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返城生活(11)
作者:传山      更新:2022-03-14 07:54      字数:6859
  “有什么任务, 我可先说明白, 我们集团可没有偷税漏税。”沈清和轻松笑语。

  “知道知道, 我来是正式问你, 外面如今传闻说沈氏集团要搬迁是吗?”

  “我们集团才新建成五年, 怎么会搬迁。看看,我们集团占地, 就是三十年以后都不需要搬迁。我早就做了规划, 至少五十年不需要搬迁。”

  沈清和早就规划好,他知道趋势,哪会常常搬迁。多费时费力费钱。

  “可是据我所知, 你们集团所在地不远处又圈了一大块地。不是要搬迁是干什么。”

  “老梁, 你真是糊涂虫,我们集团就是两个区域的交界处。我在隔壁区圈地,是为了盖房子,员工们以后要分房啊。你们啊,想太多了。”

  得到确切消息, 梁波轻松很多,他虽然和沈清和不在一个区域, 但是他受人所托,还是得问明消息

  沈氏集团要盖员工楼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大街小巷,工作十年以上的员工能享受员工福利买房。

  真正的成本价,全是一百平以上的户型,户型周正, 坐北朝南,结构格局好,放在几十年后也不过时,全是高层电梯房,可没有什么缺德的公摊面积。

  离公司近,周围不远处还有名校,对员工来说是福利中的福利。

  沈清和一家也要搬过来,上班方便,不用开车。

  “行,不搬就行,我的任务就是问问,别的我可不管。”

  刚送走老友,接着迎来亲哥,从那年离婚后,沈清杰就一直没有再婚,家里三个孩子,之前被亲妈忽视,他不像再找个后妈给他们添堵。

  也就是那一年,他开始摆摊做生意,慢慢的积累经验,赚了不少钱,他做生意的事情全听弟弟的。

  赚了钱就买房,买大房子,每次都是和弟弟还有杨家几家的房子买在一起,弟弟说以后方便管理,不管谁家的人过去,都能帮忙看一眼。

  帝都的房子买的最多,毕竟长期居住在帝都。他手中大小的四合院买了不少。

  修整后的四合院出租,也是巨大一笔收入,现在又代理着沈氏集团旗下的奢侈品牌,虽然只是一个省的,也够让他赚的。

  家里的一切都好,孩子们孝顺,亲近他,事业也不错,生活顺心。

  今天他过来是问事的,弟弟在公事上一向是公事公办,虽然对他和杨家几家的代理有优先权,但是别的方面与其他的代理商全是一视同仁。

  万一他做的不好出现问题,或者营业额不达标,代理权随时会收回去。

  兄弟两在办公室关门说了半天,离开的时候,沈清杰心满意足,被老弟说了几句,但是他不介意。

  生意做大的沈清和,他的经历被写成了真正的励志故事,一个大学也没有读过的下乡知青,一个没有生活来源的回城知青,写春联摆摊,踏上了一条传奇之路。

  沈氏集团旗下的所有奢侈品牌的知名度,已经超过国外的各大奢侈品牌。

  凤雅牌护肤品,带动旗下所有的品牌。只要用护肤品的女性,就没有不知道凤雅牌的。哪怕几十年后,凤雅牌依然是女性追捧的护肤品牌。

  结束任务,回到现实世界,沈清和好好的休息了二十天,前十天是吃了睡,睡了吃。

  后十天,他是到处看房子,想买房子,最好是重点小初高附近的房子。

  看了十天也没有看中一套房子,有的房子不错,可是价格是他现在承受不起的,价格能承受的但是房子不咋滴。

  想来想去,还是得等等,再等一年半载,他就有足够的钱可以全款买个好房子。

  下个世界的金手指已经发放:定位系统。

  六零-窝里横

  再有感觉时睁开眼睛看着外面,月光从窗户倾洒进屋内,别的看不清,唯一能知道的是屋内,炕上就他一人。

  翻手凭空出现一个旧旧的手电筒,屋顶是木梁瓦顶,墙壁还不错,是土砖墙。

  也不知道是古代还是六七十年代,或者是现代偏远山村。

  手电筒照着自己身上,盖着厚厚的硬被子,伸手看了一眼,瘦了吧唧的,除了骨头就是皮。

  躺下接受记忆或者剧情,是个什么情况,他两眼一抹黑。

  剧情:原主是家里的独生子,没有哥哥弟弟,但是有三个姐姐,大姐沈红梅(十五岁),二姐沈红霞(十三岁),三姐沈红玲(十岁),他本人七岁。

  如今是平行世界种花国,六零年,灾荒时期,灾荒第二年。

  沈父是退伍老兵,退伍回来后,在家里盖了如今全村数一数二的土砖瓦房。沈父退伍是因为伤残才回来的,他的左腿被子弹贯穿过,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留下了残疾,左腿走路有些瘸。

  他每个月可以从公社领八块钱的伤残补助,还有肉票,布票各种票据,还是军票,以及三斤细粮。他一般都是一年的补助一次性全部领完。

  他当初也是为了救人才被子弹击中左腿。他现在的待遇,也是被他所救之人帮忙申请的。

  沈家的条件不错,可是原主的亲娘吕大花,是个重男轻女的,好不容易才生一个儿子,那是捧在手心怕掉,含在嘴里怕化,把原主养成了一个胆小的窝里横,作死的剥削三个姐姐。

  长大以后不学好,跟着人到处混,最后打架斗殴惹出祸事,家里赔个底掉,亲爹被他活活气死,亲娘眼睛都哭瞎了,三个姐姐被亲娘洗脑,十足的护弟狂魔。

  在原主坐牢的二十九年,三个姐姐为了他,与孩子丈夫离心,最后众叛亲离,活活累死,到死也没有等到弟弟出狱。

  原主在生命终结之时,回想过往,混了前半辈子,坐牢坐了后半辈子。到死也没有离开监狱,他的一生只有黑灰两种颜色,唯一过得好的日子,就是父母俱在,他还没有和外面的混子混之前的日子,有点亮光。

  哪怕那时吃的差,住的也不咋滴(和几十年后比),但是父母宠爱,姐姐心疼,他不用做事,无忧无虑。

  三个姐姐嫁的都不好,大姐夫喜欢打女人,二姐夫小气抠门到极致,三姐夫喜欢勾搭女人。

  临时前唯一的愿望就是,如果有来世,孝顺爹娘,善待三位姐姐,再也不欺负三位任劳任怨的姐姐。

  他们村的原居民,全是祖辈父辈从外省逃难来的人组成,五湖四海的人都有,大部分都是东山省人。

  别的村都是名什么屯,只有他们这里称为村,小南村。

  全村一百二十户,一共五百多口人,也算是一个大的生产大队。

  离小南村最近的村落就是垦荒的建设兵团,他们是从战场上下来的军人。

  前年春天,十万转业军人进驻北大荒,开始垦荒戍边。

  天蒙蒙亮,隔壁房间窸窸窣窣的有了响动 ,应该是大姐二姐起床做事。

  趁着天不亮,还可以睡会儿,闭上眼睛继续睡。

  他是家里的小祖宗,要改变也得慢慢改。

  先从不打骂姐姐们开始,至于睡懒觉,还是等一两年慢慢的改。

  唔,人家还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需要充足的睡眠。就这么美滋滋的决定。

  沈母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来到儿子的房间,先看看睡懒觉的儿子。

  昨天,秋收才忙完,沈父也还在睡觉,生产队放了两天假,不需要上工,全部可以在家休息。

  今年秋收,没有麦子,全是玉米,八月时还收获了一茬红薯,大旱之年,没有人会种麦子。种麦子基本没有收获。

  昨天上交完公粮,全生产队都闲了下来,过不了几天,十一月上旬,他们这里就开始下雪,猫冬,每年有四个半月左右是冬天,猫冬在家。

  一直到三月底,才能解冻,开始准备春耕 。

  小南生产队过两天,也会分粮分工钱,今年估计没啥钱分到手里。

  沈家从爷爷辈逃荒来到小南村,如今他是逃荒第三代。

  他还有两个叔叔,也住在小南村。离的不远不近,距离刚刚好。

  等沈清和一觉睡醒,已经是太阳高悬。

  爬起来,刷牙洗脸,自觉的到厨房找吃的,两个煮好的红薯。扒拉几下剥好皮,快速吃完。

  堂屋,沈父坐在炕上手里军号擦起来,这是关系很好的战友牺牲时留给他的,这些年一直很珍惜。没事就拿出来擦擦,擦的光亮后又放回箱子内锁好。

  “臭小子,又睡到现在才起床,明天上学,可不能再睡懒觉。”沈父笑骂一句儿子,只要儿子听话不做坏事,他一般不会多管。

  “爹,什么时候带我去打猎?”爬上炕,靠着老爹坐着。

  “弹弓练好了?”

  原主一直有跟着沈父练习他从部队学的那几下,还练弹弓。

  “嗯啦,百发百中。弹不虚发。”

  “过几天,等分粮食以后再说。”沈父一般上山就是套下兔子和野鸡,也不进深山,就是在外面转转。

  他的腿不适合进深山打猎,万一遇到危险跑不快,那就是死路一条。

  为了孩子们,他也不能早死。

  “爹,我去山脚练习弹弓去了。”

  沈清和手中攥着老爹亲自做的弹弓,蹦哒着跑出去。

  “去吧。”农村男孩子,个个都会爬树下水,沈父也不在意,挥挥手,让儿子出去。

  在院子里,和娘还有三个姐姐要来一个背篓和一个旧布袋,沈清和一溜烟跑的人影都不见。

  沈母的叮咛嘱咐都还没有说完。

  小南村离县城一百来里路,离公社也有五十来里路,很是偏僻,又靠近大山,灾荒虽苦,但比周边的生产队要过得好。

  上面的人一般不来小南村,山上的野菜野物也没有人争抢。

  沈清和进山一溜烟爬上一棵茂盛的大树,坐在粗壮的枝丫间。使用定位系统,无论是人还是动植物只要被沈清和定位,以后就能随时知道他(她,它)在哪儿。

  家里的爹娘,三个姐姐,全部被沈清和从认识的人中挑选出来打上定位印记。他的面前是一块黑色超清屏幕,右面的一竖排是认识的人和物的名字,左面是移动地图。

  红色光点上有他们的名字,点开名字就知道他们的具体位置,可以精确到什么路多少号。

  真是好用,沈清和挂好背篓,坐在树上练功,他必须把锻体诀拣起来练,比普通功夫更好用。

  还能练出来一身蛮力,对自己的人身安全,更加的有保障。还能保护爹娘,姐姐们。

  喝点带有灵气的能量水,继续练锻体诀,半天的时间,他就进入第一层,有了一点点保护自己的手段。

  天色也不早了,沈清和用弹弓在山上,打了两只兔子,一只野鸡,还拣一窝野鸡蛋大约二十来个。

  然后回家,用旧布袋盖住背篓,下山的时候,几个常在一起玩的小伙伴也拎着菜篮子下山。

  看来他们是进山采蘑菇的也不知道他们采到没有。

  “小和,你采了多少蘑菇?”拦住他问的是发小石头。

  “没有采到多少,外围的蘑菇能有多少,常常有人采,从没有消停过。”

  “唉,我们也没有采到多少蘑菇,不会以后蘑菇都采不到了吧。”

  石头忧心忡忡,家里的粮食也不多,糊口都不够,他现在天天吃煮红薯,连续吃了两个月。

  吃多了红薯,胃里火烧火燎的不舒服。他也想吃点别的,缓解一下胃里的不舒服。

  “应该不会吧。”沈清和知道还有明年就是下雨,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

  至少也得等到秋收以后,日子才好过一些。

  与小伙伴们打了一个招呼,沈清和就回家去。

  家里有客人,没有进院,就看到院子外系好的三匹马。

  应该是附近农场的军人们来了,也不知道来干啥的。

  钻进厨房,沈清和把背篓交给大姐,“大姐,快看看,我打的。”

  “呀,有兔子有鸡,还有鸡蛋,小弟,大姐给你炒鸡蛋吃好不好?”

  “好,咱家来的什么客人?”

  找大姐打听消息是最好的,她什么都告诉弟弟。

  “是附近农场的人,问咱爹明天要不要进城,需不需要给家里带东西回来,最主要的是想让咱爹做中间人,过些日子狩猎,让他们也参与参与。”

  “哦,那就没事了。”大人的事,只要没有人刻意告诉他,他一般不会多问。

  五连的人驻扎开荒的地方,就在他们村七里路都不到的地方。

  第一次来拜访小南村时,就打听自家老爹是退伍军人,之后他们没事就会来自家。有两年雪下的少一些时,他们还过来玩过,找爹喝过酒。

  看来他们这次是想爹做中间人,帮他们与生产队队长说和一下,想跟着进山打猎。

  几位老兵在堂屋,大声的说话,说起往日的峥嵘岁月,还有每场他们经历过的战斗,沈父不在家,应该是去找人说事去了。

  晚饭还没有做好,三位老兵得到消息,急匆匆的离开。看来是不想被沈父拉着在家里吃饭。

  几天后,沈家人全发现了沈清和的变化,不再像个恶霸一样随意打骂呵斥三个姐姐,对爹娘小嘴也甜了不少,夜晚没事就给爹娘捶捶背,捏捏肩。越发懂事孝顺许多,沈母发现后,想到儿子最近的表现,甜滋滋,美得很。

  她的付出有了一丝丝的回报,儿子比以前更加的好,在她心中儿子一直是最好的。现在是更加更加的好。

  小南村粮食与其他屯子一样,粮食不够吃,唯一好的就是没有人和他们抢小南山山上的野菜野物,用野菜和粮食掺杂在一起吃,勉强混个六七分饱。

  偶尔运气好,还能吃上一顿肉。

  十一月十五,大雪纷飞,雪花漫天飞舞,悄然落在地上,一个晚上,地面上已经铺了半尺厚的积雪。

  打开门,外面雪茫茫一片,天地一个颜色。白的没有边际,看着就有些害怕 。

  一家家的都猫在自己家里猫冬,沈清和拿出来自己的课本,假模假式的翻看复习起来。

  沈家也不例外,沈清和起床的时候,已经是上午十点,才爬起来。父母姐姐们,都坐在堂屋的炕上各自忙着各自的手里的活计。

  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坐在家里,没做事,也不没有消耗多少热量,一天就吃一顿,十一点吃一顿,管上一天。沈清和背靠炕柜坐在炕上,闭目坐着,看着像是睡觉,其实在修炼锻体诀,时而做几个古怪的动作 。

  但是,都没有在意他做的动作。

  猫冬的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就是年后四月初。

  一个冬天没有活动,不但没有长肉还瘦了几斤,他做的一些怪动作都被大家看在眼里。也没有人在意过,没有人想到练那个有什么好处。

  生产队的成人们又开始新一轮的忙碌。

  地里的土,还没有完全化冻,沈家的自留地也要开始人工翻地。

  前院菜园子,后面是自留地,可以种些玉米红薯。全部要人力翻土,为种植蔬菜与玉米红薯做准备。

  沈清和也恢复了读书,每天又开始读书上学。

  四月十号,一场暴雨没有任何征兆的降临,在地里干活的人全部欢喜的奔回家。

  两年多来,第一场大雨,让一些老人们欢喜的哭了起来,下雨了,代表着今年不会大旱。

  一场雨下了两天,第二天暴雨转大雨,淅淅沥沥的浇灌了所有的土地,久旱的大地,被雨水滋润喝足。

  星期天,在家里休息,隔壁屯的一位大婶,大清早的来到家里,眼睛一直滴溜溜的围着沈红梅转。

  此时的沈清和才想起来,大姐又长了一岁,已经有人开始来自家提亲。

  沈清和可不想让大姐嫁给前世的姐夫,虽然大姐是个护弟狂魔,做的不对,可是记忆中的大姐夫也不是什么善茬。

  除了打人,性子急躁,还很愚孝,什么都听他娘的话,对大姐也不好。

  沈清和不想大姐再过前世那水深火热的生活,他也不会再托累三个姐姐。

  沈母让大闺女倒了一碗茶招待不请自来的客人。

  “马三姐,怎么得空来我家的?”沈母猜到一些,但不是很确定,马三姐是附近有名的媒婆, 常年为他人说媒。

  “大妹子,还猜不到呀,大喜事啊。”

  马三姐哈哈笑起来,嗓门粗像个男人。

  “喜事,我家有什么喜事。”沈母装着糊涂。

  “东山屯周家知道吧?”马三姐说出来此次保媒的人家。

  “知道,咋的了。”沈母是重男轻女,但是她除了洗脑闺女们以后要护着弟弟,别的方面对闺女们都不错。

  三个闺女都有读书,大闺女读完小学,二闺女也有读完小学,三闺女估计以后也是读完小学。中学在公社,离家里太远,他们生产队还没有人家送孩子去公社读初中的,大部分的女孩能读上一两年的书就不错了。

  男孩子们读书的也不多,大部分就是在学校混两年,就回家了。

  他们生产队最偏僻,刚好有个老师,一个人教所有的学生,一个班有一年级至五年级的学生。

  轮流给各个年级的学生上课,也是很麻烦的。

  “周家托我来保媒,保你家大闺女,你觉得咋样?”

  在一边做作业的沈清和,听的明明白白,他不满意介绍的人选,周家老二他知道这个人,是个有本事的,但是花花肠子也多。不是个好的。

  记忆中的大姐夫也不是周家老二,看来是被沈母拒绝了或者是有过什么事,没有保成。

  沈母还没有说话,沈清和插话抢着说,“不咋滴,我大姐年级还小,不能现在就说人家,得等等,等我遇到喜欢的哥哥,再说给我大姐。婶子说的人,我不认识,不能介绍给我大姐,不行,娘,别答应。

  沈清和撅着小嘴,冲着沈母撒娇,他知道只要他撒娇卖萌,沈母一般都不会拒绝他。

  果然,儿子说还得留大闺女在家,沈母转脸就说,“马三姐,不好意思,我家小和还想留他大姐两年,耽搁您啦。”

  说完不管马三姐怎么想,低下头开始继续补衣服,不再说这事。

  作者有话要说:  最近不知道写什么好,应该是下本文的小故事先拿来应急,白天反复写了三个小故事,每些几千字,都不满意,彻底删掉。晚上熬个通宵,才能赶得急早上六点更新,说起来都是泪。

  1958年春,十万转业官兵开进北大荒,以青年集体农庄为基础,扩建新场,改名≈ot;青年农场≈ot;。1963年1月,为独立核算的农业局。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二师第十四团。

  故事为虚构,借用建设兵团,其余的全是虚构,勿考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