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
作者:辛金      更新:2022-09-17 15:56      字数:3673
  破译工作是情报工作的关键。在军委二局刚成立时,二局破译科仅有曹祥仁和邹毕兆正副科长两人,曹祥仁为科长,邹毕兆为副科长。他们在曾希圣局长领导参与下分析、破解的新密码,经过反围剿斗争的大量破译实践,已能熟练地破解的特别本、来去本等高级密码,为红军各次反围剿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为了表彰他们在二局初创时期的贡献,以及在破译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曹祥仁、邹毕兆三等红星奖章。

  曾希圣是我军破译鼻祖,军委二局第一任局长。他曾任长江局军委秘书长,上海中央军委谍报科长。在长征途中他与曹祥仁、邹毕兆密切配合,破解了奉命围剿红军的桂军、川军、湘军、粤军等其他的密码,使红军一次次转危为安,战斗屡屡大捷,为红军胜利到达陕北立下了丰功伟绩。为表彰他在创建和领导二局工作中的重大贡献,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特授予曾希圣同志二等红星奖章。

  钱壮飞副局长系谍报英雄,他是位有着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一九二六年加入,一九二九年底打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任徐恩曾的机要秘书。一九三一年四月二十五日他及时将顾顺章叛变的绝密消息告知中央,为保卫中央机关的安全做出了特殊贡献。后进入苏区,任红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军委二局副局长。长征途中一九三五年四月中央红军在梯子岩渡过乌江后遭到敌机轰炸失踪。

  一九三三年十月曾希圣、曹祥仁在福建建宁首次突破密码,这标志着红军掌握了无线电侦察的所有手段。我军的破译工作也是从那时开始的。二局在总部首长直接关怀下一步步成长壮大,长征之前二局已是一支装备精良、技术熟练,敢于攻坚,战功卓著的技术侦察力量。

  长征途中,二局担负着为长途行军作战的红军,不间断地提供及时、准确情报的重大任务,系全军之安危。为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决策提供了大量的情报。四度赤水时,红军遭到前后敌人的重兵阻截,面临全军覆灭,毛爷爷和周爷爷都很着急。曾希圣献计,冒充敌军总台,利用破译的密码给各路敌军发报,一一遣开了各路奉命包剿的敌军,红军才得以趁机突出重围。

  后人有首绝句赞道:

  瘴气氤氲赤水边,雾霾残卷欲遮天。

  顺风护佑扶桑日,扫退阴云帝相安

  郭丁来破译处报到,处长令她先跟师傅实习。

  搞破译工作的人,给人的印象大都是少言寡语,表情深沉,城府深邃,智商超人,能堪大用之人。一个活泼开朗的人,一旦去搞一段破译,也会变得沉默寡言起来。这是工作环境,工作性质造成的。因为,破译是思维和逻辑性很强的工作,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会不自觉地陷入高度集中思考的状态,甚至走路、吃饭、休息、连睡梦中这种思维也没停止过,达不到如梦如痴的境界,不能做破译工作。一旦思维达到高速运转的高境界时,整个人就融入到了是幻非幻中,达时至忘我的地步,不知己之所在;甚至是人在言谈,可举止失常,词不达意,不知所云……人们把搞破译工作的戏称为天之骄子。破译工作有些和作曲像似,二者均能使执着痴迷的人达到忘我发疯的地步。

  相传有个作曲家在集中精力思考作一首新曲子,作好后几经修改,总不满意,整天脑海里一直在考虑如何改才能完美,搞得他废寝忘食,衣领胖了一圈。作曲家的妻子见丈夫如此倍受煎熬,心里很是心疼,劝丈夫注意身体,劳逸结合。他那肯听妻劝。妻子见丈夫长时间闷在房间里思考用功,就想让丈夫换换环境,换换脑子,强拉着丈夫陪她去逛商场。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惹不来作曲家的青睐,他麻木地跟在妻子身后走着,妻子和他说话,作曲家不是没听到,就是所答非所问,脑海里满满的全是五线谱。妻子走着心里埋怨着,突然妻子回头不见了丈夫,当她把作曲家找到时,他正在大街上旁若无人的闭目双手在空中不停地比划着,嘴里哼哼唧唧地念叨着什么。在作曲家的周围聚集了不少看热闹的人,人们在议论他,说他是疯子,是个神经病。突然,作曲家睁开了双眼拔腿飞奔,他哪还听得见后边妻子的呼唤啊!当妻子怒气冲冲独自回到家时,她听到家里传出了悦耳动听的钢琴声。此刻,她的心伴随着那乐曲,慢慢的平静了。她仿佛从那音符里看到了丈夫的辛勤付出,看到了丈夫的喜悦,悟懂了丈夫所做的一切。作曲家的这首曲子竟成了名曲,多年来人们一直传唱着,演奏着,经久不衰。后来,妻子向丈夫讲述他们一起逛商场的情景,作曲家竟然没有印象,像个听故事的局外人似的,毫不知晓。由于作曲家的执着投入,于是作曲家也有了人们冠于他的,褒贬参半的称呼“半神经”。这称呼随着他那首名曲传扬开来。

  传统破译方法大概有这么几种:一是从截获的电文中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性。二是从敌方报务人员工作失误中突破。三是重乱密码。比如明拍和重用密码、更换密码时新旧密码交替使用等。四是搞到敌方的密码底。五是搞到敌方的密码机。六是敌方机要人员挟密叛逃(和平年代希望很小)。以上一至四项希望值高,最有可能成功,但是成功率低,破译难度大,破译人员多年来前赴后继精力全用在破译工作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工作,希望奇迹能够出现。

  密码的形成是靠密码机有序编制的。一个码少则十多个码,多则几十个码循环变换使用(不是随意的变换,而是有规律有序的变换)。从个体讲,一个码编制完成后,顶替它的位置的,下一个码自动跳上来,这样周而复始。编制循环的次数是根据密码保密等级和密码机的性能而定;高级密码(核心机密)是由最先进的密码机来编制。综上所述,密码的编制是有规律可循,破译人员就是要找出其中的规律,规律一旦找到了,那这种密码就告破了,就无密可言了,它也就不为密码了。因为一旦知道了一组原码(底码),就能循规推出整套原码。要想找到原码(底码)需要攻破重重难关,这叫解密,就是剥掉原码外围的层层伪装外衣。原码(底码)的使用是经过一种或多种加密后形成加密后的电文,加密后的电文经过报务员拍发成电码(摩尔斯电码)经电离层反射到对方接收机。接收过来的电码,脱去加密,还原底码,译出电文内容。我们侦听到的电文那是经过加密后,不怕别人截获的电码。因为你不知原码。比如我们侦听到的电文是n,可能n脱密后的底码是y;我们侦听到的是数码4,它的底码可能是0。这就是说你收到的n不是n,4不是4,耳听目睹的东西也不真了,这就是加密的作用。

  破译人员,是设法剥掉n和4的伪装外衣,找出其真面目,由真面目推断出整套密码的人。可是,要想找出底码谈何易啊!在破译战线上的老破译者像老黄牛似的,一生辛勤拓荒,耗尽毕生精力,也没能攻破一套密码的,可是不在少数。业内人都晓得,破译难,难以上青天,熬到朱颜改,仍是无功还,难!难!难!破译难!破译是最最不易出成绩的一个行当。一旦哪位同仁破译成功,那他一定是英雄,是功臣,是天才……

  破译工作有难度,这正对郭丁同志的脾性。在她看来,难度越大,越能刺激她的干劲和兴趣;难度越大越能激活她的脑细胞迸发出灵感。她决心在破译战线上立业立腕,踏踏实实地干出一番事业。向破译鼻祖曾希圣老局长学习,力争多解密,多破核心机密,为党中央中央军委当好参谋。

  郭丁整天埋在截获的电文堆里,咀嚼字母,品尝味儿,分析、对照、查阅资料,冥思苦想,试图想创造奇迹。她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时光流失,可总没见幸运之神光顾她。眼见时顺良、岳辰阳都干出了大事儿,她心里似乎有些着急。郭丁不但是个有主见,而且自控和调整能力极强的人。着急过后,她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方法,主攻方向;面对老前辈们实践中总结积累的,代代相传的工作方法,使她产生了疑问。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工具的更新换代,老工作方法的适用率是多少?是否限制了思想想象?经她多日思考分析,似乎又没有足够的理论剖析置疑的地方。难道是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有误,还没有真正悟到经验的真谛,还是没找准突破口,还是自己的功夫不到,还是……她想得脑子眼疼,感觉头在阵阵发胀…她变了,变得沉默不语了,一连几天她的思想陷入高度集中的思考之中。面对一次次失败,更加激发了她的斗志,她好像是头被激怒了的斗牛。她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有时候,她似乎感到成功对她来说是那么的遥远,有时候她又仿佛觉得成功就在咫尺,唾手可得。她有预感,知道她所作的距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可她觉得这成功似乎被一团氤氲罩住了,好似镜中花,水中月,让你可视而不能及。她想来想去,发现罩住成功的那团氤氲,竟然是禁锢了自己,束缚了自己手脚的历史经验说。是它引使自己犯了经验论,在它规划的小圈子里辛勤耕耘,不敢向外拓展,不敢在想象创新的大海里遨游。当然,她也认识到了历史经验在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但是,决不能墨守成规,应分析、创造性的应用经验,才能把经验用活,给经验赋予新的生命力。她联想到多少年来大家沿着这些传下来的经验说一路走来,收获甚微,无论如何努力,终未达成功的彼岸,可为什么竟没人站起来大喊一声,改改道寻条新经,非要沿着一条道走到黑呢?她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世上原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她要做一个开拓者,决心大胆地去闯闯荆棘丛生的旷野,寻出一条捷径,为今后的破译者开拓条新途径。她决心很大,信心满满,但如何探索开辟,如何披荆斩棘,她心里没谱。几天来,她茶饭不思,夜不能寐,苦思出路。

  有首绝句曰:

  破译如同陟大山,羊肠小道至巅端。

  无灵难见玄机处,有悟循规现密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