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第 250 章 杨婶子想了想,又道:……
作者:西江月明      更新:2023-05-30 02:06      字数:7620
  杨婶子想了想,又道:“你月红姐确实是个不一样的,姑娘家还能如此学习上进,关键还真的都能学会了,可见她的天赋许多男人都比不得!”

  “那是,月红姐在咱们整个庄子都是最出挑的!”桂香昂着下巴,与有荣焉。

  杨婶子摇了摇头:“可是这里面也有一个隐患,我瞧着,以她的本事,再过些年说不定能混个管事的当当,那时候她的眼光高了,再看柱子,说不得就看不上眼了。她若能明白夫妻相处的道理还好,若是不能,那恐怕也得生事。”

  桂香皱着眉,扯了扯着她娘的衣袖:“月红姐不是这样的人。”

  杨春杏轻叹一声:“闺女,你不懂,相比起人的能力为上天所赐、绝难提高,人心则太易变。日子过好了,原来破旧的衣衫便不愿意穿了,地位权势高了,那原来的人也看不上眼了。

  女人嘛,总是渴望找个有本事的,最好是比自己强的,但若月红找个跟她一样厉害的,那这人能不能专心守着她过,可就不一定了,到时候家里纳妾,又是是非。

  而男人找女人,却大多并不希望找个如何厉害的,他们看重的更多是颜色和持家,有这差异在,就注定如月红那般的女人会遇到更多磨砺。唉,只能希望你月红姐是个知足常乐的。”

  月红姐和柱子哥那么好,桂香无法想象有一天月红姐会变,她瘪了瘪嘴,还是不太认同,不过娘也只是猜测,她便不再反驳。

  她知道脾气和软容易受欺负,可如今娘说厉害的也会遇到更多磨砺,思来想去,她只觉得做女人真难!不过她对选夫婿的道理倒是明白了几分:“娘的意思女儿明白了,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好和差的地方,看中了这个人好的地方,就不能再贪心去想其他没有的好处。”

  “仔细看清这人差的地方,得想好再差几分自己也能忍受得了,还能应付得了的,想明白这些日子就能过了。”

  杨婶子欣慰的拍了拍女儿的手:“我闺女儿还是有一分聪明劲儿的!放心吧,娘也会为你把把关的。除了这个人,更得看他的家庭,毕竟以后还得相处一辈子。不过这人的品性好,那他家人估摸着也不差,毕竟歹竹出好笋的机会可不多。

  但谁家没有两个愁人的亲戚,只要不是赌博违法,总还是得多体谅着些。”两人絮絮叨叨的,说了许久才歇下,安心迎接明日的到来。

  ~

  有吃有喝、平静祥和的生活或许显得有些乏味,但在这个时代,却并不是人人都有这份福气享受这乏味的。

  安徽沿淮夏秋大水成灾。五河、怀远大水入城,漂没民房,淹死人畜。凤阳、怀远、霍邱县大水。注1:中国历史年鉴

  眼瞅着还有月余就入秋,田里粮食即将成熟,一整年的辛苦劳作却在这大水中冲了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翻涌着泥沙的河水,将难民的哭泣哀嚎声都遮盖了下去。

  消息传来京城,皇上下令开仓放粮,蠲免当地钱粮,又命各地增加水泥生产储备,以随时应对治河修河之用。

  圣旨一下,朝臣们的重点就转移到朝中各地繁多的其他事务上,皇子们只能听个新鲜,皇上不问,他们连意见也少能发表,更何况如今,众皇子的心思都不在这些事上。

  胤禛、叶林有过亲身经历,感受自然与他人不同。

  回想起前年年底灾民入京时的惨状,那时有朝廷下令,他这个四贝勒亲自监管灾民安置,尚有许多做的不到之处,如今灾民远在安徽,却不知当地官员有没有将其安置妥当?

  两人心中惦念,却又无能为力,便想着将治水相关的书籍找来看看。论起治水的能力,若看本朝,最强者无疑是靳辅,可惜如今他已过世十多年,无法当面向他讨教治水方略,好在他曾经将一生所学著成书籍《治河奏绩书》,也就是后世所称《治河方略》,胤禛便将这部书找来和叶林一起研读。

  一套整整十来册大部头将桌案占满,叶林顺着看过一遍,发现其内容排列十分有逻辑性,心想若是这位先生生在现代,必是水利专业第一院校的高材生!

  这套书里先是图,之后内容依次是山川、泉水、湖泊、漕运、河流、河道、治理、奏章、名论、律例。注:治河方略百度百科

  还未细看内容,只观其章节排布,叶林就对这位神人赞不绝口:“这套书的条理性真是太强了,“山川”到“河道”这几本,基本将黄河、淮河流域等诸多大河流,以及附近的山川地形详细记录了下来,只要看懂,就能对大清几条主要河流心中有数,这肯定是花了无数心血才能整理出来。”

  “的确,他参考了以往的河图,也亲自跑遍大江南北,实地考察河道变动,这才能绘制完成,可以说对后世都是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胤禛对靳辅著书的过程还是有所了解的。

  叶林指着后面几册:“先了解了山川布局,后面就是治河策略。而“治理”这部分是重中之重,详细记录了历年各个口岸决堤的情况及治理方略,若好好研读,说不定能学到许多治河手段。

  治河方法落地执行,却要看后面几册。从“奏章”和各种“名论”中能反映出朝堂中各方人马的不同观点和看法,而“律例”这一部分看似不甚相关,却是在实际实施治河手段时需要必备的知识。”

  胤禛也颔首赞同:“这套书将方方面面都顾虑到了,足见靳辅是个做事周全之人。他于康熙十六年从安徽巡抚提升为河道总督,之后十五年直到六十岁病逝,一直致力于治河。

  刚被提拔为河道总督时,他连上八道奏折,首次提出将黄河淮河,运河视作整体,全盘考虑进行治理,而不是像以前治河,哪儿出了问题,就赶着去修补哪儿。”

  “能全盘考虑,说明他真是一个有大局观的人。”叶林一拍手:“而且他必定有能力又有胆魄,这才敢于提出这么大的规划。”

  毕竟若按以往的方法,做的好是功劳,做不好也很正常,可若提出新的方案,那就太容易被人质疑了。所以不管是做什么事,大多数人都会遵照以前的成例来,免得给自己惹麻烦。可真要有所成就,不大胆创新哪行呢?

  “确实如此,”胤禛对他也十分推崇:“他能力极高,具体治法上,也不拘泥于某家某派,而是十分灵活多变。他认为不能全盘否定前人经验,也不能一味吸取,要因地制宜。因此他既用明代的束水攻沙之法,也创新了“寓浚于筑”的方法。”

  “哇,能活学活用古人之法,还能创新,真是太厉害了。”这真是技术流的高手,叶林星星眼,更加遗憾没法见上这位一面。

  “他将治河中的具体问题分为了八个方向,每一个方向写了一份奏章呈给了皇阿玛。皇阿玛砍过后,采用了他的策略,并支持他放手去做。”

  叶林在心里比大拇指,不愧是一代明君,臣子敢于提出新方法,他也有决断愿意冒着风险全力支持。

  “这十几年里他做成了不少事,譬如清水潭工程预估要几十万两,他却只用了九万两白银就完成了,且效果极好,彻底改变了高邮湖年年修缮年年绝口的状况;他还挖通“中河”,将黄河和运河分流,减轻了高邮湖的压力;疏通了淮河,黄河的入海口,使水流通畅……

  他之功绩,江南士民无不称赞,在他死后百姓请求在黄河岸边为他建立祠堂,皇阿玛也允许了。可惜在他之后于成龙、张鹏翮先后主理治河,没能沿袭他的治水之略,而是只着眼于疏通入海口。”注:百度百科

  那靳辅岂不是一个开山鼻祖的人物?自己还是想的浅显了,这人若在现代,应该是在水利第一的院校当博士生导师,再兼任个院士的人物啊!

  叶林双眼放光:“这么说来,别人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有他真正将山川河流视为一个整体,找出病症根源,再因势利导,多方下药。好可惜他没能再多活十几年,若当年他治河时,就已经有了水泥这等利器,恐怕效果还要翻上几倍!”

  “是啊,”胤禛叹息一声,“在他之后的于成龙张鹏翮等人,虽然也精于治河,可他们二人主治海口虽然这些年工程使得入海口通畅,但对各个河道却没有更好的治理。

  刑部尚书王士祯在《靳辅墓志铭》里写道:中河既成,杀黄河之势,洒七邑之灾,漕艘扬帆若过枕席,说者谓中河之役,为国家百世之利,功不在宋礼开会通,陈瑄凿清江浦下。

  他这称赞,我是极为赞同的!靳辅的理念继承了明朝潘继驯束水攻沙的方法,用黄河之水周济运河,又以淮河之水冲刷黄河中的泥土,颇有四两拨千斤的巧劲。

  相比之下,另外两人只重视治理入海口,没有以三河之水相互借力打力,治河的整体效果上大大不如他。”

  如此一对比,叶林更明白了后面两人与他的差距,若拿他以前的工作来说,就如同一个是全盘考虑整个游戏的整体框架,用户体验、通关策略、画面、难度,他的方法是方方面面都能兼顾到,可以推进整体的游戏设计进度,而那两人却只是抓住一个线头,这差距简直就是总工程师和一个项目专员的区别吧……

  “为国家百世之利!真是好高的称赞!这位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叶林觉得有些奇怪:“这两人不应该是跟他学习过的吗,怎么没有将他的本事多学些回来?”

  胤禛有些奇怪的看了他一眼:“谁跟你说的这两人跟他学习过治水?”

  “啊?没谁啊,我猜的。”叶林挠挠头,“他这么厉害,大家肯定得跟他学习呀?”

  胤禛摇头:“子玉,你这确实想当然了些,于成龙不但没有跟他学,反而还上折子弹劾他。”

  “什么?弹劾?”

  胤禛摇摇头:“事实上他治河期间,朝中争论不断,许多人弹劾他,二十七年他被免职罢黜,后又被起复……弹劾他的人加起来怎么也得有个几十了。”

  叶林吃惊的瞪大了眼睛,怎么会这样?这样的神人,不说好好供起来,竟然还弹劾,这些人是眼瞎?脑残?还是二者兼备?

  这些人是疯了吗?

  虽然历朝历代修建运河时总是颇有争议,被认为劳民伤财,但修成后确实可使百姓受益无穷。就如都江堰修成,使水旱自控,沃土千里,发挥了两千多年的防洪灌溉作用。

  可靳辅不过是奉皇命治河,也没有要再修一个都江堰,怎么还……叶林抿了抿唇:“靳辅大人做的这么好,朝中大臣们各个饱读诗书、明辨是非,又为什么会弹劾他?”

  做得好的反被弹劾,这世道也太不公了吧?

  胤禛沉默片刻,摇摇头:“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可就多了,首先,他放弃原来的方法,提出新的治河策略,这就容易受到非议。”看到奏章记录,开始他也很不理解,之后经历多了,才慢慢想通。

  “若按以往的法子,做的好是功劳,做不好也错不到哪去,可若提出新的方案,不论好坏,都太容易引起别人质疑。”所以不管是做什么事,大多数人都会遵照以前的成例来,免得给自己惹麻烦。

  叶林也明白过来,新方法就意味着更大的风险!面对谁都没见过的东西,自然抵触心理强,更认可熟悉的老套路,甚至会千方百计阻挠新方案的实施。

  心里不认可,想要鸡蛋里挑骨头,凭这帮大臣三寸不烂之舌,轻轻松松就能挑出来一堆。可真要有所成就,不大胆创新哪行呢?这些提出反对意见的大臣,也太过固步自封了。

  就不知靳辅上奏前,心里知不知道自己将会面临来自四面八方诸多挑战?若他明知不利己身却还为之,倒真是位忠肝义胆的勇士。

  胤禛细细解释道:“对比过去的十几年,再看后面两位大臣治河的效果,确实能看出靳辅的高明来,可在当时,谁能肯定这新方案一定有效呢?”

  叶林点点头,许多事看起来明了,那是因为大多都是事后诸葛亮,身处其中的时候,谁敢肯定眼见必定为实?面对未知的未来,争议必定存在。

  “他出任之际正是黄河,淮河问题严重,众人都束手无策的时候,皇阿玛提拔他作为河道总督,心里也并不能完全肯定他确实有治河之能。好在他上任后便展示出极高才能,打消了一部分质疑。

  工部预估的永安堤需费五十七万两,他只花了九万两,第二年就竣工;黄淮河交汇之处,他移动运口冲刷烂泥,使河道不再淤堵,吃水深的货船也可以顺利通行;他还裁剪冗员对河工做了改革,减少了不少额外费用。

  “真厉害!”叶林拍手叫好,这人不只是理论派,他专业能力强的同时,办事能力更强!要节省到几乎只花了零头,先得找出抛费之处,还得想到不掏钱的替代之法;借力冲刷烂泥而不是命人清挖,意味着他能找到别人发现不了的省力办法;裁剪冗员,说明他追求效率,不怕得罪人。

  “他才能过人,属实百年难得的奇才,有这些政绩,足以堵住那些大臣的嘴了吧?”

  看叶林眼含期待,胤禛却摇摇头,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哪有子玉想的那般美好:“随着治理的进程向前推进,朝中又有了众多新的弹劾因由。”

  他将厚厚一摞摘录的奏折概要取来,递给叶林:“十多年间,他负责治理的河道很多,如今来看效果卓然,但在治理过程中形势不甚明朗,便有人因为他治河九年还未见到显著成效而弹劾他;有人因为他所用银两人工耗费巨大而弹劾他;朝中重臣看他虽修理河道,却仍有河口不断决堤,认为他的治理方法无效而弹劾他;崔维雅、于成龙是因为治河方法观念不同而与他有了争议而弹劾他……”

  叶林听罢,瞠目结舌:“靳辅这样的天才人物都有这么多人变着法的攻击,真是众口铄金积毁消骨啊,好在皇上英明神武,还是相信靳辅大人的。”

  他翻着奏折摘要,看到上面的数据,不禁叹了口气。虽然皇上最终还是选择相信靳辅,可因为朝中大臣攻讦,他二次被革职,连续在家闲居三年,许多支持他的官员也都一同受到牵连。

  譬如他的副手陈潢,才华横溢又学习了他的治河理念,本来可以在靳辅之后继承他的事业,继续治河,却最终病死在狱中,真是可惜了的。康熙怎么不一直英明睿智的支持他呢?

  叶林瘪了瘪嘴,看着记录的数据,叹了口气,换个角度,却也有些理解了:“皇上也是为难,毕竟每年耗费白银以几十上百万两计、人工劳力无数,若信错了人,这么些年的努力就全白搭了。”

  胤禛颔首:“是啊,他修理河道虽有些效果,却仍有河口不断决堤,这便引起朝中争论的主要原因,水灾不断,导致很多人对他的能力和方法产生了怀疑。”

  明明治河有了效果,却还受到质疑,可真是冤枉!叶林思索片刻,摇了摇头:“这便是立项不清的问题。”

  “哦,怎么说?”胤禛眉梢微挑,凝神看过来。

  叶林翻开《河道》那册书,指着上面大大小小的绘图说到:“黄河、淮河、运河途经数省,涉及无数山川田地、河流湖泊。如果说要全部治理,那应该是个以百年计的大工程,这样的大工程必定是要由无数个小项目组成的!

  若没有实地考察、或仔细看过全国河道图册,就没有这种正确认知。什么都不懂,就狂妄的想将这样的大工程毕其功于一役,岂不可笑?”

  大工程,小项目?胤禛眼眸一亮,突然觉得胸中豁然开朗。

  叶林见胤禛听进去了,继续侃侃而谈指点江山:“靳辅最开始治理的永安河、造的永安堤,包括清水潭工程等等,都只能说是百年工程里的一、两个小项目,每个项目耗时一到两年,结果也很成功。

  但不论哪个,都只是一个小项目,而不是治理全国河道的总工程!靠靳辅一个人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想要完成治理黄河、淮河、运河三条河流的大项目本就是绝对不可能的!”

  叶林指着奏折摘要大摇其头:“朝臣之所以问他为何修一处还会有一处决口,修好下一处又有一处决口,本身就是对此项工程的难度认知不够!就如同这病人从头到脚浑身几十种病,而他自己并未察觉,大夫给他治好了一个病症,他便急着问为什么身体没治好,质疑这大夫医术不行是一样的道理。”

  “说的有理!”胤禛点头赞许:“子玉这个工程与项目的角度倒是极为精妙!仔细一想,还真是如治病这例子一般,若是他修上十年便能将全天下的河道都修好,那真是神仙才有的手段!”

  “可不是吗?一剂药能把全身的病治好,除非是装病!靳辅大人真是冤枉!跟一帮不懂专业的人又解释不明白,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要是跟靳辅大人处在同一时代,倒是可以想法子帮帮他,可惜差了这么多年,唉,天妒英才啊!不对,应该是人妒英才!。

  叶林拖着下巴思索片刻,突然灵光一闪,拿了纸笔趴在案上开始书写。

  胤禛凑过去,只见他在纸上写了“淮河河道治理工程计划书”几个字,又在一旁画出七八条线来,分别写着项目一二三四五六七。旁边写小标题:七个项目各自实施效果和相互的影响关系……。

  项目一的下面,又画出几条分支,写上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以及实施方案、预估时间、银钱人工等。

  叶林指着这个简略的项目立项表给胤禛看:“禛兄你瞧,凡属大工程便应当有具体规划,若能像这般将其中包含的项目、预估实施效果及需求具体列清,那么进行到哪个阶段、进度如何,大家心里都有底。

  项目在开展前,就应当仔细研讨项目计划书,确定可行后才批准,批准后只需考虑是否按照预期进度进行,有无意外情况即可。做到一半才来想方法对不对,岂不是晚了?”

  胤禛将纸接过去,眼中精光一闪,用力拍着叶林的肩膀:“这是个好东西,一眼看去就能纵览全局,若当时便有此物,定能避免许多问题,靳辅大人修河时也不至于波折丛生。我原想靳辅应当多上折子汇报,如今再看,有这一份东西能抵得上几十份奏折了。”

  叶林呲着牙将胤禛的手拽下来,扭了扭酸痛的肩膀,赞同的拍着马屁:“禛兄英明!多上折子也是关键,如此大的工程会涉及几百上千个项目,调动人员银钱无数,需要多多上奏!

  而河道山川地形又复杂多变,总会发现新情况,自然要对方案及时调整,因此若想要运行顺利,沟通才是第一要务!最好能定期汇报进度,这才稳妥。”他一边说,一边又将纸拿回来,将这些记了上去。

  胤禛看着这份“淮河河道治理工程计划书”,沉思片刻,若有所悟:“永安河一小段河道堤坝修缮,百般节省之下仍耗时两年,花费九万两白银,而大清地域广袤、河流无数,无怪乎子玉说这工程要以百年之计,若想急于求成,确实是不能的。

  想来如此大的工程得有数代人的传承才可实现,可之后负责治河的大臣与靳辅治河理念不同,没有按他的法子来修缮,恐怕这工程也已经半途而废了。”

  “所以传承才极为重要!”想到干活天天被不干活的人告状,叶林就拧紧了眉:“先不说传承,只在靳辅治河期间,就有无数大臣参奏他,或是银钱工人不到位,或是同僚阻碍,或是被撤职,这么多问题,即便这项目策划做得再好也是无用。实施过程中,皇上的支持才是第一要紧的!”

  叶林指着其中一份奏折纪要,气鼓鼓的吹鼻子瞪眼:“布政使崔维雅上奏靳辅的碱水坝无用,并推荐自己写的治水书籍,说应当疏导并筑堤,明摆着是想抢河道总督的位置!”

  胤看了一眼,点点头:“子玉看出来了?治河虽然辛苦又容易遭人攻讦,但只要手握权柄,不管这是不是一份苦差事,都总有人来想分一杯羹。

  叶林撇了撇嘴,啪的一声和上那本摘要,随手甩到旁边,心中唾弃这些为一己私利不择手段攻讦别人的人。

  胤禛观他神色,知道他品性正直,看到这些自私自利之辈弹劾忠良,必然心中不忿,便拍着背安抚他的情绪,子玉有一颗难得的赤子心,总会把是非对错放在利益之前。

  叶林缓了缓胸中郁气,指着另外几份记录恨声道:“崔维雅虽然后来被证实能力不行,但他有一些治水的履历,勉强还算是专业人士,他上折子也就罢了,可许多大臣既不懂河工,又没有实地考察过工程进度,还上折子参奏,张口就将靳辅贬得一无是处,实在是有些莫名其妙!”

  胤禛叹息一声:“这里头自然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