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第162章
作者:金谷飘香      更新:2022-11-28 17:09      字数:4797
  冬子在驻地,小苗跟前没人。

  为了照顾小苗,孙梅英来到了京城。

  小苗怀孕五个月了,负担重了起来。可工作一点不耽误,照样风风火火。早晚还要锻炼,围着楼转几圈,说这样才有劲儿。

  孙梅英担着心,千叮咛万嘱咐的。

  “小苗,走路慢一点……”

  “娘,我知道……”田小苗故作轻松。

  怀孕很辛苦,做啥都得小心翼翼的。外出工作全免了,整天呆在办公室里,看电文、听广播,还有各种报刊杂志,都是外文版的。赶着写报告,她口述,有同志书写。

  回到家,往沙发上一歪。

  可即便是这样,坐得时间长了腰疼,站得时间长了腿疼,躺着也有压迫感,没有自在的时候。脚也肿了,就像两个发面团,鞋子都穿不进去了。

  田小苗的生活发生了改变,不再无拘无束,有责任,有牵挂,还有期盼。

  柳冬生也越发勤快了。

  赶着星期六回来,抢着买菜、做饭、洗衣服。

  孙梅英舍不得,赶紧拦着。

  “冬子,快放下!”

  “娘,没事儿……”

  柳冬生嘿嘿笑着,干得更卖力了。

  因为离得远,一个星期才回来一趟,不做家务哪行啊?厨艺也锻炼出来了,一口气能炒好几个菜,色香味俱全。

  田小苗啥都不用干,只管吃。

  当然,也忘不了夸几句。

  “冬子,这个炒得好,都赶上咱爸了……”

  “是嘛?”

  柳冬生咧着嘴,这是得了父亲的真传?

  要知道,父亲的手艺顶呱呱的,在大院里可有名了。

  吃了饭,收拾了碗筷。

  柳冬生闲不住,就给小苗捏捏肩膀、捶捶腿。田小苗哼哼唧唧地享受着,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这是个力气活儿,捏一会儿手就酸了。

  孙梅英心疼冬子,就说:“小苗,让冬子歇会儿……”

  “娘,我不累……”

  柳冬生顾不上休息。小苗负担这么重,捶捶腿、捏捏肩膀,算得了什么?

  看到小两口感情这么好,孙梅英笑得合不拢嘴。

  要是冬子跟小苗一个单位就好了,在这楼里上班,天天在一起。可惜,只是想想,哪那么容易实现?

  柳冬生也有这个想法。

  等到外界局势缓和了,从西山搬回来的可能性很大。他跟小苗透了一点,小苗咧着嘴,开心得不得了。

  京城这边其乐融融,田大旺可就辛苦了。

  梅英一走,他和三子轮流做饭,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想梅英了,就写信,还不敢催促,只是问好儿。收到梅英的回信,要看上好几遍。

  日子过得没滋没味儿,田大旺实在忍不住了,就跟三子念叨几句。

  “三子,你娘在家天天叨叨,烦得不得了,现在耳根子清静了,反倒不习惯了……”

  “爸,要不您去京城瞧瞧?”三子故意说道。

  “那哪行啊?那不是耽误工作嘛……”

  田大旺摆摆手。

  可嘴上这么说,心里着实想得慌。这些年,跟梅英从未分开那么久,即便去干校参加劳动,也不过一个星期。现在倒好,得好几个月见不着面吧?

  梅英去了京城,柳进原自然晓得。

  他邮寄了好些吃的,还托人捎过去一张小床。是松木的,打磨得光滑锃亮,拼接起来就能用。他想着大旺在家没意思,就打电话请大旺过来坐坐。

  田大旺也不客气,坐着公交车就来了。

  柳进原烧了几个菜,摆了一桌子。柳进军也过来作陪,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可就是有一样,不喝酒,这是老规矩,不论啥时候都不能破戒,包括喜酒在内。

  田大旺很有毅力,坚持了二十多年。

  他从未因为喝酒耽误过工作,也没在这上面栽过跟头。梅英有时候故意逗他,说:“大旺,小苗不在家,就喝几口吧……”田大旺摇摇头,他是写过保证书的,一诺千金。

  到了八月,五一从军校毕业了。

  他分到了西南某航空研究所,搞飞行动力设计。这是国防科工委下属的院所,保密级别很高,处于封闭状态。离家也很远,一年恐怕回不了一趟家。

  三子瞅着地图,夸张地说:“哥,你咋跑那么远啊?”

  “还行,通火车了,两天就到了……”

  二十二岁的田朝阳,也就是五一,腼腆地笑着。

  他给三子做出了榜样,就像小苗起到的带头作用一样。

  田大旺很自豪,拍着五一的肩膀。

  “五一,好好工作,不用担心家里……”

  “爸,我想去看看妈和姐姐……”

  “好,爸陪你一起去……”

  田大旺也想去瞧瞧。他做梦都想着梅英,只是没好意思说。

  “爸,我也要去……”三子一听,也来劲了。

  “你不上班了?”

  田大旺把眼一瞪。心说,一来一回,车票得多少钱啊?

  “爸,我调休两天……”三子呲着牙,厚着脸皮。

  他对京城很向往。再说,他也想妈妈和姐姐了。

  田大旺勉强点了头。

  可等到三子请假时,粮店很忙脱不开身,到底没去成。

  这天,田大旺和五一搭乘火车,去京城探望。

  父子俩都穿着白短袖衬衣,草绿色军裤,英姿挺拔,惹来了不少目光。

  要说,五一长得像田大旺,个子高高的,阳光帅气,就像一棵白杨树,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田大旺看着也很年轻,一头乌发,腰杆挺得笔直,就像三十出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兄弟俩呢。

  到了京城,找到家属院。

  先去保卫科登记,等着小苗来接。五一早有思想准备,可看到小苗大腹便便,臃肿的样子,还是吃了一惊。

  “姐……”五一瞪大了眼睛。

  在五一的记忆里,姐姐是那么轻盈,那么美丽,就像高岭之花,可望而不可及。

  这是什么表情?田小苗也把眼一瞪。

  五一赶紧呲牙笑笑。

  田大旺倒是不觉得,小苗怎么都好看,都是爹的乖宝宝。

  “爹,走这边……”

  田小苗领着二人进了门。

  孙梅英正等着呢,看到大旺和五一,高兴得不得了。

  “五一,可把娘想坏了……”

  孙梅英一把搂住,只到五一的肩膀头。

  田大旺在一旁眼巴巴的。

  孙梅英暼了一眼,心里直乐呵。可嘴上却抱怨着:“五一来瞧瞧就行了,你跑来做啥?净浪费钱……”

  孙梅英心疼车票。这个不报销,得自家掏腰包。

  田大旺呲着牙,嘿嘿笑着,也不还嘴。

  五一瞅瞅父亲,态度这么好,跟家里差别很大。

  田小苗绷不住笑了。

  多年的共同生活,大旺和梅英的感情越来越好了。在外面是大旺当家,在家里,梅英说了算。

  一家人其乐融融。

  可惜,三子没来。不然,拍一张合影留作纪念。

  五一呆两天,就要启程去报到。

  田小苗跟五一单独谈了谈。西南某研究所很有实力,新一代歼击机就是那里研制生产出来的,也是“三线”建设的核心之一。

  西南大后方,军工科研重地。

  五一的内心充满了骄傲,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儿。

  田小苗仰着脸,看着五一。

  这是她从小带大的,可现在比她高半个头,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小伙子了。

  接到电话,柳冬生也赶了回来。

  这是五一最崇拜的人,每次画图纸都会想起冬子哥哥。五一汇报了近况,还比了比个子。说再蹿一下就撵上了。

  送走了五一,孙梅英很挂念。

  她跟田大旺说:“一个二个都成了国家的人,再也不属于咱们的小家庭了……”

  “梅英,不是还有我跟三子吗?”

  田大旺还是那么乐观。

  孙梅英瞅瞅地图,想找到西南某地。

  老何家的有才也在那里,没准还能碰面呢。大旺说,最难啃的成昆铁路通车了,坐上火车就能去看五一,方便得很。

  可方便归方便,还是太远了。

  在盼望中,迎来了“国庆节”。

  这天上午,田小苗住进了军区总院。

  柳冬生和孙梅英焦灼不安。

  到了晚上,田小苗顺利地生下了一个女婴。

  “甜甜……”

  柳冬生抱着女儿,小心翼翼的,咧着嘴笑着。

  田小苗一脸疲惫,可幸福的感觉溢满了心头。

  甜甜出生了,生活变了个样。

  田小苗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家务活儿多了,不再是甜蜜无比的二人世界了。柳冬生肩上的担子也重了,可心里格外踏实。

  “小苗,你好好休息……”

  柳冬生请了假,照顾小苗和甜甜。可初为人父,哪里懂得这些?

  孙梅英很有经验,手把手地教着。

  柳冬生学得很认真,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父亲。

  可未等娃娃满月,秋冬集训开始了。

  柳冬生离开了京城,心里很愧疚。

  训练之余,就朝京城方向望一望。那里有小苗和甜甜,有一个温暖的家。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放在心上。

  这时,柳进原赶了过来。

  他要在京城呆一个星期。

  部队那边有了变化,各大军区实行对调,人员有很大变动。柳进原倒是雷打不动,还在研究所当主任。他组织编写了一本书,是关于战略战术的,未公开发行,仅供内部参考。这趟过来主要是开会,顺便看看孙女儿。

  抱着甜甜,柳进原高兴得不得了。

  还开玩笑说:“这辈分一长,就觉得自己老了……”

  他今年五十四岁,由于长期锻炼,一点都未发福,看着很精神。尤其是跟昔日的战友比起来,还很年轻。

  柳冬生回来时,已是十二月底。

  甜甜会笑了,裹在襁褓里,咿咿呀呀的。小苗说,这娃娃嗓门大,声音洪亮,长大了没准是个歌唱家。

  田小苗也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她恢复得很好,甜甜一满月,就去上班了。还把坐月子期间拉下的功课,都补上了。

  一九七三年,就这么过去了。

  这一年,变化很大。

  运动告一段落,重点解决吃饭穿衣问题。

  优质杂交籼型水稻培育成功了,跃居世界领先地位。防止马铃薯退化的途径找到了,大大提高了产量。从国外引进的化工、化纤设备相继投产,各地建起了化肥厂,生产氮肥、磷肥、钾肥、尿素等等,对农业促进很大。化纤厂也铺开了,尼龙、涤纶上市了,布票定额也上调了,卡得没那么严了。尤其是沪上轻纺工业发达,想买就能买到,若是没有布票,还有议价的。(注1)

  农村的变化更是喜人。

  教育、医疗、卫生体系都建立起来了。每个大队都有小学校,是免费的,入学率达到了90以上,公社有初中和高中,学杂费很便宜,只要想上就上得起。医疗卫生下沉到了农村,公社建了卫生院,村里设了医务室。

  报纸上说,这些年培养了一百多万名“赤脚医生”。

  这是什么概念?

  全国各地,每个生产队都有一名赤脚医生,背着药箱下到田间地头,一边劳动,一边给社员们看病。基层医疗,以预防为主,包括卫生常识普及,流行病防治等等。小病在村里解决,大病去卫生院、县医院,甚至更高级别的医院,一层一层分级管理,建立起了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

  老家那边来信说,爷爷奶奶身体很好,就是腿脚有点不灵便。兰子是赤脚医生,去县里培训过,输液、扎针、拿药都很在行。

  这就是时代所留下的。

  虽然,农村地区还很贫困,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城乡发展也很不均衡,生活水平差别很大,可能做到这些就很不容易了。

  这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田小苗很感慨,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基础是最艰难的。

  从建国伊始到今天,工业体系基本上搭建起来了。不管是重工业布局,还是轻工业发展,包括水电、交通、钢铁、能源、厂矿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到工程师、技术工人的培养,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干部有级别,工人也有八级技工,教育的普及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人队伍,这为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基础。

  还有外交层面的,第三世界的概念正式提出了,我国当之无愧成为了领头人。这一方向延续了很多年,直到后世还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除了这些,还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还有思想上的解放。

  一场运动,彻底打破了封建习俗。

  妇女能顶半边天,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劳动妇女的地位大大提高。宣传画、邮票、人民币上,都出现了劳动女性的形象,阳光正面,朝气蓬勃。

  这一切都是无法磨灭的,这是时代的印记,铭刻在心。

  (正文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