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糖醋鲈鱼花 三更合一,224w、22……
作者:木兰竹      更新:2023-04-26 16:13      字数:10299
  嬴小政交给李斯和蒙恬的工作,多是机械性的数据统计。

  朱襄将文书中的数字誊抄了一遍,填入表格,打着算盘重新算账。他琢磨,是不是应该多弄几个印刷的预制表格,或许工作效率会提高不少。

  朱襄的工作速度非常快。蒙恬和李斯两个人整理了几日的资料,朱襄在嬴小政醒来时已经做了大半。

  李斯和蒙恬已经将资料整理得差不多,错漏处嬴小政已经圈出,这也是朱襄工作效率高的原因之一。

  嬴小政起床后,在老仆的伺候下梳洗了一番,头上两个小揪揪还散着,就跑去找舅父。

  见到舅父在工作,嬴小政一头拱到舅父怀里,爬到舅父的膝盖上坐着。

  “舅父,你比他们厉害太多!”嬴小政随手翻了一下朱襄处理好的文书,嘟囔道,“舅父真的很适合当相国。”

  朱襄失笑:“我可不耐烦当那个。政儿,别因为一次不足,就对蒙恬和李斯太失望。好好培养他们,给他们成长的机会。”

  嬴小政不满道:“我才足岁九岁就比他们厉害,他们成长的时间比我多!”

  朱襄道:“和你比,还给不给别人活路了?”

  朱襄半开玩笑地揉了揉嬴小政的脑袋:“你舅父舅母都是世间难得的贤才,你是我们的孩子,比其他人强不是理所当然吗?”

  嬴小政撇脸,嘴角不由上弯:“就算舅父舅母不是贤才,我也很厉害。”

  朱襄点头:“当然,但有我和雪这样的舅父舅母,你肯定更厉害。”

  嬴小政嘴角弯得压不下来:“好吧,勉强是。”

  朱襄道:“你在外面玩一会儿,我很快就把这些文书处理完。”

  嬴小政摇头:“一起做。”

  朱襄将文书分成一大一小两摞,把嬴小政抱到旁边的椅子上,两人一起干活。

  很凑巧,朱襄做完手头工作的时候,嬴小政也正好合上最后一封文书。舅甥二人默契极了。

  处理完文书后,朱襄和嬴小政同时伸懒腰,转脖子,抖肩膀,然后打了个大大的哈欠。

  “莲子银耳羹应该已经熬好了,走,喝羹去。”朱襄牵着嬴小政往外走,“我还让人凉拌了一盘脆藕,一盘菱角,清爽开胃。”

  嬴小政不满道:“没有肉吗?”

  朱襄道:“晚上吃肉。相和捞到一条鲈鱼,给你做清蒸鲈鱼。”

  嬴小政继续不满:“不吃清蒸。”

  朱襄好脾气道:“那吃糖醋的?”

  嬴小政仍旧不满:“只有一条糖醋鲈鱼吗?”

  朱襄道:“还有些河虾,做白灼虾?”

  嬴小政使劲摇头:“舅父怎么老爱做清蒸白灼。”

  朱襄叹气:“我还想问你为何口味这么重?偶尔吃点白灼清蒸的菜,对身体更好。”

  嬴小政道:“舅父不是说人老之后适合吃白灼和清蒸的菜?那我现在就应该吃口味重的菜,吃个够!”

  朱襄失笑:“好吧,我被政儿说服了。那做干锅虾?”

  嬴小政这才满意地点点头:“尚可。”

  朱襄点了点嬴小政的脑门。还尚可。

  舅甥二人慢悠悠往外走,途中朱襄想叫蒙恬和李斯一起来吃饭,嬴小政不同意。

  这两人工作做不好,还来蹭饭?休想!

  朱襄哭笑不得,由了嬴小政的任性。

  他想这时候蒙恬和李斯恐怕也不好意思来蹭饭。

  鲈鱼很大一条。刀工在穿越后越发熟练的朱襄,将鲈鱼肉片下改刀,切成鱼鳞状,勾芡后手指将鱼肉一卷,往油锅里一下,就是一朵鱼肉花。

  朱襄做了满盘的鱼肉花,熬好糖醋汁,将糖醋汁浇到鱼肉花上,再点缀些绿叶,一盘漂亮至极的糖醋鲈鱼花就做好了。

  干锅虾很容易做,不需要朱襄亲自动手。

  带来的厨子将虾开背剥虾线,与香辛料与大豆油爆炒,再加少许水焖熟即可出锅。

  糖醋鱼和干锅虾都是上好的下饭菜,朱襄蒸了一大锅的老南瓜干饭,邀许明和相和一同用餐。

  桌上,许明和相和问起朱襄关于大地和星空的事。

  朱襄提起地球自转公转,说只是“猜测”,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验证这个猜测。

  嬴小政一边扒饭,一边鄙视舅父。舅父明明很确定自己说的天象知识是真的,还说什么猜测,撒谎都撒不利落。算了,舅父果然不适合钩心斗角的朝堂,还是别去当相国了。

  嬴小政希望长辈们身体健康,好给他继续当相国和丞相。李斯等人,不说也罢。

  蒙恬和李斯第二日来上工的时候,得知昨日他们留下的工作,朱襄已经全部处理好。他们二人的情绪更加低落。

  朱襄笑着鼓励两人:“所有事都是从不熟悉到熟悉,我相信只要你们用心学,很快就能上手。”

  朱襄拿出了数字表,教他们数字和运算符号。

  蒙恬和李斯都是记忆力很强的人,朱襄系统地教导他们,他们很容易就将这些符号背下。

  朱襄又拿出九九加减乘除表。这个他们本就会心算,没花多少时间。

  待九九表熟练后,朱襄继续教导他们竖式算术,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了数字符号在运算上便捷。

  两人心中十分羞愧。他们之前对这些符号不上心,真是大错特错。

  嬴小政在一旁处理公务,时不时抬头看教导蒙恬和李斯的舅父一眼,心里有点羞恼。

  他明白舅父特意让他旁观这场教学,就是告诉他,蒙恬和李斯确实并非庸才,只是自己教导方式不对。

  哪怕自己拥有秦公子的威严,可以命令蒙恬和李斯做事,但对于聪明人而言,理解重要性后再做事,比强逼着去做事,效率会高许多。

  嬴小政在心里嘟囔。舅父你有什么不满就直说,非得绕弯子。

  好像“听”到了嬴小政心中的嘟囔,朱襄朝嬴小政看过来,对满脸不爽的外甥眨了眨眼。

  嬴小政冷哼了一声,埋头继续干活。

  知道了知道了,下次自己会更有耐心一点!舅父真啰嗦!

  朱襄笑了笑,继续教导蒙恬和李斯。

  待竖式运算教完后,就要轮到珠算了。珠算就要练习许久才能熟练了,先从背诵口诀学起。蒙恬和李斯干劲十足,终于找回了一点信心。

  朱襄在吴城待了半月。李牧和王翦满载而归时,李牧见朱襄居然在吴城,惊讶不已,以为朱襄生病了,十分焦急。

  王翦也惊讶不已。虽然他早知道李牧将军对朱襄公很是照顾,但这是不是有些操心过度了?

  王翦开始反省。

  自己虽然刚与朱襄公结交不久,但自己这个朋友对朱襄公关心太少了,要向李牧学习。

  得再接再厉啊!王翦握拳。

  朱襄不知道王翦心中暗暗的反省。他若知道,一定无语极了。

  就算是在友人中,李牧的操心过度也是独一份的。这可能和李牧当初亲手将他从牢狱中救出来,亲眼看到当时惨状有关。

  “我没生病。政儿的两个小帮手做事有些生疏,我教了他们一阵子。”朱襄道。

  李牧松了口气,道:“你上次来教出了这么多学生,为何不调几个熟手帮政儿?”

  朱襄和嬴小政现在共同执掌吴郡,吴郡官吏调动就是他们一句话的事。

  朱襄道:“蒙恬是先主留给政儿的人,又是蒙武的儿子;李斯才华横溢,迟早执掌朝堂。让他们与政儿多磨合磨合,将来政儿用得更顺。”

  朱襄说起李斯写给秦王的策论。李牧听后,勉强赞同了朱襄的看法。

  “不过这也不妨碍你找个熟手带他们。”李牧道。

  朱襄苦笑道:“我本是让政儿教导他们。没想到政儿的耐心啊,唉。”

  李牧失笑:“政儿天生就是当王的人,王能有多少耐心?”

  朱襄摊手:“现在政儿还不是王,他不能老用王的思维去做事。”

  李牧道:“这个就要你来教了。”

  朱襄不满:“好歹政儿教你一声老师,你能不能负责任一点?”

  李牧道:“好,我要休整一段时间,好好教导政儿骑射武艺兵书。”

  朱襄重重地叹了口气。

  教政儿骑射武艺兵书干什么?政儿还能御驾亲征不成?

  罢了,艺多不压身。公务之余学习骑射武艺兵书,也能当作锻炼身体和休息脑子。

  李牧此次南下没有抢夺地盘,而是抢了许多物资。

  他把在雁门郡的战斗风格用在了吴郡中。在雁门郡的时候,他经常率兵去抢夺草原部落的物资,所以城里才有吃不完的牲畜。现在他就去抢东越。

  东越靠近吴郡的地方,接受了农耕文明的传播,民众多耕种;再南下,到了闽越后,平坦的地方变得越来越狭窄,山民也越来越凶悍。

  闽越靠海背山而居,多渔猎。李牧就专门找闽越练兵抢东西。

  抢完东西回程时,他就在东越靠近吴郡的地方卖掉物资换粮食,补充军需。每次出征如果不算人员伤亡,都有较大的赚头。

  李牧坐在南瓜藤架子下,一边喝着朱襄酿造的米酒,一边介绍自己的战略意图。

  “东越不是一个整体,抢东越南方部落的东西给东越北方部落首领,能将东越从内部分化。东越人眼光短浅,贪图小利,很快就会内乱。”

  “闽越不堪秦军袭击,肯定会退回内陆。这时秦军就能上岸建造堡垒城池,逐渐在闽越立足。”

  “被挤压了生存空间的闽越畏惧秦军,就会加剧对东越北方部落的攻击,加剧内乱。”

  李牧笑了笑:“我现在就算打下南边领土,也没有多余兵力镇守,目的只是练兵。且让他们内乱个十几年,待君上统一天下后再慢慢收拾。”

  朱襄称赞:“你们这群兵家的心都是黑的!”

  王翦一口酒喷出来:“我不是,我没有!我向来是堂堂正正作战!”

  李牧瞥了王翦一眼。

  他承认王翦更擅长大军团正面作战。这应该和秦国强势,王翦自幼学习的兵法都是以正面对战碾压为主有关。

  李牧则不同。

  即便赵国强盛时,为了在中原争霸,驻扎在雁门郡等边陲的兵力也不多。每年胡人南下,李牧等边将就要琢磨着把一个兵用成好几个兵的效果,所以他更擅长奇谋。

  虽然两者并无高下之分,李牧自信在大兵团正面对抗时不会输给王翦,王翦非需要用上奇谋的时候应该也能做,但李牧还是稍稍有些羡慕王翦生长在一个强大的国家。

  李牧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还好,现在他也是秦将。

  朱襄挑人才的眼神的确毒辣。李牧和王翦共事后,立刻确认这个目前还没多少名声的中年将领,一定会成长到了不起的程度。

  如果自己还是赵将,王翦一定会成为他的大敌,乃至宿敌——他可能后半生都会在战场上对抗王翦。

  王翦的背后是强大的秦国,率领的是强势的秦军;自己背后是羸弱的赵国,用逊色秦军的兵力,绞尽脑汁与王翦周旋。

  王翦可以输很多次,然后一击制胜;自己只要输一次,就是满盘皆输。

  李牧想到这样的未来,不由怅然。

  还好,现在他也是秦将。

  李牧并不知道,如果他还是赵将的话,根本没机会与王翦比一比高低。因为王翦见他太厉害,出征前奏请秦王政,用离间计把他杀了。

  王翦:我最擅长大军团堂堂正正作战,不擅长奇谋。离间计不算奇谋。

  李牧和王翦就各自战术聊起来,途中两人也就李牧如果还是赵将,不知道两人打起来谁输谁赢开玩笑。

  唯一知情人朱襄和半个知情人嬴小政默默啃着菱角不说话。

  待两人争论起来,嬴小政才擦了擦嘴,道:“老师,我又不蠢。你这么厉害,赵王那么昏庸,我派什么王翦和你正面对抗?用离间计让赵王杀你不好吗?”

  李牧语塞。

  王翦扶额。

  朱襄笑得差点呛到。

  李牧最终用雁门郡口音骂了句脏话,不再提他当赵将会如何。

  王翦很想忍住笑,但还是没忍住肩膀颤抖。

  这次论兵草草结束,获胜者嬴小政。

  嬴小政攀在李牧背上大笑。

  李牧把嬴小政背起来甩了两圈,吓唬这个胆敢对老师用离间计的坏弟子。

  朱襄笑着摇摇头,抬头看着有缺的明月。

  赵国啊……平阳君和信陵君都还在赵国,他们还好吗?

  肯定不怎么好吧。

  ……

  赵国。

  平阳君跪坐在憔悴的信陵君面前,面露恳求。

  信陵君只喝酒,不看平阳君。

  平阳君赵豹低着头道:“信陵君,求你救救赵国。”

  信陵君魏无忌打了个酒嗝,颓然道:“我连自己都救不了,如何救赵国?你是赵国宗亲,赵王信任你,你当相国不是当得很好吗?”

  赵豹苦笑:“我才疏学浅,当不好。”

  平原君赵胜去世后,赵豹便担负起了赵胜曾经辅国的重任。

  赵王在几次打击之后,虽然醒悟,勉强有了贤明国君的模样,但他的身体却垮了,无法长时间承担政务。

  赵王一改以往猜忌,深深信任平原君和平阳君,将大半政务都交给了两位堂叔。

  平原君为了亡羊补牢,累死在任上,成就了一世贤名。

  平阳君赵豹不是不想效仿兄长,只是他确实理政和识人的才能都比不过兄长,有心无力。

  他多次拜访信陵君,希望信陵君能够在赵国出任相国。但信陵君因魏王的猜忌而心灰意冷,整日醉酒度日,不肯清醒。

  两人相对枯坐,赵豹以为自己这次又会无功而返。

  这时,有信陵君的门客匆匆到来,面色复杂地呈上拜帖。

  这拜帖是纸做的。

  秦国几年前就用纸逐渐代替竹简木简,各国虽也跟上,但造纸技术是个难题。虽然他们能从秦国偷技术,但花费太高。除了赵国咬牙跟上,其他国家均已经放弃。

  对贵族而言,竹简木简和纸也没太大区别。他们不在乎这点成本。

  不过赵国有太多需要查缺补漏的地方,所以造纸工坊并不多,纸张还没有普及。特别是拜帖,贵族更喜欢用木牌竹牌。将纸作为拜帖,只有秦国人。

  信陵君怒道:“秦国人的拜帖,扔出去!”

  门客语气低沉道:“是朱襄公派来的使者。”

  信陵君和平阳君均是一愣。

  沉默半晌,信陵君放下酒碗,让人打来水,整理了一下仪容,洗干净满是酒味的手,又换了一身衣服,才接过薄薄的拜帖。

  平阳君看着信陵君难得整洁的模样。虽然信陵君眼中还有醉意,但他仿佛看到了曾经信陵君那个意气风发的模样。

  朱襄送来的与其说是拜帖,不如说是信。

  朱襄从好感度系统中得知平原君赵胜离世之后,就一直想送吊唁的礼物。

  只是赵国秘不发丧,他不好说自己为何知道平原君离世了。

  蔺公是真的给他托梦了,总不能说平原君也给他托梦?所以他在秦王得知平原君离世的时候,才送出吊唁的礼物。

  这一来二去,待他礼物到达的时候,秦王柱都要出孝期了。

  朱襄本想直接将礼物寄给平原君或者平阳君,但转念一想,他一个秦国重臣给赵国宗室寄礼物,他倒是无事,恐怕赵国贵族又要说三道四,连累平原君和平阳君。

  正好信陵君在赵国,又是平原君妻弟,他便将礼物送到信陵君府上,请信陵君转交。

  同时,他也有很多话想与信陵君说。

  信陵君将这封简短的信交给平阳君后,自己亲自出门迎接朱襄派来的使臣。

  朱襄身边的仆从不多,一直用秦王的人。这次他难得让家中寥寥无几的仆从亲自走一趟。这个仆从见过信陵君和平阳君,虽然信陵君和平阳君都不记得他了。

  仆从打扮得就像是一个商人,十分低调。

  他奉上礼物和另一封厚厚书信后,就不再说话,只在信陵君提问的时候回答。

  他这一番言行,表现出朱襄的诚意——朱襄是以友人身份派人来吊唁,与秦国无关。

  朱襄送来的礼物除了符合当时礼节的贵重物品之外,还有南瓜种子和种植方法。

  这是他给秦王柱打过报告之后,秦王同意的行为。

  南瓜能救荒,但不能久放,还不好运输,既能救赵民,又很难成为赵粮。所以秦王柱愿意卖这个好,给自己刷一下仁义的名声。

  秦国正式准备打天下,秦王柱与秦昭襄王不同,他对荀子“仁义之师”的话较为认可。如果能刷一点好名声,让秦军拿下六国时少遭遇一些困难,为什么不刷?

  刷名声又耗费不了多少人力物力,可以与备战并驾齐驱嘛。

  朱襄在信中委婉地说到了这一点,将南瓜的优劣处都说了出来。

  平阳君在兄长去世之后,难得露出了哭笑不得的神情。

  “他还是以前那个朱襄,没有改变。”平阳君赵豹想起曾经与朱襄那些不太好的过往,看着南瓜种子的眼中泛起泪意,“即便已经是秦臣,他也记着赵国的庶民。”

  信陵君道:“立场区别,不改变我与他的友谊。来看看他劝了我什么。”

  信陵君让人安排朱襄派来的使者住下,将其他礼物全部交由平阳君,只拿出了朱襄那封厚厚的信。

  平阳君很担心朱襄会游说信陵君入秦,便借口想多得知朱襄的消息,也厚着脸皮留了下来。

  信陵君没有拆穿,但没有将自己的信给平阳君看。

  他只是告诉平阳君,自己绝对不会入秦。

  “因为秦国下一个目标,定是韩魏。”信陵君神情冷淡道,“魏国不要我,我还是魏公子。”

  平阳君伏地作揖,心中难受不已。

  信陵君来到很久没有去的书房,点燃蜜烛,神思恍惚了一会儿,才拆开朱襄写的信。

  朱襄直来直去,没有过多寒暄,说起自己入秦后的一些趣事。

  比如对方士的不满,比如李冰治水,比如自己南下种田。

  他在信中没有写机密的事,所诉说的事信陵君都已经知晓。他只是从当事人的身份,对这些事进行了详细的主观描述。

  比如对战方士,他没有用什么神异手段,只是拆穿对方戏法。

  还有与李冰开山铸造堤坝时,朱襄隐藏了火|药,但把用热胀冷缩让岩石裂开的事写了出来,然后抱怨根本没有什么妖兽挡路。

  伐山破庙也是,就只是剿灭一些借由宗教而起的坏人,没有什么神灵妖魔出现。

  “我的武艺泛泛,荀子常常骂我朽木,我哪有那个本事去斩杀妖兽恶神。”

  信陵君失笑。

  他还真信了朱襄有这个本事,原来真实情况如此“朴实”。

  外界以讹传讹,让朱襄这个老实人自己听着都有些尴尬了。

  魏无忌和朱襄只是一面之缘。但有些友谊,就和一见钟情一样,只一面便能让人记一辈子。

  魏无忌知道自己对朱襄是这样。现在朱襄回应了他,他很高兴。

  可惜秦王不会让朱襄离开秦国,他也不会入秦。他与朱襄大概永远不能再喝一场酒了。

  朱襄信中的趣事让魏无忌的心情轻松不少,戒备也放下不少。

  毕竟他厌恶秦国,朱襄又是秦王宠臣,他虽敬佩朱襄,也是有些担忧秦王借由朱襄这封信做些什么。

  现在看来,朱襄确实很受秦王宠爱,秦王同意朱襄以自己心意写信。

  魏无忌见到的朱襄,是那个黑发中已经有了丝丝灰白,面容枯槁的“大贤朱襄”,还未见过那个活泼的朱襄。

  朱襄这封信,让魏无忌窥见了朱襄那层大贤光环下真实的内在。

  魏无忌曾在朱襄离开赵国后拜见过蔺相如和廉颇,听二老用怀念的口吻谈起过,朱襄私下是一个活泼过头,令人头疼的“孩子”。

  看信中的语气,朱襄确实是个很洒脱爽朗的人,应该和自己特别合得来。

  魏无忌摩挲着信纸,想象着从心伤中走出来的朱襄的模样。

  朱襄啰啰嗦嗦了几页纸,有时候写了后语忘记了前言,车轱辘似的又把讲过的事讲了一遍,看得魏无忌不由轻笑。

  又翻了一页纸,朱襄终于如他所想的那样,开始劝说他振作。

  身为友人,来了这么长的一封信,怎么会不劝自己振作?

  所有与魏无忌有旧的人都来信劝说过,连秦国都有故旧委婉劝他去秦国出仕。

  魏无忌看了朱襄说的那些趣事,现在心态很轻松,没有像对待其他人劝他振作的书信那样,将直接将这几页信丢掉。

  “你想回魏国但回不去,在其他国家出仕都难以排解心中郁结,与我身边一位后辈很相似。”

  魏无忌眉头一挑。还有谁与自己一样?他想了许久,都想不出来六国有谁敢与自己并列。

  朱襄说的当然是韩非。

  韩非虽是韩国宗室旁支,但现在“公子”的称呼已经不仅仅是国君的儿子,只要与国君沾亲带故都称公子,所以嬴小政还是王曾孙的时候也是秦公子。

  甚至非宗室的封君也能称一声公子,比如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

  如果朱襄厚着脸皮,也能自称一声公子,只是不能叫“公子朱襄”而已。

  韩非与韩王有亲,倒是能称一声“公子非”。

  朱襄在信中夸赞了韩公子非的才华,写了韩王和韩国朝堂那些相国卿大夫,对公子非的不屑一顾。

  看到朱襄在信中写,公子非连续向韩王上书好几年,韩王只觉得烦,直接将公子非拒之门外。魏无忌苦笑。

  他不知道这公子非是否真的有才华,但这待遇,确实可以说凄惨了。

  朱襄又道,虽然韩王和韩国卿大夫都轻视韩非,但韩非还是千里迢迢来到咸阳拜荀子为师,求强国之策。

  魏无忌笑着摇头:“朱襄恐怕是谦虚了。那韩非绝对是向着他去的。”

  朱襄似乎知道魏无忌会这么说,特意强调韩非真的是拜荀子为师,和自己无关,别往他脸上贴金。

  魏无忌大笑。

  这点与朱襄的“心意相通”,让他很快乐。

  但很快,他脸上的笑容就淡去了。

  韩非去了秦国之后,看到了韩国的穷途末路。

  魏无忌伸手撑住额头。

  韩国的穷途末路,也是魏国的穷途末路啊。

  朱襄是委婉地告诉他,魏国已经没救了,让他不要再挂念着魏国吗?

  他默默地翻了一页信纸,看到韩非不愿意在秦国出仕,朱襄也赞同他不在韩国灭亡前在秦国出仕。

  魏无忌愕然,揉了揉眼睛。

  “但韩非会在秦国统一天下,继周朝后成为秦朝后出仕。若他不出仕,韩宗室那么愚蠢,恐怕会沦为庶民。”

  魏无忌差点把蜜蜡打翻,发出了似哭似笑的古怪声音:“这朱襄,难道是劝我保重身体,等秦国灭了魏国之后再去秦国出仕,好养活魏国宗室?”

  他想骂朱襄,但却又骂不出来,只觉得哭笑不得,又十分悲哀。

  朱襄非常狠辣地指出了未来很可能发生的事。

  若秦国统一天下,肯定不愿意继续分封,那么魏国宗室就会沦为普通贵族。如果后人太愚蠢,恐怕就会成为庶民。

  魏国宗室愚蠢吗?

  真的很蠢!

  “接下来是劝我保重身体,争取活到魏国灭亡后给魏国宗室收拾烂摊子了吗?”魏无忌咬牙切齿又翻了一页,再次愕然。

  “但以你性格和以秦国统一天下的速度,你肯定活不到魏国灭亡那一天。”

  魏无忌:“……”

  魏无忌深呼吸,出门逛了一圈,冷静后才回来。

  他相信蔺公和廉公说的话了。朱襄这竖子,有时候真的很欠揍。

  “但你就这么郁郁而终,也太浪费了。李牧来了秦国,赵国北方三郡无名将,恐怕胡人就算式微,也会零星南下掠夺。反正你未来也回不到魏国朝堂,何不试试戍边?”

  “七国皆是华夏,七国边疆便是华夏边疆。自己人争夺天下打得再怎么厉害,也不能让外敌入侵。信陵君守卫赵国北疆,也是在守卫魏国。”

  “不过戍边辛苦,信陵君乃是魏王王弟,魏国公子,从小锦衣玉食中长大,不一定受得了这个苦。”

  “就当我没说。”

  朱襄在信纸最后,画了一个吐舌头的简易小人表情图。

  即便这个时候还没有表情包表达方式,但如此直白的小人图,让信陵君立刻手按在了腰上。

  待他将手按在腰上后,才发现因为颓废,他已经解下剑许久。

  “好你个朱襄!”魏无忌气极反笑,“亏我视你为友,你居然让我这个魏公子替赵国戍边?!你究竟在想什么?!”

  ……

  朱襄教会了李斯和蒙恬之后,又坐不住,准备离开吴城。

  正好雪姬也来了,有人照顾嬴小政,他走得很放心。

  李牧将兵交给王翦,让王翦继续南下练兵,自己陪同朱襄闲逛。

  王翦总觉得李牧心里又有什么主意,但李牧不说,他也没有追问,只是自己暗自琢磨。

  李牧很想说王翦想多了,偶尔他也想放松一些。

  当然,与朱襄一起南下描绘吴郡南边的山川河流,图谋在东越内乱被他挑起来之后扩张吴郡土地,算是顺带的事。

  朱襄在嬴小政“舅母来了,舅父你赶紧走,朕不需要你了”的告别声中离开。

  他骑着小矮马,突然想到了什么,扭头对扮作游侠的李牧道:“信陵君应该接到我的信了,不知道他会不会暴跳如雷。”

  李牧好奇:“你在信中写了什么?邀他入秦?”

  朱襄无语:“怎么可能,我没有那么惹人嫌。”

  李牧配合地继续询问道:“那他为何要暴跳如雷?”

  朱襄贼兮兮地笑道:“你离开雁门郡之后,云中、雁门、代三郡没有厉害的将领镇守。胡人经过几年休养又开始蠢蠢欲动,我想信陵君可以补上你的缺。”

  李牧:“……”

  他深呼吸了几下,语气古怪道:“让魏公子为赵国戍边,朱襄,如果信陵君现在在这里,他揍你,我绝对不拦着。”

  朱襄摸了摸鼻子,笑道:“赵国的边疆也是整个华夏的边疆,是周的边疆。他身为周的魏公子,为何不能戍边?无论谁统一了天下,这边疆总是要镇守的。总不能我们在这里打架,那边胡人捡了便宜,我们还得统一天下之后再打一次胡人,把失去的土地夺回来,那多麻烦。”

  李牧道:“麻烦归麻烦,但信陵君心中有傲气,恐怕不会做这种事。”

  朱襄道:“我只是试试。”

  李牧叹气:“你真是……真不知道你怎么会想到这里。信陵君看到你的信,恐怕会吓一跳。”

  朱襄道:“‘朱襄此人,向来令人诧异。’先主的评价。”

  李牧失笑。罢了,他的挚友就是这样的人,他还能说什么?

  朱襄这么一提,李牧不由偏向朱襄。

  如果信陵君不在乎这些脸面,真的去赵国戍边,他倒是高看这位名满天下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一眼。

  现在李牧认为,战国四公子比起自己的友人差之远矣,甚至不配与朱襄为友。

  孟尝君已经盖棺定论,平原君和春申君他都见过。李牧觉得自己的评价很客观。

  至于信陵君,被蔡泽的离间计一举拿下后颓废至今,也算不上多厉害的人。

  李牧虽在友人面前谦逊,对待外人傲气十足,并不因为战国四公子的名气就高看他们。

  但若信陵君真的放得下身段吃得下苦,愿意到赵国北方三郡戍边抵御胡人,信陵君这个战国四公子算是名副其实了。

  秦国也在抵御胡人戎狄入秦,将领轮番戍边。楚国宗室子弟作为秦国朝堂的楚国外戚中坚力量,常常领兵作战,自然也多次在北方戍边。

  身为秦国外戚的楚国公子能为秦国戍边,同样算是赵国外戚的魏公子,为何不能为赵国戍边?

  我挚友这信写得没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