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由来
作者:小桂花婆婆      更新:2022-12-13 07:53      字数:3845
  林氏族人大多都不识字,是以,每回有哪家添了丁,都会挑在满月之日,去求族长帮着起个名字。

  林三柱记得清楚,那日自家娃儿也正满月,于是就提了他娘给准备的点心,去了族长家里。

  林大柱林二柱的几个儿子都是族长给起的,族长自然知道他们的名字都和树字有关,想过之后,他就提笔写下一个“槡”字,槡同桑,桑树,也是树的一种,跟几个堂兄的名字倒也匹配。

  林三柱也没多想,谢过族长后,就拿着写着名字的纸兴冲冲的往家走,边走边还在嘴里反复念着新起的名字,林远槡,林远槡,槡儿,槡儿

  可念着念着,林三柱突然停下了脚步,槡儿,丧儿?

  眼前浮现出两张逝去的小脸,林三柱忍不住连连摇头,这名字,他绝对不能要。

  这样想着,林三柱立马就想把手上的纸撕了,然后自己重新给儿子起一个得了。

  可马上他就想起,族长起的名字可是要入族谱的,如果不去改过来的话,那族谱上肯定还是林远槡的名字,所以自己一定得去把名字改了。

  只是,这可是族长,他总不能直接跑过去跟人家说,你起的名字听着实在不好,麻烦给我换一个。

  自己真要这样做的话,肯定会把人给得罪了。

  不过林三柱的脑袋瓜好使,很快就让他想出了好法子。

  于是,见四下无人的林三柱,当下就往地上一躺,然后来回滚上几圈,接着就一瘸一拐的找族长去了。

  听林三柱说摔了跤,族长心里还纳闷,摔跤你去找大夫啊,来找他做啥,难道我还能给你看腿不成。

  林三柱把手里的纸往前一递,“族叔,侄儿在想,是不是这名字福气太大,侄儿压不住啊,您看,刚刚侄儿就这样走着走着,结果“吧唧”一下就摔了个大跟头,一点预兆都没有”

  族长还是头一回听说,自己起的名字福气太大,害人摔跤的事,不过既然人家有忌讳,那就换一个吧。

  只是有摔跤的情况在前,再起名字时就有了顾虑。

  加上族长当年也只念过一年半的书,本就学识不丰,所以一时居然想不出一个合适的字来。

  而林三柱,真是巴不得对方再也想不出来了,刚刚族长又是“桃”又是“杉”的,听听都可怕,他还是快点自己来一个吧。

  林三柱也不磨叽,他家宝贝出生在秋月,就干脆起个“秋”字吧。

  林三柱这一开口,倒是解了林族长的尴尬,当下拿过纸笔,就把“林远秋”三个字给写了下来。

  如此,儿子的名字便算起好了。

  只是,心有余悸的人,哪怕此刻换了名字,心里的害怕也不是一时就能消除的。

  于是,一个叫狗子的小名,就在林三柱回家的路上产生了。

  都说贱名好养活,自家狗子肯定会平安长成的。

  只是林三柱肯定想不到,那个曾经被起名为林远槡的孩子,最终还是离开了他。

  接着一个叫林远秋的现代人,还真的成了他的儿子。

  所以,这一切,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这一批的绣活,林三柱并没有像先前那样,等全做好了再卖,而是隔上天,就会去镇上给高掌柜送一回货。

  在送到第四回时,和他预料的一样,同样的绣品就开始在镇上出现了,且还是大批量的出现。

  而与高掌柜同在一条街上的多家书肆里,也跟着卖起各种绣品来,笔袋,扇套,钱袋,荷包,帕子,就连鞋垫也都有。

  可让高掌柜奇怪的是,他家书肆绣品的生意居然没差上多少,依旧人来人往,每天都能卖上十来样。

  分析过后,高掌柜觉得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很大,因为林兄弟送过来的绣品,不管在布料和颜色上,都与别家不同,如此,自然吸引了不少学子过来。

  还有就是绣品上字样的不同,这次的绣品又多了许多新的字样,像“自强不息”“高山仰止”“海纳百川”“奋发图强”“大方无隅”这些,先前的绣品上都是没有的。

  这是林远秋在写绣品的字样时,特地增加出来的,当时也是抱着创新的想法。

  也正因为与众不同,所以这次的绣品价格并没往下变动,高掌柜依旧按着原先的价,给林三柱结的账。

  让林三柱没想到的是,这次高掌柜居然主动提出了签供货契约的事,时间一年,不过绣品价格要比现在要低一些,比如原先三十文一只的扇套,契约价是二十二文,笔袋和钱袋也是二十二文,其余那些帕子荷包啥的,也都或多或少往下减了价。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毕竟照眼下这情形,日后跟风的绣品会越来越多,再想把价格往高了卖,基本不太可能。

  按理来说,这样的市场情况,签供货契约根本没有必要,可先前不是说了嘛,高掌柜的东家在县城还有一家书肆开着,而这两批绣品的大头都送到了县城书肆,那边的掌柜见不但绣品卖的好,还带动了其他文房的生意,便与东家说了此事,这让东家就有了签下契约稳定货源的想法,所以就把这事安排给了高掌柜。

  绣品往下调了价,高掌柜自然担心林三柱会不同意,可在他看来,这样的供货契约不签实在可惜,虽只有一年,可若是生意好的话,每个月挣上个四、五两,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更何况,有了契约在手,林兄弟家里的绣活就不愁销路了。

  高掌柜也是穷过来的人,自然知道四、五两银子对穷苦人家意味着什么。

  当下便与林三柱说起了签下契约的好处来。

  林三柱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这是大好事一桩,况且契约上的定价,也比他预想的要高出不少,他肯定答应啊。

  只是林三柱大字不识一个,签契约可容不得马虎,而自家识字的只有狗子,于是他就和高掌柜约了明日再过来签契约的事。

  所以,第二日,高掌柜就见到了自己在心里形容了好多遍的人。

  只是,眼前的孩童跟他先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首先是年龄,林兄弟也有三十多岁了,在高掌柜看来,他的长子怎么也得十一、二岁了吧,结果人家还只是小稚童一个。

  然后是气度,对,就是气度。

  高掌柜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在一个六岁小童身上,看到了气度。

  虽衣着补丁,身量不高,可这大大方方的言谈举止,哪像一个农家的娃啊。

  只是不知这孩子念书怎样,高掌柜觉得,若有好的学识匹配,这娃日后指定会有出息。

  想到这里,高掌柜又看了看林三柱,要不是两人的眉毛鼻子如同模子里刻出来的,很难相信这两人是父子俩。

  林远秋要是知道高掌柜对自己的评价有这么高的话,此时他抬着的肩膀,肯定会稍微往下松一松,因为老这样一本正经坐着,实在累的慌。

  天知道,从昨晚知道要过来帮着签契约开始,林远秋就在心里给自己各种排练了,首先得让人觉得自家不是没见过世面的,然后得看清楚契约上的条条款款,务必不要被人给坑了。

  可等林远秋把契约来来回回看了三遍后,才觉得是自己想多了,这不,明明白白的绣品数量,清清楚楚的绣品价格,还有每月的交货日期,以及绣布和绣线的材料约定,所以有啥可不放心的。

  高掌柜找来知见人,是一名老童生,在看过两份契约后,老童生就在三张契约上头各写下一个“同”字,意思这三份契约内容相同,没有差别。

  之后,林远秋便在契约上写下了林三柱的名字,然后林三柱在自己的名字上摁了指印,这样契约就签好了,一式三份,除了高掌柜和林三柱一人一份外,另一份得送到县衙书吏那里备案,而备案的花销,则由双方一起承担。

  林远秋觉得,这备案的做法挺好,倒是能少了许多纷争。

  与高掌柜告辞后,林三柱便心情极佳的领着儿子往昌平街去,“走,爹带你吃馄饨去!”

  林三柱摸了摸钱袋,鼓鼓的,今日出来时,媳妇可是给了他三十文呢。

  一听吃馄饨,林远秋准备立马回村的心就有些犹豫,今日他是和夫子请了假出来的,原本想着签了契约就赶回去的。

  可现下,

  他还从没吃过古代的馄饨呢,要不吃了馄饨再回去?

  有了供货契约,林家人就心定了许多,吴氏也不用再愁做出的绣品,会剩在家里而折了本钱。

  耕好的地撒下了稻种,接着慢慢的长出了苗。

  这期间,林大柱和林三柱拿着二两银子去了趟县里,买了不少绣线和绣布回来。

  虽两人花了六十多文的车费,可不说县城的布料种类繁多,就是同样的料子,县城也比镇上卖的便宜,所以,去上一趟,还是相当划算的。

  自打有了上次林远枫的叮嘱,如今几个小的进出家里,都会记得把院门给带上,且这刺绣的活计又不用大铺张,是以,哪怕真有人上家来,也不知道林家正做着卖绣品的营生。

  每次从高掌柜那里结账回来后,吴氏都会给三个儿子各分上一份,这不,如今冯氏手上已经有近一千枚的铜板存着了。

  冯氏还特地买了只木盒装着,抱在手里沉沉的,让人很有满足感。

  虽手头宽裕些了,可林远秋依旧没有买书的打算,上回他去书肆时,特地打听了四书的价格,就纸张最普通的那款,单本买也得两百多文,整套下来一两多银子,这价格实在太吓人,他还是接着自己抄吧,反正家里还有现成的白纸。

  所以这段时间,林远秋已经开始抄中庸了,还是问王夫子借的书,依旧每天下学后抄上一会儿,练字的同时又加强了繁体字比划的记忆。

  等稻苗长到一尺多长的时候,林远枫迎来了十五岁的生辰。

  大孙子的生日自然要好好庆贺一番,这不,除了煮长寿面,吴氏还买了三斤猪肉,而后又杀了一只鸡,一家人美美的吃了一顿。

  生辰过后,周氏就开始张罗给大儿子说亲的事,如今家里有了卖绣品的收成,吴氏自是不用再担心说上亲事后的一应花销了。

  时下小伙子娶妻姑娘家嫁人,大多都会找媒婆帮着牵线搭桥,周氏也不例外,给张媒婆送上两包点心,拜托了她之后,就安心在家等着媒婆上门说好事了。

  本以为一切都能顺顺利利的,哪知,接下来发生的事,差点让周氏急白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