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七零知青(02)
作者:传山      更新:2022-12-25 11:09      字数:4446
  “瓦片啊,能。只是你确定要全部换成瓦片。”肖会计多瞧了两眼眼前的姑娘,是个大方的,也是个撒手的。手可一点都不紧。

  “换,木梁要去哪儿买?”云淼先搞定主要的材料,其余的墙体加固,得自己让建筑机器人悄咪咪的来,只要不让别人发现就成。明面上也不需要花钱。

  “市里啊,不过你不用担心,大队可以给你出证明,你自己去买就行。”

  看到屋子,云淼忽然想起在收购站看到的整体的旧玻璃窗,也有了主意。

  肖会计带着云淼走到屋子的一侧,“等你有钱了,可以搭两间棚子,装杂物。”

  原来的棚子已经坍塌在原地。

  三天的休息与适应,当下是八月。还不到生产大队最忙的时候。

  第二天,云淼这边就忙活了起来,托大队长请的匠人。

  拆木梁,拆屋顶,忙的热火朝天。云淼请来了大队长的妻子来做饭,她一早天不亮借了大队长家的箩筐去了城里。

  回来的也挺早,坐在拖拉机上,是运的木梁,身后还有一辆拖拉机,是运的瓦片。她的一担箩筐中装的是粮食,粗粮,还有一刀肉,一条鱼,一些油盐酱醋。

  也有自己买的农具。

  生产队的木匠给她夜晚加班做家具,炕柜,衣柜,炕桌,厨房兼客厅的中间屋子放置的大方桌,以及坐的椅子。

  家里多了十来口开口大的陶缸,是用来装粮食的,上面用木板盖着,再在木板上面压着大块石头,老鼠也没有法子进去。

  中间屋子多了四口大水缸。

  最近,云淼已经开始上工,中午下工回来,莫青牛迎上前,对着云淼说,“窗户有人送来了。”

  云淼定睛一瞧,确实是送来了,是让机器人扮做本地人送来的,用牛车送来的,用干草层层包住,才能保住这些窗户,不然从市里出来的十里路是大公路,还行。可从大公路分叉的另外十里路,可是很难走的。

  “行,下午装上。不然家里总觉得不安全。”虽然她还没有住进来,可没有窗户看着也不是那么回事。

  “你去瞧瞧那两间偏屋(搭棚子的地方盖的两间偏屋)。”对于眼前的女知青舍得买房子,还盖房屋,本大队的莫青牛是想不明白,最后总结的意思是:有钱烧的。

  偏屋也盖上了瓦片,云淼走过去瞧了瞧,“看着就不错。”她能说啥,反正最后自己是要加固的。无论墙体还是屋顶。

  “明天老赵那边的家具与偏屋的木架子会放进来。”赵五是个木匠,他家里的几个儿子都是木匠,最近一直跟着他给云淼做家具,因为要的急,天天下工回来还要做到晚上很晚。

  从到清江生产大队已经半个月的时间,今天云淼搬家。下工回来,一群知青直奔云淼的家里。早上早起已经搬完家,下工后,都过来帮忙温锅。

  卫燕进来就给云淼帮忙,“才十多天,你院子里种的菜就已经冒了苗,真是不错。”

  前院后院一收拾出来,云淼就给种上了该种的东西。后院的自留地是无法种粮食,云淼也种上了不少的蔬菜。

  一群城里娃,从上工以来,被农活折磨的不轻。一个个的每天都蔫头耷脑,唯独今天的精神不错。

  “是呀,等到冬天就不用担心没菜吃。你们那边的菜园出苗了没有。”在云淼的带动下,知青院的院子也开垦出来菜园子,还在知青院边上要来一块自留地,是除云淼以外六人的。

  “出了点苗,云淼你真是啥都懂?”卫燕很是好奇,看着云淼有钱买房,盖房。那家里的条件应该是不错的,怎么还懂那么些。

  “嗨,你要是有个糟心的成长环境,也会懂很多,文的要学武的也要学,不然就要挨打或者挨饿挨冻。好在我有个好姐姐,一个好师父,不然我能不能活着长到现在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云淼感叹道,她的感叹中也传递出来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

  卫燕没有再问,只是叹息一声: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两间偏屋,一间是储存粮食的,有一整面放着陶缸,巨大的陶缸,洗的干干净净,晒的干干的,上面用干净的木板与大块石头盖的严实,当然现在没有装什么粮食。

  只是有备无患,一面则是全是结实的高大木架与碗柜,另外一面也是木架,有木梯。这间偏屋进门左侧还有一座有能安放两口铁锅的土灶。背靠着带窗户的土墙,可以坐在这里烧火,进门是右侧,推开门,是用换下来的旧木梁打的高高的长长的案板。

  土灶上用薄薄的石板代替瓷砖,铺上了一层,这样干净,土灶是云淼设计的,在两口锅前面靠在烧火的灶口都装有一个专门烧水的带铁盖的烧水小锅。

  锅的直径只有一尺,但有一尺半深,日常的早上烧开水,烧洗脸水,可是很方便。

  隔壁的偏屋也是最边缘上的偏屋,是装柴火的,能装很多的柴火,足够云淼一个冬天烧,还绰绰有余。偏屋后墙还有一道门,打开就是浴室,浴室隔壁就是旱厕。

  但云淼是花了心思建设的,一个蹲坑下面是斜坡,斜坡用砖头与水泥做的长度有一米五,下面连接粪坑,厕所与浴室地面全用断的砖头与水泥抹了地面,与可以冲水冲到后面的大粪坑中。对于农村人来说,这样的浴室与厕所讲究的不得了。

  三间正屋中间,那几人前后转悠一圈,然后走到中间屋坐下,几人聊天。陈梦琪有娇娇气,但人不坏,性子直,是个说话不过脑子的人。

  她羡慕的说道,“若不是我胆子小,我也想买房自己住。”她下乡父母给了她两百多块钱,父母还说了,缺钱给家里寄信就是。

  刘权闻言嘴角抽搐:有钱人的世界,我等小屁民真是搞不明白。

  赵建设带的钱也不少,但也不是很赞成自己买房一事。不过他没有发言,只是打量着屋内的一切。

  所有的墙都用白灰刷过,地面也抹了水泥。

  地面是土地面,可干干净净。两侧的房间也收拾的整整齐齐,比他在京城的家里都收拾的利落整齐。

  如今吃的蔬菜全是云淼找生产大队的人换的,如今的蔬菜产量可没有后世的高,但唯一好的就是蔬菜可以自己留种,不像是后世的种子自己留种倒是可以留。只是那些种子的各方面性能都太差,留种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口感也好。后世的唯一的好处就是产量,缺点是一大堆,口感也差,很多老人都说蔬菜没有以前的味道。

  杂交的蔬菜种子,好处有,可对于后世自种自吃的农民来说杂交的蔬菜种子缺点太多。

  云淼嘚嘚嘚的切菜,做了一个红烧肉,肉是她天不亮去城里买回来的。

  来回几个小时,她买回来三斤肉,两斤排骨,还有带回来一条鱼,几块豆腐,以及一些小物件。

  一会儿功夫,红烧肉,鱼炖豆腐,肉炖豆角,排骨炖冬瓜,以及几个小菜,自己自制的酸豆角就着一些肉沫与碎青椒一起炒的。

  一桌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全部上桌,中间的餐厅兼客厅,一大桌子上摆满了菜。

  六人看着一桌子的好吃,就差流口水了,“愣着干啥,吃啊。”云淼端起碗,看着发愣的几人,说道。

  “吃吃吃,云淼你做的菜我就只是闻闻味儿,就知道肯定好吃。那我不客气了。”陈梦琪可不客气,只是愣神那么一瞬间,很快就拿起了筷子。

  “之前怎么不觉得你的手艺有这么好。”严昊也好奇的问。

  江彧跟看傻子一眼看着严昊,“之前云淼那么忙,就是做饭也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我们连蔬菜都没有,有好手艺也发挥不了。”

  刘权不说话,手上的动作飞快。

  其余的几人很快的都不说话了,一个劲的吃饭。

  吃完,是陈梦琪与几个没做饭的收拾。这已经形成了自然反应,在知青院的时候,就是如此。做饭的人不收拾。

  吃过晚饭,几人在知青院与云淼家前面的一条路来回的走着,散步消食。今晚都吃撑了,就是云淼也吃撑了。

  赵建设走着走着忽然问,“云淼,你说我们这群人要怎么才能把日子过好?”

  “尽快学会做农活,适应农村的一切。我从明天开始,下工以后都要上山去捡柴火,为冬天的严寒做准备,你们也别闲着,让一两个人在家里做饭,其余的人还是多存储一些干柴,不然冬天有你们受的。”云淼想借着上山捡柴火的机会,打打野食。

  捡些蘑菇木耳晒干储存起来。

  也能存些肉食,为以后吃肉找借口。

  “嗯,那下工后,我们这边四人与你一起上山。大家一起也好有个照应。”

  “我没有意见。”

  云淼需要与他们一起,她打猎也想让人看到,有人证明。

  七人足足散步了一个多小时才消停,肚子才微微舒服些。云淼躺在新家的第一晚,居然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穿越来的当日晚上,她就试过,这个世界无法修真。古武可以,倒也能行。

  半个月的时间,云淼已经开始修炼古武。

  云淼确实有别的计划,可刚来清江生产大队,其余几位知青还没有适应农村的生活,每日都有诸多的抱怨。她也没有把自己的计划说出来。

  再次来到这样的年代,云淼依然有颗搞事业的心。只是她要先了解清江生产大队,对清江周围都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根据当地的情况搞事业。搞事业也不能盲目的搞。

  翌日一早,曙光微现。云淼早早的起床,趁着时间还早,她背着背篓上山,挖野菜捡蘑菇,昨晚半夜下了半夜的夜雨,还是中雨。

  云淼手中还拎着一把柴刀,一路泥泞进山。

  野菜没有寻到几株,但野生的蘑菇,却采了不少。背篓装满,云淼在山上找到不少动物的脚印。在动物脚印密集的地方,云淼弄了一个大陷进,还做了标识。

  看着离上工只有一个小时,云淼背着蘑菇拎着一大捆木柴蹬蹬的下山。回到家里洗漱,然后从空间拿出来一份早餐,快速的吃起来。皮蛋瘦肉粥,味道贼好。

  上工的哨声响起,云淼拿着农具去到地里做事。

  知青院的陈梦琪与卫燕站在外面喊,“云淼,快点。”

  “哦,来了。”院墙也换成了土坯砖,还有一张结实的院门。外面看不到里面,院墙有两米高。

  云淼已经把蘑菇洗干净摊在竹筛上沥干,下面是垫的长板凳。

  拎着农具,云淼走了出去,顺手关上了院门。

  看着几人说,“我早上天不亮就上山,采了不少的蘑菇还弄了很多的柴火,你们可要加油啊。”

  她的话说的赵建设几人有些紧迫感了,“我们今天下工就去上山打柴,你也太勤快了点吧。”

  “不勤快没法子,这里的冬天十一月就开始了,一直到五月左右。半年的时间,需要的柴火多着呢。你们可别不重视,不然到时候就是你们几个男知青全住在一间屋子,也只怕柴火不够烧。”

  赵建设走到了前面,遇到了亲二大爷,亲叔叔,爷奶已经不在世。他父亲有五兄弟,两个妹妹。在战乱年代,亲大爷与四叔,还有一个姑姑,都早早的死了。

  如今剩下的最大的就是二大爷,五叔,老姑。赵建设的父亲当兵的早,如今在京城定居。至于老姑,嫁到临江市,姑父是工人,姑姑也在多年前刚结婚不久,就有了工作。双职工,日子过得不错。

  家里的二大爷与五叔,在十多年前因为二老相继离世,已经分了家。

  “二大爷,五叔”赵建设小跑了几步,上前。

  赵建设的二大爷与五叔,关切的问,“建设,还适应不?”

  两人对于下乡回到老家的侄子还是很关心的,时不时的去知青院看望赵建设,或者是喊赵建设回家吃饭。

  被当作孩子的赵建设,既觉得心底暖暖的又有些哭笑不得,“慢慢在适应中,您二位别担心,我会尽快适应的。”

  二大爷想到还有一个多月点的秋收,叮嘱,“有啥不适应的跟我们说一声,我让满屯给你换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