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第89章
作者:东边月亮圆      更新:2022-12-10 23:39      字数:3312
  白山之行很短暂,几个人本来还豪情万丈,说要到附近几个古镇再转转,上山下山就已经耗掉半条命。

  哪怕苗苗,好体力是一回事,不停爬楼梯又是另一回事。

  她回家后的一个礼拜,两条腿都跟灌铁铅似的,抬起来都费劲。

  但是按她爸常年锻炼的经验来看,这时候更该多走走,总能缓过来的。

  因此她每天拖着腿走路,活像是不良于行,但身残志坚。

  周杨看着都觉得可怜又好笑,说:“非得这么走?”

  苗苗对爸爸的一切话都是信服的,说:“走几步就好了。”

  周杨半信半疑说:“不是多休息吗?”

  一般有点什么事,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

  苗苗觉得这话挺有道理,但她每天有固定要做的事情,哪怕是天上下刀子也得出门。

  正值寒假,老师布置了许多功课,她每天在图书馆一坐就是大半天。

  天气冷,图书馆更冷,因为存放的全是易燃物,要求是时刻保持通风。

  苗苗裹着自己最厚的羽绒服,搓着手往那一坐,状态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周杨回回看她用功的样子,总觉得不便打扰。

  今天也一样,他把水壶一放,就示意要走。

  苗苗却伸手拽住他的衣袖,口型说:“等我。”

  两个人出图书馆才搭上话。

  周杨问道:“今天还没到中午呢?”

  苗苗吐苦水道:“坐我前面那两个初中生,一直在聊天。”

  声音也不能说特别大,可她离得近啊,早坐不下去了。

  周杨了然,给她拎书包,说:“尝一口吧。”

  苗苗这才打开水壶,闻见味说:“玉米?”

  是比较稀的糊糊,甜滋滋的。

  周杨“嗯”一声,说:“白水街的新店。”

  苗苗现在对他有哪些朋友也比较清楚,说:“老吴家吗?”

  周杨常去的也就那么几家,说:“他手里头有几辆吉普要卖。”

  都是以前部队用的那款,前面有座,后面带斗能放好些个东西,运货载人都方便。

  苗苗小时候坐过好多次,这几年反而少起来,说:“要用来学车吗?”

  学起来好像太大太不方便。

  周杨从头说起道:“我爸给我写信了。”

  自打他一个人从南京跑到沪市,父子俩几乎是水火不容,不过以前也说不上什么话,他们这代孩子,算起来生活里好像只有妈妈的影子。

  这回他自己收到信,人都吓一跳,拆之前都诸多揣测,拆以后反倒觉得没什么。

  他爸虽然转到国企工作,但还是有不少老战友还在部队,这次是受人所托,想给几位退伍同志找工作。

  这两年,转业的级别和资历卡得比以前严,大部分人都是无法升迁,不得不离开。

  他们中很多人是农村出身,回老家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种田显然是不合理,在营地待太久,对外面的生活又有些断层。

  早年打过仗的老同志,对自己带的兵都很关照,想着还是给尽力安排上工作,但地方也有地方的难处,每年都要安置一批有级别的人,岗位上就腾挪不开。

  大家也是喝着酒说着话,他爸就帮他把这事接下来,美名其曰“我家老大在沪市混得还行”。

  但周杨知道,也有等着看他热闹的意思,看看他非要往外面闯,闯出了个什么。

  他本来是想着多承包两辆车,正好最近也可以贷款,但赶上老吴手里头有车要卖,那就可以换条路子走。

  这年头,拉人哪有拉货挣钱,但风险也不是一个量级的。

  哪怕是国道上,路抢的事也是屡禁不止。

  但风险和收益并存,说白了,只要能挣钱的事,大家还是情愿做一做的。

  既然亲爹开口,周杨也是想证明一下的能力。

  他开出租车几年,也不是什么人脉都没积累下,恰恰相反,不管是来沪市干嘛的大老板,基本都是打车出入。

  会说话的凭着帮人牵线就能挣不少中介费,他从这上头挣的都快和正经工资差不多,自然也知道哪些人有货运需求。

  说真的,只要有车,现在生意就跟找上门似的,一点不用愁。

  但难就难在车上面,尤其是这种淘汰下来的二手货,老东西就是实在,修一修都跟新的似的,还能再用个十来年,价格却便宜一大半不止。

  也得是懂行的人才能买,不然一不小心能被坑得裤子。

  像苗苗,就不大懂什么车不车的,问道:“那你钱够用吗?”

  周杨大手一挥,说:“跟银行借就行。”

  他手里头的东西算一算全拿去抵押,也颇能当点事。

  苗苗刚跟姐姐给家里买了房子,现在也是囊中羞涩,说:“可惜我没钱。”

  有钱周杨也不能借到她头上,他不甚在意道:“将来会有的。”

  年纪轻轻,一切大有可为。

  苗苗意气风发地捏着拳头,说:“将来我会成为老师那样的大画家。”

  周杨故意问道:“哲学家不行?”

  苗苗诧异看他一眼,说:“念哲学不挣钱的。”

  当然,名画家们穷困潦倒者也多,但她的老师赵千可以说是春风得意的佼佼者。

  她做的一切都出于爱好,以前是有父母供着她学画,以后她会用画画养活自己的哲学。

  甚至,她已经是做到这点。

  周杨心想,念哲学的人估摸着也很少提钱,她这样的恐怕是少数中的少数。

  但恰恰是这些有别于大多数人的特质,叫她更加可爱起来。

  他说:“没事,你不用为钱愁。”

  有些语焉不详,苗苗看他一眼,思绪又被路边的包子吸引过去,咽口水说:“玉米糊糊应该配大肉包子的。”

  她这张脸才更像肉包子。

  周杨按捺住蠢蠢欲动的手,说:“买,给你买俩。”

  刚出炉的烫手,苗苗也只想吃一个她“呼呼”吹着气,说:“还是现在的生活好。”

  年纪不大,说起以往居然这样感慨。

  周杨只得附和道:“以前一到月初就得到处买供应。”

  供销社、粮油店、肉菜站,前一天夜里头就开始大排长龙。

  他比喻道:“比你们那回买门票的人都多。”

  苗苗分析道:“因为大家生活好起来,居民愿意为衣食住行以外的、为自己提供娱乐的东西消费,证明了……”

  说话也一股子哲学味。

  当然,周杨也弄不懂这是不是哲学,是他主观的个人臆断,但不妨碍他愿意听,听得还津津有味。

  苗苗觉得他目光里的热烈太盛,说:“你好像我的粉丝。”

  周杨噗嗤笑出声,说:“那方大师什么时候开讲座,我去听?”

  苗苗居然认真算起来,说:“研究生、博士、留校、评教授,估计要四十。”

  到那时候,她也有可以跟大家表述观点的资格了。

  周杨好像是头一次听她说起对未来的安排,道:“你想留校?”

  苗苗沉吟片刻,说:“我只适合学校。”

  如果必须有一份工作的话,这好像就是她要走的路。

  周杨了然,觉得他这话也有道理,毕竟不管分配到哪里,光是人际关系就够吃一壶的,在大学里读书、教书,反而是最简单的了。

  不过他也说:“你要是不想上班,可以以画画为生。”

  苗苗自己也想过,不过沉痛道:“那样我退休怎么办?”

  铁饭碗,意味着一生都有保障。

  周杨简直是瞠目结舌,哑口无言,说:“还有四十年呢。”

  苗苗精确地说:“是三十七。”

  日子很快的,弹指一挥间,有时候你都没意识到,就悄无声息地在逝去。

  周杨叫她说得怀疑自己,喃喃自语道:“很少吗?”

  他还以为自己有大好人生,被她这么一说都觉得下一秒该躺棺材了。

  多当然是多的,苗苗这一生都还没到三十七,但她就是这样的性子。

  周杨再次意识到自己对她的认知还是不够全面,说:“放心,退休也不会愁到你的。”

  苗苗觉得自己有一条康庄大道,说:“我们系主任现在的生活就特别好。”

  国内哲学第一人,名头放到国际上也和海外学者们不相上下。

  周杨陡然觉得她将来的成就肯定低不了,试探性问道:“那你在乎另一半的学历吗?”

  苗苗无所谓道:“人跟人不是按学历分的。”

  周杨倒是给自己划出道来,觉得进修的事情还得抓点紧,不管怎么样,总努力个本科出来吧。

  他铺垫性地说:“不过多读书还是有好处的,我正准备再上点课。”

  苗苗赞同道:“那非常好啊。”

  又兴致勃勃规划着自己有哪些可以帮上忙。

  周杨终于明白,老师当年在课上说他们不好好听讲,将来要吃苦。

  别人怎么苦他不知道,但他的“苦”在这。

  就是苦也带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