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以工代赈,世袭公候!墨家来人?
作者:帅帅辛普森      更新:2022-09-17 00:03      字数:6919
  江坝旁。

  上万名灾民跪地叩首谢恩。

  看到这一幕。

  苏长歌并没有为此感到欣喜或满足,反而有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说实话,在刚来到这个世界时,他的想法只是独善其身,尽量不惹麻烦,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好好过完这辈子。

  但随着时间长了。

  身上背负的民望越来越多,

  他才渐渐懂了。

  为什么那么多先贤要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为什么将士们要血战沙场。

  因为他们肩负着百姓的厚望,以及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他们要是不站出来,此后可能就再也没有人站出来做这事。

  而儒家的道。

  其思想内核就是担起对他人的责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无一不是责任。

  毕竟天上仙人逍遥快活。

  可地上的百姓总归是要活命,仙人不在乎百姓活的是好是坏,可有人在乎。

  此时,苏长歌对着灾民们喊道。

  “诸位庐江郡父老。”

  “自即日起。”

  “各地府衙、县衙门前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凡无家可归者皆可前来!”

  伴随声音响起。

  灾民们脸上顿时露出感激之色。

  他们来此。

  本来只是想向黑龙祈福,保佑他们渡过难关,不要再发生灾厄。

  但黑龙没见着,反而见着了楚国公,当然这都没什么差别,毕竟没有楚国公敕封正神,可能他们现在还在地震中苟且挣扎。

  而现在。

  楚国公又开仓放粮救济。

  这份大恩大德,他们怎么能不感激。

  但就在此时。

  苏长歌的声音便再度响起。

  “诸位父老,朝廷赈灾有个规矩,那就是不养闲人,更不养懒人。”

  “除五十岁以上老者,十二岁以下孩童外,其他人领取救济,需要听从官府调遣做工,即清理废墟、救助伤者、搬运物品等。”

  “身体残疾、受伤等特殊情况。”

  “可到府衙申请。”

  “无论是谁,只要做工才能得到救济。”

  “若是不做工,领不到救济,胆敢抢夺他人救济,亦或者冒名顶替等行径。”

  “一经发现,本国公决不轻饶!”

  苏长歌语气凝肃。

  当着众人的面立下规矩,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来救济灾民。

  灾难过后,百姓生活确实不易,但若直接给粮食,完全是治标不治本,有积蓄者倒无妨,没积蓄者吃完救济粮后还是贫苦。

  不仅如此,现在正值盛夏季节。

  即便是有田产的百姓,也要等到秋收之后才能自给自足。

  而这段时间要是出现伤病。

  急需银钱治病。

  田地便很容易被豪绅兼并。

  如此一来,立即就从有产者向无产者转变,待到后面只能沦为佃户。

  那么问题来了。

  官府赈灾救济是救一时贫瘠。

  还是让百姓们学会自力更生,摆脱对官府救济的依赖

  苏长歌更倾向于后者。

  而此时,百姓们听到需要做工领取救济粮,不少人脸色微变。

  懒汉哪里都会有,而且这群人通常还喜欢拉帮结派,他们所想的自然是白嫖官府救济粮,顺带欺压其他灾民百姓。

  但这种人终究是少数。

  天灾之下。

  对于很多憨厚老实,勤劳肯干的百姓来讲,只要有一条活路就够了。

  不就是听官府的调遣做工吗

  他们平常也天天干活。

  “楚国公仁义,吾等只要能活命就行,这一身子力气随官府调遣!”

  “多谢楚国公开仓放粮赈济吾等。”

  “还请楚国公放心,不就是做工,吾等一定好好干活。”

  一道又一道声音接连响起。

  看到活路和生机,百姓们满是泥污的脸上露出笑容。

  而此时,天上的修士纷纷散去,他们本以为是过来降服蛟龙,结果半点力没出,全程看戏,这让他们都有些不好意思要赏赐。

  毕竟就这个拉胯表现。

  挺丢人的。

  再加上和苏长歌也不熟,更不想掺和凡间事,留下来也无用。

  谢灵韵则在此刻从空中落下。

  “贤婿,蛟龙之事已了。”

  “若是没有别的事,贫道便返回山中清修,幼薇便托付给你了。”

  谢灵韵开口。

  她来此是为了对付蛟龙。

  现在蛟龙成了江河正神,江南危机解除,她继续留下来也没什么意义。

  而鱼幼薇听到师父口中的托付二字,俏脸瞬间红霞乱飞,美眸不由自主的看向苏长歌,想知道他会怎么回答师父。

  “请前辈放心。”

  苏长歌出声,一口答应了下来。

  他当然知道这意味什么。

  但正所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婚女嫁又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何必小偷小摸,待到两人感情培养的差不多,若真的合适,的确可以把事情办了。

  成家生子,繁衍后代。

  在这点上即便是圣人也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非要装作不为美色所动没意思。

  而听到这番话。

  鱼幼薇俏脸顿时艳若桃红。

  整个人晕乎乎的,感觉天旋地转,情不自禁的握紧苏长歌的手。

  谢灵韵看到徒弟的样子。

  像是看到当初自己,心中替她高兴的同时,也稍稍一叹。

  爱之深,痛之切,越是珍视宝贵的东西,待到失去时就越是悲痛难受,与天地相比,凡人这一生太短,留下的回忆太少。

  但这些都只是后话罢了。

  对个人而言。

  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贤婿有此心,贫道便放心。”

  说完之后,谢灵韵目光转向弟子。

  “幼薇,别忘了八月十五之前回师门,参加仙门论道大会。”

  修士之间的联系并不多,除非相邻的比较近,否则大家都是各过各的,但修士们也是要资源的,而打生打死又有失风范。

  正因如此。

  论道大会就成了各派分蛋糕的环节。

  而且为了防止一家独大。

  时间定为十年一次,且只允许五十岁以下的弟子参与。

  否则一帮老家伙上台论道。

  谁来做裁判那没有裁判就只能靠拳头,到头来也就失去了本意。

  所以,论道之时,各派都会让门下最优秀的几个弟子参与,能夺得魁首位列前茅自然再好不过,不能也稳住别掉下去。

  “嗯,徒儿记得。”

  鱼幼薇开口,郑重的点点头。

  师门养育多年传授道法。

  作为报答,她自然得为师门出一份力,毕竟师妹师侄们也要资源修行。

  见状,谢灵韵也没再赘言,在众人目光下潇洒踏剑离去,苏长歌看了眼,等百年后解决完王朝事,自己大概也能如此潇洒。

  到了那时。

  就又是另一种活法。

  皇都,承天殿内。

  百官齐聚。

  “诸位觉得这以工代赈之法如何”

  老皇帝让人将苏长歌的奏折当众读完后,出言询问朝廷百官。

  江南危机消弭,算是解决了他一个心腹大患,不用再担心江南六郡数千万计的百姓被洪水淹没,大晋江山摇摇欲坠。

  那么现在,最重要的事情。

  除了收拾吴王外。

  当然就是图强变法,让大晋改头换面,真正的强大富足起来。

  这以工代赈之法的奏折他昨日就看到。

  不得不说。

  苏长歌的确有治国之才,居然能想出这样的法子来。

  相比于曾经用粮食直接赈灾,以工代赈虽然复杂,但却是治本之法,让灾民们自食其力来赚钱,不用担心将来生活没着落。

  当然,前提得要朝廷富裕。

  不过江南此次地震受灾的百姓只有几十万,影响也不是很大,自然没问题。

  但就在这时。

  百官当中有人站出来说道。

  “陛下。”

  “臣以为楚国公此举有失妥当。”

  “灾民本就不易,还要强迫他们做工才能吃救济粮,未免太过严苛。”

  “君子当以仁义治国,体恤民力,爱惜百姓,故而臣觉得,楚国公应当遵从祖上法度,直接拨粮救济灾民,缓解灾情。”

  一名御史开口,虽迟但到。

  相较于其他官员。

  御史们在治国上可能不行,但找茬弹劾的本事还是有的,而且很大。

  反正嘴巴一张,阿巴阿巴,又不用他们去一线救济灾民,只要盯着别人不符合圣贤仁义的地方,嘴炮一顿就可以了。

  而伴随他的声音响起。

  百官中一些较为清贵的官员,如翰林院,或者礼部属官,也都跑出来附和。

  “楚国公用心虽好,但终究是年轻。”

  “安抚灾民当用怀柔之政,如此不顾仁义,灾民们心中恐有怨言。”

  “恳请陛下降旨。”

  “驳回楚国公以工代赈之法。”

  一道道声音响起。

  他们中有的是只想和御史一样刷波名声,有的本身就是江南士绅出身。

  朝廷搞以工代赈。

  他们还怎么兼并百姓田地,怎么收留没有田产的佃户为己所用

  在他们看来,救济灾民无话可说,但在救的同时,为何不能让家族更富足一些,这样一来,朝廷省事,灾民省力,家族获利。

  三全其美不好吗。

  搞什么以工代赈。

  简直是违背祖宗之法,让他们士绅剥削都不好剥削了。

  而见到如此多官员出来弹劾。

  老皇帝眸子一沉。

  他当然知道这群人为什么跳出来。

  有的是死读书,只知道仁义和祖宗之法,而忽略了现实条件。

  有的则是侵犯到他们利益。

  但这一次询问百官对以工代赈的看法,本来是他的一次试探。

  相比于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以工代赈触碰到的利益根本不算什么,可就这样,还是有那么多官员跳出来反对。

  由此可见。

  等到真正变法的时候。

  所碰到的阻力,恐怕比这还要大的多,甚至全天下士绅谩骂反对都有可能。

  想到这。

  老皇帝眼中忽而闪过杀意。

  变法他肯定是要变得。

  现在不变,拖到将来士绅越来越强大,大晋就算想变法也没办法。

  唯有现在他先重重的割一刀,等到将来太子登基继位,随便施下点仁政安抚,打一巴掌,给颗糖,这样大晋才能长治久安。

  而这些刚才站出来的人。

  之后都得找机会给扔到偏远地方去,能打压一批是一批。

  随即,老皇帝脸上露出一抹淡笑。

  “诸位爱卿所言不无道理。”

  “但朕觉得,苏长歌这以工代赈之法颇为新奇,而且百姓也并无怨言。”

  “既如此,不妨先试用以观后效。”

  老皇帝开口一锤定音。

  站出来的官员听到陛下都已经发话,也就没再这种小事上多纠结。

  江南士绅出身的官员虽然不满,但势单力薄,更不敢直接怼皇帝,于是也默默退回队伍,准备回去之后写信告知家族。

  而商议完这件事。

  老皇帝自然要给苏长歌化解危机的赏赐,以及治理江南政务的名分。

  “此次苏长歌敕封江河正神。”

  “护佑一方水土,惠及大江两岸极其支流数万万名百姓。”

  “所立功劳之大,非言语所能尽述。”

  “故而,朕决定加封苏长歌为大晋世袭国公,与国同休,世代沐浴皇恩。”

  老皇帝的话刚说完。

  丞相一派的官员有人顿时坐不住了。

  “陛下,之前江南百姓控告楚国公的罪名还未洗清,若是此时授封其为世袭国公,百姓们恐会对朝廷不明是非感到失望。。”

  “恳请陛下三思,待查明事情真相过后,再做定夺。”

  “陛下,莫要让江南百姓寒心啊!”

  “世袭国公兹事体大,还望陛下从长计议,待此事彻底了结后再做决定。”

  “自古以来,唯有上古帝王册封过正神,苏长歌一介臣子,竟敢代陛下册封,此乃僭越之罪,念在其为百姓,应当功过相抵。”

  一道道声音在朝堂上响起。

  刚开始只是想拖延,但到后面越离谱,甚至有人用僭越来离间君臣关系。

  “够了!”

  老皇帝一声怒喝打断他们的话。

  这群人的小心思他当然知道。

  无非是担心苏长歌的权势越来越大,然后反过来打压他们一派。

  但变法在即,苏长歌是绝对主力,不管是为了赏赐他此次立下的功劳,还是为了变法,他都要加强苏长歌的权势。

  至于说忌惮。

  还没听过有那位圣人觊觎帝位。

  而且主持变法改革。

  势必会得罪庞大的官员和士绅,少了这群人支持能篡位才怪。

  “朕心意已决。”

  “若尔等觉得救民千万,惠及江南万世之功,都不足以授封为世袭国公。”

  “现在就可以当着朕面脱下官袍!”

  老皇帝愤怒的声音响起。

  刚才还敢站出来的官员心中猛地一震。

  他们没想到,陛下竟然对苏长歌宠信到这种地步,难道就没有半点猜忌吗

  僭越之事暂且不说,但二十岁的世袭国公,还身负民望,万一他以后搞点事情,陛下你就不怕大权旁落他人之手吗

  如此想着。

  但在怒火上头的老皇帝面前。

  官员们却不敢争议,只能低头喊道:“吾等一时失言,还望陛下息怒。”

  闻言,老皇帝摆摆手,没再理会他们。

  继续颁布谕令。

  “近日来,朕命锦衣卫调查江南之事,发现诸多官员与商贾豪强勾结害民。”

  “因此为整顿江南吏治,也是为更好行安抚赈灾之事,朕决定任命楚国公苏长歌为江南布政使,总司江南六郡政务。”

  老皇帝声音落下。

  这一次。

  百官中没有人再站出来反对。

  或者说不是不想反对。

  而是看这架势,陛下摆明要重用重赏苏长歌,这时候跳出来纯属惹祸上身。

  因此,就算一百个不愿意,可只要没触犯到自身利益,忍忍也就过去,再者,苏长歌立下不世之功,他们也不好反对。

  江南出身的官员面色则难看的很。

  这哪是整顿吏治。

  根本就是断了他们的财路,好不容易培养的人脉,不知多少年才能恢复。

  也就在这时。

  苏子由站出来朗声喊道。

  “臣苏子由,代舍弟谢过陛下圣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时此刻,他的心中兴奋无比,

  这可是世袭国公啊!

  从今往后,我苏家子孙代代公候,与国同休,这可比当丞相还要珍贵。

  “嗯。”

  老皇帝轻轻颔首。

  随后便准备退朝让人去写圣旨封赏。

  同时事急从权。

  让苏长歌先用那两万万两白银的赃款来赈灾,省掉中间官员贪污。

  毕竟解运费用这笔账,换谁来了都算不明白,还不如就近调拨,反正苏长歌都能上交两万万两,还怕他贪污不成

  其次就是写信给卫国公。

  询问下吴王和官绅勾结一事查的如何。

  这一次,为了大晋江山社稷。

  他要借此机会将这群人给连根拔起,把钱粮全拿回来充实国库!

  吴王府内。

  赵珞整个人颓丧着脸坐在中堂。

  地震刚起时他还很兴奋,觉得龙椅朝自己一步步靠近。

  可谁曾想事情会变成如今这样。

  如今江南虽有灾情,但比他预想中的数千万百姓苦苦挣扎要相差甚远,六郡加起来受灾的百姓,也不过才几十万而已。

  灾难来了,但没完全来。

  而且朝廷近来也在调查他的一举一动,对他有所怀疑。

  这让赵珞很难受。

  不仅梦没了。

  还很有可能挨顿现实毒打。

  就在这时。

  一道声音传入他的耳中。

  “王爷,暗中监视的锦衣卫走了。”

  “嗯知道了。”

  闻言,赵珞点了点头。

  然后从座位上起身,小心翼翼的走进地下密室,穿过甬道。

  准备去找陶先生询问当前情况。

  很快,来到密室。

  一道熟悉的身影坐在正中央,但周围的金银珠宝跟之前相比少了一大半。

  “陶先生,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莫非是苏长歌”

  吴王赵珞看着陶先生,没有继续说下去,但谁都知道他所指的是敕封一事。

  “确实是他,正如王爷所想的那样。”

  陶先生语气中满是恨意。

  托苏长歌的福。

  他不仅百年筹谋功亏一篑,道心也出现问题,修为直接暴跌。

  从原来的仙道四品,一路跌落到现在的仙道七品,而且若是不想办法修复道心,他最多只能维持现在的境界不再跌落。

  “可恶!早知道那时就该杀了他!”

  赵珞同样是一脸恨色。

  但已经过去的事再后悔也没用,他能来此的时间很短,必须问点要紧事。

  “陶先生,朝廷现在已经怀疑本王。”

  “本王现在该怎么做”

  听到声音,陶先生眼神闪烁。

  他现在修为暴跌。

  根本无暇顾及吴王和其他人的生死。

  不过按照当下的情况,吴王自然是什么不做,安心做个富家翁最好。

  想到这里,陶先生出言说道:“吴王殿下莫要惊慌,地震关你吴王什么事,一切皆是自然天象,亦或者旁人所为。”

  “王爷现在要做的。”

  “就是趁此机会让商贾们涨价,并示意江南官员不配合苏长歌处理政务。”

  “尽可能的给朝廷添乱找麻烦。”

  “同时王爷再拿出钱粮来救济灾民,博取民望,不用太多,救济几千人就行。”

  “如此,只要王爷不露反心,朝廷也不能敢拿你怎么样。”

  “而等到将来蛮夷侵略大晋之时,王爷在露出獠牙,携民心割据江南六郡,以大江为天堑,到时朝廷也奈何不了你。”

  陶先生开口。

  经验老道的他继续编织梦想。

  而伴随声音响起。

  本来还有些惶恐不安的赵珞,顿时有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

  确实,自己可是世袭王爷。

  就算朝廷有所怀疑,但顾忌舆论和宗室,不可能轻易对自己动手。

  而且现在将朝廷的政务搞乱,他们也就无暇在顾及自己,等到蛮夷那边南下入侵,自己未尝不能雄踞江南,等待时机!

  想到这。

  赵珞脸上不禁露出兴奋之色。

  “多谢陶先生指教。”

  “不必客气。”

  陶先生戏谑的看着赵珞,等着看他的取死之道,同时准备好转移地方。

  吴王被盯上,朝廷迟早会查到这里来,继续留在这唯有死路一条,还好自己有多个地方藏着,苏长歌不可能找得着自己!

  “先生,那本王先行告辞。”

  赵珞出言说道。

  “好,不过王爷以后尽量少来此处,以免被朝廷的人盯上。”

  陶先生开口。

  “嗯,本王明白。”

  赵珞点头答应一声,以为对方是替自己着想,随后转身离开密室。

  看着背影,陶先生露出轻蔑的笑意。

  他就等赵珞用命把水搅浑,给苏长歌添麻烦,到时他便可借机隐匿起来。

  抹除一切有关线索。

  庐江郡,府衙内。

  苏长歌在接到江南布政使一职后。

  就开始主持起各郡政务,还有统筹以工代赈的各项事宜。

  这几日,在政务上,他一上任就将庐江郡太守黄穰,还有一众消极怠政的官员全部撤职查办,送进大牢里面关押审问。

  加起来差不多有三四十人的样子。

  但没关系。

  大晋的读书人很多,举人也不少。

  想做官的自然不在少数。

  苏长歌已经向皇帝上奏申请,将太学院学子,还有各地举人、官员调过来补充。

  对此,本就想给江南官场换血的老皇帝,当然是全力支持,而主管大晋吏治的又是亲兄长,在选人时也都是往好苗子选。

  而且全部都是加急送过来。

  也正是这样。

  在上面的帮扶之下。

  苏长歌的政务工作开展的十分顺利,至少不需要担心无人可用。

  但以工代赈上却遇到了一些问题。

  随着废墟被清理出来,临时房屋开始搭建,岗位在开始不断变少。

  虽然现在还够用,很多工作都可以交给灾民,但想撑到秋收却很难,而且还有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个人生产力太低。

  简而言之。

  灾民们无法创造太多的收益。

  甚至持平都很难。

  当然,这不是以工代赈的问题,而是农耕社会生产力层面的问题。

  纵然苏长歌可以让他们去学冶炼打铁,亦或者其他技术,但谁来教,这个岗位需不需要那么多人,又成了一个问题。

  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需要创造出能带来收益的岗位,而且最好是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

  为此,苏长歌已经在各郡张贴告示。

  招揽各行业能工巧匠。

  他准备趁着这次以工代赈的机会,尝试下能否推动手工制造业和工业的发展。

  若是能的话,那些无田可耕的百姓,也算是有个好去处,不用再为温饱而担心,更不用沦为寄人篱下的佃户仆役。

  然而。

  就在告示张贴出去后不到一天。

  苏长歌坐在府衙内。

  只见一名小吏急匆匆的跑过来说道。

  “国公,外面来了群身穿短褐,草鞋的工匠,说是想要见您一面。”

  声音响起。

  苏长歌稍稍有些惊讶。

  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人过来应聘。

  而且还是一大群。

  要知道他招的可是能工巧匠,放在这个时代,绝对属于稀罕物。

  若这群人不是想浑水摸鱼过来骗他。

  而是真有本事。

  那他们的来头恐怕不简单。

  难道是墨家

  可能是因为最近接触到杨朱学派。

  苏长歌开始下意识的往诸子百家的方向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