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视频:孔子甚猛
作者:学做饭的兔子      更新:2023-02-24 15:41      字数:3923
  秦朝

  “周朝雅言?”

  听到这里,嬴政嗤之以鼻,这种过时的东西,没有什么说的必要了,以后天下要说的,是我大秦的雅言!

  汉朝

  刘彻看着天幕若有所思:

  “官方的贵族语言?有意思。”

  后世之人总有些奇奇怪怪的研究,能提到‘文明’这么重的词汇,看起来这个视频也不会像他想的那样,影响微小,不如上个视频那样啊。

  唐朝

  “观音婢,这次的天幕似乎没那么危险,而且,还挺有趣?”

  听完这段,李世民松了口气,他笑着说道:

  “我一个唐人,听千年后的后人,给我们讲千年前商时的古人怎么写字,这可真是有意思啊!”

  谁能想到史记记载的商朝,会和现在有那么多不同?看天幕上这些人身穿兽皮,跳着祭祀舞烧龟甲的样子,‘古’的感觉瞬间就来了,李世民很好奇,后世人看他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

  听丈夫这么说,长孙皇后也有些哑然,她不由得摇头笑道:

  “圣上这样说,这感觉可真是古怪!”

  唐朝,邢国公府

  冬至假快要结束,房玄龄和杜如晦本来是想抓住假期尾巴聚个餐,不过,现在却站在廊下吹着冷风看着天上的甲骨文。

  上一次天幕放的太快,现在慢慢观看并加以阅读,自然感觉到了古字的佶屈聱牙。

  先是杜如晦直接说:“太过蹇涩。”

  紧接着,房玄龄更是评价道:“言不达意。”

  二人相视,随即笑了起来。

  笑过,房玄龄微微感慨道:“先人创字,从无到有,难如登天,此句非错,乃是我等有先人定韵,句,方有今时的通顺啊!”

  【雅言的出现,对周朝稳固统治奠定了很大的基础。

  要知道,人这个群体,最喜欢通过找不同来划分敌我然后开战,语言不通,那连找不同都不需要,直接就能开打。

  而语言它无法量化,甚至有极强的‘传染性’,就像是把一个东北人放进南方宿舍,只需要半个学期,整个宿舍就会全变成东北人一样,若只有语言,周人分封到地方的后代,几年语调就得变的面目全非,必须是和文字结合在一起的语言,才能减少变调的可能,将分封制持续下去。

  那有了文字作为基础的语言,能持续多久?

  这么说吧,《论语》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秦朝

  “咦?”

  《论语》成书于战国时期,儒家学子又到处宣扬学说,提到这个书名,嬴政立刻想到天音想说的是谁,指的是什么意思。

  孔子,有教无类。

  不过天音提及此事的时候,指的并不是有教无类,而是表明在教导来自各国学子的时候,没有因为各种的方言而阻碍,能直接用雅言交流!

  这是很新奇的角度,哪怕他在赵国做质子,回来之后也不过是因为口音等问题嘲笑,而没有出现直接无法交流的情况。

  但,想起来如今士人和平民语言不通的情况,嬴政若有所思:

  “如此来看,依靠秦文推广大秦雅言之事,也很需要做一做。”

  天上的天幕,还在饶有兴致的说道:

  【当然,雅言的出现有好也有坏,在它扩大交流的同时,也成功将贵族和平民区分开来。

  上层的贵族通过对文字的思考,说着复杂拗口的雅言,底层的百姓只有劳作,说着父母传下来的简单口语,于是,同一地区存在两种不同的,无法交流的语言,持续了近千年。

  所以,在这时,由文字培养出的雅言,又成为了阶层固化的工具。】

  汉朝

  “有意思,原来还有这样的时候?”

  刘彻知道有方言,但他还真没有想到同地的贵族和平民之间也会有语言不通,毕竟他以前出宫打猎的时候,和百姓说话也虽然有些许障碍,但还是能交流说明白的,谁知道周时的贵族和平民话都不是一回事啊。

  不过,回忆着之前那句颇为拗口的甲骨文,刘彻还是点了点头。

  他看起来都有点吃力,不怪平民听不懂。

  “这可不是一件好事儿。”

  刘彻最讨厌的就是贵族,周分封天下,自此,有了能通过血缘世世代代传承的贵族,他们存在的时间太久,身上加了太多的光环,并让人开始觉着贵族就该永世统治下去,如果没有春秋战国,没有秦始皇扫尽六国、没有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没有高祖的布衣天下,没有语言互通——

  那这群家伙,恐怕还得在自己面前犬吠吧?

  唐朝

  “阶层固化?”

  李世民稍微用了几秒才反应过来,他想着周朝贵族世代相传的样子,摇了摇头:

  “周分封天下,诸侯贵族兵权在手,又有封地不缺米粮,朝中危也,故此分封不再,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能使国如流水不腐,不过——”

  李世民眼中浮现出疑惑,明明不再有贵族,权力已经在向朝中汇集,怎么还会持续不断的出现王朝更替呢?

  【好消息是,我们的文字载体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竹片,取材自生长范围广泛的竹子,一根就能抵一片龟甲,这使得我们的能够记载的文字,突然井喷式发展起来。

  从最多不过五百字的金文,变成了五千字的《道德经》,一万六千字的《论语》十八万字的《左传》,乃至五十二万字的《史记》!】

  伴随着天音,龟甲旁边出现了一枚写满字的竹片,紧接着,竹片连接在一起,变成一卷竹简,紧接,三卷竹简堆积在一起,并在旁边出现了它的名字。

  《道德经》

  而后,是十卷竹简堆积而成的《论语》。

  一百一十卷竹简堆积成的《左传》。

  三百二十卷竹简堆积而成的《史记》。

  不通时空的百姓、士子乃至田间的老农和奴隶都仰着头,张大嘴巴,呆呆的看着这幕。

  这其中的很多人,其实不懂这么多字代表着什么含义,但从最长不过五百字金文变成几十万著作的对比,实在是太过于震撼了!

  【这显然不是文字变多了这么简单。】

  【竹简准确出现时代目前未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周乃至春秋战国这段时间里,文字,从向神灵沟通转为记录历史。】

  天幕一变。

  野外,大旗猎猎,身着华服的诸侯群聚,为首的周朝官员宰孔拿着天子赐给齐桓公的祭肉,拦住他的下拜,说:

  “伯舅年事已高,又有功劳,加赐一等,不用下阶跪拜!”

  齐桓公回道:“天子威严离我不过咫尺,我怎能贪受天子的命令而不下拜?若是那样,岂不是天子蒙羞!”

  随即,齐桓公下阶拜谢领赏。

  紧接着,这画面逐渐变得昏暗,一串文字浮现在画面之上:

  [左传,僖公九年: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

  汉朝,太学

  一位学子看着文字,突然反应过来,他指着天幕大声喊道:“这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在葵丘定盟啊!”

  “九合诸侯,重尊周礼!”

  “壮哉!”

  “正是因为有文字记载,数百年后的我等,和两千年后的后人,都记得这一幕啊!”

  “这是,这是文以载史!”

  【还开始参与社会的构建。

  比如,郑国的子产‘铸刑书于鼎’,这是我国第一次部成文法典,后来郑国大夫邓析为宣扬自己的主张修改旧法,另编刑书于简牍,史称:《竹刑》。

  此后,各国相继出现了成文法。】

  天幕放出了立在土台上的青铜鼎,而后,青铜鼎换成了手持刀笔的中年男人,他正在竹简上写着律法。

  这份完成的竹简,被人腾抄多份,发往郑国各地。

  秦朝

  李斯看着天幕,捋了捋自己的胡须,笑了:

  “这是文以载法啊!”

  汉朝,乡野

  伯夫有些不解的对着赵过问道:“写在竹简上的法很重要吗?天幕说这个作甚?”

  “当然很重要。”

  赵过解释道:“没有写在竹简上的法律,吏目说你犯罪你就犯罪了,但写在竹简上,那吏目只能按照竹简上的律条来罚你。”

  伯夫懂了。

  他看着天幕上的现在认识的字,拼劲全力想把它记下。

  天音,还在说着。

  【并推动了春秋时思想繁荣。

  比如,当时的诸子百家。】

  城门关,一位手牵青牛的老人朗声念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汉朝

  不少还信黄老之学的道家官员,莫名多了几分兴奋。

  “是老子,老子出函谷关!”

  画面一转,一个神色眉宇间满是风霜的男人,手持着竹简,边写边缓慢的念道:

  “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

  秦朝

  秦始皇看着天幕上的男人,微微摇头。

  “这不是他。”

  可惜了,这样的法家大才,却是韩国王室中人,不能为朕所用啊……

  天幕之上,画面又是一转。

  数百个露天跪坐的学子之前,一位身高九尺,哪怕坐着也比众人高上一个头的健硕老人,声音洪亮如钟的念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唐朝,邢国公府

  看着天幕上的孔子,房玄龄先是怔了一下,片刻,他道:

  “《史记》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又游历各国,彼时为大争之世,流寇横行,按此记来说,孔子……或许真如天幕这般莫样。”

  之前天幕说平阳王,也就是平阳昭公主的时候,放出来的她、圣上、太上皇、恭王都只是后世的‘扮演者’,而非真实他们,天上的孔子,必然也是如此。

  所以房玄龄只是猜测,而非真实的确定,倒是杜如晦看着天幕,说道:

  “至少这是个人样,比汉时谶纬兴盛时画的那些龟脊好多了!”

  不过,他们还能平和讨论,各地的文人看着天幕上身材魁梧,哪怕头发胡须半百,穿着宽松衣裳仍然掩盖不住浑身筋肉的孔子,直接先懵后炸。

  “讲的论语?这是,这是孔子?”

  “怎这般武夫?不可能,一定是天幕放错了!”

  “不对,孔子之像不是口露齿,眼露白,兼有重耳吗?怎么天上的人五官端正,和记载画像完全不同?”

  “孔子分明是雅致儒生,怎么会这么异高壮硕?简直是滑天下大稽!”

  这哪里是儒生讲课,分明是看我不顺眼不听讲,随时就能过来抡我两拳莽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