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
作者:天青捧雪      更新:2022-11-21 22:31      字数:2536
  顾仪施施然起身,面对众人发问:“众卿以为如何,若无异议便推行下去吧。”

  她筹谋许久,便是为了此刻。

  拿陈谨堵上陈首辅一派的嘴,再拿纪家的罪名拿捏住纪首辅派系,至少在新政令初推行时,能少些阻碍。

  朝仪就此结束,顾仪正想离开时,纪首辅停在了她面前,后头还跟着纪怀枝。

  纪首辅,顾仪曾经的师长,两朝首辅,先帝曾赞为“百官之表”,年轻时也生得一副好相貌,如今中年也依旧儒雅温和。

  他温声开口:“殿下容州风景可还不错,怎看着又消瘦了些?”

  “亏纪家款待,还不错,也不劳纪首辅费心。”顾仪停下脚步,抬头看向纪首辅。

  他很平和地开口,似乎真的只是长辈对小辈的关心,“殿下总归得多操心些自己的身子,劳心易伤,若殿下有个什么差错,臣也没法向先帝交代。”

  顾仪只听出了威胁,笑容不改,随口扯了几句场面话便想转身离开。

  谁知又有一个人追了上来。

  芝兰玉树,旁人看着赏心悦目,顾仪只觉得碍眼之至。

  是纪怀枝。

  “阿仪,你在容州没受伤吧,我……有些担心。”他踟蹰着开口,视线游移不定,唯独不敢看面前的女子。

  顾仪不想回话,气得有些想发笑。

  幼年时也算青梅竹马,小儿戏谑之言,说过长大后两家结秦晋之好。旁人也爱将两人凑在一起做一对看,皇室的掌上明珠与世家的翩翩公子,可算天作之合。

  顾仪十五岁及笄,纪家流水的聘礼送进宫中,两家即将结亲的消息传得满城风雨。先皇还是不愿放长女早早嫁人,正商议着怎样将聘礼送还。

  纪怀枝跑进宫里找她,彼时少女初长成,还有些愧疚,想着该如何拒绝免得伤了两家的情分。

  他那日说:“阿仪,我不能娶你了,你不要伤心好不好?”

  他一边说着刺人的话,一边露出一副心有苦衷的模样,想等她去追问。

  顾仪那时的性子远没有现在平和,是带着刀刃的锋利。她直视着纪怀枝的眼,他不住的闪躲,躲着她的视线,还要欲言又止地加上几句“这不是我本意。”

  “纪怀枝,最开始是你一厢情愿,现在也是你自作多情,我不想知道你的解释和理由,也不必装出一副深情的模样污了我的眼。”

  不欢而散,顾仪也没多在意。

  再后来她着手准备新法之事,父皇也派了些小事给她练练手,其中有几件都和纪家相关,她当时手段还有些稚嫩,带着些非黑即即白的想法,断的罪也偏重。

  纪怀枝又进宫寻她,“阿仪我知道你恨我,又何必牵连纪家?”

  一样的神情,懦弱虚假。

  她这次一句话都没有说,只让他自行离开。

  顾仪能猜出他藏着的苦衷,无非是纪家,纪首辅,立场不同而已。

  如今也是一样,他的父亲才刚威胁过,他又露出这副模样。外人看着笑意如沐春风,实则为了替纪家拉拢人才,威逼利诱无所不用其极。

  “纪卿礼法似乎学得不太好,本宫与你还没亲近到称小字的地步,内宫不许外男入内,还请纪卿早些离开。本宫还得给容州侵地案下个判决。”

  顾仪甩下一句话,头也不回地离开,留了纪怀枝一人在原地。

  他望着顾仪离去的背影,捏紧了手中的折扇,只能也就此离开。

  时间总流逝得飞快,顾仪处理了容州案,又去京城南郊看了看新法推行情况,便过了接近一月。

  中间顾仪还收了几封禺山来的信,其中夹着几片容州干热之地才会生长的树叶,因路途遥远,隔的时间太久,已被压成了一片扁扁的干叶。

  “臣谨问长公主殿下安。”顾仪读了开头,便觉得有些好笑。

  信里除了干叶,便是记录了些禺山当地推行新法后的变化,以及羌人最近的动向,一一详细写来,也有了两三张纸笺,一如当初岑观言每日写下那几张。

  字迹工整,毫无累赘之言,唯独信尾添了句祝语,寥寥几字望她身康体健。

  顾仪也顺手写了封回信,吩咐穿云寄出去。

  等岑观言收到回信时,蝉鸣已彻底代替了春日里的鸟啼,宣告着夏季的暑热。

  禺山地处西北,尤其酷热,田里耕种的农夫更是汗流浃背,也不敢稍作停歇。

  岑观言在禺山北处的村落里,查看当地的新法推行。

  官吏众多,总有些阳奉阴违的,当面接了律令,私下里依旧我行我素。

  岑观言初来乍到,太守府里的幕僚劝他莫轻举妄动,免得开罪当地的大户,将来任上被为难,末了还落得个苛待百姓的恶名。

  “岑大人,我们也不把您当外人。禺山前朝曾有任太守,打压豪强,勤政治民,可谓尽忠尽责,是最后呢?”其中一位师爷捋着胡子苦口婆心地说。

  “如何了?”岑观言确实有些好奇。

  “墓碑在南边立着呢。”师爷指了指南边茂密的树林。

  “那位大人得罪了豪强,在京里还抓过权贵私藏的犯人,那些人拿流民做饵,骗他出了城门。大人不过带了一队府兵出城出城,被埋伏在密林里的人撞了个正着,最后死在乱刀之下,连个全尸都没留。

  百姓倒是记得深刻,立了个碑在城门外的林子里,一直留到现在。可人就这么一条命,回不来就是回不来了。岑大人年轻,路还长着呢。”

  岑观言听得认真,也诚恳地道了谢,可依旧如故。

  他果真抓出了几个豪强与田官串通,把富贵人家的户籍人数多报,穷苦些的少报,更有甚者直接威胁村里的百姓,自愿并入当地豪强户内,归为贱籍。

  豪强怒目而视,他落笔问斩,身上沾了几分血腥气,也有了些不怒自威的气势,远比刚来禺山的书生样能唬人。

  他收到驿站的信时还有点诧异,看到落款时,心下生了些紧张,赶忙把手上的尘土拍干净,寻了快阴凉的地方读信。

  他快速通读了一遍,随即把信揣回了兜里。

  到了夜间回府衙时,才又拿出信来,一字一句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

  掌灯的是个机灵的小厮,见太守如此认真,添了些灯油,让房间里更明亮了些。

  “大人夜里还看公文看得如此认真,果然有大人是我们禺山的福气!”

  岑观言当即面色有些绯红,换了份正经公文在上头,却忘了那小厮也不识字。

  作者有话要说:文中老太守有参考郦道元的事迹。

  郦道元不仅是水经注的作者,更是出色的官员。他比文中人更惨,在阴盘驿亭被围杀,长子次子兄弟都一同送命。百姓也没有给他立碑,反而怨恨他执政严苛。

  折一些阔一点的荷叶,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的,像压过的相思。

  ——余光中《满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