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 扁鹊去又返 一章半合一。
作者:木兰竹      更新:2023-08-22 02:48      字数:5498
  燕国内部许多卿大夫早就想投降了。

  燕王在多次被赵国击败时,威信就衰退了不少。

  更让燕国卿大夫寒心的是,燕国好几次面临灭国之灾,都是燕王不顾群臣劝说,先去撩拨赵国。

  自燕昭王死后,燕王就昏招百出。

  良将被逼走,贤臣被冷落。

  想想差点灭了齐国,结果被燕王逼走的乐毅;想想为了劝谏燕王不要攻打赵国,结果被燕王踹伤的将渠……燕国有头脑又忠心的大臣就算还没有寒了心,也被燕王排挤在权力圈之外。

  朱襄深恶赵王。但纵观其他五国,哪怕是赵王偃都能算得上一个正常的庸王。其他国家的国君,差不多和赵王偃的好大儿赵王迁是同一个水准。

  王翦之前没想劝降。

  这群卿大夫既然想投降,就自己想办法投降。这样就算投降,他们也拿不到多少好处。

  若是王翦派人去劝降,这群人就能讨价还价了。

  若换做朱襄,早日结束战争,减少伤亡才是大事。

  但无论是王翦还是李牧,一个封建时代的将领首先想到的是赢得漂亮,赢得心里舒坦。慈不掌兵,战场上的伤亡很正常。

  王翦想要堂堂正正不用任何场外招打一场灭国战,以证明自己的带兵水平不输李牧,能够获得封侯荣誉。

  但现在……罢了。

  王翦早上洗漱的时候,郁闷地对着水盆中两鬓斑白的自己叹气,颇有些顾影自怜之感。

  派出的说客此时进来汇报,蓟城内已经有许多贵族接受了秦国的劝降,准备在城内掀起内乱,向秦军投降。

  他们最主要的要求就是,保证除了燕王喜和燕太子丹一脉,其他燕国宗室的安全。

  王翦嗤笑:“遮羞布。”

  他们投降是为了自己和家族,但扯上了保护燕国宗室,就好像自己成了忠臣似的。

  “接受他们的投降。”王翦淡淡道。

  他一边这么说,一边让秦军准备好攻城,以防万一。

  至于他接受蓟城投降条件之后,这些条件能不能落实,他可就不保证了。

  口说无凭,你说我保证了什么,证据呢?

  若燕国旧贵乖巧懂事,秦王很仁慈,不会让燕国旧贵难堪;若燕国旧贵不遵循秦律,那什么承诺都没用。

  什么叫兵不厌诈?什么叫老秦人?王翦这个老秦将结合了二者,完全没把承诺当回事。

  八月初,蓟城内乱,燕王喜和燕太子丹在内乱中被杀,燕国旧贵立了燕王喜的侄子为王,开城门,向王翦投降。

  王翦轻松再灭一国。

  不过燕都蓟城虽然被攻下,但燕国北部众多城池并没有立刻归顺秦国,反而有自立之志。

  燕国在燕昭王时极其强盛,派秦开往北往东征伐东胡和朝鲜,将辽东纳入燕国范围。

  这些区域人口成分比较复杂,大多是当地土著自立,所以当燕国灭亡之后,他们就借机自立。

  燕国控制的这些区域,秦汉二朝都没有丢,但魏晋之后就丢了。

  在公元前燕国时期就已经点亮的地图,自唐朝征伐高句丽之后才再次点亮,并在唐末再次暗掉。

  下一次点亮,就是元朝了。

  秦王政自然会将燕国原本实控的领土再次纳入实控,但不是现在。

  秦王政短暂停止了兵锋,撤回部分兵力,命王翦带着剩下秦军扫灭已经攻占的燕国反抗势力,就地屯田。

  因为黄河洪灾真的来了。

  八月初,黄河中下游洪水泛滥;九月初,黄河上游暴雨。

  虽然河坝坚固,虽然朱襄早就做好了准备,但黄河水漫过了黄河堤坝,根本阻挡不住滔滔河水肆虐两岸。

  郑国所挖的水渠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朱襄疏通了黄河中下游的支流,挖了池塘蓄水,也起到了一定调节作用。

  但作用真的很微弱。

  黄河大部分流域都没有支流,只有黄河一条孤零零的干流。

  干旱的时候,黄河没有水源注入;洪水时,黄河也没有地方可以调节水量。

  但这不是人力所能为的。因为黄河流域普遍降雨比较少,支流稀少是天生的,除非能人为修建拦截黄河的堤坝,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黄河的水量。

  那就是后世的三门峡了。

  现在不可能有三门峡,只能凿开堤坝泄洪。

  黄河中下游的泄洪还算容易。因为兵灾,大部分地方都已经荒芜,不会造成太多灾难。

  当黄河上游洪水暴涨的时候,秦国就很为难了。

  那是秦国的关东区域,是秦国最繁荣的地方。

  农耕文明不能缺水,城池也多在河流沿岸建造。秦国发洪水的地方,就是秦国经济最繁荣的地方,是秦国良田最多的地方。

  朱襄走遍了秦国关东,也没有寻到一处完美的泄洪场地。无论在哪里开凿,都会淹没大片农田。

  秦王政在朱襄看到洪水暴涨,对黄河洪水进行预警的时候,也来到了黄河沿岸。

  看到朱襄踏破了几双草鞋所描绘的黄河流域图,秦王政挑灯沉思了一夜,圈出了几个泄洪地。

  秦军集结,强行驱逐泄洪地的秦人离开。

  虽然秦王政承诺会给补偿,但谁愿意看着即将丰收的农田被淹没?谁愿意看到自己的家乡成为一片汪泽?谁愿意背井离乡从头打拼?

  没有人愿意。

  秦王政自继位起,国内第一次出现民乱。

  他下令严惩领头者,从犯只要及时投降,就不会重罚。

  当许多流民成为了刑徒,秦王政泄洪就更加容易,不会束手束脚了。

  所以后世很多历史研究学家都猜测,此次秦王政行事粗糙,恐怕是故意为之。

  朱襄也想到了这个可能,但他没有询问。

  为王者,就像是为将者一样。你不能问将领为什么要派诱饵送死,所以你也不能问秦王为何要激起民乱。

  何况,泄洪一事是自己提议的,流域图是自己奉上的。

  朱襄日夜巡视堤坝,坚守在渭水和黄河交接的地方,以防黄河水冲破堤坝,危及渭水。

  若渭水与黄河交接处的堤坝被洪水冲破,可能就危及渭水流域,到时候秦国受灾范围更广。

  秦王政没有在堤坝上巡视。他在暴雨殃及的其他关东平原产粮地巡视,督促秦人赶紧趁着短暂的晴天收割,并严惩囤积居奇者。

  秦王政所到之处,都有人头滚滚落地。

  连续两月的洪水,让黄河变成了一条到处肆虐的孽龙。

  三晋之地都在黄河流域,刚被秦国打下就遭遇了洪水。于是秦国有违天和,被上天惩罚的言论甚嚣尘上。许多三晋旧贵蠢蠢欲动,试图借机反叛秦朝。

  张良此刻来到了秦王政的身边。

  两人商议了一整日后,张良领着秦王政的诏令离开。

  新的传言出现在三晋之地。

  你们还记得蝗灾吗?秦国抵御蝗灾,那群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就说秦国遭受了天谴。这难道是其他国家没有蝗灾?

  黄河洪水每隔几年都会出现,秦国积极治理洪水,被说成秦国遭遇天谴。难道放任洪水的三晋,是在感谢上天赐予了他们洪灾,所以不肯救灾?

  张良还四处散播谣言,说六国旧贵为了复国不顾民众死活,试图掘开堤坝,淹没更多的良田。

  他还在各处堤坝都派出了死士冒充六国旧贵的仆人,做出破坏堤坝,然后派兵抓获他们。

  在这期间,也有真的愚蠢的六国旧贵浑水摸鱼,派出人在堤坝上搞破坏。

  早有准备的张良,立刻将其擒获,并将自己的行为都扣在了这些蠢人的头上。

  张良四处煽风点火。在洪水快撑不住,需要再次泄洪的时候,将火星全部引爆,让灾民冲击当地囤积居奇,或者暗地里积聚势力,准备反叛的六国旧贵庄园。

  愤怒的灾民杀死了这些人,抢夺了他们的粮食。

  秦军立刻来平叛和安抚灾民,处理了一些领头的人,然后将六国旧贵保留的庄园整修一番,变成灾民的安置点。

  于是灾民中的激进者被杀,暗地里想要借机生事的六国旧贵被杀。粮食得到了补充,灾民的愤怒得到了宣泄。

  秦王政治理洪灾的工作立刻变得顺利了许多。

  张良做完一切之后回到秦王政身边,正式被秦王政任命为内吏。

  这些事朱襄都不知道。

  但看到事情发展,他隐隐感觉到了这其中一定有他人插手和推动。

  他没有写信询问,只是继续默默在堤坝上巡视,尽可能地保住更多堤坝。

  在九月底,降雨减少,洪峰终于过去,水位开始回退。

  朱襄又马不停蹄地前往泄洪地,与回来重建家乡的庶民和秦王派来的刑徒、秦军一起清理污泥,抢救可能还有救的埋在地底的粮食,补种救荒作物。

  秦王的救荒粮食也运到。

  在朱襄带动下,官府又有救济,灾民的情绪较为稳定,终于扛过了这次洪水肆虐。

  但大灾之后还有大疫,绝收和饥饿不是洪灾的全部。

  朱襄写信给在南秦的扁鹊请求帮助,希望他派来弟子帮忙。

  虽然关中和关东之地也不缺行医者,但扁鹊在南秦研究血吸虫时,对水灾后的其他疫情疾病研究也很透彻,黄河水灾后的防疫是他最擅长的地方。

  朱襄在黄河即将发生洪灾的时候,就已经派人写信去请扁鹊派弟子过来。

  在朱襄已经用自己微薄的防疫知识控制疫情的时候,扁鹊的弟子姗姗来迟。

  同时,他好感度列表中扁鹊的头像也灰掉了。

  看见扁鹊的弟子外披粗麻衣的模样,朱襄什么都没说,只将他们的工作安排了下去。

  “朱襄公,老师在吴郡留下了许多书籍,希望能献给朱襄公。”

  新的扁鹊道。

  朱襄点头:“疫情结束,我就会回吴郡,为……为你老师送行。”

  朱襄甚至不知道那位老者的真名,只知道姓氏。

  连好感度列表也没有老者的真名,只有“扁鹊”二字。

  朱襄好感度列表的“扁鹊”二字暗掉,又有新的“扁鹊”亮起。

  扁鹊是行走在民间的神医,是代代相传的神医。

  他们在继承了扁鹊之名之后,就是扁鹊,只是扁鹊。

  那位老者的墓碑上也只有扁鹊之名。只在棺木中,存有他的过往。

  扁鹊在年老不能行后,一直居住在吴郡著书立说。

  他相信朱襄的话。

  朱襄说,他会在咸阳学宫开医学。如果咸阳学宫开不了,他就自费在咸阳建立一座医学院,让人在医学院中系统的学习医术。

  开医学院需要教材,扁鹊便是为此事忙碌。

  扁鹊还想召集更多的同行朋友一起研究。但不是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有一颗天下人人为医的仁心。

  现在医者乃匠人,他们不把医术当做学问,而是当做一门不可外穿,用以糊口的手艺。

  大部分手艺人都担心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医匠也一样。

  但医者本不是医匠,他们如诸子百家其他学说一样,本来也是一个学派。他们也是寻求一条能治愈天下的道路的学者,一群求道者。

  他们不仅仅是想要治疗某一个人,某一种病,而是怀揣着“所有病都能治”“天下无病痛”的朴素愿望。

  扁鹊想要将医术传下来,传给更多的人。

  只要有心学医,就都应该能够学医。

  当扁鹊的请求没有得到朋友的认可后,扁鹊没有心情低落。他的斗志更高昂了。

  余生,他都将生命消耗在了著书上。

  现在,他将自己的心血和希望托付给了朱襄。

  朱襄在得知扁鹊托付给了自己许多医书时,扁鹊也入梦来。

  他笑着向朱襄道喜,说自己已经完成了医书教材,可以招生了。

  不过医书还没有校正,需要很多人继续努力。

  朱襄笑着回答:“先人已经指出了一条路,剩下的路,该后人自己走,自己开辟。哪有先人把事情做完做绝的?你放心,医学之路才刚开始,后人不会令你失望。”

  扁鹊道:“有朱襄公承诺,老夫就放心了。”

  扁鹊对朱襄拱手,消失在朱襄的梦中。

  他来的时间很短暂,说的话很少,离开得很从容。

  没有悲伤,没有不甘,只是来亲自告知朱襄一句,然后确认了朱襄的承诺而已。

  朱襄醒来时,得到了扁鹊的赠礼。

  特殊的黄花蒿。

  黄花蒿是提取青蒿素的重要来源。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这一枝黄花蒿的青蒿素浓度很高。

  朱襄并不懂如何提取提纯青蒿素,只听说过其中一个步骤是低温酒精萃取。但只要种植推广这种黄花蒿,庶人通过直接咀嚼,或者浸泡成药酒,也能有一定治疗疟疾的效果。

  在后世非洲,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拯救家乡,就移栽黄花蒿回家乡,教导乡亲服用黄花蒿预防和治疗疟疾,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朱襄只需要效仿。

  水灾之后,蚊虫滋生,疟疾是最容易出现的疫情之一。

  朱襄拿出黄花蒿,命人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类似的草药运往疫区。

  他以前就知道黄花蒿能治疗疟疾。但他只是个农学教授,没有种植过,对黄花蒿没有印象。现在有了标本比对,终于可以找出黄花蒿来治病。

  虽然现在才寻找黄花蒿,可能对此次疫情没有太大用处。但下次再有疟疾疫情出现,秦国就能应对了。

  有备无患,便是如此。

  秦王政也颁布诏令,召集天下医者来咸阳,要在咸阳学宫中增设医学,重赏肯传授医术的有识之士。

  名利诱之。原本敝帚自珍的名医们,终于意动了。

  ……

  秦国在抗洪时,楚国虽然也遭遇了洪灾。但黄河在楚国境内只有很短的一小截,且靠近黄河的地方都是边防线,所以对楚国几乎没有影响。

  燕国覆灭,楚人终于停止了内乱。

  就剩下楚国一个国家了,再内乱下去,楚国就完蛋了。

  项燕还是对楚国有感情的。趁着秦国忙于治理洪灾,无暇顾及他国时,项燕和楚王启达成共识,各退一步。

  楚王启迁都项城,改称“郢都”——楚国的都城都是“郢”,其实之前的陈都,在楚国官方名称中,也是“郢都”。

  项燕为令尹,另拜大将军,增食邑十万户。

  谁都知道,等秦国缓过气来,一定会攻打楚国。

  项燕整备楚军,征召集结四十余万兵卒,抵御秦军进攻。

  在开始排兵布阵的时候,项燕头疼了。

  楚国原本三面都有秦国。王翦奉命从南秦支援齐国,在楚国东边靠海地区凿了一条窄窄的通道后,楚国就四面受敌了。

  项燕与楚王启商议后,先拉着四十余万兵卒往东攻打秦齐要道,以免面临四面受敌的危险。

  但当项燕带兵到达东部秦国占领的城池后,居然发现秦军已经悄悄人走城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