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 翰林院(捉虫) -----晋.江文学……
作者:小桂花婆婆      更新:2023-06-05 03:53      字数:4940
  先前与掌院学士请祭祖假时,林远秋就来过翰林院,是以才跨进大门,门房里的韩守卫已把他认了出来。

  其实要认出林修撰并不难,毕竟这样高的个子,在整个翰林院怕是再难寻第二个出来。还有就是林修撰的长相,韩守卫自认在翰林院守门近二十年,今年的状元是他看到过最年轻、最俊秀的一个了。

  见对方与自己行礼,林远秋点头做了回应,韩守卫把手中毛笔递上,然后再捧出一本大册子,林远秋知道这是让他签到的意思,是以也没耽搁,提笔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朝廷对官员的职守有明文规定,林远秋记得第一条就是“无故不得缺勤”,要是本该当值的时候却不上值,那么都会有相应的处罚。

  就比如缺勤一天会处笞十小板,若缺勤达到三天,那么处笞翻上一倍,也就是二十下。

  而要是缺勤满一个月的话,那么等待他的将是脱裤子打大板了。

  所以,就算是为了自己这张脸皮,也没有官员敢无故缺勤或是迟到的。

  看到掌院厅堂的门开着,想来方掌院已经过来了。林远秋转身先去了方掌院那儿。自己既已上值,自然要把假给销了,不然届时人家说你缺勤,就会多了没必要的麻烦。

  其实销假手续非常简单,林远秋先躬身与方掌院行礼,而后告知对方自己已经来上值的事,这就可以了。

  林远秋肯定没想到,在自己转身离开时,方掌院却看着他的背影忍俊不禁了起来。

  只不过,方掌院笑的是自己的判断错误。

  此次新进翰林院的,除了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再有就是十二位庶吉士了。方掌院是怎么都没想到,在这些人当中,岁数最小的林修撰,却是最沉得住气的那个。

  可不就是沉得住气嘛,对苦读数载的学子来说,如今终于步入仕途,哪个不是心情激动,都想一展抱负,好早日扶摇直上的。

  方掌院之所以会这样认为,那也是有根据的,此次回乡祭祖虽给每人批了至少两个月的假期,可和以往任何一次一样,许多人都会选择提早结束假期,开始过来当值。就连家离京城最远的顾平,人家也提早了半个多月过来销假。

  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想给上官留下一个积极上进的好印象。

  可林修撰倒好,两个半月的假期,他倒是一天不落的全给休完了。

  如此与众不同的做法,让方掌院惊诧不已。

  这几日方掌院一直都在想,难道林修撰是个做事懒散、性子温吞的?

  否则也解释不通此人不思进取的行径啊。

  同年都在上进,你却人影都不见,这不是不思进取还会是啥。

  方掌院虽是猜想,可在心里,已觉得林修撰就是这样的人了。

  可就在刚刚,当方掌院看到林远秋说话时的不疾不徐,以及清明的目光时,就知道自己猜错了。

  这人一看就是四平八稳的性子,怎可能会是个散慢的。

  方掌院在脑海里回想着自己十九岁时的样子,虽早已模糊不清,可绝对做不到林修撰的大方持重。

  想到这里,方掌院忍不住心中感叹,如今的青年才俊,很是不一般啊。

  在出了掌院厅堂后,便有一位沈姓侍诏过来为林远秋引路,翰林院侍诏官阶从九品,算是末尾小官了,其职要,掌应对,也就是应接翰林院各种琐碎。

  沿着游廊,林远秋和沈侍诏一直往内院走,第四进院落有间坐北朝南的大通间,正是修史馆所在。

  说来,翰林院的院内结构与普通民居没多大区别,唯一不同的是,翰林院共有五进院落,而京城民宅,最大一般也只有四进。

  之所以会把修史馆设在第四进,正是为了取资料方便的缘故,因为再往后面,就是整个大景朝藏书最多的地方——翰林院藏书阁了。

  大通间里摆满了桌椅,此时这些桌椅上,已有好多人坐着了。

  林远秋在他们当中看到了好几张熟悉的面孔,韩士成,丁德进,张清远,王顺知,还有顾平。

  咦,顾平?

  这人不是有三个月的假期吗?

  林远秋纳闷,他这个两个半月的才过来报到呢,怎么顾平比他还早?

  很快他就反应了过来,人家这是提早销假了吧。

  林远秋突然觉得,他们这群同年当中,自己怕是最迟过来报到的那一个了。

  不过也无妨,只要没延迟来上值就成。

  自那日在唐大人家见过之后,林远秋便未再见过他们,这会儿看到,难免要热聊上几句。

  至于丁德进,林远秋还跟先前一样的做法,你敬我一尺,我也敬你一尺,一切以对方的言行举止而定,绝不做热脸往上贴的事。

  早来了半个多月,顾平自然要比林远秋知道的多一些,“咱们修史馆共有同僚十四人,哦,不对,再算上林大人,如今已有十五人了。这几日,我与丁大人正校对《大景史册》,其他事项倒还未有接触。林大人你主管修史,不如直接去藏书阁,问阁主拿修史资料就成。”

  话语中的丁大人就是丁德进,而林大人自然就是林远秋了,顾平一改先前“林兄”“丁兄”的叫法,如今大家都步入官场,自不好再跟念书那会儿,称兄道弟的了。

  有了顾平的告知,林远秋上手就要容易了许多。去藏书阁领了修史材料后,他便开始研读和整理起实录中的内容来。

  翰林院修撰其实就是史官,以掌修实录为主要职责,包括文史档案的收集,比如皇帝起居注这些。

  一句话,修撰就是一份整天埋进书堆里的差事。

  其实除了每日和实录打交道,修撰还有给皇帝讲经史的职责。景康帝就时常会召人过去与他讲经解惑。

  不过,这样的肥差,像林远秋这种刚进翰林院的新手,肯定是轮不到的。

  忙碌中,时间总是不知不觉,林远秋感觉自己才坐下来没多久,就已到了吃中饭的时候。

  因着院内有藏书的缘故,翰林院并未像其他署衙那样设有官厨。

  可吃饭的地方总得有一个,不然大家都回去吃,家离得近一些的官员还好,要是太远的话,下午的当值肯定得迟到。

  如此,便有户部官员给出了翰林院与隔壁鸿胪寺共用一个官厨的建议,也很快得到了圣上的恩准。

  不过每次翰林院官员的饭食,都会有专门安排的人从隔壁官厨提过来,免得这边的人日日过去打搅,总归不是同一个部门,该有的谨慎还是得有的。

  “今日的荷叶鸡很是入味,吃着咸淡也正正好。”张清远忍不住开口,大家都是同年,说起话来自然要随意一些,张清远觉得,要不是怕有碍观瞻,此时他的手,早就抚上吃的饱饱的肚子了。

  一旁的顾平也有些意犹未尽,这还真不是他嘴馋,官厨里的几个做菜厨子,手艺确实不错,这荷叶鸡,以前他也吃到过,可味道太淡,加之鸡选的太肥,吃着有些油腻,与今日官厨做的根本没法比。

  还有,顾平觉得,就照现下这个吃法,他若不管住自己嘴的话,怕是过不了多久就能胖出一圈来。

  想到这里,顾平忍不住看了看走在身侧的林远秋,挺拔修长,体型匀称,没见有一丝长胖的地方。刚刚他看林远秋吃了两碗饭,想来也是个胃口好的,可人家看着还是瘦瘦的,你说气人不气人。

  林远秋并不知晓同僚在羡慕他吃不胖的体质,这会儿的他正拿了银两给方才抬饭过来的小吏,想让他帮自己去官厨买几只荷叶鸡过来。

  这可是他爹的最爱,自从来京城吃上过几回后,林三柱就喜欢上了这道菜。林远秋也品尝过,所以在吃了今日的荷叶鸡后,他也和顾平有着一样的想法,也觉得官厨做的,比原先自己吃过的味道都要好。

  所以就有了想买回去给爹尝一尝的打算。

  这样的操作,是被允许的,林远秋也正是看到有同僚如此,他才拿出银子也让小吏帮着买。

  除了可另外从官厨买菜带回家,林远秋还看到有不少官员会把自己没吃完的那份饭菜,装进餐盒打包回去。

  林远秋能理解这样的做法,毕竟不是所有官员都家中富有。加之官厨的饭菜份量给的足,吃着也不错,所以想带回去给家中妻儿尝尝也属正常。

  何况,如此节俭的做法一直都是景康帝最为赞赏和推崇的。

  毕竟任何时候,浪费粮食都是一件可耻的事。

  林远秋决定从明日开始,他也带个餐盒放在衙署里,这样若自己也有吃不完的时候,就可以打包带回家了。

  每日中饭后都会有半个多时辰的休憩时间,这会儿正是一天最热的时候,未免下午上值时犯困,中午睡上一觉是很有必要的。

  修史馆的西隔间摆放了十来张方竹床,正是给史官们午休用的。

  不过这会儿林远秋并未午睡,而是跟着也买了荷叶鸡的同僚,一起往典簿厅去。

  典簿厅边上有口水井,两人准备把荷叶鸡用竹篮装着,然后吊到阴凉的水井里,否则这么热的天,很容易坏。

  等到了那儿时,林远秋看到已有人在井边站着了,沈侍诏也在,再看几人手里,有的拿着餐盒,也有拿着和他一样的油纸包,看来大家都准备把吃食吊在井里,以防坏了。

  不知怎滴,林远秋突然有种浓浓的生活感,而这浓浓的生活感,居然与清贵之地的翰林院并不违和,反而给人相得益彰之味。

  申时三刻下值,林远秋先去藏书阁把早上领的几本史料书全给还了。

  当日领出去的书必须当日归还,这是藏书阁的规矩。

  等林远秋再过去典簿厅那边的水井时,发现篮子里只他一只荷叶鸡在孤零零的装着了。

  摸了摸,冰冰凉凉的,可见井下的温度确实要凉快许多。

  家里人多,这荷叶鸡原本林远秋是想买上三只的,可因着天热,官厨那边并未多做,所以轮到林远秋时,只剩下最后一只了。

  也所以,林远秋在想,待会儿这只鸡该怎么分。

  没等他想明白,出了翰林院没走上几步的林远秋,很快看到他爹就站在路对面朝着自己笑。

  “爹,您怎么过来了?”

  这边街面上连棵能遮阴的树都没有,看到林三柱晒得通红的脸,林远秋皱眉。

  林三柱却不以为意,“爹才来了没一会儿,方才从咱家铺子出来后,想着反正时间还早,就顺便过来看看了,咋样,还适应吧?”

  林三柱哪是顺便过来的啊,今日可是自家狗子的第一天上值,他怎可能放心的了,所以就借着去铺子的由头,从家里直接过来这边了。

  想到刚才好几位官员可是有专门的马车来接回家的,林三柱心里便想起自家马车的事,也不知道啥时候能送到京城来。

  林远秋掏出布帕递了过去,示意林三柱把额头的汗擦一擦,“爹您放心吧,儿子今日只做了修史的活儿,做这事只要心细一点就不难,儿子没觉得有啥不适应的地方。”

  只除了大热天的官袍穿着实在有些热,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林三柱听后心下稍安,“没不适应就好没不适应就好。”

  想了想他又开口,“远秋,要不明日就让平安跟着你过来?”

  林远秋摇头,“不用,过来也只能在门口等着,还是让他在家里帮着做活吧。”

  这几日林大柱他们又开始做起了书签木片,平安手脚是个利索的,每次都能帮着磨不少木片出来。

  “爹,这个给您。”林远秋把手里的油纸包递了过去。

  “这是啥?”林三柱接过。

  “荷叶鸡,官厨里做的,儿子吃着味道不错,就想买给爹您尝尝。”

  想了想林远秋又说道,“原本儿子想多买几只,也好给娘和爷奶都尝一尝的,可惜只有这么多了。”

  而林三柱,在听到是荷叶鸡后,忍不住眉开眼笑了起来,他就知道他的狗子是个顶顶孝顺的,自己才说了一回荷叶鸡好吃,没想到儿子就给记在心里了。

  林三柱把油纸包放近鼻尖闻了闻,嗯,香气四溢,且还有股淡淡的咸香,该是十分美味才是。

  “没事,等回家后,爹跟你娘还有你爷奶分着吃就成。”

  翰林院是个可清闲又可忙碌的地方,反正修史并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慢斯条理是一天,雷厉风行也是一天,主要看你自己怎样安排。

  林远秋没让自己雷厉风行,更没像其他人那样今日之事推至明日,因为他知道,人如果有“明日复明日”的念头存在,那么你的所有期待和成功,也将永远在离你一日之遥的明日。

  所以,自进入翰林院当值的那天,林远秋从未在修史上有过偷懒,研读文献、摘抄誊录,每日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忙碌中,时间总是过得飞快,感觉才眨眼的功夫,就已是小半年之后了。

  在这小半年里,林远秋的修史步骤,已从先前的编写丛目和标出事目,以及选出史料附注于事目之下,到如今的组织长编、开始依照丛目撰写出正文了。其实这还算不得正文,严谨的说,这应该就是书的草稿才对,只有等笔削定稿,再给方掌院过目之后,才能定出最终的文稿。

  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每次一有同僚应诏进宫去给圣上讲经时,大家都会流露出极为羡慕的目光。

  而这样的目光,却从未在林远秋脸上出现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