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摹兰亭集序
作者:自由行走的小花      更新:2022-09-20 14:42      字数:1664
  “小舞,拿去包你的宝贝吧。”小静拿着一张比竹纸大一号的粉色包装纸走了进来。

  “谢谢三阿姨。”姚舞欢喜地接过粉纸,在案几的一角铺展,与芙蓉一起学着宋琦下午的包法,将《劝学》裹得严严实实、紧紧绷绷。

  “你的就不用包了,掂着就下楼了。”姚舞把纸卷抱在胸前,笑着对芙蓉说。

  “写什么好呢?”芙蓉和宋琦同时自言自语。

  “小琦,行书写得怎么样?”柳爸问。

  “会一点点儿。”宋琦谦虚地回答。

  芙蓉捂嘴偷笑。

  “篆书呢?”小静会错了柳爸的意。

  “中锋运笔的铁线篆、玉筋篆等秦小篆稍会一点点儿,钟鼎文、石鼓文等大篆写得不多。”

  “别打岔。”柳爸摆了下手说,“摹个《兰亭集序》吧。”

  “《兰亭集序》可是天下第一行书!”芙蓉惊呼。

  “谁也没见过其真迹,临摹本倒是满天飞。”小静低语,“小琦,你准备怎么书?”

  “柳伯、阿姨,能不能换一个?”宋琦问。

  “不行。就它了。《兰亭集序》。”柳子牛亲自将书镇压在金榜纸展开的一端。

  “好。”宋琦闭目沉思,脑中要把曾见过的书圣的真迹、假迹统过一遍,说,“我得先喝口水。”

  “哎呀,我都忘倒茶了。怪我,怪我。”小静连声自责。

  “三妈,宋琦他不喝茶。”芙蓉笑说。

  “他连热水都不喝。”姚舞补充。

  “啊?”柳爸夫妇互望一眼,那他平时喝什么?难不成喝凉水?

  “柳伯、三伯母,宋琦只喝自来水。”姚舞揭晓谜底。

  “动笔前我得先灌饱肚子,只当是酒,找找感觉。”宋琦说完在芙蓉的引领下,去了厨房。

  “真是个怪人。”柳爸笑着说。

  姚舞抿嘴偷乐。

  小静没笑,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让她的思绪在不停地飞舞。

  不一会儿,芙蓉和宋琦回返。

  宋琦依旧闭着眼,站在案几前。待想明白最后一个字如何落笔的时候,才缓缓睁开双目,眼神变得愈加坚定。

  宋琦提笔在手,蘸墨、舔笔、起笔一气呵成。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第一列的13个字距金榜纸左首留白达三十公分。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是紧随其后的第二列……

  写到二十四列时,宋琦叫停磨墨的芙蓉。

  芙蓉揉着双手,来到宋琦身后柳爸和三妈旁,见二人都在摒神静气地观看,便也默不作声地欣赏起不停挥毫的宋琦来。

  “有感于斯文”最未一列五个字书完,宋琦长出一口气,将笔放入水盂。

  水盂之前的那两支洗净的毛笔早被芙蓉挂在笔格上晾干去了。

  “太好看了。”姚舞率先开口。

  “不错。神韵兼备。”柳爸在仔细端详。

  “和我见过的几个摹本,都不很一样。”小静认真地看着,“但书圣的书法之魂似乎更重。”

  “起笔和收笔上多以露锋用笔。”柳爸开始点评,并指点给小静,“你看,起笔时这个纤细的笔画,既可以与上个字呼应,又可以引出笔画的气势。”

  “在横、竖、撇、捺上没有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每个字的结构而变化,用全然不同的笔画,带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比如,20个‘之’字,写法就无一相同。”柳伯仍在褒奖,“从开始时的心情舒畅到末尾的无奈惆怅,字也随之起伏。”

  “好书法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柳爸的总结。

  “柳伯,谬赞了。”宋琦开好洗毛笔。

  “小琦,我说真的,你的字在我看来,当今大夏无人能及。”柳伯给出最高评价。

  “……”正在宋琦不知怎么接话时,小静又补了一句更难接的话:“假以时日,开山创宗,也不在话下。老柳,你说是不?”

  “别难为他了,看你们把宋琦说得脸都红了。”芙蓉心疼地叫道。

  “我能说一句吗?”姚舞小声问芙蓉。

  “你说。”芙蓉答。

  姚舞胖手一指案上,“我觉得,这个《兰亭集序》不如我的《劝学》,也不如你的韭菜。”

  “是这样。”宋琦点头承认。“之前的是即兴发挥,想到哪儿写到那儿。就象欧阳询之《九成宫醴泉铭碑》、书圣之《兰亭集序》、怀素之《自叙帖》时的心态。而这个《兰亭集序》,纯是为了模仿而模仿,求形似而失神。”

  “我不认同。”柳爸抬高嗓门,“小孩子之见!临摹不重要?荒谬!每个人、每一次的临摹都是一次全新的创作。只有在一次次临摹中,才能做到神形兼备。最终才能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

  沉默。

  柳爸的话让宋琦明白一个真理——个子低的人都有一副洪亮的嗓门。

  片刻后,姚舞小声问:“时间不早了,我得回去了。宋琦你送我,可以吗?”

  “好。”宋琦把手中在水盂中清洗的毛笔提起,轻甩两下说,“直接到厨房洗吧,要不还得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