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04)
作者:传山      更新:2022-03-14 08:04      字数:3586
  “表叔, 你家的包裹,快来拿。”

  邮递员向华又到村里来送信送包裹, 每周一次,每次都是星期三, 这是固定的。

  除了暴风雨暴雪, 邮递员都会来。

  “哎, 来了, 华子辛苦了。”

  能给自己寄包裹的只有远在北都的大哥, 沈石山不是不后悔早些年没有去北都找哥哥,可现在后悔也迟喽。

  父母已经过世多年, 可大哥依然还是接济他和妹妹,一年一两次。

  也不知道是什么, 他的包裹一般都是请向华同志帮忙领回来的, 两家还有点远亲。

  因此, 才让向华帮忙代领包裹。

  招呼家里的大儿子大儿媳一声, “跟我一起去。”

  “哎, 来了。”老大沈文平,带着妻子石红英, 一起跟在亲爹身后。

  推开自家的院门, 邮递员向华穿着一身旧雨衣。大雨衣还包裹着一个硕大的包裹。

  “华子谢谢了, 进屋避避雨吧。”

  “表叔,不了,我还得给村部送信过去,估计村部有人等着。”

  “那行, 等下来家吃饭。”

  沈石山邀请着表侄子。

  “不了。还有好几个村要转。”

  父子俩抬着包裹,石红英在后面打着雨伞。为父子俩和包裹提供保护。

  硕大的包裹,很沉很沉,父子俩抬着都压手。

  沈清和在进新单位之前,给远在湘北农村的弟弟和妹妹家一家寄了一个大包裹。

  里面都是旧衣服,有些是他在别的相似年代所穿过的衣服。

  有些是在类似年代用过的旧物品,一家两个旧热水瓶,还有两个旧水袋,男女棉衣棉裤各三套,穿着里面的内衣秋裤也有五套。

  再每家五斤小米,指明是给弟弟妹妹养胃的,湘北地区就从不种小米,也没有吃过,他写了怎么熬制小米粥,配合老南瓜熬制味道甜滋滋的,特别好。

  其余的都是一些杂七杂八的物件,家里人不嫌弃,欢喜的不得了。

  “他爹,有热水壶,真好。”家里在沈清和的资助下虽然还是土砖屋,但是在隔壁加盖了几间,都是新瓦,玻璃窗。

  屋梁也是结实好树做的,土胚也是老式的那种半尺厚的土砖,结实扛寒。

  他和大哥家都是一样,都有两个儿子,老宅翻修了。隔壁又新修了一套。如今大小儿子各自有房子,给儿子们盖房的任务算是完成了。

  早两年大哥就来信,让他三妹两家都在闲暇时准备老土坯,瓦片钱木梁钱不用他们操心,他出。

  农村此时盖房都是土坯不要钱,只要瓦片钱和木梁钱。工钱也不需要,都是自家亲戚和关系好的人帮忙。

  以后还工,不需要花钱。

  今年年初,春耕以后,两家轮流盖新房再翻盖旧房。

  “好了,看着都是八成新,能用好些年。

  咱小心着用,加上原来大哥寄给咱爸妈的,一共四个,咱家够用了。”

  “嗯,是够用了。”

  隔壁村的沈三妹也收到了同样差不多的包裹。

  陈家老宅的一大家子都听到隔壁的邮递员的喊声,他们羡慕啊。

  有个在首都工作的哥哥就是好,一年寄一两次东西,老幺一家日子过得真好。

  看着自家男人儿子抬进来的包裹,沈三妹第一时间接过包裹,长兄如父,这几年要不是大哥一直拉拔她和二哥,她们的日子要差好多。

  “老大老二老三,你们三要记得你们大舅的好,虽然你们大舅住的远,可他一直拉拔着咱家。

  以前打仗的时候,别的捎来也得不到,只是寄些钱回来。

  解放后这几年,年年寄东西,还有咱家为什么能从老宅分出来,也是你大舅愿意资助咱家盖房子。不管何时都得记着你大舅的好。”

  “娘,我们记得呢。”陈文康用力的点头,他是老大,听娘说,生他的时候,刚好赶在大舅回来的那几天。

  一生下来大舅高兴的哈哈大笑,他的名字还是大舅给取的。陈家的名字乱取,没有啥辈分不辈分。

  可大舅给他取的文字辈是随沈家的这一代的辈分走的,一次性把后面的老二老三的都取好,老二文明,因为怕家里以后有女孩,还多取了两个女孩的名字,刚好老三是女孩,就取名文霞。

  比村里其他人家的孩子名字都好听。

  包裹打开,沈三妹抱着两个八成新的热水瓶,高兴的跟个孩子似的,“大哥真体贴人。”

  其余的一堆东西慢慢的掏出来,陈安庆在一边坐着,看着孩子们高兴的挑东西。

  他能分家出来也是前两年大舅哥的一封信,给他们夫妻写了一封信,也给自家的亲爹写了一封信。

  大概意思是问老爷子,如果他出钱给自己夫妻俩盖房子,不知道老爷子愿意不愿意把他们分出来。

  他不一定非逼着老爷子把他们一家五口分出来,但是盖房子这事过了这次,下次就不会再有机会。

  说是让自家搭搭二舅兄的东风,能搭上是最好的,不能搭上那就别怪他以后不管。

  他和妻子都知道,即使没搭上,以后大舅哥还会管,只是想借机会把他们光明正大的分出来。

  自家爹娘想了三天,还是同意分家,为此全家都分了。

  二老归大哥,二哥三哥他们还住在老宅,大家自己搭建了厨房,说是攒钱再盖房。

  爹娘明白,如果不分家就会耽搁他盖房,还是一次性盖两套房。

  人家沈家老大不会给陈家人盖房,唯一能沾上便宜的机会就是这次,一定要抓住。

  每套房,虽然都是自己打老式就土坯很累,可是值得,住个百年都能住。

  厚厚的土坯才能撑的住结实的木梁,上面的瓦片也是大舅哥点名去买的最好的青瓦。

  木梁青瓦,还有亮瓦,以及每间屋子的窗户,玻璃可都是钱。

  那玻璃还是大舅哥托友人从省城让人断断续续用两年的时间从沙城弄带回来的 ,每一次都是他们去市里的火车站接。

  家里明亮,住的比十里八村的人家都舒服。

  大舅哥资助他们盖好房子,他和隔壁的二舅哥就写了信去北都,让大哥以后别再给他们寄钱。

  没想到今年还能收到大哥寄来的衣服这些旧物,虽然是旧的,在他们乡里可也是顶顶好的东西。

  如今就爹娘也私下和他说,他娶对了妻,日子过得比家里几个哥哥姐姐都好。

  他也觉得自己娶对了妻。

  两家也从包裹中翻出来一封信,是大哥的信,说是以后工作繁忙,不知道哪年才能回老家。

  以后也难以多照料他们,还有换了寄信的地址 ,按照信尾留的寄信地址给他写信,原来的地址只能孩子们收的到,他收不到。

  他以后常年驻扎在单位,很少回家,还是寄单位更方便。

  沈清和这次寄东西以后,估计再寄就得等到外甥外甥女结婚,或者荒年再说。

  沈三妹不识字听着儿子给她反复念信,念了四五遍,她才摆手让儿子停下。

  对父母的依恋,全部转给了大哥,她还很小,才几岁,大哥就去外讨生活,原来带着大哥去的人,早些年早就回村。

  只是大哥早已在北都落地生根,有了家。

  大哥去外讨生活的时候才十三四岁,也是个半大孩子。

  转眼就是二十多年,他们三兄妹都老了,父母也离世多年。

  可大哥还帮衬着她和二哥,在外讨生活,没有根基的人也不会过得多好。

  肯定特别苦,可大哥一直像爹娘一样一直帮衬着他们,是他们没用,拖累了大哥。

  想着想着,泪水不自觉的滑落,她想起了什么,起身进到存放东西的屋子,扒拉开几个袋子,然后装东西。

  “他爹,快来帮我。”她要给大哥寄东西去。

  “哎,来了。”

  隔壁村的沈二家也在扒拉袋子,要给北都的哥哥寄东西。

  远在北都西山的沈清和已经沉迷在开荒中。

  二月初,已经正式有第一批专家学者入住七所。

  人不多,就十多位。

  大大的七所,目前就只有几十人。

  大部分都是安保和后勤处的,一月一号沈清和升官,升为处长,后勤保障处的处长。

  未来差的就是学者专家教授,接连一两个月的时间,沈清和已经购进不少粮食,他买的不是价格高的新鲜粮食,而是两年前的存粮,价格相对低一点,同样的经费,购进更多的粮食。

  不得不这样做,安保部门的人都是转业军人,个个是狼崽子,吃的多。未来这些科学家们也得吃饱,他就得想办法。

  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他想多储存粮食,养成这个习惯,让后勤处的所有同志都习惯。

  为五九,六零,六一年打下基础。

  如今的机械总厂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提前会把下季度的基础任务做完。

  临时来了任务,就不会慌,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来的第一批都是老教授,全是从科学院调来的科学家。

  沈清和作为后勤处长,想的很是周到,这些科学家都是出过国留过洋的,骨子里都有文艺气息。

  他们的房间根据男女还有年岁,都布置的十分雅致。

  也给足他们私人空间,每人一个套间。就是公众的洗浴间,也在最近两个月 ,他开荒之余还带着其他同志把所有的卫浴间自己改造。

  活生生的把一群保洁一群干事一群保卫部的所有同志都搞成了建筑工人,自己找来二手的物件,抓紧时间改造,除了办公楼的。宿舍的全部改造好。

  他还让工兵把大的集体宿舍都改成小间的单身宿舍。

  他建议不要有集体宿舍,科学家们白天做研究,脑子就无法空下来,到了晚上应该有个独立的房间好好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