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绝望的禄东赞
作者:见月明      更新:2022-11-22 04:16      字数:3997
  禄东赞的意志力没有那么脆弱,可面对火车这种根本无法理解的东西,他再也没有了之前的信心。

  不需要做过多了解,只是看一眼他就知道这东西的用处。

  要是大唐把火车修到高原上,后果他已经不敢想象。

  就算高原环境恶劣,没办法把铁路修过去,可只要修到那几处重要碍口就足够了。

  到时候大唐的军队和军需物资,就可以源源不断的运送过去,耗也能把吐蕃耗死。

  甚至大唐都不用自己动手,只需要给东女国、白兰部、吐谷浑和象雄四国支援军需粮草就可以了。

  占尽天时地利的大唐,又怎么可能会把公主嫁给他们?

  禄东赞失魂落魄的回到住处,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天一夜,就在手下的人准备砸门的时候,他打开门走了出来。

  召集了使节团的核心成员,道“铁……火车你们也见到了吧?”

  众人都点了点头,他们自然去看了,即便到了现在不少人回想起来还面带震惊之意。

  禄东赞说道“有些事情我不说大家也都能明白,我们此行的目的恐怕无法达成了。”

  众人皆沉默不语,这个道理他们自然也明白。

  有人担忧的道“若此行失败,我们该如何向赞普交待?”

  禄东赞正色道“诸位不要担心,赞普乃明君不会因此怪罪我们。若他真的降罪,也有我一力承担。”

  众人的表情好看了不少,可依然忧心忡忡。

  有些时候有些罪过,不是你想独揽就能揽的过去的。

  当然,松赞干布因此降罪于他们的可能性也不大,可总归是失败了。

  仕途受到一定影响是很正常的。

  禄东赞要的就是众人这么想,他顺势说道“如果诸位还不放心,我倒是有一个办法,可以将功抵过。”

  众人一喜,道“不知小论有何良策?”

  禄东赞说道“收集大唐的情报,越多越好。”

  众人自然明白这个道理,纷纷赞同。

  于是这群吐蕃人就开始行动起来,一边继续请求拜见天子,一边游说权贵,一边则四处打听各种情报。

  他们的动作自然瞒不住李世民,不过并没有加以阻止,他也想用吐蕃人来了解一下群臣的真实想法。

  倒不是想搞清算之类的,他的心胸还没有那么狭隘。

  而是了解了群臣的想法,在以后施政的时候才更方便达成目的,减少不必要的口水仗。

  禄东赞按照计划去拜访诸权贵,并奉上金银美女以作贿赂,只是游说的结果让他喜忧参半。

  武将一系全都拒绝了他的拜访,连面都没见着。

  文官系的倒是见到了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等人,但都是顾左右而言他。

  提起和亲之事,都推脱说这是天子家事,他们作为外臣也不好说太多。

  说起和高原四国停战的事情,众人就更有话说了,那是你们高原五国的家事,和我们没有关系。

  我大唐作为宗主国,不能随意干涉藩属国的内政,否则其他藩属国会怎么看待我们?

  最关键的是,你吐蕃也没有对我们大唐称臣纳贡啊。

  到现在为止,你们始终以邻邦的身份再和大唐打交道。

  这种情况下,你让我们怎么办?

  倒是清流和御史,很多都被说说动了。

  尤其是涉及到大唐为了这场战争付出的钱粮是多么庞大之后,不少人当场表态,只要吐蕃称臣纳贡他们就会上书停战。

  但禄东赞可没有被这群人的嘴脸给唬住。

  称臣纳贡?吐蕃和大唐是邦交之国,怎么可能会轻易称臣?

  我们国家的赞普和你们大唐天子是平等的。

  所以这些人的许诺等于是没有许诺。

  到了这个地步,禄东赞其实已经清楚,和亲之事已经不可能。

  不过为了方便打探情报,他依然假装积极奔走,同时也是给其他人创造打探情报的条件。

  有些事情是无法瞒得住人的,比如火车,比如求学书院,比如道教工厂区,比如道教的扶贫计划。

  这些事情全长安都在讨论,且陈景恪还特意让《望月谈》和《朔月谈》两本期刊,进行了多次大篇幅报道。

  核心就是为格物学,为工业化,为用工手册造势。

  得知‘铁牛’是求玄书院所造,吐蕃人就开始去打探那边的情况。

  只可惜书院地处偏僻,周围都是旷野,且还是高墙大院,李世民还特意在这里驻扎了一个营的军队。

  所有出现在周围的人,就和秃子头上的虱子一般无所遁形。

  他们连书院的边都摸不着就被赶了回去,更别提去刺探情报了。

  不甘心的他们想花钱去买情报,然而书院阻挡的可不只是外族人,连大唐自己人都不能随意靠近。

  除了书院的工作人员,其他人想去都要经过许可才行。

  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为了安全。

  怕有敌人摸过去把书院给一锅端了,那损失就太大了。

  越是神秘的地方大家的各种猜测就越多,反正求玄书院在民间已经成为了一等一的神秘场所。

  各种夸张到离谱的传言比比皆是。

  吐蕃人很快就被这些传言给弄的晕头转向,只能放弃了这方面的打算。

  不过还好,工厂区那边倒是没有搞的这么严密。

  除了厂区不允许外人随便出入,其他地方就随便了。

  且每天都会有大量人员出入,也没有办法保密。

  有吐蕃人收买了一个过来采购的小商人,跟着混了进去。

  然后就被里面的种种机器给震惊的不能言语。

  回去之后,当他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僚,引起了不少质疑。

  什么自动运转的锯子,一盏茶时间就能把一颗合抱粗的大树锯成木板。

  什么自动运动的织布机,速度是人的十余倍,能不停歇的运转一整天。

  什么粉碎机、缝纫机,什么蒸汽机……听起来和神话一般。

  但禄东赞却相信了,他拿出几本书,正是《望月谈》和《朔月谈》,道

  “他说的都是真的,那些机器都是一种名为蒸汽机的东西带动,火车也是蒸汽机在带动,而这一切都是紫霄观陈景恪所带来的。”

  接着他就介绍了陈景恪的身份来历

  今年十五岁,陈氏隐脉传人。

  同时还是医圣、道教教主、紫霄观主孙思邈的唯一亲传弟子。

  还是大唐嫡公主晋阳公主的驸马……

  别看他年虽不大,却掌握着种种神奇的学问。

  是求玄书院的院长,工厂区的创立者,蒸汽机、织布机、蒸汽锯、缝纫机、火车、钟表、抽水机等等,据说都是他所造。

  甚至《华夏文明》《西游记》等书也都是他所写。

  “对了,这两本期刊也是他所创,今天刊登的这一篇《海洋女神》乃其小妾所写。”

  听到这里,众人犹如听到了天方夜谭。

  如果不是知道禄东赞不会拿这种事情开玩笑,他们真以为对方在胡诌。

  可越是如此,他们就越觉得不可思议,天下竟然真的有如此全能的大才不成?

  可是这样的人才为什么不属于吐蕃啊。

  想到这里有人心中一动说道“小论,如果我们将这位陈真人‘请’到吐蕃去?”

  众人也都意动不已,所谓的请他们自然知道是什么意思。

  别管是用什么样子的方法,要是能把这样的人才弄走,那大唐所拥有的一切,就都属于吐蕃了。

  禄东赞摇摇头道“难,陈景恪曾经遇到过刺杀,从那之后他对自己的安全就非常重视,出入都有重重守卫保护。”

  “大唐天子也派出了禁军护卫其安全,我们不可能突破这些人的保护接触到他。”

  “况且我们处在大唐的监视之下,稍有异动就会被发现。”

  “非但得不到他,反而会触怒大唐天子,给他们出兵攻打我们的借口。”

  众人相顾无言。

  以前他们并不惧怕大唐,前几年甚至主动出击和大唐交过手。

  虽然最终失利退回高原,可唐军也无力追击。

  他们都知道虽然打不过唐军,但借着高原天险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他们手里。

  想打就打,不想打就退回去。

  所以并不惧怕大唐,也是敢于以兄弟之国交往的最大资本。

  可是现在他们不敢说这句话了。

  大唐可以随时借助吐谷浑等四国对吐蕃用兵,甚至还往吐谷浑移民上万户,以适应当地的环境。

  还在白兰部、东女国、吐谷浑驻扎的有军队,试图让这些军队适应当地环境,

  虽然因为时间还短效果不明显,但只要大唐有心,总有一天能培养出一支自由出入高原的大军。

  到那时候,将会是吐蕃的末日。

  这不得不让吐蕃人心生忌惮,再也不敢如之前那般猖獗。

  真把陈景恪这么重要的人给绑走,且不说能不能成功,就算成功了恐怕也没用,反而会加速吐蕃的灭亡。

  这个想法刚提出就被否定了。

  禄东赞又问道“你们还打听到了什么情报?”

  又有一个人说道“前几日我在漕运码头见到数十艘大船在卸粮食,皆为稻米,于是就上前打探,据唐人所说这些稻米来自扶南等国。”

  百姓说话难免会夸大,尤其是给外邦人讲述的时候,那骄傲的语气隔着老远都能感受的到。

  什么中南半岛那些小国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把种子撒在地里就能收获。

  一年能收三茬,每茬亩产都有两三石(两三百斤)。

  那里的粮食多到吃不完,堆在地上都腐烂了,牲畜吃的都是上好的大米。

  但是那些国家特别仰慕大唐,尤其是喜欢大唐精美的玻璃、丝绸、钟表等等。

  几个玻璃瓶子、一匹丝绸、一座外表豪华的座钟……就能轻易换一船粮食回来。

  这五十船粮食,也就是几十匹丝绸的事情。

  大唐每年都能从那里获得亿万石稻米,朝廷仓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根本就吃不完。

  那些百姓甚至还故意抱怨,什么三季稻口感不好,吃起来没有两季稻好吃。

  大唐还有一种一季稻,产量很高能达到四五石,口感也非常的好。

  只可惜这种稻米只有权贵才能吃的到,普通百姓花钱都没地方买。

  禄东赞听的心情沉重,他自然不会完全相信这些话。尤其是后面抱怨三季稻不好吃,这一听就是炫耀。

  可是有一点他能肯定,大唐获得了新的粮食来源,而且数量还不少,价格应该也不贵。

  难怪能不计成本的支援吐谷浑四国,而且支援的粮食里大米的占比很高。

  要知道从中原运送粮食到高原诸国,路上消耗巨大。

  每运过去一粒粮食,路上就要消耗十粒,再厚的家底儿都经不起这样的消耗啊。

  可事实上是大唐连续这样做了两年,且没有停止的迹象。

  关键是,对于这样明显消耗国力的行为,大唐内部竟然没有多少反对的声音。

  他以这个理由去游说那些清流,也没有获得多少认同。

  之前他还奇怪,这不可能啊。

  清流不是应该很反对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为吗?

  为什么他们不反对这件事情?

  现在他终于明白了。

  这些粮食并不是大唐本土产的,而是从外面买过来的。

  没有劳民伤财,清流自然也就没有反对的理由。

  可对吐蕃来说这却是一个坏的不能再坏的消息。

  大唐的计划已经呼之欲出,就是准备靠着这种堪称奢侈的消耗战,活活拖垮吐蕃。

  这几年吐蕃把几乎所有的资源,都用在了和四国联盟的战争中。

  国内可以说百业凋敝,已经到了非战时削减军队口粮的地步。

  本来他们以为这样的消耗战大唐也不好过,现在才知道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

  那么这场消耗战还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他们没有任何胜算。

  也去找扶南等国买粮食?

  且不说他们付不起那个价钱,就算有钱那些国家碍于大唐的面子也不敢卖给他们啊。

  就算敢卖,他们又如何把这么多粮食运回高原?

  越想禄东赞的心就越是混乱,这个死局到底该怎么破?

  难道真的要低头向大唐称臣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