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第 70 章
作者:春山犹枝      更新:2022-03-16 06:04      字数:6986
  开一家奶茶店, 要准备的事情很多。

  店铺选址,沈鱼特意挑了离沈记麻辣烫比较远的一家。

  麻辣烫店一直是热闹,甚至喧闹的, 那些有闲情逸致慢慢坐着喝奶茶的客人, 大约也更想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前两家麻辣烫店,沈鱼都没有在装修上花太多心思,走得是简洁大方的风格。

  奶茶店就不一样了,想弄情调, 可不就得装修得精致漂亮些。

  沈鱼没学过室内设计, 可他见多了后世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奶茶店,照着学一个也不难。

  可难就难在,他找不到正经的装修队。

  之前两家麻辣烫店装修, 所谓的装修工人,其实就是普通泥瓦匠。

  这个时代很多男人,尤其是农村汉子, 多多少少都会一点儿泥瓦匠的手艺, 只看手艺好坏罢了。

  如果谁家要盖房子,都是村里青壮一起去帮忙, 买了材料自个儿盖。

  让他们砌砖盖瓦没问题,其他精装修, 就只能靠他自己了。

  想让奶茶店风格鲜明,一走进去就眼前一亮, 白晃晃的腻子墙肯定不行。

  如果有人进去眼睛亮了, 那大约是墙面反光。

  所以沈鱼想贴墙纸, 大面积某种色调的墙纸运用,定下整个装修风格的色彩基调。

  然而他问过兴城大大小小的厂子,没有哪家厂做墙纸的, 倒是有家塑料厂的采购员跟他提了一嘴,说首都某家建塑厂有生产印刷、压花同步的纸与pvc复合墙纸。

  首都?

  沈鱼傻眼了,以现在的交通条件,从兴城去首都,来回一趟最少两三天,他哪有时间。

  或者派人去首都出差采购?

  可他手下现在没有这种合适的人选,之前招人,净往老实可靠勤劳肯干这方面挑选了,去外地出差的话,最好是能找灵活机变胆子大的。

  墙纸暂时搞不定,沈鱼先让人把粗装做起来。

  除了承重墙,套房里的其他墙都打掉,把一些老旧的地方修补一下,墙壁重新刮腻子上乳胶漆,地上的水泥地面也重新平整。

  这些活儿不用沈鱼盯着,安保队的兵哥们已经开始正式上班了,因为人多活少,他们自觉去给沈鱼建工。

  一开始是想自个儿动手给沈鱼搞装修的,这些活儿他们也能干。

  好好的安保人员去给他修房子了,这怎么行,沈鱼劝了又劝,才让他们当了建工。

  说是建工,人家也闲不住,能搭把手的活顺手就给干了。

  即便如此,沈鱼还是忙。

  现在想定做塑料杯有点儿困难,目前就没有这种一次性的塑料杯,当然,塑封也没有。

  可奶茶店也不能光做堂食生意,外卖打包的便捷性也是吸引客户群体的一大利器。

  在玻璃杯和纸杯中间,沈鱼最终还是选择了纸杯。

  一是因为定制玻璃杯造价更高,二是因为细口玻璃杯容量太小,粗口圆身的,又显得笨重。

  纸杯大约不如塑料杯耐用,但是以短期储存效果来说,已经够用了。

  兴城的三家纸厂,沈鱼都去过,但也愿意接外来订单。

  但当他说了他的要求,有一定耐水性,人家第一反应就是油纸。

  沈鱼也不清楚奶茶纸杯具体是什么纸质,他只说自己的需求,要用来制作成杯子,用来装饮品不会漏。

  两家纸厂都拒绝了,只有一家老牌纸厂,叫了几个老技工过来跟沈鱼谈话,问清楚之后就把这个单子接下了。

  塑封也只能定制,好在这个不难,沈鱼去各个厂子打听的时候,大部分塑料厂都愿意接他的单子。

  虽然很不明白为什么要做那样一卷一卷的塑料膜,还要印刷固定图案

  这么窄的塑料膜,能做什么呢?

  另外还要定制店里堂食用的马克杯和玻璃杯,所以又联系了陶瓷厂和玻璃厂。

  定制的这批杯子,马克杯不是单一色系,而是同款式的不同色系。

  沈鱼还特意要求,除了店铺小标,还要印一句文艺的话。

  这个年代是诗歌盛行的年代,一些著名诗人,就像后世的明星歌星一样受到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们追捧。

  沈鱼班上很多同学,包括陈美丽,都有一个精致的本子,专门用来摘抄诗歌,或者觉得优美的句子。

  沈鱼绞尽脑汁,想了一些后世流传得比较广的文艺句子。

  比如什么“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

  “双木非林,田下有心。”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尚未配妥剑,转眼便江湖。愿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等等等等。[注]

  一些长句会拆开,分别印刷在整套的马克杯上面——主要是沈鱼绞尽脑汁想起来的也不多,只能偷工减料一个杯子少印一点儿。

  这样折腾下来,什么东西都要定制,必然支出不菲。

  好在他两个麻辣烫店生意一直不错,现在在兴城也小有名气,两个店加起来,一天盈利过千不成问题。

  甚至有外地的人来兴城出差,会被本地人当特产带他们去吃。

  生意这么好,难免有眼红的,据沈鱼所知,陆陆续续有其他的麻辣烫店开起来了。

  正常的竞争沈鱼不怕,只要不使下作手段,他还能拦着人家开店不成。

  不过那些店,有的完全照搬沈记,也是串串按签子算钱,经营模式什么的,都一模一样。

  有的觉得没必要,串签子是多余程序,既要想法子买签子,还要找人串串,浪费钱,浪费人工。

  可他们也没想过将食材合理分份,就是单纯把白菜叶子掰开,土豆藕萝卜等食材切片。

  结果客人光选个食材,就能吵起来,这个觉得自己的菜叶子小了,那个觉得自己的土豆片太薄,都觉得吃了亏。

  吵架还是小事,一天天的,客人越来越少。

  然后这些店火速换了模式,也改成串签子。

  沈鱼:“……”

  其实你们皮筋一捆,也是一份啊!

  这些店唯一相同的点,就是价格比都沈记麻辣烫便宜,也不用便宜太多,压一点儿价就够了。

  比如他们家素菜签子一毛一根,那些店就八分九分这样。

  他们也卖麻辣烫,看起来跟沈记好像没什么区别,价格也更便宜,当然也吸引了一部分客人。

  刚刚出现收益下滑那几天,沈鱼特意去店里看过。

  他还记得老店开业的时候,过了三天打折期,收益下降,余婶子很担心,还跟他说,要不要继续打折,被沈鱼给拒绝了。

  可这回他来,余婶子老神在在,一点儿不见慌。

  沈鱼问她:“您不担心?”、

  这几个月,生意好,其他店员工资陆陆续续都加了一些,余婶子靠分红吃饭,生意好她工资也高,不用加。

  现在分店一个月能能赚两万块钱上下,余婶子一个月也有两百块左右,在这个时代,完全可以算高收入阶级了。

  余婶子自豪笑道:“不担心,我去尝过,那些店没咱家味道好。”

  杨婶子补充:“也不老实。”

  她作为分店掌管配方的后勤总管,清楚地知道沈鱼那个底汤配料,买的都是好东西。

  大骨头都要挑新鲜的,肉菜食材更别说了,卡得可严,不新鲜的不要。

  那些店里的食材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店有的食材还行,比如蔬菜还算新鲜。

  但肉类挑的不一定是好部位的肉,比如鸡肉,沈记的鸡肉都是鸡胸肉,别家的鸡肉还有骨头。

  不知道是哪个部位,反正肯定不会是鸡胸。

  而且如果当天没卖完,第二天就接着卖,第二天没卖完,第三天接着卖,反正肯定不会白白浪费了。

  这样倒是节省了,可食材品质就难以保证。

  不像沈记,肉都是当天买新鲜的,如果有多余的,员工们吃饭的时候做了,人多,一顿就解决掉了。

  既不浪费,也不砸招牌。

  那些店哪个舍得给员工做肉吃,老板自己都不一定舍得做。

  而且他们能学习沈记的表面,最根本的底汤配方、辣椒油配方都学不到。

  那些店或许也是下了功夫,底汤味道也不算差,一些不那么挑剔的食客,觉得也还成。

  但是沈记还是有一部分忠实拥趸,就好这个味儿,差一点儿都不成。

  那一两分钱,谁稀罕似的,也没有免费的辣椒油,吃着也没有沈记香。

  舍得花钱吃麻辣烫,还要在乎那一分两分?没必要。

  随随便便加勺辣椒油,差价就补回来了。

  一次两次的,食客们也回过味儿来了,沈记贵是贵,可贵得有道理。

  看着别家店吃是便宜了,可那点儿便宜真不是白占的,仔细一算还不知道谁占便宜呢。

  尤其是有一个客人因为吃了不新鲜的肉吃坏肚子被送去医院后,很多食客都不敢再随便吃了,那段时间连沈记的生意都受到了一定影响。

  后来风波过去,沈记生意重新回暖,因为老客们都知道,沈记的食材是最新鲜的,他们吃了那么久,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有人吃出问题的。

  外头那些麻辣烫店子,生意一下凉了,陆陆续续开出来的七八家麻辣烫,短时间内关掉了三四家。

  剩下的几家,为了拉客,想尽了办法。

  食材肯定不敢随意糊弄了,可他们就算拿个大喇叭去喊,我们食材特别新鲜,肯定没问题,人家也不能信啊。

  于是最后只能靠降价吸引客人,本来价格就比沈记低,还降,赚头一下子少大半。

  可好歹有生意了,手里没钱又馋这一口的,还是愿意去吃一吃。

  于是店子就这样撑下来了,兴城的麻辣烫分为两种,沈记和其他。

  众所周知,沈记的麻辣烫味道最好最正,食材最新鲜,辣椒油免费,还特别香。

  其他麻辣烫店,口味食材都参差不齐,吃到什么样的看运气,但胜在价格低,不怕踩雷的可以试试。

  到最后,沈记也就是中间被牵连,生意受到一点儿影响。

  后来就平平稳稳赚钱,甚至因为知道的人越来越多,赚的也越来越多。

  所以哪怕一直在花钱,沈鱼存折上的钱只见多不见少。

  花钱是小事,一连几个周末都泡在到处找合适的厂子上,沈鱼心累无比,越发觉得自己得找个能干的帮手。

  以前还有沈桥给他帮忙,现在沈桥手上的任务堆积了一大堆。

  防弹衣研发卡在了材料上,沈鱼见过沈桥做实验,那种不知名材料很坚韧。

  以沈鱼的力气,把刀子用力戳下去,刀口都绷出形状了,也没破。

  没见识的沈鱼觉得这个已经很厉害了,可沈桥很不满意,说是废品。

  沈鱼不敢吱声,前世他只知道有防弹衣这种东西,具体长什么样作用有多厉害,他没摸过更没穿过。

  沈桥说没用,光有韧性不够。

  沈鱼只能听着,这种话题上,他没有发言权,沈桥说了才算。

  但是目前这款是沈桥能合成的效果最好的一款材料,他需要了解更多的基础材料,才能突破瓶颈。

  知道沈鱼等着塑封机、烤箱等机器急用,沈桥没有死磕卡在瓶颈的防弹服,准备先给他做个塑封机。

  这东西沈鱼用过,也知道大致运行原理,因为真的很容易理解。

  传动带滑板这些都是可以一眼看见的装置,最主要的功能应该是它的电热封口系统。

  沈鱼给沈桥解释了一番,他就明白了,表示没问题,比防弹衣简单多了。

  其实如果能有车床,用上合适的制作工具,沈桥的工作效率会提高很多。

  但是他明显不想跟人一起干,宁愿自己做,也很排斥工作的时候别人靠近他。

  沈鱼不在其中,蹲在旁边看他忙碌的时候,沈桥时不时还抽空看他一眼,也不知道到底在看什么。

  沈鱼也想给他帮忙,可是不行,他跟不上沈桥对节奏,完全看不懂他下一步要干什么,帮忙一般是帮倒忙,后来他就不插手了。

  除了这些东西,桌椅板凳之类的也得定做。

  沈鱼是打算再找之前那个小家具厂,毕竟前两次合作都很愉快。

  不过这次的桌椅就不能和之前一样了,得根据店里的风格定制。

  这就绕回到墙纸上来了,沈鱼琢磨着,要不抽个时间,去一趟首都吧,他还没见过这个时代的首都,是什么样呢。

  不等他下定决心,先有人找上门来了。

  先找来的是沈鱼没想到的人,他现在的房子,曾经的房主赵家的闺女赵悦。

  赵悦原本是机械厂的职工,去年本来打算把工作卖掉配赵老太和赵长命去首都看病。

  后来在沈鱼的劝说下,没有贸然工作,而是先找了个人代工。

  她们一家人离开兴城之后,沈鱼就再也没见过她们,也不曾联系过。

  这次赵悦找上门来,他才了解到她们这段时间的经历。

  正如沈鱼知道的那样,哮喘没有彻底根治的办法,好在她们找到了靠谱的医生,能给赵长命配置缓解病症的药剂。

  寻医问药的过程赵悦没有详述,只简略提了一两句,也可窥见其中艰辛。

  她们三个人,一个老太太,一个有哮喘随时可能发病的赵长命,只有赵悦是个有能力照顾其他两人的成年人。

  赵悦对沈鱼很是感激:“多亏你当时劝我跟我妈还有长命一起走。”

  “发生什么事了吗?”沈鱼心里一咯噔,想到原书里孑然一身沦为流浪儿的赵长命。

  赵悦叹气:“我们在火车上,让人扒了包。”

  她们已经把所有积蓄分开装了,每个人的贴身口袋里都装了一些,可她妈的口袋被人划了,还差点儿被刀片割到肉。

  那是孙儿看病救命的钱,老太太怎么甘心,当时就闹起来,抓着小偷不让走。

  她发现不对,人群里有几个男人目光不善的盯着她们,赶紧拉住她妈,后来三人都不敢散开,走动的时候都跟着列车员。

  下车之后,有个同车的大妈跟她们说,那些小偷团伙早就顶上她们了。

  她们以为没有露财,可是言谈间提起过,是到首都治病的。

  要看病,怎么可能不带钱,她们赵家虽然败了,以前底子厚,好衣裳还是有几件的。

  看着体体面面,小偷们就觉得她们身上肯定有钱。

  也确实猜对了,她们去首都给赵长命看病,把家里所有积蓄都带上了,甚至房子都卖了,一共凑了将近两千块。

  好在她们把钱分开放的,每个人分到的也不全装在一个口袋,老太太被划破的那个口袋有两百多块钱,丢了是让人心疼,但人没事就好。

  因此赵悦十分感激沈鱼当时的提醒,要是她没有跟着去,而是留下卖工作,当时她妈肯定死拉着小偷不放。

  一个老太太,一个病小孩,那个小偷团伙还不知道会怎么对待她们。

  沈鱼心头一跳,心里隐约有种感觉,或许原书中,赵老太太就是因为在列车上逮住了一个小偷,遭到小偷团伙的报复。

  后来发生了什么不清楚,结果就是只剩下赵长命一个人流落街头。

  至于后来他为什么没有回家,沈鱼不知道,但他知道,后来赵长命父亲出狱,去杀云白雅失败被捕,因为拒捕袭警被击毙,死前最后一句话是,就剩他一个人了。

  所以赵悦呢?她能愿意卖掉工作给侄儿看病,说明她很看重赵长命,真心的那种。

  原书里,赵悦卖掉工作之后,肯定会去首都找赵老太和赵长命。

  去外地,她们肯定约好了见面的地点,可是后来赵悦再没有出现过。

  如果不是穿进书里,沈鱼甚至不知道赵长命还有这么一个姑姑。

  所以赵悦呢?她就算没找到赵长命,难道不会回来,回到自己出生长大的城市?

  还有赵长命的父亲,他为什么会在出狱之后,直接找上云白雅。

  越想越觉得一团乱麻,好像少了什么线索,让人没办法理清楚。

  但是好消息是,现在赵老太并没有出事,赵长命也寻到了合适的药剂。

  不过哮喘的特效药价格很高,如果是以前的赵家,养着赵长命不成问题,可现在赵家只剩下赵悦还有工作。

  之前赵悦是找了人代工,可是去首都待得时间越来越久,她厂里的好姐妹告诉她,代工的人想取代她。

  赵悦只好匆匆回兴城,先办理了停薪留职,然后又赶去首都。

  这一待就是小半年,赵长命的药有了,她们带去的钱花的所剩无几,只好回来了。

  “以后就留在兴城了吗?”沈鱼问。

  赵悦点点头:“对,医生说长命在兴城出生长大,更适应这里的环境。”

  而且她们没钱了,她得努力挣钱。

  沈鱼松了口气,赵家人平平安安的回了兴城,以后就算再去首都,老太太年纪更大,赵悦肯定不会让她单独带着赵长命。

  所以赵长命的命运,应该已经脱离原剧情了吧。

  他不知道自己擅自改变别人的既定命运是不是不对,可如果他是赵长命,一定更愿意亲人平安的陪在自己身边。

  “你们有住的地方吗?”沈鱼问。

  赵悦笑了笑:“有的,厂里给我分的有房。”

  虽然小了点儿,但她们一共才三个人,够住了。

  “那就好。”沈鱼放心了。

  赵悦又跟他聊了一些在首都的经历,并且再三表示,因为刚回来赵长命身体不太舒服,老太太在家照顾他,才没有一起过来,希望沈鱼不要介意。

  沈鱼当然不介意,赵家很讲礼数,他猜到她们手里没多少钱了,可赵悦上门,还是给他带了一些从首都带回来的特色糕点。

  沈鱼本想把自己做的小零食让赵悦带一点儿回去给赵长命吃,又考虑到他的病不知道会对什么过敏,不敢随便送小零嘴。

  但他知道哮喘病人适合多吃水果蔬菜,他也爱吃水果,又不缺钱,一些贵价的罕见水果,遇到了也舍得买。

  于是他把家里的水果都装了一些,让赵悦带回去。

  赵悦哪好意思,她是来感谢沈鱼的,怎么还能要人家的东西,这里头一些水果,她都没有吃过,她在首都看见有人卖,价格很贵。

  沈鱼假装生气:“我给长命弟弟的,阿姨你怎么能代替他拒绝?”

  赵悦哭笑不得,心里更多了几分感激:“那好吧,我替长命谢谢你了,等他病好了,再让他来找你玩儿。”

  因为知道关于赵长命的剧情发生了变化,而且是在向好的方向变,所以沈鱼心情很好。

  这份好心情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去学校,已经很久没有给过他一个正眼的邵凌云,下课的时候突然走到沈鱼桌子前面。

  沈鱼:“……”

  他看了眼同桌,同桌也一头雾水。

  邵凌云黑着脸,很不情愿地样子:“我爸让我跟你说,请你到我们家做客。”

  沈鱼:“???”

  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