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 第 243 章 小小一件案子竟然劳动……
作者:西江月明      更新:2023-05-29 21:03      字数:3822
  小小一件案子竟然劳动九卿会议还未能得出结果,需得康熙亲自决断,也是一桩稀奇事,叶林自然是细细将案情打探了一番。

  这案子的主角名叫陈汝弼,从小地方一路考上来,二十岁就中了举人,其聪慧过人可见一斑。他眉目端正身材挺拔,却长了张阴阳脸,左边皮肤黝黑,右半边皮肤白皙,很是奇特。

  好在这个时候朝廷选拔人才没有那么多忌讳,即便他长相异于常人,却还是凭着举人的身份被戳选为官。

  这位仁兄能力极佳,出任光山县知县时,大力推行善政,不过三年就政绩突出,受当地百姓赞誉。随着声名远播,他被提拔为刑部山西司主事。

  从治理地方的父母官变成查案审判的刑部主事,工作内容发生极大的变化,但也难不住他,反而让他更加如鱼得水、官运亨通。盖因他善破奇案大案,声誉极高,几年内一路提升到刑部河南司员外郎,郎中等职位。

  也许是上头看他确实是个能人,想要锻炼他各方面的能力,以便未来安排更多更高的职位,他又从刑部被调任到了吏部。在吏部历练几年,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未来成为封疆大吏也不是不可能,可惜这里成了他的一个劫难。

  在吏部文选司任职时,他专管各地地方官迁升、改调,这个无数人都想巴结讨好的肥缺,从清水衙门的刑部调任到吏部,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一个重大提升,对他,却不然。

  他在这个位子上仍旧做到铁面无私,绝不受贿,按官员实际政绩评优、良、差,因此备受底层官员好评。因为他的好名声,康熙特典他出任江苏省乡试主考官,他也以才录用,绝不偏私,官声极好,可以说深受当今圣上的信重。

  但就是这么一位耿直的仁兄,竟被人弹劾受贿三千两,可不是件稀奇事吗?

  当然了,他这样能力卓绝公正行事的人,担任知县管理整个县城、自个儿当家做主时能一展所长,在刑部断案时是一大利器,可在负责官员评级选拔的吏部却不会那么顺遂。

  京畿附近各个官员选拔的背后牵扯极多,不像地方官那么简单,他不愿意屈从,必然会得罪上司和同僚,因此有人设计弹劾他,也不算太奇怪。

  弹劾这么一位陈汝弼青天受贿枉法,明眼人都知道不对,可案子交给下都察院察议,结果却是革除陈汝弼的职位,交刑部拘讯,按三千两的赃款,要处以绞刑。

  绞刑!不是撤职关押几年,也不是流放,而是绞刑!开玩笑,就三千两的赃款,即便是真的,也不必要处以绞刑的吧?更何况以他的官声,真不至于会贪图贿赂。

  康熙对这位阴阳脸的陈汝弼陈青天印象深刻,也觉得这判决十分离谱,便将督察院交上来的折子打了回去,又命令议政大臣、九卿詹事科道等一起到刑部衙门会审。

  案子闹得这么大,出动了这么多高位满、汉大臣一同会审,按理来说应当可以放心了吧?可让康熙没想到的是,连番会审后还是争论不下,以舒辂为首的满大臣提议定罪立斩,而李振宇和王鸿绪等汉大臣则提出异议。

  从案子爆出来到如今已有两个月,圣驾南巡都回来了还没得出个结果,如今京城内外大小官员都关注着这个案子,可不得尽快处理吗?

  刚在外面跑了两个多月,回来就得收拾这么一摊子事,可想而知康熙的心情不会太好。可更让他恼火的是,明明知道此人刚正不阿,绝不可能受贿,但两次审理却都是这般结果。

  第一次都察院审不清也就罢了,可怎么第二次九卿会审,负责审理的高位满人大臣竟然意见一致的要将其斩立决,这就引起了康熙的警惕。

  吏部官员哪个不收些孝敬,即便是他真收了三千两,也不是收的最多的,何至于判的这么重?更何况此人一直清正廉洁,绝不可能收受贿赂。

  更让人觉得不对的是,开始弹劾他的人或许是为了排除异己,可高位满人大臣与他一个吏部文选司的小官能有多大利益牵扯?为何也要铁了心要除去此人?

  事出反常必有妖,康熙决定亲自查查这事到底有何猫腻,满汉大臣中许多人有密折专奏之权,他便叫这些人将各自了解的情况跟他一一道来。

  户部尚书王鸿绪就是康熙及信任的汉臣之一,他曾亲自嘱咐王将密报封进请安折子中悄悄递进来,待下次请按时再亲自领回,以避免被宫中众多耳目知晓。请安折子里加塞上密折,不知鬼不觉的就能将消息递到康熙手中。

  除了这种,还有另外一种专折奏闻,可以不经通政司,直接面呈给皇帝,封面上只写“南书房谨封”,由奏事者亲自送到御书房,面交太监,批复后,亲自领回。其内容更加保密,除了经手的太监,再无第三人能碰到这折子。注1

  王鸿绪常常奏报钱粮、马政、铸钱、盐政等财政事务,以及京城中臣子的各种秘闻,如今这回也将他听到的一言一行都写在折子上呈了进来。

  当然康熙安排他参与审讯,就是为了打探审讯过程中其他人的主张。

  他在折子里写到,几位满人大臣都同意定陈汝弼‘立斩’。李振裕与他说:没有口供就定罪不好吧,大人们是不是应该斟酌斟酌?而且陈汝弼昨日所些的字纸及书札是什么东西?臣说:这些东西可不是能隐藏得了的。满大人于是让司官取来,念与众人听……

  其中正是陈汝弼陈大人自述,言其将卷宗带回家处理确实不当,但并未受贿,恳请诸位大人还其清白。

  念完后,满大人说,没有关系,不必入在口供内。几位汉大人并不赞同,却又无法。

  汉大人说:审理是写的陈汝弼‘假装身死’四字该去,昨日陈汝弼是昏晕去了,并不是装死。这才删了这几个字。

  屠粹忠说:就算按照藏匿案卷及犯受贿之论罪,也没有‘立斩’这条吧?议政大人说:那就改了罢。舒辂便将“立斩”改为‘立绞’。

  科道说:仍按照三法司监候绞罢。满班大人都不答应候绞,想着立即执行。陈汝弼让家人递送的亲笔口供,满大人们也不收。

  李录予说:前面三法司就不收陈汝弼的亲笔口供,今天他家人来递口供,又不收,这怎么行呢?今日定下来的口供,不过寥寥数语,都是舒辂写的……各位大人应当知晓,若是官员修改供捏造口供,是要论罪处分的,而且处分很重……”

  可是即便他这样说了,满大人们里有不赞同的也不敢发言。议政大臣都只听舒辂作主。注2

  臣与其他几位汉人大臣觉得案情并未明朗,立绞操之过急,因此坚持等圣上南巡回来再做决断,臣未能查清此案,有负圣恩,望圣上……

  康熙一看,心里的火气就噌噌直冒,先不论受贿到底是真是假?官员审案子却连人家的口供都不愿意接,明明昏过去了,却说人家装死。还一上来就定了个立斩的罪,按照藏匿卷宗和受贿论,根本就没有立斩这一条!被汉人大臣点出来了,这才改成立绞,这是什么意思?

  这都不只是不按法条规章办事,这是必须要置他于死地啊!

  而且候绞都不肯,若不是汉人大臣坚持,恐怕等不到自己回来,陈汝弼早就被行刑了!这是让他非死不可,立刻就死!

  看着这满汉大臣的对峙,陈汝弼是被诬陷冤枉的可能性更大了,藏匿卷宗?他身为吏部官员,偶而将卷宗带回家中处理,也是有的。受贿三千两?若找人诬陷,将银票夹带进去,也不是不可能。

  康熙合上密折,闭目沉思,这些满人大臣如此行事,背后必定有人指使,且此人行事如此嚣张,完全不顾及汉人大臣的反对,坚决定罪立斩,其势力必定极大,这才能让这些满人大臣迫于他的威势,宁可冒着捏造口供被处罚的风险也要听从。

  他心中一沉,生出个不好的预感,有这么大能力胁迫一众满人大臣不得不听从的能有谁?左不过是太子亦或是直郡王罢了。

  大殿内一时气压十分低沉,他站起身沉着脸来回踱着步,将几份折子的内容放在一起对比,事情便清晰明了。

  陈汝弼在吏部任职,也是秉持着刚正不阿的脾气,按照官员实际政绩能力给出选任提拔考评。约莫是他数次对别人的请托置之不理,坏了人家的安排,便大大的得罪了指使之人,这才借此机会栽赃陷害也要将他除去。

  见主子爷看完王鸿绪、李光地等几人的折子,先是来回踱步,后又站在窗前望着宫墙定定出神,梁九功怕他在窗口站久了,着了风,便上前问道:“圣上,可要用些茶点?”

  康熙摆了摆手,并未言语。

  失望和愤怒充斥了他的肺腑,他哪还能用得下?他失望于正直的臣子却在他的朝堂中被如此冤屈,他失望于背后之人任人唯亲气焰嚣张,他失望于精心培养的儿子却如此不顾大清江山,眼中只有私利。

  他也愤怒于指使之人明目张胆残害他的大臣,可还将他这个皇帝放在眼中?!可还对他的皇权有半分敬畏?!

  下督察院对此人唯命是从,把陈汝弼判了绞刑,若不是朕了解他,相信他的为人,特地宣召九卿会议,还不能发现这背后的问题,也就不会得知这人连九卿会审都能左右!

  朝廷中枢官员都能为他所驱使,竟然偷偷网罗这么大的势力,若非此案,何时才会被他发现,又或者,他已经在朝廷内外各个机要位置上安插上了自己人?

  康熙心中一凛,若是如此,这些人联合起来恐会危害朝政,甚至……危害到皇位!

  不行,绝不可以打草惊蛇,得先将这个案子放过去,待日后缓缓细查各个机要位置到底已经被安插了哪些人,慢慢处理了,再……

  康熙叹了口气,如此,只能先委屈陈汝弼了,他吩咐梁九功拟召:“将陈汝弼革职,遣送回家乡,此事就此作罢。”

  “嗻。”

  圣旨一下,虽然满人大臣中还有人心中不甘,却也不敢违抗,只能自我安慰,好在皇上已将此人革职,日后便不会再成为他们的阻碍。

  而汉人大臣这边,先是有全体满人大臣一致要定陈汝弼死罪,再有此案毕竟人证物证确凿,因此觉得能保住他一命已是殊为不易,便也不再继续上折子申诉,如此,朝廷又恢复了往日古井无波般的平静,只是底下不同寻常的暗潮汹涌却少有人能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