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三章 人心可鉴(两章合一)
作者:YTT桃桃      更新:2022-03-14 18:22      字数:4148
  冷风吹过三江源。白雪落在长白山。这个冬天,北方第一场雪花,毫无征兆的落了下来。两支队伍。那支标有“黄龙特产”,由正官员和快马运送的队伍,已经到达京城织造办,陶大人派出亲信正在奏事处填写贡单。而载着百姓希望的千里马队伍,却仍在路上。没办法。咱们没有太多马匹,大多数是骡子、老黄牛。就这,在会宁当地招工上来的小伙子们,还认为已经很厉害了。知县大人好厉害。有那么多牲口运输。能在过城时,掏出不被当地官员难为的通行证,别人一见就喊话:“放,放,放。”一路居然还有歇脚的地方。他们头一次走这么远的路,感觉处处开了眼。郭老大戴着耳包抬头望天,发现雪有越下越大的趋势,回头打手势让传话下去,停一下,不差这一会儿。让大伙将棉衣系紧些,都打扫利索穿暖和的,咱们再卖力赶路。小伙子们立即戴好手套,给面部围上棉头套,那头套只露俩眼睛和俩鼻子眼,脚脖子扎上乌拉草,又扣上带耳朵的棉帽子系好带子。这一套穿搭,属于工装,全是发的。千里马给他们发这些工装不要钱。是,没要你们钱,宋福生却花出不少钱。这玩意又不是从天掉下来的,要买料子要雇人裁剪大量制作要给手工钱。真是大量。宋福生不止给运输的小子们花钱做工装捂的溜严,而且还给例如造松花石的那些特产队全配上。好些人都不理解,认为这钱花的冤枉。老百姓要想干这活,理应由他们自己带齐不是吗?家伙什都不齐全,还出来打什么工。宋福生却不那样看。他甚至对各个特产队喊出过话。像这次运输队出发,他就特意嘱咐过:路滑的时候实在拽不住车,宁可翻车糟践一些,也不要为挽救财产有伤亡。在宋福生那里,以人为本,从来就不是空话。人在,就等于钱在。你都说百姓爱戴他。老百姓们不是傻子,能从方方面面感觉出来县太爷待他们好。所以说,宋富贵感觉此行压力大。因为他知道福生眼下很穷,从来也没有如此穷过。穷到将马老太和胖丫点心店的存项都给搜刮了过来,弄得老太太想在黄龙城开大店,最后却只兑下一间小铺子。那铺子小的,都不敌以前在奉天下面葭县的铺子大。穷到,福生私自挪用了公款。不动那钱不行。像收蜂蜜要先将银钱给蜂农吧,收山货,收人参更是,给那些参把头开的银钱极为丰厚。还有招的这么多工人,每天都在大量的向外发工钱。而欠谁的,福生说了,也不能欠老百姓的吃穿用度钱。老百姓更难,秋收后被收缴完税,就等着给知县大人干活挣钱多存些粮呢。没办法,账面上的几千两银钱,不够干啥的,就挪用了万家的。想等着富贵到京城卖完了这些,再将账面上的窟窿堵上。这事,只有宋九族的家人们知晓。搞得富贵在出发前,宋阿爷心理压力极大的找谈话道:“富贵啊,福生是堵上了一切,咱全家也堵了一切。你要是卖不出去,咱回任家村卖房子卖地都还不上这帐。你还要快些卖呢。我这几日做梦,总梦见上面派人来查福生的帐,说要坎福生的头,我哭醒好几回。”富贵当即就立军令状:“阿爷,我指定能卖出去。卖不出去,我就死在外头。”阿爷一点也没有感觉到欣慰:“卖不出去,你死外头也没用。”这也是让富贵感觉很生气的原因。你说福生搭上了全部,最后让黄龙府截胡孝敬皇上,一句不提福生的事,这也太不公平了。在富贵看来,也千万别说是为宋九族挣钱,福生才冒如此大的险。总是要有大货商站出来给老百姓卖东西吧。福生是可以让别人干这一摊,但福生不放心那些掌控不住的人。怕干大后,见到利润,那些人再扯上其他的官员掺和进来。扒一层皮,又一层皮,到了最底层百姓供货那一环,还能剩下什么利润。外面那些人,谁能有他们宋九族实在?那些人能给老百姓主动提价收货吗?倒是会给价格想方设法压的更低。给富贵气的,搭上了一切,名没有,太大的利没有,除了让百姓比照往年多出不少副业收入,和冒的险比起来根本不对等。他这一路越寻思越为福生心里不平衡、黄龙官员脸真大。还拿那些人一点招也没有,怕被难为。是,怕。宋福生不怕得罪上级官员影响自己升迁。宋福生怕的是,老百姓眼下就能挣到钱贴补生活,却因为自己硬钢上级官员,上面卡各种手续。怕那些人干出,宁可让大山荒芜在那里,也不成全百姓。富贵不知的是,福生都已经让步到让人摘桃子的程度了,还让许多人不满呢。就比如此刻。府衙正在召开税收缴粮的会议,各知县都来了,唯独宋知县没到位。黄龙府的个别官员就在心里笑:看来这是干大了,用不着别人啦。会宁来的是吕县丞。吕县丞在开会前,硬着头皮与陶大人他们赔礼道歉。说我们知县大人不知晓开会的事,人不在县衙。前一段下面人报,发现了一种石头,经人翻阅书籍又探听查看,说那石头叫滑石。我们知县就下乡看石头去了,那东西能做石锅。心里旁白:你们这也太突然了,忽然就派人说,让去府城汇报缴粮情况,还让两日后就到位。当我们知县像你们那么闲,他正在下面偏僻村庄走访滑石。那村离我们县城就有五日路,飞也飞不回来啊。没招了,他就来对付开会了。陶府尹听完缘由,率先笑了一下:“噢?看来宋知县确实很忙。”其他官员:恩,呵呵,是,忙,可以理解的嘛。吕县丞:以我多年浸染官场多年的经验分析,你们并没有真理解。会上,吕县丞由于品级,坐在最末位。但是当汇报缴粮情况时,吕县丞头一回闪亮亮。坐直腰板告知:会宁县百姓无一村一户拖欠,已全部上缴完毕。一副你们随时可以下令开仓送缴。其他县或多或少又欠朝廷粮食的知县们,齐刷刷看向出风头的吕县丞。有人不屑,有人不信,有人认为会宁太锋芒毕露并不是好事。会后。各地知县们好不容易凑到一起去聚餐了,和黄龙府的上级官员们一起。唯独没有人唤住吕县丞。吕县丞坐在车上,笑着摇摇头:不叫他拉倒,手头一堆事儿,忙不完,回头知县从乡下回来又会对他皱眉。以为他还是从前那个他吗?最近早就想清楚了。他品级低,真没必要脑子削个尖的四处钻研、能给这位六品的宋知县伺候明白就行。要是伺候不明白那位,假使能傍上四品大员又如何?他的主管官员宋知县要想按死他,不说他好,不让他动,别人一点招也没有不是?……黄龙府尹陶大人,手边摆着会宁缴粮账目,一边翻阅,一边也在心里琢磨宋福生这个人。偶尔还和亲信说两句。比如:宋知县是不是故意不来的,感觉受了委屈?他会不会将会宁贡品变成黄龙贡品这事传话给陆家?柳将军那里暂时倒是无所谓,柳将军不在府中,可陆家那里……亲信对这两个疑惑给出分析:有可能是故意不来。不过,大人,他委屈什么,传话给陆家又如何,这在哪里也说得过去。会宁不属于黄龙吗?没有黄龙府的支持,会宁能做成什么。陶府尹闻言一笑:是啊,他大概是太在意宋福生和陆家的关系而一叶障目了。稍稍放下了心。亲信又告知陶大人,他之所以分析是故意不来,是因为听府中管家说,夫人找了马老太,哦,也就是宋知县的娘亲。“找她作何?”夫人听闻宋知县的娘亲得大长公主看重,一直想找机会见上一见,最好能多多联络。然后真是出于好心,知晓宋知县的娘亲在寻门面,提出府里有一门面正空着,倒是可以一起做些什么,宋知县的娘亲却婉拒了。陶府尹对这事一无所知,最近缴税太忙,这是头回听说:“噢?”是的,拒绝了,且那老太太的态度……当晚,陶大人特意歇在夫人房间。要不然他只有初一和十五才会歇在夫人这里。陶夫人详细地告诉夫君:说那老太太给她个软钉子。她这面还没有说出什么,那面就话里话外,点心买卖和宋知县无关。说什么无非就是以前穷苦出身,干活干惯了闲着难受,趁着还能动,才弄出点心买卖想挣点养老钱,给孙女挣个出嫁买卖傍身,变着法的说,这是闹着玩的,无所谓干大干小,更无所谓铺面大还是小。那不就明白了吗?什么不在意买卖干大干小。真不在意,来府城做什么,只在会宁开一家店不就可以啦?就是不想合伙。陶大人听完后,心里越发的不舒服了。下级比本官靠山硬。本官做决策时,要防着下级别越级奏报。本官这个上级,竟要私下分析,一个官阶比本官低几级的知县是否心存不满。长此以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看来宋知县有陆家做后盾,又有柳将军的配合,是真不将他这位上级放在眼中了。两日后。就在宋福生身穿大棉袄,站在一群村民中间笑着说:“这石锅真不赖,买不起铁锅的就买它”时,皇宫织造办的官员也将黄龙贡单呈了上去。皇上就命杨明远找出会宁奏折。杨明远找完呈上,“回皇上,微臣没有寻到会宁奏折,只寻到黄龙府的折子。”同样伴在皇上身边的丁坚,闻言笔尖一顿,心想:呵呵,有人要倒霉啊。黄龙府的折子,要是直抒是会宁呈上的贡单,是会宁知县如何,哪怕是只提一嘴,黄龙府发现会宁如何如何,那一切都好说。但要是不提,就有意思了。要知道那位杨状元,早就将这事在皇上那里捅开了。应试赌约赢铺子,当初都成为京城官员间的笑谈了。过后皇上也知晓了,听说有询问过缘由,得知杨状元钱钱钱的不是为自家,这才将杨状元召用。丁坚眼神闪了闪。果然,他听见皇上被气笑的声音了。且皇上还将折子递给那位杨状元,让看看这折子的书写方式熟不熟悉。丁坚一听,偷偷挑下眉,心想:难不成,黄龙那位邀功的官员,是对照着宋知县的折子抄写的?那也太懒啦。你倒是改改词再说是自己的呀,怎么能如此不小心?那位官员,你不知晓宋福生乃天子门生?你当天子门生是空话?你当皇上不了解自己学生的叙事方式?你当皇上要是没见过宋知县的文章,能随随便便就下诏称为门生?到底是你太懒,还是你认为皇上很忙会注意不到这些“小事”?杨明远看完奏折,看到陶府尹的名字,没有提及宋福生,脸上波澜不惊。还告诉皇上他熟悉,这是宋知县的叙事风格。宋知县那人是什么风格呢。皇上,杨明远,丁坚,见过宋福生文章的人多少都有些了解。宋福生其人讲实际。例如奏折中漂亮的松花石,他用大量的篇幅,不是讲这种石头摆宫里有多赏心悦目。而是讲经过多少次试验,发现磨刀有多快。又有亲身上战场的经历,更是能讲明白磨刀石有多么能提高单兵作战能力。那一看就是还有一肚子话没说完的样子。估摸是连制造、采买,朝廷该怎么给会宁百姓干活钱,分发、配备那一套都想抒发见解来着,就是篇幅不能过长,也或许是不敢直接在问安的折子里提实际问题在罢了。和那份贡试卷差不太多的写法。黄龙的那些官员有哪个去过前线?有几个亲眼见过士兵手中的钝刀?没有此种经历,都写不出来这一套一套的。皇上看眼杨明远,心中想着宋福生。宋福生却又是幸运的。朕至少知晓是他在做实事。而那些不为朕所知的好官员呢。当天,皇上在议事时,请大臣们喝了黄龙府送来的蜂王浆。又让大臣们品鉴松花石砚,末了,皇上不经意地说了一句:“这是会宁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