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第200章
作者:一七令      更新:2022-09-13 00:00      字数:3735
  顾准他们离开之后,吴桂跟吴老爷都被放回去了。

  吴桂见自己能死里逃生,竟然还有些乐呵:“没想到圣上几位大人都挺和善的,就算是查到了咱们家的把柄也没把咱们怎么样,该不会是看在国公爷的面子上吧?真不愧是国公爷。”

  “你个蠢货!”吴老爷一巴掌甩在他的脑袋上,“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不中用的儿子,你到底是没眼睛还是没心眼儿,都已经大难临头了你还在那边沾沾自喜?”

  吴桂捂着脑袋:“大难临头?”

  不应该呀。吴桂觉得自己爹不过故意这些来故意吓他的。在县城里头还从来没有人敢管过他们家,如今虽说是圣上造访,可同样也没把他们家怎么着,如何就大祸临头了?

  “爹,你也未免太过杞人忧天了吧?”吴桂问道。

  吴老爷心生绝望。

  他们人虽然被放回来了,但是证据却被收走了,这还是得要问责的。吴老爷也不想再跟这个惹事儿的儿子说什么了,多说也没用,回去就请家法吧。

  诚然,吴老爷后悔了,如果当初他没有作死地多纳这一房妾室,也就不会生出这么一个惹祸的头子来。他小女儿是入了理国公府的门不假,他们家也确实对外宣称是理国公府的亲戚,但是吴老爷自己心里清楚,女儿不过就是一个做妾的,他们哪算是什么正经的亲戚?这么说来不过就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全家上下,也只有这个蠢儿子行了。唉……可恨不能把这个祸害塞回娘胎里头!

  吴老爷子的预感果然没错。

  他原先是想着要不了多长时间便会有人上门,可事实上,这件事比他预想的还要来得快上许多。第二天一早,吴老爷刚吃完早饭准备联系理国公府的女儿时,便突然有一队衙役冲进来,把他给抓了过去。

  吴老爷早就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所以遇到的事也不惊慌,毕竟现在慌也没用。

  他们家的老底儿都被人给掀了,再没有挣扎得必要了。

  吴家倒了大霉,早些年犯的事儿也都被翻了出来,该翻案的翻案,该判刑得判刑,只要是犯了事儿的,就没有一个人能逃得掉。

  而京城这边,同样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

  皇上回程之后便下达诏令,让朝中百官重新清点田产报上来。

  有人不明所以,于是还跟从前一样,隐瞒了部分田产。在从前这些都是心知肚明的事,谁家里还没有一些隐田呢?本就是为了少交粮税,没道理因为皇上一句话就这么直接地报了出来。

  可谁也没想到,这次皇上竟然会动真格。

  他们报上去的田产数额被交到了户部,皇上又吩咐户部与刑部分头行动,去调查这些田产是否属实。若是属实自当无事,可是有人胆敢隐瞒不报,必要狠狠处置!

  具体怎么处置谁也不知道。

  但是这些事情发生之后,就像一块巨石骤然落到平静的水面当中,搅起了一滩波浪。

  这要是真被查出来了有瞒报的情况,不仅他们自己颜面扫地,就连家里人也会受到牵连。于是有不少人便找上了理国公,准备联合抵制。

  当初一起反对税粮改革,为的是什么?还不就是为了家里头的那些田么。其他们自己心里也清楚,自家这些田产跟理国公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理国公府那才是真正的富贵逼人,在京城京外不知买了多少的地,置办了多少的产业。一旦要查,理国公府首当其冲。

  他们过来也是想问问,理国公有没有什么好法子能够应对如今的情况。

  可理国公其实也是一筹莫展。

  “我都自身难保了,那还有什么心思管你们的死活?”

  理国公被他们烦得头疼,只想把他们直接赶走:“以后这些事情别再找我了!”

  有人就不爱听这些话了:“国公爷您应该不会是想就这么甩开咱们吧?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您这么做可有些不厚道。”

  理国公听到这些话,气得胡子都吹起来了:“你以为我不想帮?你以为我方才说的那些话都是为了敷衍你?老子可没有那么闲!”

  他这么一说,不禁叫人觉得理国公府是不是真的摊上了大事儿,不过这也不太可能:“您可是圣上的亲表兄,是太后娘娘的亲侄子,你要是没法子的话,还能有谁有法子?”

  “别说是身上的亲表兄了,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没用!”理国公回了这么一句之后实在是忍无可忍了,就算是他们不愿意走也硬是赶走了。

  理国公说的可不是搪塞之语,他是真的离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昨日太后还特意把他叫到了宫里头,说话的时候十分谨慎,打听他到底隐瞒了多少田产。理国公知道这回兴许要出大事儿,可不敢瞒着太后,于是透露了一个数。

  太后听了,半响都不曾说话。

  于是理国公就知道,这次的事情只怕不能善了了。

  不过他还是存着最后一点希望,想的太后总不至于不帮他。他们家可是太后娘娘的娘家,绝对不会倒的。

  几日后,户部跟刑部都已经调查得差不多了。

  各家隐藏的田产都被清算得七七八八,都被列于账上,理国公的名字正好位于榜首。

  皇上看到这张表,气得一整晚都没睡着。他知道理国公府或许有隐田,或许还有不少,但是他从未想过,数额竟然如此之大。

  理国公府这是要做什么?难不成还想将整个京城的田产都包圆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自古就有的道理。可如今这些人就是生生打了皇上的脸,告诉他,即便他身为一国之君,也没法儿掌控天下土地。光是被查出来的就有这么多,那京城以外还有多少呢?

  盛怒之下,皇上第二日就下了圣旨,让这些人以此次清查到的隐田为据,一次性清缴十年的税粮,且圣旨上已经写明,此次缴的税粮一律折算成钱两。

  这道圣旨一出,那些人吵得便更欢了。

  一次缴十年的税粮,这得出多少血才能补好这么大的窟窿眼儿?

  既舍不得出这个钱,那就只能力争到底呗。他们就是不交,朝廷又能怎么样呢?

  法不责众的道理,谁都懂。

  倘若今天只是一个两个在列,只怕早就慌得交清了税钱,但是这回倒霉的人几乎占据了朝臣的一半,这才是他们最后的底气。因为圣上总不至于一下砍了他们所有人的脑袋。

  吵了一场过后,这征缴粮税自然就被搁置了下来。户部收不上钱,只能如实相报。

  为此,皇上又生了好大的气。

  “他们胆敢如此,是料定了朕拿他们没办法,不行,朕必要想个法子制一制他们!”

  顾准跟太子刚好在旁边,见皇上说完这话之后半晌不出声,便知道这是想不出好法子了。顾准忽生一计:“圣上,不如将这些大臣所藏田产公之于众如何?”

  皇上一顿,欣喜地瞧了过来:“仔细说说?”

  “微臣也看过册上的名单,这些大臣如今虽然能联合抵制,但也并不能真的做到一致对外。既如此,便可以逐步瓦解。微臣记得,这些人里头有不少是文官,素日里也算是爱惜羽毛,一旦将此事公之于天下,为保名声,他们自然会心甘情愿地交钱。”

  这倒是个好办法,皇上又问:“那剩下的人呢?”

  “逐个击破罢了,若是顾及前程,便可以降他的官;若是爱惜子嗣,便以此为由禁其子嗣入学或科考……”

  “那若是滚刀肉,什么都不在乎呢?”

  顾准笑了笑:“如此一筛,剩下的应当不足十之一二了。这些人纵然再难缠,一对兵马派过去,自然什么能解了。”

  最重要的是,到了这一步,他们就已经“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了。

  这么一小撮人,收拾起来根本不费劲。

  沈元景细想想也觉得好,符合道:“父皇不若招来几位大人再商议一番?儿臣觉得此法甚好。”

  确实!皇上心道。

  事不宜迟,皇上立马就召了几个心腹大臣入宫商讨。

  众人怎么都没想到竟然会从圣上口中听到这么损的法子。

  不过,圣上虽说了,却没告诉他们这法子是谁提出来的。众人心头想法不一,但都默契得没有再问,只是识趣儿地给这个法子添补添补,最后终于有了方案。

  第二日,朝中便忽然又是一堆诏令下来,被禁止入学科考的人家呼天抢地,恨不得当场跑去太极殿喊冤,被降职的也不在少数,不过他们对于原因也心知肚明。至于被公之于众的那一批人,恰好是最爱惜名声的。

  叫人没想到的是,爱惜羽毛的那一批人竟然是最先撑不住缴纳税钱的。

  一开始,理国公等人还对他们横眉冷对,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撑不住,主动交钱,理国公等人才渐渐的开始慌了,他们发现,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觉中被“孤立”了。

  再到最后,孤立无援。

  到了这个地步,其实他们的身份已然摇身一变,吸引了所有敌视的目光。

  没有隐田的人自始自终都看不惯理国公他们,那些藏了田却还是乖乖交了钱的人,也不愿意看着理国公他们在逍遥法外。

  这所谓的联合,没开始就已经被瓦解了。

  理国公等人顶着压力撑了一段时间,最后还是不得不服软。不过理国公更倒霉一些,他除了交那么多钱,还被降了爵位,直接从国公变成了安乐伯,一应官职被剥了彻底。

  皇上就差没有明着告诉他,往后不必再来朝中当官了,安心地当个富贵地主得了。

  理国公前去求太后也被拒了,很显然,太后也是站在皇上这边的。

  理国公还是高估了自己的地位。自此之后,京城里头再无理国公府,朝中也再没有理国公这个人。

  连自己的亲表兄都能下手,这番动作可是狠狠的镇住了那些还在观望的人。

  再之后,推行变法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决议要将变法推行至整个大梁之后,顾准也变得忙碌了起来。这一忙,就忙了一年有余。

  又过了几个月,顾准收到了他师父即将回京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