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复孝康皇帝庙号
作者:讯越者      更新:2022-12-29 16:32      字数:2389
  “怎么会这样?”顾泽明坐在家里,身旁的洪承畴写着书略。

  朝阳门大街发生的事情,他已经知道了,典少籍已经领着禁军过去处理。

  至于洪承畴,现在是他的幕僚。

  洪承畴现在也刚进入北京不久,所以他也不太清楚。

  “哎,彦演,我打算上疏给全部的官员都加俸禄,你看怎么样?”

  顾泽明的这个问题,倒把洪承畴给弄糊涂了“上位,现在国库困难,哪儿来的钱呢?”

  “商人不是有钱吗?朝他们这弄。”顾泽明道,现在经济困难,必须要收商税,大明的这个税制实在不行。

  明朝的商人和官员绑着很深,但总得来说,还是极少数,因为商人也要赚钱。

  不是商人的能量大,是有商人加持的官员能量大,现在顾泽明就要分化这帮人,顾泽明计划中的政策等于是把很多人的非凡收入洗白成合法收入,应该会有很多人的拥护。

  未几,房外传来了声音“老爷,有两个书生递上来了东西。”

  顾泽明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啊?”

  “王介之,王夫之,是两兄弟。”

  “啊。”顾泽明站了起来,这幅做派让洪承畴吃了一惊,在他印象里面顾泽明可从来不是这样的。

  要知道这可是王夫之啊,是顶级的哲学家,要真的迈向未来,这样的理论家是至关重要的。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让他们进来。”顾泽明道,有丫鬟进来倒茶,递糕点,顾泽明吃了一块绿豆糕,一口就给吞了,没有半点斯文。

  对于此刻的他来说,这种行为那就是唯大英雄能本色,人们的审美是跟着名声走的。

  顾泽明梦寐以求的王夫之,王介之也来了,王夫之的年龄比王介之小,个子也比他们小。

  “不知二位楚才何故而来?”顾泽明开门见山。

  王夫之:“大将军难道不知道朝阳门的事情吗?”

  “自然知道。”顾泽明想看一看这个年轻时候的哲人的表现。

  王夫之见顾泽明这般冷静“我们两个是衡阳来的,从《百姓日报》上听到了大将军抗清的抱负,好生佩服,讨了些义军来,不料半途,这清军就吃了大败仗。”人生有的时候,还得看命,他王夫之有报国之心,但如今的情况

  顾泽明:“我早就听过你们兄弟两个人的名声,现如今建奴的威胁还在其次,更重要的问题在休养生息。”他伸手“俗话说马上打天下,马上不能治天下,我不太知道这些,还请你们两个说说。”

  “我们一路所见,惨不忍睹,一路都是流民啊,这些如果不处理,是今日李闯,后日又李闯啊。”王夫之接着说,“我们湖广地区向来流民多。可是一到河南才发现那里更多啊,流民一到,则生瘟疫,瘟疫之后,民不聊生,我以为这流民问题是当务之急。”

  顾泽明:“是啊,无恒产者无恒心,十几年来旱,蝗不断,老百姓活不下去,朝廷又赈济不力,才有了这些事情啊。”他是亲眼看着李自成在几年时间里面,其兴也勃焉,风卷残云,收拾了大半个中国,干事情就要有基础,流民就是李自成纵横天下的力量来源。

  至于怎么处理这个问题,那可就是任重道远了。

  “大将军,事情恐怕未必容易。”王夫之还要说话,顾泽明就打断了他“事在人为啊。”

  看着王介之一直不说话,顾泽明接着说:“你有什么见解啊?”‘

  “我看现如今的问题在于士人不辩稻稗,个个不晓得事情,空谈心学,恐有晋朝清谈之误啊。”

  “是啊,虚谈废务,实干兴邦啊,干事情还是得靠人,人做事,靠手靠脚还靠心,却是不好办。”

  顾泽明的这一句话让王介之的眼睛亮了,他心想:实干兴邦,的确是实干兴邦。

  王介之激动着说:“今日见大将军,方知国事有救。”

  这话顾泽明可是当不起:“做事还是要大家来的,何况你刚刚也看见了京城里面并不太平。”说着他又笑了起来“大明的事情就是这样,你抄我吵,也是有意思的事情。‘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孙仲谋,二位觉得这南京现在的情况如何?”

  “离心离德。”

  “诚惶诚恐。”王介之才说了上一句,这王夫之就接了下一句。

  南京的官员现在处于尴尬的场景,救国无力,等待发落,坐断东南。

  顾泽明还要说话时,潘才来他旁边耳语了几句,顾泽明起身对着王介之三人道:“诸位失陪,我要进宫一趟。”

  门外一个面目英俊的男子引起了注意,问了风平一句;“他是谁?”

  “这个人我已经劝了他,可他硬要见你,他说他叫李定国。”

  我滴个乖乖,李定国,不应该在张献忠的手下了吗?

  难道来当赵子龙?

  顾泽明的眼睛差点要活剥了李定国,但进宫要紧,他对着风平道:“把他带进去吧。”

  风平也纳闷了,老爷最近不是不见将兵吗?

  顾泽明也不多说话,骑着马进了紫禁城。

  ……

  养心殿,不知道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什么,袁太后很喜欢这个地方,这里是她垂帘听政的地方。

  吴三桂,李明睿,龚鼎孳,伍翔宇,陈名夏,袁北来,徐小宝等一众文武纪要大臣都来了。

  “朕以为吴甡可以召回来了,不知诸位意下如何?”吴甡是崇祯朝的内阁阁员,已经是三次三落,第一次是天启七年。身为御史的吴甡刚正不阿,多次上表与阉党针锋相对,“乃积与魏忠贤忤,七年二月削其籍”,被罢官归里。

  第二次是在崇祯十一年。崇祯改元后“大治忠贤党”,吴甡起复,先后巡按河南、陕西,又曾出任山西巡抚。十一年春改任兵部左侍郎,因病未能赴任,是年冬杨嗣昌请旨改用他人,“帝怒,落职闲住”。直至十三年方复职,以左侍郎协理戌政。

  第三次是十六年,那时李自成连克襄阳、荆州、承天,并于襄阳建立大顺政权。崇祯焦头烂额、涕泪俱下地命吴甡督师湖广。吴甡遂请拨发精兵三万“自金陵赴武昌”。谁知等了很长时间,无兵无饷,仅凑残兵万余,难以果行。

  是年四月,清兵入关,帝命周延儒督师北上。周延儒“朝受命、夕启行”,离京后避敌不战,虚报战绩。吴甡尴尬,只得答允五月南下。崇祯大喜,先一日出劳从骑,并晋吴甡为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越宿忽下诏责其逗留”,削其官职,交法司议罪。其时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闻讯,驰书援救,不允。十一月,吴甡被遣戍云南。

  三次三落的人都很厉害,把他请进京;在场的人都没有意见。

  这一句还不重要,朱慈曦的下一句才说出了真正重要的事情:“朕欲复孝康皇帝庙号,诸位大人以为如何?”

  一石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