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雾非雾花非花
作者:司农舍人      更新:2022-11-19 08:17      字数:3949
  林场里留下来的梨树花期快结束了,围沟四周移栽的梨树延迟开花,还在盛花期。丁文东拎着手锯,到处转悠着胡乱锯树枝子,还爬到树上,这样那样的修剪,可就苦了王小林,跟在后面捡树枝,堆在一边。

  “老表!这锯下来的树枝比树上还多,会不会死掉啊?还能结梨子吗?”

  “一切都以实践为标准,秋后你就知道了!”

  尹红阿绣和陈伽也来跟着看,评论起来也是贬语过多,丁文东说:“你们没事干,就去温棚收拾菜地,拔个草也是好的,我都急得分身乏术,哪有时间听你们废话!”

  “工人都在干活,你有什么好着急的?”

  丁文东不再理她们,上窜下跳的修剪枝条。这边修剪完了,又去祝家庄的林场那边收拾一遍。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pp。

  陈伽几次想问唱歌的事儿,也没敢开口。魏老六去外地买回来一车臭桃树苗子,还到处请村民挖坑浇水栽树,这时候提这事儿,不是添乱吗?

  到了清明节,天气变得持续晴朗起来,街上的那块地上的坟场全部迁走了。

  那块地中间偏西位置,有片低洼水塘,附近是水沟和树丛,在侯树明等人的催促下,杨文戍这里开始挖出个深水塘,主要是取土垫高周围地面。

  这块地被卖掉以后,村民也知道麦子是收不出来的,就把牛羊都赶进来啃青。现在开始基建了,大片的高地挨着堆砌起来后,短暂的停了几天,然后就开始垫一条路,十五辆拖车都向这里拉沙土。

  因为去年交钱租了一片河滩,可以拉用于建筑的粗砂,也可以拉河床外侧的细灰泥沙,用于填充垫高地面,马上租期快到了,就得抢运出来,堆积储存起来。

  丁文东给自己的两台拖车改装一下,加装了油压自卸装置,打开后板侧板后,油压升降,不用人工就能卸车,方便极了。

  有了这个快捷卸车方式,原来一天八趟的路程,现在起早点,能多跑两趟。

  其它十二辆车也想请丁文东给改装一下,丁文东拿出进货单票据,说:“这个装置一般都是用在长途大货车上,这是进价,六百八一套,加上吊起来车厢,添加安装其它钢件,还有人工和焊条等等,切割焊接也得一天,我不赚钱价格,也得一千块一台。”

  几个人商量一下,就说:“改!一定得搞。咱一天拉八趟就赚百多块,十天半月就赚回来了,这个投资值得!”

  这个工作就交给老王指导工人来做,丁文东自己去买了一堆尼龙纱网,在家缝缝补补,做了十二条地龙网笼,然后带着王小林,地里挖蚯蚓,回来用药片什么的原料泡制一下,绑在三指长的小木棍上,傍晚出门,第二天凌晨去起网,这个收获就叫人意想不到了。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pp。

  现在的村民当然也知道逮鱼,却没有方法,一个是这种新式捕鱼法需要成本,还有饵料配方也不是一般人能知道的。

  浅水逮鱼,他们靠的是泼水,打出一个泥巴小堤坝,把一侧的水泼到另一侧,捡了鱼,再放水到另一侧,重复这个步骤,把另一侧的鱼也逮上来。深水塘里,也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撒网和是搭网,一个是抽水。撒网大家都知道,搭网就不一定见过了。

  其实这也简单,两根竹竿,连接个月牙状特殊形状的网,网的内侧有网脚子,也就是锡块,外侧有浮标,挑起来扔到水里,可不能搞反了。竹竿并在一起对着水里猛戳几下,快速挑起来,受到惊吓的鱼儿就钻进网底,被挑了上来。

  祝大表舅家就有这个渔具,丁文东试了一次,觉得麻烦还累人,就不再玩了。

  自己这个地龙多简便啊!二十节的加长款,九个入口,钢丝骨架支撑着,底部衬上几个石子,王小林那头拉着,放进水里,两端用树枝系着,水面要露一部分,防止泥鳅淹死了。

  村庄的水塘是不能去的,有人看见了给提前收走了就麻烦了。野外坡塘很多,先搞几天试试水再说。

  第一次收获就叫王小林大叫起来,可能是鱼儿对水底老家突然出现的新玩具滑滑梯猫耳洞设施过于好奇,也或者是饵料的气味难以抵挡,第一网拉上来,什么鲫鱼鲶鱼乌鱼草虾泥鳅,还有打搅的小青蛙,两个人倒了两水桶,足有四十斤。

  这下麻烦了,自己两个就骑两辆自行车,几条袋子,大鱼全部装进袋子,小鱼统统倒进水桶,准备回家倒进水塘里。

  第二网又是同样多,这可不行,两人先送回去一趟,就把突路霸开过来,里面带上两个大塑料箱。

  天色还不太亮,两人把全部渔网起出来,就回到西边李庄林场深处的水塘边,把小鱼剔出来,倒进水塘里,清洗渔网后,大鱼重新装起来,一溜烟回到东林场。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pp。

  祝大表舅和姚大舅两口子就有活干了,这一两百斤鱼,分门别类分开,泥鳅要养几天才能吃,鲫鱼也能养着,这鲶鱼乌鱼不能放生,水塘里有它们,别的鱼别想产卵繁衍,必须大小统统吃掉。

  丁文东把一篮子草虾漂了一下,沥干水就放进冰柜,等以后慢慢收拾它们,自己也和两个表舅妈还有阿绣陈伽王小林来拾掇鲶鱼。

  干活时,就问了阿绣城里的情况。

  阿绣说:“没什么特别的事儿,就是大家都说你不该到乡下种地的!还有就是梅奶奶一直念叨你!李吉去了黎萍家拜年,临去时还有点担心,结果黎萍父母对他很满意。”

  丁文东嫌这活儿麻烦,看看陈伽,说:“你们在家收拾吧!我得去那边看着!”

  西林场深处的仓库和工人宿舍铺上彩钢瓦后,水塘边上的二层小洋楼也开始浇顶,杨文戍带着几个小工、临时工,在南边深水塘东侧修了一排十间猪圈,那是借助一片梨树的遮阴,地势又较高,才选址在那边的。

  小工和临时工里也有聪明人,他们就相互开玩笑说:“假如你正式签合同来单工人的话,就不是现在的五块钱一天了!”

  “那是多少?”

  “三块!”

  “怎么还少了呢?”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pp。

  “那是!”小工就表现出自己的优越感,说:“这工作服,这手套,这工具,还有早晚的伙食,都是钱啊!你们来上班,还要求你带铁锨工具吧?早晚吃饭是老板额外免费赠送的!比方说:那边的仓库,还在粉刷,按照计划,仓库提前了六天完成,可以节约成本四千多块。材料费电力机械费占七成,咱们人工占三成,也能有一千二百块钱,分摊下来,每个人可以拿奖金四十多块呢!”

  丁文东坐在二楼的房顶上,看着西北方向发呆,记忆里这是自己的故乡,那边就是另一个时空里自己生长的地方。可现在,那一片全是百衲衣一般的麦地油菜地,青黄交杂十分斑斓,最近的村子也在六百米以外。

  曾经的人,曾经的场景已经不在,他感觉自己如同失根的浮萍,思想漂浮不定起来。

  自己在这边的生活经历,比在山东老家那个山村记忆更多一些。那个小山村里,只记得崎岖的山路,低矮的石头房子,门口一棵大柿树,秋天的时候,树叶落完,枝头挂着无数红红的小灯笼。

  除此之外,爷爷奶奶和父亲的形象,在记忆里也变得模糊起来。

  王小林也过来陪着他,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没干打扰。在他眼里,当然不知道时过境迁,沧海桑田,远处的麦地真的就是麦地吗?

  花非花雾非雾!花还是花,雾还是雾!这亲切、安详的心情,踏实的感觉,比什么都要更真实一些。

  过了清明节,老王联系县里水利局,在预制场这边和林场里面离水塘较远的北头路边,打了两眼机井。街上的那大片空地上,也在西北角打了眼机井。

  三眼井用自己的新式深井泵,水利局只收了钻孔下管费用,每眼井一百二十六米,收费标准是每米钻孔二十块水泥管二十块,加上洗井和手续费,每眼井六千五百块。

  因为都是深井,采水区是在百十米一下,丁文东要求不能渗漏地表水,不再使用传统的泥巴球充当胶泥阻塞,底部五十米填了一车石子后,上层填充自己设计制造的,刘社会拉来的机器生产的新型填充剂,主要成分是膨润土,添加其他物质和黏合剂,看上去很高级的抛光圆球,乒乓球大小,个个圆圆的乒乓球一样,沉甸甸的,一袋袋倒进去,遇水在十个小时后完全融合膨胀,成为一个整体胶泥块,阻塞效果是经过检验的。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这就是台挤压造粒机原料混合之后,挤压成球状,相互摩擦抛光,就成了一种很时髦的产品,老王还煞有其事地去市里申请专利。

  其实沙河以南的五里店就出产膨润土,罗红旗带四辆拖车,以低廉的价格运回来,就做了一大堆,剩余的膨润土也被晒干粉碎后装袋码垛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这种白色圆球,每袋子八十斤,造价不到十块钱,请村民搓泥巴球,也是这个价格。

  县水利局和县工业局组织人员对这个新产品进行测试检验,用一个脸盆装水,倒入十颗圆球,静止十个小时后发现,圆球融化融合之后,吸水膨大体积八到十倍,原来淹没白球的水被完全吸收,膨大如同一盆发面,粘合度极高,费劲扒出来后,成型性好,像一整块油性面团橡皮泥,不再渗水。

  这是重大发明啊!于是就上报到国家专利局,一番操作后,还真的办下来专利证书,不过这已经是一年后的事情了。

  东林场的玉米处理掉了,老王出面联系北边的一座国营猪场,以三毛二的价格出手。姚祝两家都留了十包喂猪鸡,丁文东留了五十包,剩下的全部卖掉了。

  当初玉米刚收回来,村民出售时才两毛六一斤,放了几个月,就涨了百分之二十。人家来检查容重色泽度等指标,说这比东北玉米干净,营养指标什么的含量更高点。就当场过磅付款,这边派车送过去。

  两家人结算了货款,除掉丁文东垫付的肥料钱,年前预支的五千块,祝老爹还赚一万多块,喜滋滋地叫阿芳给东子带来两个鸡大腿。

  五一到了,街上那块地里堆积了五百余车优质河沙。租期到了,河湾的村民死活不再续约,说这样搞,我们太吃亏,半年时间,你们拉了多少沙?想继续拉也可以,涨价!

  杨文戍是河湾村的外甥,出面协调说:“涨价也可以,马上就到汛期了,一发水,什么沙也拉不成了,现在到端午节还有月余时间,还不知道汛期有多长时间。涨价多少你们说,这个月算是饶头,我们采挖一些泥沙垫垫路垫地面,总不会还收钱吧?”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pp。

  河沙本来就是大自然的馈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假,这泥沙再收钱,确实对不起老杨,那个村长是老杨的远门舅舅,这个面子值点钱,挥挥手说:“泥沙啊!那边的河滩都是,随便拉!咱先说好,秋汛以后再要拉沙,不能这样搞了?具体涨价多少?我们回家研究一下再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