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视频:印刷术
作者:学做饭的兔子      更新:2023-02-26 03:02      字数:3951
  天幕不仅没有理会,还直接闪过,放起了其它书法。

  蔡文姬的《我生帖》卫夫人的《古名姬帖》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祭侄文稿》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宋徽宗的瘦金体……

  秦朝

  喜好书法,未来还因为字体书写优美,而成为小篆推广标准字体的李斯看着天幕,眉宇间多了几分向往。

  “后世文风之盛,源之于纸,可恨如今未有!”

  好在天幕已经将造纸之法讲出,嗯——看起来他得常去纸坊看看,加些厚赏,如此,才能早日用上纸啊。

  汉朝

  “这纸的产量,看起来可不是一般的大。”

  刘彻对书法并不迷恋,哪怕天幕展出的这些书法字体的确赏心悦目,但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它们多美,而是练出来这样优美字体,得用多少纸张。

  毕竟,要是纸不够,练的不够多,怎么可能写出这样的好字?

  看着天幕上方方正正,颇好辨识的楷体,刘彻疯狂心动。

  “要是纸坊也能达到这么高的产量,朕就下令让官员全写这种字体!”

  以后,朕再也不用受那些大臣五花八门的字体茶毒了啊!

  唐朝

  各地的文人看着天幕上展示的书法字体,全都疯狂起来。

  “蔡文姬,是蔡文姬!这字奔放俊逸,还带着几分娴雅婉丽,甚美!”

  “昔日文姬归汉,书古籍四百余卷,大才啊!可恨此生不得见真迹!”

  “是卫夫人的书法!古朴端庄,娴雅婉丽……我书之启蒙,就是她的《笔阵图》啊!”

  “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唐?他是我大唐之人?!”

  “可有人听闻他何在!”

  “还有柳公权!”

  唐朝,邢国公府

  “颜真卿之正楷,端庄雄伟,堪称大家,如此好字,既为唐人,我竟未曾见过,这不应该啊。”

  房玄龄注意力全放在了‘唐’上,下意识思索周围出名的书法大家,却怎么也找不到对应的人,倒是旁边的杜如晦先反应过来,他笑着说道:

  “大唐三百年国运,这颜真卿和柳公权,现在指不定还没出生呢!”

  房玄龄一怔,随即反应过来,他有些哭笑不得摇着头:“糊涂了,总觉着一提到唐,就是我们这时候。”

  “谁让天幕总说千年,千年?王朝更替都算不上什么,可对我等而言,五十年,就已经过去整整一代人了啊——”

  杜如晦说的有些唏嘘。

  个人之寿去对比漫长的人类历史,扑面而来的便是无力苍凉之感,杜如晦不想在冬至末尾说样的话题,他笑着道:

  “说起来,现今天幕放出颜、柳这两位后唐大家的真迹,不知道多少姓颜、柳的人家,也要起这个名字了!”

  杜如晦顿了下,脑海中浮现出一堆‘颜真卿’‘柳公权’互相争论书法之优劣的场景。

  “噗——”

  这个损友啊!

  【中国传世名画很多,写意写实人物山水风景花鸟鱼虫范围太广,这里就不一一介绍,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搜索,up主只说个人最喜欢的是清明上河图吧。

  古代的史记惜墨如金,文物也多为帝王将相所留,这使得我们大多只能看到上层人士个人生活,极少整体的看到古代百姓生活,而北宋画家张择端在长达五米的纸上,记录了都城汴京的一貌。

  它不仅是当年繁荣的见证,更能让我们在千年之后,如此直观的看到当时的上至达官,下至百姓的服饰、出行、劳动、建筑、商业发展……】

  伴随着天音,天幕上,一张长长的黄色画卷展开,而后又从头到尾缓慢移动,让所有人都能清晰的的看到那画纸上的一切。

  唐朝,皇宫

  “北宋?”

  唐后的朝代,这显然让李世民上了心,他细细观察起这幅画,想要看看宋时首都到底有多么繁荣。

  这一看,画上的北宋还真的是屋宇鳞比,商船云集,百姓各居其业,颇为盛世之景。

  只是看着看着,李世民突然觉着有些不对。

  “城防涣散,守备懈怠,船过桥险,这画……不简单啊。”

  李世民果然充满了帝王的敏锐,宋时以画呈民情之事颇为兴盛,张择端也是想通过此画向宋徽宗暗示当时社会上的种种弊端,可惜,宋徽宗只想沉迷奢侈和自己享乐,甚至不惜放纵蔡京等人打着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他这样的人,即便是看出了这幅画中的问题,也是无动于衷。

  李世民不知这是一副‘悲画’,反而觉着,这样的画作,更能让人直观感受民间疾苦,激励自己改进,他对着身边的长孙皇后问道:

  “观音婢,你说,朕命画师走访天下,多画些这样的画来,如何?”

  长孙皇后略一沉吟,摇了摇头:“只怕,最后画的不是民间疾苦,而是一片歌舞升平。”

  “这倒也是。”李世民稍做一想,便明白长孙皇后所说必定会成为现实,毕竟,哪个地方官员愿意将地方上的问题展露出来,这岂不是明晃晃的说自己理政能力不行嘛!

  他有些失落的摇了摇头,道:“那便算了。”

  只是想着北宋能有这么好的传世之作,而大唐却没有,李世民实在是不甘心。

  看出这点的长孙皇后微微沉吟,又道:“圣上若想留些画作传与后人,也不是不可,只是——

  “我知。”李世民摆了摆手:

  “不加体察民情,只以平常画纸,记录大唐河山和百姓劳作便可,虽不为传世名画,却也是大唐之景,若能流传下去,也能佐证我大唐盛荣。”说到这里,李世民又来了兴致,他道:

  “要是能将此事定下来,十年一画,将——如今三百多个州,不可不可,州太多,画起来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还是等州县重新设之后,再画为妙!”

  唐朝,民间

  百姓民众看不出画中的暗喻,他们注意力放在了画中的人上,看着农夫挑担、码头工人卸货、茶馆里忙碌的掌柜和伙计,以及正准备去算命的先生这些和自己一样或者息息相关的人,心中逐渐涌动出几分莫名的情绪。

  原来,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能被画进画里,传于后世!

  【而随着造纸技术的成熟,科举制也终于有了实行的基础。

  这是封建社会下,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它唯才是举,不看出身,使得大量的寒门也能通过考试做官施展抱负。

  在科举制初期,也就是唐宋阶段,它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可惜,随着封建王朝的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在帝王手中变成维护统治的工具,反而严重危害社会进步。】

  秦朝

  “不用担心危害。”

  看着天幕,嬴政心里已经有了打算。

  他也要开科举!

  当然,嬴政想的‘科举’和后世的科举不是一回事,毕竟大秦的情况和后世完全不同,就像后世已经形成势力的权贵,肯定会疯狂阻止科举,因为那时的读书人实在是太多了,可如今又能有几个读书人?

  能识字的人都少的可怜,能读书的,最低也得是士,而散落民间的这种人,基本上都是原六国的贵族官吏!

  他开的科举,是检测他们是否投诚的敲门砖。

  “朕给你们一个机会,学秦字,考科举,当秦吏,好继续荣华富贵,而连秦字都不学的人——”

  嬴政的眼中闪过一丝寒意:

  “当杀!”

  汉朝

  “光有纸可不行,寒门可没有书。如今纸张用做考核更有效。”

  刘彻摇了摇头,唐朝和如今相差太大,尤其是底层,大多只是认字,不懂治国,想从底层民间选取人才,太难!

  不过——

  “民间不行,吏目们总可以选吧?又不是选上来当国相,有能力做二千石(郡守),也比放上去一堆什么不做,只会贪污敛财的垃圾强!”

  熟知权斗的刘彻,显然不会直接挑起那么激烈的社会变革,只是官员内部竞争而已,上层的官员一个萝卜一个坑,往下走个一两层,属官、大吏各曹简直多到数不胜数,这些人不想往上升?

  以往是没机会,现在机会可摆在你们面前了,只要你们通过考试,证明自己能力够强,能干的比郡守好,郡守职位就是你们的了!

  至于被踢下去的郡守——

  垃圾有多远滚多远。

  【而在唐朝,一项与造纸术无比相配的技术发明了。

  雕版印刷。

  在木板上雕刻出文字,图画,在版上涂抹上墨,反过来贴上纸张,用滚筒轻轻一压,一页书就印好了。】

  伴随着天音,天幕展示出一个人刷墨印刷的场景,那雕版的模样,使用一应俱全,全部展示在了众人眼中。

  秦朝

  嬴政怔了一下,随即生出了狂喜。

  “好啊!好一个印刷术,朕能更快将秦律印到各地了!”

  如此一来,他可以清理起来六国叛贼就更加容易,甚至只要多给他一些时间,十年,不,五年,对大秦归心的秦吏就能够逐渐成长起来,到那时,大秦就能逐渐坐稳天下!

  汉朝

  “嘶——”

  看着如此便捷的雕版,刘彻不由得深吸一口冷气。

  “天幕,你给的好东西太多了,朕没法现在用啊!”

  纸张改变还没那么大,可配上印刷,这就是掘坟了!

  【而除了雕版印刷,宋朝还出现了活字印刷,不过,现代人大多认为活字印刷在古代更先进,但实际上,哪怕到了清末,印书还是多以雕版为主。

  活字不被大规模采用的原因很多,木制陶瓷的活字难以保存,铜可以,但造价太昂贵,油墨技术不达标,最麻烦的,是汉字实在是太多了,活字的成本极高,再加上排版……是真的打不过雕版。】

  【不过,仅仅是雕版,就足够给古代带来很大的改变了。

  在造纸术和印刷术努力下,唐朝继承隋朝三万七千卷书,再加上本朝著作,最后达到了接近八万卷藏书。

  北宋初年,藏书也在八万卷左右,可惜真宗时皇宫失火全给烧了,只剩下一些复印本存世,仁宗重建崇文院的时候,只有三万卷书。

  与此同时,民间藏书也极为兴盛,

  比如唐代的苏弁、韦述,聚,蓄书二万卷,宋代荣王赵宗绰的藏书最多,能达到七万多卷。

  等到了明清,家藏书达几万卷的人多以千计,甚至有藏书多达几十万卷的家族,足可见文风之盛。】

  汉朝

  “多少?!!”

  听着最后的数字,刘彻想起来自己天禄阁也就几千卷的藏书,心态崩了。

  艹(一种植物)

  他一个皇帝,藏书还没有后世民间藏书的零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