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 第 217 章 *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
作者:菖蒲君君      更新:2023-07-20 14:28      字数:3527
  来往多次,再回到家乡奉新,已是两鬓霜白。

  大明亡了,姜烟原以为会看到一个悲愤难过的宋应星,可事实上,他很平静的接受了这个结果。

  宋应星蹲在田边,在他身后站着唉声叹气的宋应升。

  “李自成那等逆贼,若不是清军趁火打劫,我大明如何会亡?”宋应升难以接受这个结果,捶着胸口痛苦不已。

  只宋应星继续蹲在那里观察刚插秧的秧苗,大水牛已经换了一头。

  他少时经常趴着的那头大水牛已经老死了,如今趴在田边树下的是另外一头大水牛。

  可宋应星怎么瞧,都觉得这头牛不如他小时候那头温顺有力,也不如那头牛勤快。

  他甚至觉得这头牛的牛角长得不好,怎么都能挑出错来。

  “老三,你整日看着这些秧苗又能看出什么来?你……你就不想想……”

  “想什么?”宋应星抬头看向大哥,悲哀的问:“复国吗?南明朝廷,你我也曾寄予厚望。可结果是什么?”

  南明不是没有找过宋氏兄弟。

  甚至以知府之职相邀,只是宋应星真的不想当官了。

  当官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用,帮不了一个人。

  倒不如在田间跟着村里人说说如何才能将秧苗养好,如何让稻花更香,如何粮食满仓。

  宋应升说不出话来。

  沉默着站在一旁,双肩一垮。

  他们不是没有挣扎过。

  宋应升将所有家产,甚至妻子的嫁妆都捐给了明军,可到头来南明一事无成。

  他们也曾跟着相携之人想要跳崖殉国,又遇到大雪封路,终究不能行。

  眼看山河破碎,国不复焉,他们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如今却只能窝囊的留在家中无可奈何。

  “罢了。”宋应升好似是想开了,脚步踉跄的离开,口中只喃喃:“日月不在,大明不在。我乃亡国之人,明之遗民!明,之遗民……”

  “大哥!”宋应星猛地起身,试图上前拉住宋应升。

  可一伸手,却只能抓住一团虚影。

  再回头,看见幻境里的自己依然蹲在田边查看秧苗,眼中带着小小的希望微光。

  也不知是期盼着秧苗长大,还是期盼着南明可以复国。

  “我说了,这里是你真实人生的幻境,这里的一切都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姜烟知道宋应星想做什么。

  宋应升这一转身,便是生死相隔。

  “我知道。”宋应星站在原地,痴痴的望着兄长离去的背影:“我就是想试试。”

  姜烟深深吸气,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可还是有些控制不住。

  在经历崇祯帝景山殉国,清军南下,扬州十日。到南京失守,嘉定三屠。江阴城百姓自发抵抗,死战八十一日,无一人投降。最终,弘光帝被俘。

  前些日子,清军攻入南昌。那位在崇祯十年帮助宋应星出版《天工开物》的挚友涂绍煃携家人乘船出逃避难时于君山湖遇难,全家无人生还。

  宋应星还未从友人离世的阴影走出,又与大哥宋应升得到了隆武帝北伐失败,被乱箭射杀的消息……

  公元1646年,宋应升服毒殉国。

  姜烟眼眶湿润,看着眼前逐渐佝偻下去的背影,一时间喉头哽咽,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宋应星的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有多快活,那他的晚年在亡国的阴影笼罩下,就有多凄楚。

  为了不让自己沉湎在悲伤中,宋应星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书中,放在生活里。

  他不想做大清的官,也不想做大清的人。

  做个大明遗民,去田间,去山里。

  看看春光,看小蜜蜂是如何采蜜。

  试试将白色雄蛾与黄色雌蛾□□,看看能结出什么样的茧。

  将书上写过的那些,自己再试一遍。

  晚年的宋应星不太爱说话,只每日看书、种地。

  看着两个儿子扛着锄头的时候,内心也痛苦挣扎过。

  只是每每想到大哥的死,想到友人的沉船。

  他又抓着两个儿子的手,痴痴的说:“不考大清的科举,不做大清的官!你们听清楚了没有!”

  “不做官,做农民吗?”姜烟不是很能理解。

  宋应星一直都有教孩子念书。

  宋家在他这一代,依然保持着科举的想法。

  可如今,强硬的不允许两个儿子科考,那今后很有可能就导致他的后人不会再读书。

  “做农民有什么不好?”宋应星坐在树下,手里编织着箩筐。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他动作迟缓了许多,头发花白,额角还有老年斑。

  手背上的皮肤皱皱巴巴。

  这模样,谁能想到他曾经是被引以为傲的奉新二宋之一呢?

  “能吃饱,能安稳的活着。挺好的。”宋应星淡淡道。

  只一双略有些浑浊的眼睛,仔细看着手里的箩筐,将竹条上的毛刺一点一点打磨掉。

  他做官的时候也没什么用。

  官场复杂,不如做个纯粹的农民。

  养活自己,还能养活一家老小。

  若是有余力,再帮帮邻里,还能救人一命。

  姜烟大概明白了宋应星的想法,搬了把小竹椅坐在宋应星身边:“您可惜过自己的书佚散吗?若是没有文字狱,或许《天工开物》还有您的其他书籍都能完整的留下,在国内传开。”

  宋应星的手一顿,沉默片刻摇摇头:“我写的时候就知道了。此书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当年若非伯聚相帮,怕是刊印也难。”1

  “读书人不屑于这些。他们视书上的那些是‘奇淫巧技’,是‘有辱斯文’。可农人工匠也不识字,更不会花钱买书。农人有长辈教小辈,家家相传。工匠有师徒传授。”

  “可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1

  宋应星靠在小小的竹椅上,如今外衣都有明显的补丁了也不遮掩,就这么大咧咧的缝在外面。

  他道:“总要有人记住吧。以后也总会有人用得上。口口相传会出错,家家相传会有变化,只有纸笔是不会骗人,还能将别处的种植方法,传到此地来。只有这样,才能天下富足,不是吗?”

  在现代的时候,他也看到过资料,乾隆一朝,《天工开物》等书,因为自己、兄长以及友人陈弘绪都是反清人士,这本书曾被禁过。

  对此,宋应星也不觉得有什么好愤怒的。

  自己这本书都能被禁止,无非是出现了刺到爱新觉罗家那些人心头痛处的字眼。

  他不仅不气,还高兴着呢!

  毕竟,皇帝也不能完全控制思想。

  依然有人会看这本书。

  只要有需要,就有人会看。

  哪怕,它在世间流传得缓慢、匮乏。

  只要存在,它就是一点光亮,谁也无法阻挡。

  “我不喜大清,宁可隐居只为自在。然,我也期盼着天下人都能丰衣足食,家家安乐。”宋应星将箩筐放在旁边,待闲时儿子会来取走,送去山下售卖,取得几个铜板,凑活度日。

  他背影佝偻,脚步缓慢。

  幼时住的院子也不住了,年纪大了之后眼睛也愈发不好用,颤颤巍巍的走回屋子。

  太阳西落,橙红的夕阳笼罩着整片竹林,西边的长庚星闪烁着。

  姜烟听见屋中传出宋应星的声音:“天工人其代之。”2

  “而后开物成务。”3

  “是为——《天工开物》!”

  ——

  从宋应星的幻境离开,姜烟回过神来的时候就坐在一个满满当当的马车里。

  除了出行的时候需要准备的各种东西之外,目之所及能看到的都是书。

  “王贞仪?”姜烟看着堆到了自己胸口的书籍,扶着面前摇摇欲坠的一堆书,小声的问。

  这么点大的马车,人还能去什么地方?

  结果就在姜烟面前的一堆书后面突然窜出来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

  “可算是找到了!”小姑娘的发髻歪斜,上面的小蝴蝶簪子要掉不掉的仅靠着几缕发丝挂着。

  年幼的王贞仪捧着一本书,轻轻吹走上面薄薄的尘土,转身坐在姜烟对面。

  “入幻境后我一直在找这本书。”王贞仪晃了晃手里的书:“这是我六岁时祖父赠予的,只可惜后来路上不小心遗失了。这上头还有祖父留下的字呢!”

  小心的揣在胸口,王贞仪趴在马车中间的那摞书上,马车里摇摇晃晃的,还能听见外面的马蹄声。

  “我最崇敬的不是我爹,是我祖父。只可惜,天南海北的,我长这么大才见过祖父几次。姜姑娘,你知道我祖父吗?”

  王贞仪叹气,他们一家到处跑。

  虽说见过了许多风光,看过了很多人一生都不曾见过的风景。

  王贞仪还是颇为可惜不能一家人在一起。

  姜烟仔细想了想,也没有想到王贞仪的祖父是谁,有点尴尬的要摇头。

  就听见王贞仪颇为自豪道:“从前有人称我祖父为‘怪尹’,后来又觉得他脾气刚直,称他为‘铁匠’。”

  根据王贞仪的介绍,她的祖父王者辅,人如其名,在官场那就是个“头铁王者”。

  上官瞧不惯王者辅的清廉,加上王者辅性格怪癖,连着上了六本奏折弹劾,企图给他栽赃一个私用赋税的罪名。

  结果王者辅撸起袖子,把上官贪赃受贿的事情仔仔细细公布于众。

  最后两人齐齐解官。

  中丞受审又恰逢审他的知府生病,与王者辅当堂对质的时候被气得一病不起,最后又病又气,知府大人一命呜呼……:,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