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062 文化人
作者:暮峰贝      更新:2022-11-28 01:05      字数:3149
  第62章文化人

  “我看的那一场, 观众的反应还不错,现在就看杂志影评怎么样了。”错过了首映式,阿春跟于三日在她的冰室里聊天喝茶, 于三日最近也在空巷大道工作, 虽然不是他的电影, 但他要直接做现场编剧, 也就是传说中的飞纸仔。

  “你看那个干嘛?”于三日莫名其妙地问。

  这下轮到阿春懵逼了“看看电影评价啊?”

  “你不是已经去电影院里了?”于三日说。

  “但是……”阿春没反应过来“不是应该看看专业人士的……评价。”说到后来她忽然没底气了。

  于三日看起来是个其貌不扬的肥仔,可此时他脸上挂着的表情十分的微妙,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嘲讽脸, 明明是带着笑的, 愣是感觉到他在对某些事情阴阳怪气。

  “红港现在有多少大学?”于三日忽然问了个不相干的问题。

  “三所吧……”阿春记得其他的大部分都是书院, 不算正规的大学。

  “我那个时候只有两所, 所以现在你讲的那些影评人, 基本上都是我的同学, 或者学弟妹, 再或者, 都是中学毕业或者没毕业就出来工作的写稿人——大部分都是做短工很快跳槽的,电影杂志卖的又不好, 能给的人工又不多——你以为写影评的都是什么人?”于三日很无语的笑。

  阿春“……”忽然感受到了时代的参差。

  “我以为你想得很明白才拍这种题材……”于三日这回看阿春像在看西洋镜,跟阿春相处这么久, 今天才发现,她挺小孩的“写文章的都是人,他可能连看都没看就能写评价。再讲,就算他了解, 能有我们这些拍的人了解吗?说不定他看的电影都没有你多, 你听他们的做咩啊?”

  阿春只好说她没转过弯来, 何况她有时觉得电影杂志上写的也挺对的, 比如当年的艺术片,的确在这年代很值得夸。于三日双手抱臂更笑了“那一年能拍出来这种电影的有几部?”

  忽然意识到了什么的阿春“……”这年头能组起架子来拍这种片子的都是□□湖,谁要拍什么,圈子里都能知道。

  “讲到尾,都是人情社会而已。”于三日很现实的说。

  “所以那些奖项……”阿春以为只是一部分分猪肉。

  “不是一部分,是全部。”于三日很直白的跟阿春说,红港内部的奖,不是三大电影公司的人得,就是这些圈内人的老前辈得,或者宁愿老前辈或者纯新人得也不让对家得。红港外的奖就更是如此,想出红港,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电影能分销到海外。红港的电影,就那么几个市场,湾湾,r国,新马,h国,没了。能找到代理的,还是三大电影公司。

  这里又要说梁实和万兴两家的奇葩事了,不属于自家的电影分销到海外,赚多少都是公司自己报账。本来给主创的钱压得就够低,这回还能压得再低。我帮你找代理,可以,但片子卖得不好,就不关我的事了。听说早年最狠的还有被压到一块钱的。

  我能帮你把片子卖到海外提高知名度,你认不认?

  一块钱,不忍也得忍,没有院线啊。

  新戏剧为什么这么牛b,除了背后有人电影拍的好,唐君生还自己去国外谈院线代理。

  关键是还让她谈下来了,相当于红港湾湾之外多余的钱都是她赚来的。阿春也是在跟她聊起来这事之后,才更加心思思的要跟她合开工作室的。就这个抓钱能力,新戏剧的人不在意,金皇后的老板肯定不会不在意。

  如此这般,父辈沉浸电影圈已久的于三日,劝阿春别把奖项当回事,要都是真才实学就能得奖,他老豆保证拿奖比谁都多。

  好笑的是他老豆拿奖的一看就是凑合拍的,下了力气明显高水平发挥的连个提名都没有。

  社畜工具人的本质,哪里需要哪里搬,公司需要你得奖你就得奖,不需要你就不得。

  奖项都是如此,文字的影评就更是如此了,最大的可能都是一些笔杆子看一两本电影相关书籍,再看完电影掉几句书袋,看他们写的评论纯粹浪费时间。

  “一群赵括,你看他们不如多看点有用的书。”于三日给阿春介绍了几本他看过的英文原文书,这年代能找到的少有的比较多干货的编剧用书,比《就猫咪》那种层次高很多。

  认识这么久以来,阿春第一次在于三日身上感受到知识分子的那种傲气,对自身知识的自信,还有那么点霸气。他也的确值得自信,理论知识他看的书要比这年代百分之九十的导演都多,实际操作自己能拍还有老豆教他。

  很犀利的肥仔。

  阿春拜服,然后发现他给她列的书单什么范围都能涉及到一些,甚至还有弗洛伊德。

  ……对不起,考试考出经验填鸭考上大学的她给当代大学生丢脸了。

  每次没等她找到现代人的优越感的时候,都会先受到降维打击。阿春郁闷得不行,以至于想知道观众评价的欲·望都不是那么强烈了,颇有些心不在肝上。

  不过该做的事情还得做,阿春跟唐君生早就商量好了这次宣传,还是以记者为卖点。

  之前拍摄的费用还有三十万,因为并没有用到什么太大的场面,最贵的也就是阿春跟阿荣去一家酒吧里听摇滚乐,那次是包场,还找了专业乐队,以及通过唱片公司买了歌曲的版权。

  所以阿春错过的首映式请了不少的记者,导演不在,都是唐君生和卫思荣的经纪人在帮忙hold住全场,据卫思荣给阿春留的口信,说记者们的评价也是不错的。阿春第二天还是不能免俗的买了报纸,发了红包的宣传,反应非常好。

  就是挺有意思的是,有些记者对于阿春明明是女主,顺位写的却是谢敏娟八卦了好一番。关于这点属于阿春剪出来之后才发现的意外——实际上谢敏娟的戏份比阿春要多很多。

  毕竟是女主角,不管是于三日还是阿春,都没有减少人家戏份的想法。

  因为安志宏半途而废,他的戏份大半由卫思荣补上,谢敏娟和司徒云后面都有不少的镜头。而阿春自己的镜头只有开头,后半段跟卫思荣谈恋爱,跳了几回楼,结尾彩蛋。问题是哪怕阿春自己看,都能感觉到谢敏娟被压戏了。

  戏份多,但依旧不显眼。

  当然,从故事情节来看,阿春是女主角。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谢敏娟跟安志宏是一条线,如果再加上卫思荣,那么就变成狗血三角恋了。

  目前的社会风气,对女性角色的限制,注定了两女争一男可以,两男争一女,那谢敏娟就不是被压戏,而是要被骂水性杨花了。实际上阿春在电视上讲稍微成人一点的擦边球,都一样有报道说她小小年纪不学好败坏风气之类的。

  只能说,她后来考上大学,给她挽救了不少的口碑。

  前三天,票房属于一般般的类型。

  第四天,票房开始一路上涨了,缓慢进行当中。

  到了一周的时候,有一位大神意外得帮忙宣传了一下。

  这位是红港才子之一,专写科幻小说,有人拿着《阿荣的一天》去问他感想。

  这人也有意思,他不说剧情,不说人物,就说了一句“女主角好靓。”

  问他是哪个女主角,他说当然不是跳楼的那个,那个一看就是小辣椒,要呛死人的。

  又因为讲了报社,记者们又拿着这电影去问另一位大神,办了报纸的大神。

  老爷子听了剧情,说要去看一看再评论,再访问他时,他的评价是新闻记者们或许都该看一看。问他为什么,他的话很有意思,说看到了一点自己的影子。

  “哪个角色令您想起自己?”记者继续问。

  “都有些,办报是不易之事,因此苦乐参半;做事业都是如此,只不像是电影那样极端,好在是个团圆结局,做人积极些更有乐趣。”

  托了两位大神的福,一周过去,票房开始成倍逆袭式增长。

  “你还花钱请人问那两位了?”于三日给阿春打电话问。

  “……嗯。”阿春磨磨蹭蹭的应了一声,她还真是从于三日这里找到的灵感,作为一个提议问过唐君生,后者惊叹地看着她,掐了一下她脸上的肉,说都交给她来搞定。

  事情就变成了辣个样子,凡是做报纸的都不好意思不看了,两位大神的书粉也都积极响应。阿春还在几间报社买了广告,天天登《给红港记者的情书——阿荣的一天》。剪了各种花里胡哨的预告片,在三个电视台都花了钱播放。以及她看了这时候其他影院的电影,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于三日这时候又摆出他的商人性格了“不知道管不管用,不过票房应该不会太差。”

  “你不生气?”阿春好奇,她还知道于三日是那位大神暗戳戳的书粉。

  “如果你什么都不做,我可能生气一点。”于三日这样说,他还觉得她这招挺聪明的。

  何况阿春这么做也要有个前提“如果电影差,多少宣传都没用的。”

  于三日真情实感地夸赞她“我第一天看完就知道,ok的。”

  阿春“……”她觉得他这人挺复杂的,真心的。

  十月中旬,电影下映,票房破九,差一点(八十多万)一千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