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 太子丹出逃 一更。
作者:木兰竹      更新:2023-08-22 02:48      字数:5886
  来者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华服公子,趴在朱襄面前面色苍白,冷汗冒了一茬又一茬。

  朱襄听到那人的名字走了一会儿神,那人的冷汗就把背后的衣服都打湿了。

  “张耳……”朱襄从记忆中搜索出这个名字,回过神,“你曾经是信陵君的门客?”

  张耳连忙重重磕了一个响头:“是。”

  朱襄看见张耳惧怕的模样,嘴唇动了动,让张耳起身的话化作了一声叹息。

  他对张耳印象不深,想了许久才想起这个耳熟的名字。

  一同拼车出差的同事曾经用极其羡慕嫉妒恨的口吻提到过张耳。

  张耳的事迹和刘邦绑定。

  刘邦曾经为张耳门客。他成为皇帝之后,张耳立刻飞黄腾达。

  张耳本人在秦末汉初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不算有什么本事,但他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每次在人生进入转折的地方做出的选择——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能让他走向更高处。所以他没立下多少功劳,也能成为汉朝的开国勋贵。

  都说刘邦狡兔死,走狗烹,实际上后世大臣都羡慕有刘邦这样的君王。刘邦杀的都是异姓王,哪怕最后知道发小站在了吕后身边动了杀意,但最后也是算了。

  虽然刘盈文不成武不就,将来可能会被外戚压制,但好歹也是自己的崽,就这样吧。

  跟着刘邦打天下的沛县功臣全部都与国同休,有些爵位甚至延续到了东汉。比如曹家和夏侯家,从西汉初一直联姻到东汉末,奠定了魏国的统治基础。

  刘邦在有恩报恩一事上做得特别尽心。

  朱襄叹气的是,历史中留下过光辉的人物,他们不仅本身能力出色,也确实有常人没有的运气。

  能在青史留名,才能和机遇,缺一不可。

  魏无忌因为听了自己的劝说没有回到魏国,而是去了雁门郡。张耳就没有借着魏无忌的名声成为名士,最后成为外黄县县令。

  刘邦的出生年岁不详。在朱襄的前世,西晋皇甫谧猜测刘邦出生于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西晋臣瓒猜测刘邦出生于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两者都没有依据。

  不过刘邦晚年也多次身先士卒当先锋,秦末起义时亲自带兵的能力更是仅次于项羽,正值当打之时。两者非要选一个真实性更高的,应当是公元前247年。

  现在还不到十岁的刘邦,显然和没有机会刷名声的张耳不会有交集了。但张耳却阴差阳错得到了自家政儿幼年的帽子,真是老天喂饭吃。

  相比将帽子卖了一块白馍的农人,朱襄自然很是唏嘘。

  “起身吧。”朱襄又叹了口气,让张耳起身坐下。

  这事张耳并非有错,但也并非全然无辜。

  雪姬给政儿缝的小帽子,用的是廉公狩得的赤狐皮。虽用料扎实,但被农人珍藏了十几年,已经卖不上价格。

  何况在饥荒年间,用十几年前的狐狸皮帽子换粮食,几乎不可能。

  但张耳应当是猜到帽子的故事是真的,想要投机取巧,才会用白馍换帽子。

  魏无忌在战场自缢前,将门客悉数遣散,推荐给熟人故交。

  张耳就留在了赵国,在平阳君后人门下继续当门客。

  平阳君后人将朱襄曾经住过村落的村人迁徙到自己封地的事,张耳应当是知道的。

  秦公子政年幼时曾与村人互换礼物,并声称会灭赵的事,张耳应当也听说过。

  虽然庶人难活,十几年过去,当时迁徙到平阳君和平原君封邑的村人,恐怕大部分都是后来的流民。那得到帽子的农人也小心谨慎,知道财不露白,没人知道他就是故事主角。这件事就隐藏了下来。

  但在平阳君的封邑中有一个农人用帽子换粮食,那时公子政已经是太子政,张耳只需要付出一块白馍,就能得到疑似能与秦王见面的信物,这对他是划算的。

  就算是假的,张耳也不亏。

  又不是强买强卖,张耳本来对这幢交易很得意。但他没想到,秦王政居然会对幼年时见过的庶人如此在意。

  秦王政离开邯郸时不过四五岁,应该是不太记事的年纪。他对邯郸大部分的记忆,应该都是从长平君口中得知。他可能知道自己送出了帽子,但对帽子和那个农人小孩的感情应该是没有的。

  秦王政可能会在伐赵时用上幼时承诺的借口,但说秦王政真的在意幼年时见过的某一个具体的庶人,别说张耳,这世间估计都没人会相信。

  但秦王政居然真的对幼时的事特别在意。

  他亲自来到了赵国,回到了曾经邯郸城郊的家,还询问村落里的人的去处,并特意点了那个他赠送过帽子的农人小孩的名。

  更糟糕的是,那个农人小孩居然没饿死。张耳想编些吹捧自己的话都没法编。

  张耳现在特别后悔。

  买帽子他不后悔。他后悔的是当时怎么那么抠门?自己又不缺那口吃的。虽然那个农人很可能是个骗子,但自己给他一袋粮食又不是给不起。

  不过如果回到过去,张耳恐怕仍旧只会随意给那个农人一块白馍。

  因为那个帽子实在是太破太脏了,又是十几年前的旧事。若不是张耳听过那个故事,想要赌一个万分之一的可能,绝对不会多看一眼。

  就算听过旧事的人,大概率也不会理睬那个农人。他们不会相信,有一个从未接受过任何教育,只知道在地里刨土的农人,居然会珍惜对待一顶幼儿皮毛帽子十几年。

  这之前,赵国发生过多次饥荒。就算真有那么一顶帽子,得到帽子的农人应该也早就用帽子换粮食了,怎么可能等到现在才换?

  可帽子是真的。

  秦王重视幼年往事也是真的。

  张耳本来在秦王离开赵国时,还抱有侥幸心理。

  或许那个农人已经死了。再过几年,他拿着帽子去咸阳寻找秦国贵族请求觐见秦王,归还帽子,就能编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求官了。

  但谁知道朱襄公一直留在赵国,替秦王寻找当初的农人小孩,还真的找到了。

  张耳就只能匆匆来请罪,痛骂自己鬼迷心窍,请朱襄公恕罪。

  “你赠送的那块饼确实帮他度过了荒年,他很感激你。”朱襄唏嘘完后,平静道,“你既然是信陵君的门客,应当有几分本事。我给你一个进入邯郸学府的名额,你好好读书,将来若能考到咸阳学宫,也算是能出人头地。”

  朱襄没有为难张耳。

  正如他所说,农人自己都很感激张耳。若不是张耳,农人肯定撑不过这个荒年。

  张耳一时的投机,救下了政儿的故人,让政儿幼年时美好的回忆,在追忆时没有变成惘然。朱襄不仅不应该责怪他,还应当感谢他。

  所以朱襄才叹气。

  运气机遇,真是让人羡慕不得的事。张耳如他前世那样,总能有意无意地在人生的转折点上做出正确选择。

  “你可在那农人家中择一幼子为徒,带他一起学习。若他能学成,你和他两家将来都在秦为官,传到后世也是一段佳话。”朱襄道,“就算他家幼子愚钝,能学些识字算术,也比什么都不学强。”

  张耳松了一口气,立刻道:“草民会收他为义子!”

  朱襄淡淡道:“之后怎么做,你自己选择。你无意间得到了这个机遇,就好好珍惜。我希望将来能在咸阳学宫见到你。”

  张耳激动不已:“草民绝对不辜负朱襄公教诲!”

  他恨不得狠拍大腿,原地蹦起来转几圈!

  虽然朱襄公只是给了他一个邯郸学府的名额,没有给他太多好处。但只要在朱襄公面前挂了名,他就相当于在秦王面前挂了名!只要他真的有本事,就一定能在秦国为官!

  这世上有本事的人难道少吗?大部分人,都只是缺一个在贵人面前展露才华的机会。

  他现在得到了这个机会,只需要勤学苦读,不知道羡煞多少人!

  张耳激动极了。

  他决定一定要好好培养那个农人的孩子,最好是结为亲家。

  只要他们两家能出几个人才,张家就能凭借这则“佳话”在秦国站稳脚跟。

  张耳出身不高,他这种贫寒士子就是这个时代所说的“庶民”。若能跻身秦国朝堂,他就阶级跃迁了,怎么会不激动?

  朱襄赠送给了张耳几卷咸阳学宫的教材。

  张耳摸着纸做的书本爱不释手。

  纸在秦国世人阶层已经普及,但在六国却是稀罕物。谁能有一册纸做的书本,一定会开宴会炫耀。

  张耳决定把朱襄公赠送的书本像供奉神灵那样供奉上。

  考试时拜朱襄公赠送的书本,肯定比拜神灵祖先有用。

  秦王政幼时小帽子的事就这么解决了。

  朱襄新认识了一个历史人物,得到了一颗心的好感度,抽到了重复的香料。

  他将来应当是与张耳不会再有太深的交集,一颗心的好感度就顶天了。

  张耳这件事后续的影响,只是让朱襄想到了汉初那一群人。

  这时候魏国灭亡之前,刘邦的祖父应该是沛县县令。现在魏国刚灭,刘邦应当还在沛县。

  朱襄萌生出去见一见幼年时刘邦的念头,但随即将其掐灭。

  他现在很忙碌,没空带孩子。

  魏国也会建立学院学府,以刘邦的出身,肯定能进入沛县学院。

  如果刘邦真的有本事,他将来会在咸阳学宫见到他,不用去特意改变刘邦的人生轨迹。

  朱襄又想到了吕雉。

  吕雉的家世其实和刘邦差不多,虽然比刘邦多几代的积累,但家中目前没有实权官职。她家若没有遇到仇人,她肯定会在十五岁之前就出嫁。

  朱襄也没想过干涉吕雉的人身轨迹。

  政儿和扶苏的后宫中以六国贵女为主,吕雉的出身不够格。而且吕雉姿容不是绝色,就算勉强进入秦国宗室后院,也难以争宠。

  退一万步,吕雉有了儿子,以政儿的性情,谁敢在后宫露出干政的倾向,那就是满门消消乐大套餐。

  吕雉若配得一普通士人,与其一同在地方为官,有雪姬的榜样在,她或许能凭借自身才能,为自己赚取爵位,在青史留名。

  朱襄还想到了可能还没出生的韩信,想到了与韩信、张良齐名的萧何。

  萧何肯定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进入咸阳学宫,就是不知道韩信那个天真的脾气和战五渣的武力能不能熬出头。

  还有项羽。

  项羽也还没出生。不知道他的母亲在楚国,还是已经被掠去了秦国。

  朱襄不打算去寻找他们任何一个人。但张耳会突兀地出现在他面前,他预感其他历史名人大概也会崭露头角。

  他算了算时间,政儿刚当秦王不久,汉初名人居然大多已经出生了。

  时间过得真快。

  时代和时代之间的间隔,也真是小。

  大概是对时光如梭的感慨,朱襄心里有了些许怅然。

  但怅然在雪姬推门进来时就消失了。

  “良人,今日要去巡视田地吗?”雪姬问道。

  朱襄道:“要去。你想一同去?”

  雪姬开玩笑道:“若论种棉养桑,我恐怕比你厉害。”

  朱襄笑道:“那当然。走,一起去。”

  夫妻二人戴上遮阳的斗笠,一同骑马出门。

  “我这条路我们曾经走过。”雪姬怀念道,“那时还没有政儿。”

  朱襄抱怨道:“政儿存在感太强,我现在对这个地方的回忆,全是政儿坐在我脖子上死沉死沉的模样了。”

  雪姬捂嘴笑道:“谁让你非让政儿坐你脖子?”

  朱襄道:“不是我非要他坐,是他喜欢。”

  雪姬道:“你可以拒绝啊,但你就纵容他。”

  朱襄笑道:“那没办法,谁让政儿那么可爱?”

  雪姬点头:“这倒是。哎呀,良人,你看,我也有白头发了。不知道我头发全白后,会不会和你一样好看。”

  朱襄回答:“那肯定是比我的头发好看。”

  夫妻二人有说有笑,走过一条一条的田间小路。

  ……

  成蟜和蒙毅慢悠悠前往赵国,途中蒙毅和成蟜学会了给扶苏换尿布。

  蒙毅不能理解:“有仆从在,为何要我二人给他换尿布?”

  成蟜道:“你问题问得很好,但这是大兄的命令,我猜测大兄只是想折磨我。”

  蒙毅看了成蟜出示的秦王政的诏令,先不能理解为何秦王要这样折腾公子成蟜,继而郁闷道:“君上只是命令公子给太子换尿布,没说我。”

  成蟜冷笑:“你逃得过?和本公子同甘共苦,你很不乐意?”

  蒙毅腹诽,我好像没和你同过甘,是你非拉着我共苦。

  不过成蟜毕竟是秦公子,还是秦王唯一的弟弟,蒙毅只能把腹诽吞下去,不敢说出来,咬牙去学换尿布。

  小扶苏大概继承了君父一些坚韧的精神和良好的体魄,十分适应旅途的颠簸,精神比成蟜和蒙毅还好。

  就是精神好过头了,每日在马车上玩闹尖叫,把成蟜和蒙毅折腾得不行。

  “真想把他绑在背上,快马加鞭求舅父救命。”成蟜一脸憔悴。

  这个蒙毅赞同:“马车确实太慢了。”

  他再次深深佩服长平君。长平君无所不能,甚至能带孩子!

  “等等,你看那匹马上的人是不是有点眼熟?”成蟜拉了一下蒙毅,指向马车车窗外。

  蒙毅看向成蟜所指的一处,有一队风尘仆仆的游侠装扮的人,正在路边搭灶做饭。

  他一时间没认出来:“谁?”

  成蟜道:“就是那个穿蓝衣服的……越看越眼熟。”

  在成蟜冥思苦想的时候,蒙毅认了出来,惊讶道:“那不是燕太子丹吗?!”

  成蟜惊呼:“啊?!他逃出来了??”

  两人面面相觑。

  “咳,我什么都没看到。”

  “当然。”

  “车夫,赶紧加速!今天中午吃干粮,不停车做饭!”

  “把车帘放下来,不要引起那队人马的注意。”

  “呜哇哇哇!扶苏!不要!干粮!要肉汤!汤汤!”

  “哎,好侄儿,别嚎别嚎,暂且忍忍。”

  “不要!”

  “吃奶糕行不行?”

  “不要!!!!”

  马车里鸡飞狗跳,孩童干嚎声震天,吓了太子丹一跳。

  他看了一眼被兵卒保护的马车队,心惊胆战,生怕被发现。直到马车队绝尘而去,他才松了口气。

  “不知道是秦国哪家官吏举家上任。”太子丹心想。

  ……

  “太子丹已经逃出秦国,什么时候去灭燕?”明明楚国威胁程度更大,但秦王政显然对灭燕更积极。

  蔺贽忍不住问道:“君上,难道你小时候真的被太子丹揍过?不应该啊,我不记得你和他见过。”

  秦王政板着脸:“和太子丹没关系,寡人只是想灭燕。”

  蔡泽拉住了还想瞎比比几句的蔺贽。说正事中,别打岔浪费时间。

  “只是质子逃走,还不足以成为秦国出兵的借口。”蔡泽道,“不过君上若想出兵,可逼燕国再送一次太子,然后让太子再逃一次。臣有十足的把握,让太子丹再被送来秦国时,中途就逃走。”

  蔺贽道:“何必这么麻烦?让太子丹回国之后,策划一次刺杀,我们不就有充足借口出兵了?唉,真怀念以前想打谁就打谁的时候,现在还得找借口。”

  秦王政脸一黑:“刺杀?”

  蔺贽立刻道:“不是刺杀你,刺杀我或者蔡泽。”

  蔡泽也脸一黑:“我就怕他去刺杀朱襄。”

  蔺贽道:“他应该不会那么蠢。”

  秦王政脸色变幻,然后干咳一声,板着脸道:“那就让他来刺杀寡人!”

  蔺贽和蔡泽:“……”

  蔡泽也疑惑了:“君上,你小时候真的没和太子丹有过节?”

  秦王政严肃道:“没有!寡人只是想灭燕!”

  蔺贽和蔡泽:“……”回头给朱襄写信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