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公务考(帝后的十年规划含31w)
作者:顾四木      更新:2023-03-27 23:39      字数:5892
  这个段落是图片段落,请访问正确的网站且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模式

  这个段落是图片段落,请访问正确的网站且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模式

  这个段落是图片段落,请访问正确的网站且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模式

  这个段落是图片段落,请访问正确的网站且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模式

  才过去不久的端午佳节,在崔司业的主持下,国子监六学里的数千学子,举行了射粽赛。

  这个段落是图片段落,请访问正确的网站且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模式

  这个段落是图片段落,请访问正确的网站且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模式

  但同时又遗憾自己到底不是头名,因此近来继续勤练射箭。

  直到叔父李思文过来叫他:“你怎么还在练射箭?还想着自己被人压一头的事儿?对了,你说这回国子监骑射头名是谁来着?”

  李敬业道:“东平郡公之子程务挺。”

  东平郡公程名振,是跟着先帝打过刘黑闼的将领,因功封郡公。

  程务挺作为其子,也是将门出身,骑射自然好。

  但在李敬业心里,郡公,比他祖父的国公爵位要低,说明他祖父军功更大,那他也应该比程务挺骑射更好才是,

  李思文摆手道:“别练了,父亲叫你,快去吧。”

  阳光灿烂李敬业立刻蔫的像是霜打了的小白菜,放下弓箭换过衣服,胆战心惊去见祖父。

  这个段落是图片段落,请访问正确的网站且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模式

  原本祖父给他从兵部弄了实职官,结果他兵部大门还没认熟,就因口舌不谨,提起‘立后典仪逾制’的流言蜚语,被祖父从兵部踢到了太仆寺去看马。

  结果马还没数清呢,祖父又直接让吏部把他官职削成白板,扔去国子监读书改造。

  还警告他道:“如今国子监崔司业,是陛下曾经的伴读,你到了国子监皮紧一点!”

  李敬业在祖父跟前只敢小鸡啄米似点头。

  但他在国子监也没少斗鸡走马呼朋唤友,因此一听祖父叫他,就特别心虚。

  这个段落是图片段落,请访问正确的网站且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模式

  李勣抬眼看了沿着墙根走进来的孙子,冷淡道:“站好了。”

  直到李敬业在案前站的端端正正,李勣才问道:“你在国子监,有无听闻吏部新的选官制?”

  李敬业当然听说了——

  国子监几乎百分百都是荫封子弟,事关他们将来的切身利益,怎么会不关注,近来传的沸沸扬扬,群情激愤的,都说吏部居然要‘统考选官’,简直是欺人太甚!

  李敬业不只一次听到周围荫封子弟的抱怨:“咱们何等出身?若是只与那二十个进士一起考也就算了,竟然还得跟明经科、制科出身、甚至是各署衙做杂事的胥吏一起考试授官!”

  吏部此制若定下来,简直是折辱他们,还折辱他们的家族门庭!

  流言如沸,李敬业怎么可能没听说。

  但……

  李敬业抬眼看了眼祖父,他还记得上次跟祖父提起外头‘立后逾制’的流言后,自己惨痛的下场。

  于是他这次果断摇头:“没听说!”

  李勣闻言,眉毛一轩:“如此要事,你身在国子监竟都不知?可见每日不务正业!去外头领十竹板再回来。”

  李敬业懵了。

  还是小厮来领他的时候,他才连忙改口道:“祖父!祖父我想起来了!”

  说着把他在国子监听到的关于吏部‘考核授官’的抱怨之辞,都竹筒倒豆子似的说了出来。

  还不忘表扬自己一二:“祖父,孙儿知此事是圣人之意,吏部是奉旨办事。所以从不跟他们去说那些抱怨吏部的话。”

  “还有人想利用孙儿给祖父告状,我也都没理会!”

  确实有不少人来寻李敬业,想通过他走李勣大将军的门路——

  “李公子,你出身煊赫,令祖父是先帝封的英国公、凌烟阁功臣,当今又加封大司空!这样的出身,难道也得吏部考过,才能授官?”

  李敬业当时就怼了一句:“怎么,你觉得我学业不精,考不入前五百名?”

  那学子:……重点是这个吗?重点是一旦吏部定下这种‘资考’,你这个未来的英国公,有可能得去跟一个在兵部打杂多年的小吏一起考试!多丢脸啊!

  而路过的骆宾王,努力憋住了心声:以李敬业的学业水准,除非考骑射,不然他真考不上。

  当然,李敬业自己不这么觉得。

  正如此时他跟李勣大将军保证道:“祖父放心,今年我格外刻苦,做了十几篇好文章,甚至贡举要考的《五经》我也都一直背着。吏部要考也不怕的。”

  李勣大将军看着信心满满的长孙,冷淡道:“那你可有想好,待去吏部投名刺报考时,是考三省六部哪一处?还是考京外州官?”

  李敬业茫然:嘎?

  怎么,难道不是去吏部领一张考卷,答完就完了吗?

  之后我去哪一处,不该是吏部安排吗?

  与此同时。

  洛阳宫贞观殿。

  姜沃也正与裴行俭一起,向帝后汇报吏部具体的‘官员资考’流程。

  “我与裴郎中商议许久,最终还是觉得:与其所有候选官一齐来吏部资考,之后选出五百人分送各部。”

  “倒不如一开始就把五百个名额分给各署衙——就让候选官员,按照自身所擅,先递名刺自选报考的官职。”

  “可分为国考和州考。”

  说到这里,姜沃不由停留了一下。

  真正开始推行大唐‘公务员考试’的感觉,真的很奇妙。

  “想入三省六部、九寺、御史台的官员,报国考;欲出京到州县为父母官的报州考。”

  “所报不同官职,资考之题亦不同。”

  “以六部为例,由各部尚书亲自出题。”

  “正所谓量才用人。若只是吏部统一出卷,未免有失偏颇。”

  “譬如有的候选官,或许不长于经史子集,倒擅城池修浚,土木缮葺,那便可以去报考工部,去答由工部尚书所出的题卷。”

  姜沃笑道:“也省的其余署衙,总是抱怨吏部分给他们的官员不合用。”

  不如让各部门按所需人才出题,招自己的公务员去。

  吏部只负责统一汇总考试,还省了吏部总遭人埋怨。

  帝后听完,都道这是个好法子。

  姜沃感叹:她只是来源于考试制度太过完善,而且内卷又太厉害的后世而已。

  想想现代,要考个基层公务员有多么难,要复习学多少科目。

  真正做官,自然应当储备更多知识才是。

  尤其是州县官,远离京城御史台等监督机构,又直接接触百姓。是真正的一方父母官!

  若无才能,又为了政绩胡乱施为。苦的自然是百姓。

  媚娘见姜沃说了良久,还让人上了清凉的药茶上来。

  在姜沃喝药茶的时候,媚娘自己又细读了两遍‘报考制度’,忽而一针见血提出一个问题。

  “你说,让各署衙的官员来出题,吏部只负责考——那如何能保证这些朝臣,不会碍于人情泄露资考之题以徇私?”

  见姜沃还在喝茶,媚娘就点裴行俭回答。

  裴行俭不是没面圣回过话,但面对皇后回话,这真是第一次。

  他起初还略有点拘谨,说了两句后就自然多了。

  “皇后容禀:关于此事,下官与姜侍郎商议了几个法子。”

  “一,各署衙只有一人可出题卷,若有资题外泄,他自己首先便要担过失。”

  “二,各部提交四份题卷,具体考哪一份,吏部临时抽取。”

  “三,每个候选官参加资考时,都考两门:吏部出一份‘常卷’,考些每个入仕为官者都该知道的‘常识’;各署衙再按照官职所需之才,出一份‘特卷’。”

  媚娘颔首赞许。

  如此一来,比起从前吏部为‘天官’,掌握天下官吏选授,其实吏部的权柄是小了的。

  李勣直接问道:“赵国公所编的《永徽疏律》三十卷——不说记诵,你全都通读过吗?”

  李敬业听得眼前直冒圈圈,连忙道:“兵部!祖父我想去兵部。”

  而最终吏部能交出这样一份‘资考授官制’——

  李敬业恨不得把头埋到领子里去。

  皇帝睁开双目,眼中亦多有嘉许之意,尤其是多看了两眼裴行俭。

  李勣面无表情,拿过了户部辛尚书的招考要求,开始念起来:

  户部辛尚书,直接借此机会,向皇帝和吏部要人了:户部每年多大的工作量啊!

  可随着荫封子弟越来越多,哪有这么些实官职可授?

  且他老人家‘心绞痛’过后,到底赞同了这份奏疏,并且已经先与六部里其余五部尚书,各要了一份【显庆二年x部考录官职要求】

  将来若有违背者,也可按律法惩处。

  茫然过后,又很快胸有成竹道:“祖父,我觉得哪一处署衙都成。”

  姜沃与裴行俭起身谢恩后,姜沃又提起王老尚书的功劳。她与裴行俭都是还是吏部新人,如此大的改动,若要吏部上下一体完成此事,非得有王老尚书这座泰山石不可。

  李勣见长孙被问住了,就问最基础的道:“朝廷去岁新修的井田政令,你背的出吗?再有,我不是让你去国子监后,也得报一门算学吗?你学的如何了?”

  李敬业郁闷道:“那祖父,我之前学的经史子集都没用吗?”

  还有皇帝。

  “姜卿说是不是?”

  当科举考试得官在世人眼中的重要性,渐渐能够比肩,甚至在数十年、百年后,能够压过世家出身的重要性。

  李敬业先是茫然。

  然后与姜沃来到外殿议事。

  姜沃:……陛下,真的,卷至如此吗?

  李敬业叩首应教。

  皇帝示意她拿走看,姜沃就见,是一卷《职制律》——专门针对官吏失职、贪墨、违法所制定的一卷法律。

  尤其是大将军自家就有符合条件报考的子孙。

  心中如此想,口中却已经诚实答道:“陛下思虑的是,是该将新的‘铨选制’‘资考制’等新制都加入律法了。”

  果然,只听皇帝道:“若论起修律法,朝中再无人比得过赵国公。”

  而且还想的特别绝:进士及第守选三年便能参加吏部铨选资考,荫封子弟则需至少七年才能参加![1]

  此时他问长孙李敬业,今岁若是报考,想要去哪一处。

  比如此时映入姜沃眼中的一条:“官员凭借权势侵占私田、民田:一亩以下杖六十,三亩加一等;过杖一百,五亩加一等,罪至徒二年半。”[3]

  姜沃就见皇帝案上放了一卷《永徽疏律》。

  皇帝把笔交给女儿,柔声道:“安安自己写。”

  而此时,听完户部官职要求的李敬业:……这些词听起来好陌生啊。

  他目如寒刃,问眼前这个终将要担起英国公府的长孙:“你能够任其职吗?”

  不由在心内琢磨道:姜侍郎提出守选制,是想让候选官在这三年内,精学报考署衙所需的学问?

  而皇帝又明显是铁了心支持吏部此举——

  “你要记着,为将帅,一将无能累死千军!为官者,一人无能,万民受苦!”

  于是李勣手里,也有五部的‘招考要求’。

  【礼部掌天下礼仪典仪、祠祭……】

  还是,另有他意?

  李勣则继续低头看着姜侍郎这封奏疏上,还提出一项‘守选制’。

  【户部掌天下井田、徭赋、职贡等诸事。故,需在署官员熟记相应律法、擅于统筹各署衙赒给经费、熟知大唐疆域十道、三百余州的人口、贡赋、徭役之事。注:急需精于算学的算官十人】

  皇帝道:“可见两位爱卿一心系国,凛然英风。”

  姜沃心中一动,等下,皇帝不会是想……

  李勣摇头:“不,那是你能够学会这些庶务的基石。”

  而他们真正想达到的目的——

  换了认真的口吻:“此时不能够,不要紧。你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然后去苦学!”

  帝后二人就想到了守选制。

  姜沃颔首:甭管前宰相、现爱州县丞褚遂良做官如何。他的字实在是清朗秀劲。

  这便是当时姜沃给裴行俭透漏的皇帝心意。

  其实,惦记长孙太尉的不止一人。

  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嘛!

  【刑部掌天下刑名、律法、讼狱……】

  “但,也是给他们做个心理预期。”

  李勣继续道:“当年我掌兵部时,最缺的便是职方官——先帝开疆扩土,大唐疆域屡屡外扩,四夷来服。按理来说,各州府舆图三年就该重造一回,然实少擅测制舆图之人。”

  英国公府。

  倒是裴行俭,姜沃之前举荐他时,皇帝还持有一定保留态度。但此番,这位出身河东裴氏的世家子,能做到这一步,皇帝自是赞许。

  李敬业再次闭嘴。

  “朕昨夜忽想起一事。”

  “今岁试行此‘资考制’后,朕必有功赏。”

  帝后二人早就说过,裁官只是手段。

  李勣大将军作为尚书左仆射,吏部的动向是瞒不过他的,姜沃也没有瞒过他,而是积极请大将军给提意见。

  主要针对的就是荫封子弟——

  李勣合上从姜沃处拿到的‘各部授官考制详要’。

  守旧的朝臣,还在抱怨今年只有五百个‘新官’名额,机灵的朝臣如辛尚书,已经开始琢磨怎么从这五百个人里,多给自家部门划拉几个名额和中用的人才了!

  辛尚书还抓紧机会跟王老尚书告状:“别的不说,老尚书只看原来令侄王侍郎,动不动就坐在这里耽误我们户部的差事,也该多批给我几个官员名额才是!”

  随着吏部要【资考授官】的传言和消息越来越多,越来越详实。

  皇帝颔首而笑:“朕已然往黔州去信了。”

  对姜沃,他已经太熟悉了。

  “朕希望,十年后,朝臣中士族、勋贵出身者,哪怕以荫位得官,却也觉不由进士入仕,终不为美。”[2]

  姜沃以发传单的架势,将五份‘公务员招考要求’,递到帝后手里。

  也难怪安安喜欢。

  贞观殿。

  兵部的话,李勣大将军根本无需念稿,所需官员皆在他心中,他直接道:“兵部掌武官选授、更掌天下军伍、士卒、边境、关隘、山川……”

  姜沃与帝后二人笑道:“今年就提出‘资官守选制’,三年后才能考试,自然是为了吓唬人的。”

  李勣也未追究,继续道:“你觉得自己六部都可入?好,来看看其余几部。”

  就会是另一番景象了。

  吏部此番全然是公心,未有私心。

  世家勋贵们忽然觉得:从来没有这么一刻,怀念起曾经的太尉长孙无忌!怀念起他在朝上一言劝服皇帝的旧事!

  媚娘转向一直闭目听着的皇帝:“足见陛下慧眼,未曾看错人。”

  姜沃奉旨来到贞观殿的时候,皇帝正手把手教女儿写字,见姜沃来还摇头笑道:“朕给安安寻了许多字帖,尽是书法大家的。安安却是最喜欢褚遂良的字。”

  守选制,其实是帝后二人提出来的。

  “且朕见兄长信中说起,舅舅这两年颇醉心田圃。唉。以舅舅的性子,若是无事可做百无聊赖,只怕于身体无益啊,朕如何不忧心。”

  勋贵子弟,满十六岁可得荫封,所以李敬业三年前,不过十六岁少年郎,就能够被李勣安排到兵部去做实职官。

  原版未篡改内容请移至醋_溜_儿_文学官网。如已在,请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