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科举状元学神刘子义
作者:我家俊俊子      更新:2023-02-17 15:14      字数:2082
  “嗯。”

  陈玦淡淡“嗯”了一声,接过来。

  眸光只瞥过一眼卷纸,陈玦就不得不对刘逸赞叹一句“好书法”!

  刘逸全程没有用废稿纸,一鼓作气写在了统一的卷纸上。

  原以为这样来的试卷多少会有涂鸦,或者字迹凌乱,调理不清晰。

  毕竟陈玦也是经历过考试的人,一般考生写语文作文都会在草稿纸上列个大纲。

  就算不列,那写出来的字迹也不会好看到哪儿去——赶时间。

  没想到拿到刘逸写的试卷竟然让陈玦大吃一惊。

  字迹不仅不凌乱,还非常好看,嗯,有艺术欣赏性。

  其书法看上去有洒脱、飘逸,行云流水之感。

  啧啧啧!

  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学霸

  陈玦压抑住内心的赞叹,继续看下去。

  第一道题“好官”没有固定答案,端看上位者怎么看待

  有道是清官易做,好官难为,尤其是一心为民为君为朝廷的好官。

  刘逸这里就有提到:“一忠,二人,三孝,四慎。

  这四个分别对应忠诚,修身克己,孝顺,为人慎行、慎言、慎独、慎欲、慎权、慎始终。”

  书中常说欲平天下,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陈玦想想,觉得这话倒也没错。

  做官亦是如此,做一个好官更是如此。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第二道考题“民生”和“好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陈玦看了一眼,刘逸的这篇文章倒是紧贴考题来写,写的都是为民如何如何……

  现在写的这么详细,就不得之后在为官之路上,刘逸可还记得今日这篇文章路又是否会走歪

  当然,这不是陈玦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二道题没有怎么让陈玦看下去,但看到到了第三张试卷中途,陈玦忍不住坐直身体,细细看下去。

  第三道题是陈玦近日进出太傅府时,听到王氏女同王元亓说起的一个越州府真实案子。

  一个洛京贵女如何知道远在越州府的案子呢这还是因为有一个管事嬷嬷是那位商家女的亲戚。

  这种亲戚许久没有来往,直到几日前越州府那边来了求救信。

  信中说那书生和越州府官员勾结,判这一切都是下人所为,那书生无罪。

  至于那书生的妻子是一心在丈夫身上,整日除了哭就是哭。

  那家商户怒其不争,果断和女儿断绝关系。

  又过半年,商户女的父亲发生了意外,不能行走,入赘的书生赘婿就顺利接管了商户女家中的财产。

  甚至外室还登门逼商户女自请下堂。

  商户女的母亲气不过,却又拿书生没有办法,就想起了远在洛京城这边的亲戚。

  陈玦听了一耳朵,就问王氏女,“你觉得这是谁的错”

  “依我之见,这错在商户女的父母。”

  王氏女直接点出,“那家虽不是大富大贵,去也小有资产,若那家父母让他们的女儿读书识字,不将她教的天真,亦不会识人不清。”

  “更不会如同菟(tu)丝花般事事依附丈夫,我朝律令并没有说出嫁女不能和离这一条,相反还允许和离守寡的女人再嫁。”

  “即便不和离,她作为三书六礼娶回去的正室也应当立起来,何况那丈夫还只是个赘婿。”

  听她说的振振有词,陈玦现在还挺想知道如果她是商户女,她会怎么选

  是和离还是继续过下去

  这么想,他也就这么问了。

  犹记得她当时神情高傲说了一句,“没有如果,我王氏女永远不会成为那样头脑不清醒之人!”

  现在想想,陈玦还是很想笑,但笑过之后,觉得她说的也对。

  王氏女不会成为那样的人,只因为她脑子够清醒。

  陈玦将这个案子拿出来作为考题,是因为他想在教育上做出改革。

  而刘逸这篇文章正和他意。

  文章虽没有提教育的改革,但处处皆在说女子也应该同男子一样读书识字。

  不要女子考什么科举,却也不至于字也不识一个,还识人不清,脑子过于天真。

  当然最后的最后,刘逸更是请命重罚越州府府令和那个书生。

  罚自然是要罚的,早在殿试的前一刻,陈玦就向越州府下了三道旨意。

  不出意外,快马加鞭的话,三日后的现在越州府府令和那书生应该就在牢里了。

  殿试结束,陈玦看了另外几人的试卷之后,觉得都写的不错,可以看得出来这几人文学和素养都不错。

  至少没为那府令和书生求情,也没说不是书生的错,还说此人要严惩。

  但和看了刘逸的试卷后,陈玦总觉得差了些什么,可能是刘逸的试卷先入了他的眼吧!

  也只能这样想了。

  陈玦当日留了礼部尚书刘洵,刑部尚书陶渊,,兵部尚书崔仲离,太傅王元亓。

  看过后,将这十人的试卷交给几位,“诸位觉得谁的答题最好选出个一二三来。”

  陈玦坐在椅子上,懒洋洋的往后一倒,非常闲适的靠坐在椅背上。

  整个人神情懒散,与在殿试上正襟危坐神情威严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

  几人看了看,王元亓率先回答,“禀陛下,臣觉得此人的答题不错,可得第一,这位第二。”

  王元亓将他认为可以的试卷拿了出来,分别放到陈玦的桌子上面。

  陈玦用余光扫了一眼,王元亓选的状元为刘逸,榜眼为钱文承。

  这两人倒是和陈玦想的一样。

  紧接着其他几位尚书亦都选出来放在陈玦的面前,他大概看了一眼,第一第二名选的基本也都是这两人。

  至于第三人,倒是有了争议。

  争议来争议去,最后选了个顾玄清,和刘逸一样都是寒门学子。

  评完名次后,陈玦放下笔将这十份试卷交给刘洵,第二日一早就着人张榜公告。

  这篇公告除了昭告前三名之外,还告诉众人,此次未中举三年后再来,科举三年一次。

  在这篇公告旁边紧贴着的是在今天早朝上讨论出后面科举的时间,以及如何考试。

  上面明明白白写着科举三年一次,分六级,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这责公告下发下去后,寒门学子是如何的兴奋,暂且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