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第四十六章
作者:容默      更新:2022-03-15 04:07      字数:3401
  所以说, 老四在获封安郡王之后, 在京城里还没呆上几天, 就又要去地方了。

  对此, 安王妃庞氏颇有微词:“殿下,您这才刚回来不久呢, 怎么这就又要走了呢?就不能多呆几日吗?”

  安郡王闻言放下手中的书, 淡淡地说道:“还是出去得好。我去外头多做一点事,你们在京里的腰杆子就能多挺直一分。”

  庞氏走过来, 对着丈夫含泪说道:“可我不怕别人说。只要能呆在殿下身边,妾身就很满足了……”

  安郡王闻言, 不由叹了口气:“你啊。”

  ……

  四皇子离京的前一天夜里, 安郡王府中不出意料地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安郡王默然看着面前身着黑色斗篷的男子,不说任何客套话,也不问他为何而来。

  对方似乎并不介意安郡王的冷漠, 而是自顾说道:“听说您, 又要离京了?这裴清殊也真……真是的, 净把人当驴使, 恨不得,把所有人的力气,都给榨干了,他才满意呢。”

  安郡王仍旧面无表情:“废话少说。”

  黑衣人笑了笑,点点头道:“好、好、好, 没问题。前几回,您情绪不好, 咱们没把话说透。今天我来,就是想代表大夏,和您正式结盟。您只要,能完成我每次,交给您的任务,等事成之后,我们包您如愿、抱得美人归。”

  安郡王冷笑了一声,不无讽刺地说道:“你们怎么不像跟叶家结盟一样,许本王以皇位呢?”

  黑衣人笑道:“那还不是,因为知道您,志不在此吗?”时间有限,他也不再多言,而是直接开门见山地说道:“现在,我们想知道,大齐的国库里,有多少银子。其中有多少,能够用于军需。”

  安郡王到底有过多年的从政经验,一下子就听出来,这匈奴人怕是又想要出兵犯境了。

  他不由地皱起眉头:“你们想知道这个,是不是找错人了?本王可不在户部做事,甚至连京官都不是。这等朝廷机密,你让本王从何处知晓?”

  那人当然知道这些,但还是优哉游哉地笑道:“您只要,能成为那小皇帝信任之人,不就成了吗?您,虽然不在户部当差,但监察一职,免不得,要和银子打交道。等您差事办得好了,趁着裴清殊高兴,打探一番,法子,多了去了,这还用人教吗?”

  “行了,别啰嗦了。”安郡王不说答应,也不说不答应,“夜深了,你走吧。”

  他这般无礼,黑衣人却并不介意。离开的时候,他的嘴角仍旧挂着一丝笑容。

  ……

  户部上下加工加点,将雍定元年下半年各地的财政预算都核算完毕之后,裴清殊发现,从去年开始的税制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过去,在太上皇在位期间,大齐一年的税收收入大概是白银三百万两,米一千五百万石左右。

  但军饷、俸禄和皇室开销等支出,每年就有至少三百万两,这还是在没有爆发战争的情况下。

  一旦爆发了战事,朝廷就不得不把老底都用上,才能够勉强维持住财政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太上皇退位时还能剩下五六百万两的银子,一是因为在太上皇之前的那位景福皇帝,给太上皇留下了较为丰富的家底。

  裴清殊问过太上皇,据太上皇亲口所说,当年他老爹死的时候,给他留下了一千四百万两银子的“巨款”。

  其二,主要是因为太上皇总体来说还算是一个较为幸运的皇帝。

  他在位期间,公孙家研制出了牛痘,大大提高了人口存活率,为大齐增加了劳动力和税收。

  除了延和五年黄河泛滥和延和二十四年四川地震之外,延和年间几乎没有出现过什么大规模的自然灾害。

  不过,裴清殊自认为自己不会像太上皇那么幸运。所以他从一继位,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税制改革。

  裴清殊亲自算了算,将今年上半年,包括税收、抄家所得的各项财政收入,减去各种财政支出之后,国库又额外增加了银三百万两、米四百万石的盈余。

  而且,这还是在减少士绅免税额度的新政,还没有完全实行的时候得出的结果。

  裴清殊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年下半年的财政收入,只会比这个数字多,而不会更少。

  从裴清殊去年七月登基,到今年春税收上来之前,国库共支出了一百三十多万两银子。

  所以将之前的库存,加上新得的银米,现在国库里共有七八百万两银子,和九百万石的米、麦。

  过去,国库只能勉强住收支平衡,根本不要想有什么盈余。

  现在多出这么些银两和粮食出来,裴清殊就可以放手去做许多事情了。

  之前公孙明提议过的官营煤矿项目,工部早已经考察好了。就等着银子一到,随时都可以开工。

  手上有钱了之后,裴清殊在拨下这笔银子的同时,封他的七皇兄襄郡王为钦差,命老七亲自去山西监督官煤的建造,以及查处和收购部分私营煤矿。

  裴清殊之所以听取公孙明的意见,重视煤矿业,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煤矿业的安全性,增加安置流民的方式那么简单。

  更重要的是,裴清殊要想强军,除了训练出强大的士兵之外,也需要拥有充足的武器。

  煤矿业发展起来之后,官营冶铁自然就会随之发展起来,这于如今的大齐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在正式下旨之前,裴清殊先让人把老七等人传到了乾元殿。

  襄郡王到的时候,发现他的副官陆星野,还有皇帝的心腹公孙明也在。

  见人到齐了,裴清殊便开口说道:“都是自己人,朕就不说客套话了。七哥,朕从前不是说过,让你先顶一阵子宫廷禁军统领的差事,等星野的资历够了,就让他来做吗?朕觉着,现在差不多是时候了。”

  襄郡王当初本来就不是特别想做这个宫廷卫尉,不说别的,保护皇帝的职责实在是太重大了。

  老七以前吊儿郎当的一个人,这一年来不得不日日打起精神做事,别提多费神了,他早就不想干了。

  所以听裴清殊说要让陆星野来接替他的职位时,襄郡王很痛快地接受了这个事实,一点都不会舍不得放权。

  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卸下一个重担的结果就是,再承担起另一个重任。

  当他听裴清殊说起,要让他去山西做钦差,督察煤矿工程的事情之后,襄郡王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慌。

  虽说他当皇子的时候,是在工部当过差没错,可他那时候就是跟在老四身后一个小跑腿的,工程方面的事情他只是一知半解而已。

  真让他统领全局的话,襄郡王完全没这个信心。

  一想到这里,襄郡王就是欲哭无泪。

  好在裴清殊很快就告诉他说:“七哥,你别担心,到时候朕会让阿明和你同去。朕本想直接封阿明为钦差的,只是他是钦天监官员,插手工部的事情名不正言不顺。有你这个王爷在上头顶着,到时候阿明办起事来就容易了。”

  襄郡王听到这里,才算松了口气——原来让他去做钦差,只是做个摆设而已,这样他就放心多了!

  虽说要离京,跑到山西去“挖煤”,一想就很辛苦。不过襄郡王作为裴清殊身边的近臣,知道裴清殊这个皇帝做的有多不容易。

  想想同样姓裴,自己这个做哥哥的也不好差裴清殊太多了,襄郡王便从善如流地领下了这份差事。

  裴清殊现在越来越能理解,为什么世人都说多子多福了。

  对于贫困的人家而言,子女就是劳动力。

  对于富贵的人家来说,人丁越多,家中出人才的几率就越大。

  现在裴清殊不求他的兄弟们能有多出息,只要能像老七这样,借着他们王爷的名头,帮他威慑一下地方,裴清殊就已经非常满足了。

  毕竟用他们所能达到的效果,和用普通的臣子来说是大不相同的。

  臣子再能干,那也是臣。宗亲再平庸,那也是皇室子弟。

  除了个别胆大包天之人外,大部分人对皇室还是心存敬畏的。

  襄郡王等人退下之后,裴清殊闭上眼睛,默默地在心里算了算,他这些个兄弟当中,还有哪几个没用上。

  现在除了被囚禁起来的老二之外,裴清殊所有的兄弟都已经封了王,领着朝廷的银米。

  裴清殊可不想用辛苦得来的粮食,养着那么多吃闲饭的。

  从头按照长幼的顺序想了一遍之后,裴清殊发现他的五皇兄宁郡王,现在似乎还在吏部混日子。

  宁郡王的人和他的封号一样,宁静淡泊,与世无争。

  在延和年间,哪怕是皇子们之间的夺嫡之争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状态的时候,宁郡王都一直保持着中立,和谁也不过分亲近,和谁也不过分疏远。

  这样的性格也就意味着,他的行事风格非常保守。虽然凭着资历,在吏部混成了侍郎,但他就像个摆设一样,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

  话说得糙一点,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

  裴清殊仔细想了想,老五这个人吧,文采平平,武功也一般。

  理财不会,工程也不懂。

  真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政绩没做出多少,孩子倒是生了一大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