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第 95 章
作者:归途何在      更新:2022-03-16 01:29      字数:3326
  上皇冥寿之后, 当今果然大赦天下。四王八公诸家, 但凡有些眼色不曾死扛到底的大多留了条性命。只有那些罪大恶极或是负隅顽抗的未曾获得圣人宽宥, 譬如贾珍之流的仍是该斩的斩, 该流的流,京中风气为之一新,连纨绔子弟们上街寻欢作乐都比此前要收敛得多。

  到十月底, 一日起着西北风要变天, 只见风势一会子比一会子大, 外头也越来越凉。宝钗正指挥下人安排与沈老爷子架熏笼, 又打发木炭采买之事, 忽的外头有人敲了三声云板。正疑惑间,门子领了个身穿麻衣腰拦麻绳的贾家婆子跪在花厅外间地上哭道:“薛大姑奶奶, 我们老太太昨儿夜里薨了!”

  宝钗脑仁子里猛的“嗡”了一声,心到果然到了这一天。史老太君一走,贾家子弟又没有能立得起来的,本就烂到骨子里,现下只会倒得更快。这万丈高楼今日说塌就塌,明日一看便只剩废墟一堆, 唯有些荒草枯藤诉说前情。

  事到如今,她早已跳出贾家樊笼, 只需做个吊客上门吊唁一番即可, 再不必栖栖遑遑不知归途。思及此处,方才缓过神,莺儿忙将桂圆红枣煮的暖茶奉了一盏上来。宝钗接过吃了几口, 这才发现自己从手指到下面脚腕子都在簌簌发抖。

  莺儿怕她砸了茶碗,见宝钗吃过忙伸手又接过来放在矮几上,复上前轻声问:“奶奶,奶奶?可是唬住了?”宝钗长出一口气,看着报丧的婆子道:“我知晓了,到日子必然上门送老祖宗。”那婆子得了准信儿,磕了个头道:“老太太走之前还念叨过您,说是没来得及当面谢过,万望您莫怪。这阎王爷点名儿,迟不得半分。”宝钗没心情与她念叨,只端了茶送客,等沈玉晚间回来才头一回开口问了贾家前后之事。

  到了此时,沈玉也没甚么可瞒她的,捡个椅子坐下端了茶杯便从头道来。

  最早还得从上皇驾崩时说起。禅位之后上皇越发仰赖方士丹药,又一味偏袒那些老臣,当今早就不满。但凡坐在这位置上的,有一个算一个都不乐意叫自己只做个傀儡。不过碍着孝道,只能做孝子贤孙状退上半步忍了这一时之气。可你一个臣子,竟敢让皇帝忍着,若不是有万全对策叫上面拿你无法,不然必有失手挨收拾的时候。彼时抱团与当今轧苗头的几户勋贵便已叫皇帝记在心里,只等日后算账。

  待到上皇因服食丹药驾崩,当今头一件事就是要拿那些记在心里的勋贵开刀。偏又有这些人与甄家极为投契,才叫当今想起还有金陵这个豪族不上不下卡在自己钱袋子上作妖。虽说最近甄家并忠顺王老实许多几乎叫人想他不起,然早先锦衣卫马指挥使手里握着的桩桩件件一递上去就将皇帝心头的邪火又给拱了出来。最令人触目惊心者正是薛家早年发现的义忠亲王老千岁随身物件流入民间之案。

  锦衣卫从三品同知沈玉顺着这扇子的来龙去脉详查一年余,终于发现这东西最早正是从甄家流出,又寻了线人想方设法卖身进去,耗了一年多时间才摸清乃是甄家关着的一个戏子把这东西从义忠亲王老千岁尸体旁边拿走。如此一来,甄家即便不是主谋,少不得也是共犯,自然将把柄递到了皇帝手中。因着先太子之案不便昭告天下,经手之人只得先以孝期失仪之罪撕开豁子,等甄家上下缉拿进京后再由锦衣卫专门讯问。

  甄应嘉下了诏狱,审案子的青年武官只拿一把旧扇子与他看了看,甄大人便知大势已去。为求活命立时就将事情前后交代出来。锦衣卫又紧急去将那关着的戏子单独提出来反复拷问,最终弄明白这其中来龙去脉。

  早年想要义忠亲王老千岁性命的势力远不止一方,甄家也是存着替甄贵妃张目之想法方才送了个调教好的戏子潜入王府。岂知这戏子就得了老千岁青眼,常常被喊上去服侍左右以供取乐。偏就那一日这戏子留在碧纱橱受罚,叫捆得结结实实关在柜子里头挨饿,只听外头有几句隐隐约约模模糊糊听不大明白的话,然后就是重物翻倒声,绳索摩擦声,再往后有屋门开合声与逐渐远去的脚步声。

  戏子着实是怕,挣了小半个时辰方才挣开绳索,借着夜色微光一看,好了不得!千岁竟已是悬在梁上直挺挺的,眼见必是死了。他又是怕凶手折返回来再害了自己,又是怕明儿叫人知道自己现下就在这屋里,只得偷偷摸摸抱着麻绳回了下处佯做无事发生。当初这扇子就放在碧纱橱外的小圆桌上,戏子顺手将其带了出来,心下算计着

  也好将来做威胁甄家救命之用。

  后来此人果然凭着这东西被甄家趁乱救了出来。又有数家勋贵联手将义忠亲王千岁之死栽在了巫蛊之祸上,这戏子到底没叫盯上才留了条小命。待其回了金陵又被牢牢圈在园子里,甄家也是想拿他再去拿捏其他几家参与此事的勋贵,好歹留着没杀。一关便又是十几年,直到锦衣卫上门抄家才让一块儿锁了出来。

  只此一桩甄家便再翻不得身,后来又有暗助忠顺王敛财筹款收买人心之事,彻底叫当今恶了其家。原本皇帝想要大开杀戒与满朝文武看看这些乱人之下场,几位内阁老大臣皆曰不可,最后还是叫新入内阁的肱股之臣林如海林大人给劝住。

  林大人只道“三年无改其父之道谓之孝”一句便叫皇帝停了笔,又云放甄家一码可与众江南官员一个洗白上岸的机会,不然还要将大大小小曾被甄家要挟过的臣工一一换过不成再有甄家事涉亲王叛逆,若是昭告天下令其阖族伏法,一则寒了老臣之心,必使朝中生乱,再则旁的藩王说不得也要趁机打些其他主意,加加减减竟只得抓些不痛不痒的案子公布出来。这样一来依明面儿上的罪名甄家家主定然罪不至死,皇帝又何苦执意为如此佞幸之徒坏了自家名声?

  总之一番话有理有据,又实打实是为当今着想,立竿见影便叫皇帝头上的无名邪火熄了几簇。当下理智回笼,君臣两个商议一番,就订了如今这借刀杀人的计策,借江南其他吃过甄家哑巴亏的豪族之手,彻底铲除这个庞然大物。

  原本这案子到此就可以归档,偏有前头说过几家联手蒙蔽义忠亲王老千岁案的勋贵又叫当今看在眼里,少不得要借着整治甄家的机会再清一清新君的地盘。是以八位国公瞬间倒了四个,越查越气,越气越查,左查右查这才查到了贾家头上。

  自打前荣国公贾代善薨逝,贾家又没有拿得出手的男丁,自然在国公勋贵的队伍里落了下乘,就连已故的贾老太太也不得不说自家不过“中等人家”罢了。也是因着这番缘故,先前义忠亲王老千岁之案荣府贾家并未掺和进去,跳进去作死的乃是宁府当初的当家人贾敬。待上皇为着儿子死得不明不白之事震怒时贾敬又怕了,干脆连家也不回,直住到道观里做个寻仙炼药的样子给上面人看,左右一副做贼心虚的怂样。是以到贾珍这里袭爵时一下子成了个三品威烈将军,再往下便不入流了。

  可惜他虽是跑得快,却又胆小如鼠再不敢与家中联络,苟活了十来年后仍是逃不出暴毙的下场。又有贾珍犯了和他老子一样的毛病想着搏一搏,便做主叫儿子娶了营缮郎秦业从育婴堂报来的女儿秦氏可卿。外头看这秦可卿实乃小户之女,然其真正血脉竟与那义忠亲王老千岁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贾珍原是想着讨了这么个媳妇,上面不看僧面看佛面,总要对己家多几分优容。哪知又触了甄贵妃霉头——上头哪里会不知道这姑娘是怎么回事儿,偏你家巴巴儿娶回去供着,是几个意思来的?

  到了此时,若只好好待这女孩儿安生过日子便也就罢了,甄贵妃再势大也无非是个身处后宫之人。偏贾珍酒色迷了眼,胆大包天造下冤孽,数罪并罚才叫丢了脑袋。又有因着贾珍查到贾琏,加上张华并守备状告之事,荣府也没落得好下场。

  那张华一纸诉状告在顺天府,指着贾家鼻子骂其强夺人、妻,府尹见了定亲文书并退婚时的切结及那二十两银子,少不得又从五成兵马司大牢里提了诉状所提之女尤氏过堂。尤二姐自然哭哭啼啼将前后讲了一遍,这强夺人、妻便成了骗婚,再审贾家旁的下人又都异口同声说只是买了个通房。然尤二姐又是良藉官眷,骗婚最后变作携带人口,一回罪名比一回重。终究贾琏叫判了庭杖,打完还得流放,尤二姐也判了杖刑,打完仍叫发回尤家,名声彻底臭不可闻。

  凤姐忍着恶心容了她,等的就是此时,贾琏流放,尤二姐名正言顺经过官家之手身败名裂被赶出贾家,这两人私藏的家私尽皆落于凤姐之手,半个铜子儿也没与贾琏留。至于凤姐自己,早想了法子花钱赎罪,那些私合人命、包揽词讼之事又都用的贾赦的帖子,她竟没花几个钱就叫放了出来。待贾琏上路之后,女眷们的嫁妆也叫一一发还回来,凤姐更是把门一关,带着姑娘儿子守着嫁妆清清静静过日子。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开了一百多公里车带全家老小跑出去泡温泉,结果更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