此技术上开始自己的研发。

  当然和nec他们的周旋是后话,现在ic依旧在霓虹市场赚的盆满钵满。

  与出货量00多万的8位芯片相比,它的加强版8089以及8089总计出货0多万。

  相比去年的140万,增长明显。而它的利润虽然也有所缩水,但依旧保持在了30美元左右。

  0万片就是187亿的利润,对比去年的1亿,提升了1倍左右。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内部晶体管数量越多工艺越复杂,其利润虽然也受到新制程的影响,但下降有限。

  这一点在16位芯片上的体现最为明显,去年ic每片盈利到达180美元。

  今年虽然价格降到了00~0美元附近,但成本比起之前也下降明显。

  去年30万片的成本接近100美元每片,今年只有60美元左右。

  而且因为富士通在高端计算机上批量性的应用了8081,年度出货一度达到了0万台。

  加上其他领域累计的30万片,合计出货了80万枚16位芯片。

  它们给ic带来的利润是1亿美元,也就是300亿日元。

  至于出货给苹果的两三万片最新款8081,每片亏0美元。

  这批货,ic大致倒贴了0万美元。没办法出货量太少,成本压不下来。

  当然作为门票它还是划算的,只要苹果对ic的评价不变,就不愁未来会挣不到钱。

  ic所有的家族芯片加起来,总共盈利已经达到6亿日元,合计亿美元。

  啧,相比去年虽然翻升了不到两倍。

  但是这个利润数据,已经快赶上东芝的整个半导体事业部了。

  难怪他们按耐不住,想朝ic下手。处理器芯片市场,确实增率令人。

  不过就是不知道几年之后,ic是否还能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了。

  毕竟霓虹这里有了富士通、日立以及东芝获得了ic的授权。

  几年的时间足够他们开发对应的芯片,并应用到自己的产品之上了。

  不过仔细想了想,白川枫又放下了这种担忧。

  因为受影响的最多也只是这几家自身的产品而已,外部市场他们还没能力和ic竞争。

  以摩尔定律的发展速度,几年之后等他们开发出自己的芯片时,ic的3位芯片早已问世。

  毫无疑问在尖端市场,ic依旧是霓虹独一无二的存在。

  而且后面随着海外市场的开拓,ic的版图将会越来越大。

  “ic明年的目标主要放在海外,尤其是计算机市场。

  对外授权方面,可以开放给非计算机领域的芯片公司,例如亚诺德这样的仪器设备制造商。

  但是在cpu处理器领域…”白川枫顿了顿,“这是ic的技术桂冠上的明珠,绝不可以授予他人!”

  “哈伊!”中岛平太郎面色严肃的答应下来。

  他也明白计算机处理器,将会是ic的自留地,至少在霓虹如此。

  说到计算机,白川枫又把目光转向了木村英二。

  “木村桑,安科今年和软银合作的计算机怎么样?”

  被点名的木村英二连忙起身,神色中透着股兴奋。

  “uw(union&nbp;world)电脑销售情况还不错,第一年就卖了13万台。

  孙桑那里已经提高了明年的销售预计,安科这里收到的订单也比往期要多。”

  作为一种全新的计算机品牌,第一年能卖过10万台已经称得上是大成功。

  夏普的系列电脑,销量好一点也就二十几万台。

  对比之下,软银在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也算是开门红了。

  由此也证明了近两年的计算机市场,确实越发火热。

  ic的利润、安科的数据,都在向白川枫表明一件事。

  那就是计算机热,可能在未来几年内逐渐兴起,直至掀起影响全球经济的信息革命。

  啧,风浪渐起啊。

  这些种种迹象,搞得白川枫都对电脑市场有些眼馋。

  不过想想还是算了,先专心搞自己的笔记本吧。

  它将会是白川电器未来在信息领域的风帆,ic的芯片、hal的软件,都将为它保驾护航。

  而因为安科第一次证明了,自己在产品设计方面的能力。

  木村英二如今虽然头发越加花白,但是精神却比以前更充沛了。

  还是做自己的产品挣钱啊。

  去年一整年给别人代工的利润才10亿日元,但是今年有了计算机上主板、电源的新产品推出。

  以及为软银组装计算机的业务,安科的营业利润,已经高达60亿日元。

  总量虽然不算多,但和去年比猛增了六倍。

  这个长势可谓非常喜人,并且木村英二内心里已经很满足了。

  以前自己单打独斗的时候,木村制作所年景最好的时候,利润才不过两三亿日元。

  现在的安科电器,虽然他木村英二只有30的股份。

  但是60亿的利润,分到手里怎么也有1亿吧。

  瞧瞧,这是什么?

  这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当初木村制作所被白川桑收购,说不定是自己撞大运了哩。

  得意洋洋的木村英二,丝毫不记得自己当时是怎么跪在地上求白川枫高抬贵手的了。

  当然白川枫现在也不关心他的想法,了解了安科的经营情况,他总算对白川控股旗下的制造业有了更清楚的认知。

  电池工厂40亿日元,lcd工厂10亿日元,光盘工厂3亿日元。这些外围非核心业务,总计盈利亿日元。

  制造业中的龙头,白川电器所有产品的利润是1908亿美元。不过再加上光驱的7亿美元,总数就变成了183亿美元。

  最后选择分成的话,去除掉来年的研发费用及其他项目预算,那么白川控股大致能拿到1041亿美元。

  当然这是税前收入,霓虹的股息税率大约为0,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此外再加上ic的亿美元、安科的40亿日元,白川控股旗下所有制造型企业的总收入为1397亿美元。

  去除掉税收的话,最后入账的可能还剩下11亿多美元。

  制造业的11亿美元,加上白川互娱税后的7亿美元,总计18亿美元。

  这些就是白川控股今年一整年的大部头收入,当然这不是全部。

  别忘了还有金融业的北都银行呢,不过今年因为没有白川电器上市那样的美差。

  北都银行的利润比去年有所下降,但仍有30亿日元的入账。

  其他如bibp;cara、哈德森软件、卡普空这些十几亿日元的收入,就不值得郑重其事的讨论了。

  去除掉来年必要的研发费用及项目经费,白川控股今年总盈利19亿美元。

  19亿美元啊,比前几年白川枫攒下的总家底17亿美元还要多。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今年一整年挣的钱,比前面几年的总和还要多。

  果然只要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财富会以超乎你想象的速度增加。

  而这三十多亿美元的财富,白川枫还不准备动它,现在也远没到享受的时候。

  这些钱,他准备明年哦不,还差几天才到84年。

  总之他准备用这笔钱在8年玩一笔大的,顺便帮助北都银行完成从中型银行向大型银行的过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