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晋江文学江城首发
作者:暮峰贝      更新:2022-11-28 01:07      字数:3095
  第180章 《十一仔》(一)

  《十一仔》的首映, 卫思荣张成士蓝秀阿春等等主创有去,同时她也请了《美港靓声》的前三以及几个比较有人气的小歌手和小演员,热热闹闹得仿佛在过年。

  这是这年代常有的操作, 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显得人多,主创或者老板们比较有面子,能够吸引更多热度;另一个原因是会有很多媒体,没名气的也能凑个脸熟,包括卫思荣还是小歌手时也会参加这种活动——两方都有互惠互利, 算是双赢。

  当然, 某种程度上, 也有一点人情往来,强权压迫, 请了你就要去, 不然就是不给面子。

  阿春以前不喜欢搞这些, 她自己觉得很烦, 也不想强人所难。不过跟那些小歌手一起比赛了之后就改变了一些想法, 很多人很需要一些曝光量,没有曝光量也需要积累人脉, 这个年代没有微信微博, 联络方式就是面见。能出席的活动很有限,电影首映已经是其中不错的场合了。

  而且阿春这边以女性为主, 很多女孩子都喜欢过来,没那么多咸猪手, 还挺受欢迎。

  来的除了各种明星, 媒体记者,影评人,还有一些观众, 666已经有自己固定的观众群体,男女老少都有,这部分是阿春感到最骄傲的地方,在电影品质上,她还是很有自信的。

  伴随着新戏剧和666的图标消失,屏幕上出现卫思荣狼狈不堪的脸,浑身是土,满脸是汗,他手里握着木仓,颤抖地对着镜头,眼睛里含着泪水,很是痛苦的样子。

  “嘭”的一声。

  镜头调转,对面的阿春难以置信地看着自己身上的血,捂着伤口,缓缓地倒在地上。

  “啊!”“妖!”“有没有搞错!”惊讶声此起彼伏,谁也没想到会是这个开场。

  媒体记者们纷纷觉得于三日犀利,niubility,不愧是前任大舅子,有胆子把卫思荣这个人见人爱的靓仔写成杀人犯不说,杀的还是阿春,不怕被人骂死吗?

  倒是影评人,纷纷点头,开头不错,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最开始看卡斯是有张成士,还以为会是功夫片,没想到上来就来个热武器,还是意料之外的情节,有意思。

  但,貌似这种插叙是阿春常用的技巧,就不那么新鲜了。

  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的,把这两年演浪子都演烂了的卫思荣搞成反派,足够新鲜。

  影评人跟阿春这种看多了电影的人一样,看多了同样类型的电影就会觉得腻歪,脑子里想的不是剧情,而是电影里运用了什么技巧,什么镜头,表达的是什么,是否有借鉴等等。

  然而于三日也有自己的电影审美,阿春跟这位干哥哥聊过,他的观影量未必比她少,只不过两个人的年代不同,于三日因为家里环境的关系,从小就爱看电影,所有的零花钱都用来看电影,看的都是他那个年代常播放的西语片,很多都是阿春的年代已经绝版了的电影。

  他给阿春讲的时候,阿春羡慕得口水滴答,差点流到桌子底下(不是)。

  再下个镜头,不是直接转正片,而是观众们期待已久的打戏,换了个场景,张成士和卫思荣两个人一边打一边互喷,这个说你这个叛徒,那个说每个月就那么一点钱,那么拼命你才傻。

  在一番华丽又养眼以及常见的套路互喷的打斗当中,屏幕从昏黄逐渐变暗。

  张成士对着镜头手里握着棍子当头一棒……

  观众们“啊”的一声,生怕张成士真的把卫思荣给揍了。

  结果屏幕一黑,出来的是动画字体“十一仔”三个字。

  没来得及松一口气,耳边又出现齐声声的“吼”,“哈”的声音,光线亮起来,是一群人对打的场面,看服装来说,是海那边的武警。张成士是其中相当亮眼的,刚把人摔趴,就被上级叫了出来。“张十一”的名字也标注在了屏幕上,旁边跟着一串牛牛的简介。

  上级吩咐张十一去红港帮助警方搞走·私案子,张十一行礼同时立即应声。

  托之前演黄飞鸿形象的福,观众很自然地就把他带入一个严肃正经的形象。

  而另一边的另一个男主卫思荣,则是抽着烟的“古惑仔”,“容仔”跟街边的站街·女搭讪,在迪斯科里卖药,交易成功后,无比熟练地回到老窝交钱给老大。

  虽然卫思荣怎么看怎么不像小混混,但意思出来了,观众们也很容易就理解了。

  影评人们纷纷点头,虽然有点套路,但于三日在塑造人物这方面技法十分的成熟,出来就是一个个性分明的人物,简单明了,跟阿春那种热衷于反转或者总把人物搞复杂是很不同的。

  只是他们很快就发现,于三日在666的第一部电影,明显也一样受了阿春相当多的影响。

  影片的前十五分钟,就出现了第一个小转折,卫思荣又一次带货时,被刚到红港的张十一给搅和了不说,连带着兄弟还一起被抓了。

  然而等到进了警局里的审问室,卫思荣却举起两手,懒洋洋地问“现在怎么办?搞砸了。”

  上级警官瞥他一眼,给了下属一个眼神,下属走到门外去看门,门里面钥匙被丢到卫思荣手里,卫思荣自己解开,两脚往桌上一放,像个痞子似的摇晃着椅子,还给自己点了根烟。

  “不怎么办,那个是海那边过来配合我们办案的伙计(同事),你自己想办法搞定。”

  “搞定!你给我搞定试试!”看起来一直很淡定的卫思荣终于脾气暴躁地把憋了半天的火发了出来,大声喊道“我挨了这么久才有机会,被那个家伙一下搅黄了,要不你让他来做啊!”

  “现在是在警局,你注意一点,搞清楚自己的身份,你是差人(警察),别真当自己古惑仔。”

  观众们长见识了的“哇”,影评人们“咦”了一声,媒体们精神了,“卧·底”这个职业在红港其实比较普遍,但在国外一般都是做间·谍用的,以前也有间谍电影,比如大名顶顶的《007》。

  没想到红港第一次出现在警局里的”间谍“在大荧幕上是以这种形式。

  这个转折其实是可以当作最后的大杀招的,可没想到在于三日这里似乎是当作开胃小菜了。

  不过呢,这才开始,搞不好是一直围绕这个题材来的。

  就是如此一来,大家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开头,难道卫思荣是在卧·底?还是他真的叛变了?对打还有可能是假的,开枪不太可能是假的?

  多个思维萦绕在脑海中,电影还在继续,卫思荣发泄完毕,跟上司说可以解决,但也要一个保证“你们看好那条友(那个家伙),别再让他给我添乱了,再来一次我就真的死了!”

  上司应允,卫思荣又拉长了一张娃娃脸,自己把银手镯重新戴了回去。

  对外说的是没有证据,四十八小时,到时间就放人。

  走的时候,卫思荣跟张成士两个人对视一眼,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卫思荣跟兄弟回到老大身边,因为不止一个人,里面还有社团老人,也就算是蒙混过关。

  实际上这也是阿春和于三日两个人的意思,一个是因为电影赶得急,在这方面两个人都没有做功课,另一个是这种题材的电影还是需要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太写实了对前线的工作人员也不好——这是圈子里约定俗成的东西,当然也是阿春那时的规定。

  就好像后世的严重案件,放到大屏幕或者小屏幕时都必须有一定的破绽,起码不能让人感觉到是可以模仿犯罪的。红港现在是没这个规定,但阿春觉得还是要有点界限。

  毕竟,这年头可是没有监控系统的年代,有人当真了不久代表坑了别人么。

  说回电影,另一边,张成士演的张十一则被吩咐暂时住在红港,因为这边收到消息,走·私集团转道了一下r国,过一段时间才会过来红港,张成士之好临时找房子。

  找着找着,就找到了阿春家,顺便还来了个英雄救美,从前任无赖房客那里解救了不小心被车撞到腿骨折了的阿春。理所当然的,这里又贡献出了一段优秀的小场景打戏。

  听说张十一在找房子,阿春就积极推销自己家,本来春妈妈蓝秀不乐意的,一听说张十一会武打,两个人又比划了一下,秀妈满意的点点头,大手一挥,让人住下。

  这里插播了一段快剪,话不多但乐于助人的张十一在这边跟卫家人愉快相处,那一边卫思荣拼死拼活地搞犯罪团伙——于三日黑心地用了特别欢快的背景音乐,听起来快乐极了。

  等到捣毁du犯窝点受到表扬一身军装的卫思荣回家时,见到的就是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里多了一个跟着妹妹和亲妈蹭饭的张十一。

  阿春还乐颠颠地打招呼“阿哥,你回来啦!”

  蓝秀则给两个人介绍,这个是我儿子,这个是新房客,也是做警察的呢,人特别好。

  脸本来就黑成黑炭的卫思荣“……”

  电影院里顿时响起了欢快的笑声。

  哈哈哈哈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