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晋江独家
作者:金谷飘香      更新:2022-11-03 01:04      字数:3719
  年货都备好了,就等着过年。

  田大旺见小苗回来了,打算按计划行事。

  他跟孙梅英回老家探亲,大年初二就走,说要在家乡住一阵子。

  忙了半辈子,终于有时间了。

  田老汉和袁氏都健在,一个八十七,一个九十二,都是高寿。拿袁氏的话说,“这是享了新社会的福,不然,咋活这么大年纪?”

  二老心满意足,可田大旺有些愧疚。

  这些年工作忙,顾不上家里,只是经济上支援一下。让爹娘来沪上住一段,始终不肯。说:“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了,就不跑远路了……”

  田大旺知道爹娘迷信,怕万一病倒了,在外面回不来。

  田老汉说:“城里搞火化,把骨灰装在一个小匣子里,那样哪行啊?还是咱农村好,想埋哪儿就埋哪儿。俺跟你娘把地方都选好了,就在朝阳的坡面上,青山环绕,绿水长流,风水好着呢!”

  农村讲究风水,早些年破除封建迷信,可这这几年又抬头了。

  上次回去,看到家里摆着香案,燃着香火,供着神仙。村里还有算命的,跳大神的,村民们都信以为真。

  田大旺皱了皱眉头。

  这是做什么?村里也不管管?他想发火,被孙梅英拦住了。

  入乡随俗,不要惹人家不高兴。

  他压下了火气,可心里不自在。

  学习了那么多年,好不容易进步了,又回到老路上了?可大环境就是这样,社会风气变了,治安没以前好了,小偷小摸,还有赌博的,犯罪的。

  “这些人就得送到沙漠里,种树,劳动改造……”

  常年在外,田大旺对家乡有着特殊感情。

  他找到田秋山,问问情况。

  田秋山也很落寂。

  他干了一辈子支书,忽然之间大队取消了,变成了村委会。集体的都变成了个人,不用开会,不用吆喝着出工,也不讲究学习了。公社也变成了乡镇,不再搞评比,不再争先进,也不再搞大会战了。

  这就是包产到户后,农村发生的变化。基层组织瘫痪了,没人再服从领导了,对那些不良现象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着没看见。

  “大旺,今非昔比,咱们都老了……”

  那趟回来,田大旺半天缓不过劲来。

  他想起了五十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如火如荼。改造完成后,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社会治安良好,家家户户连门都不用锁,可谓路不拾遗。坏分子都被抓起来了,没有小偷小摸,群众也起着监督作用,组织性、纪律性都很好。

  可现在呢,经济发展了,日子好过了,思想却滑了坡。

  他问小苗:“小苗,你说,爹是不是落伍了?”

  “爹,您没落伍,是时代变了……”

  对农村秩序的崩塌,田小苗早有预料。

  包产到户后,集体农资被瓜分一空,就连小手扶的车轮都被卸下来,抱回家去了。农户们各干各的,精耕细作,热情很高,粮食产量也提上来了。

  可是,从大集体到小家庭,是进步还是退步?

  本来,七十年代中期,农村地区基本上实现了半机械化,队里有拖拉机、抽水机、收割机、插秧机、打谷机等等,采取半机械、半人工模式。可现在,大地块分成了小地块,机器用不上了,也没人保养,风吹日晒,就变成了一堆废铁。

  为了提高生产,农户们养大牲口,用来耕地、推磨,一下退回到了农耕时代。这种状况持续了近三十年,直到二十一世纪才有联合收割机,自南向北联合作业,农民们才从手工劳作中脱离开来。

  农田水利设施也是如此,吃着老本,没人去修缮,以致于破烂不堪。直到提倡“青山绿水、振兴农村”时,才慢慢恢复。

  不过,脱离了大集体,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

  过去被绑在土地上,现在想干涉就干啥。农闲时分,套上小板车出门拉货做生意,挣几个零花钱。乡镇企业也搞起来了,名义上是集体的,可承包之后就变成了个人的。没人再提集体主义,无私奉献,不挖墙脚就算不错了。

  转型阶段,混乱是不可避免的。

  经过两年的调整,田大旺终于适应了。不管咋说,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是最大的贡献。

  收拾好了东西,田大旺跟柳进原打了个招呼。

  柳进原也想回去看看,就商量着一路。

  “人多热闹,路上也有个伴儿。”

  他跟进军一说,柳进军自然赞同。

  退休了,没有公务缠身,早就想回去看看了。

  孙玉华和苏红霞也没意见。娃娃们都大了,没啥可操心的了。就是农村条件不好,得忍耐一下。

  田小苗本打算休息,可看到长辈们兴致这么高,也想表示表示。

  她问柳冬生:“哎,咱们也回去瞧瞧?”

  可是,柳冬生忙着值班,脱不开身,就把回去的日程搁在了暑假。

  “到时候,带上甜甜和茂茂……”

  田小苗也就说说,可以拿这个当借口。

  这是一点小聪明,没人挑得出毛病来。

  梅子和小梅一见,也笑嘻嘻的,绝口不提回乡之事。

  习惯了城市生活,回到农村是一种考验。父亲跟她们说,不能丢了革命传统。可说归说,还是想留在城里。

  到了大年初二,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家里一下安静下来。

  田小苗以为大旺和梅英会多住几天。可没想到,不到一个星期就跑回来了。

  孙梅英悄悄地说:“哎,不行啊,实在是呆不住……”

  田小苗憋着笑。

  农村变化大,可跟城市却没法比。不管是大旺还是梅英,跟以前都不一样了。他们早就变成了城里人,习惯了现代化生活,尤其是买了彩电、冰箱、洗衣机之后,再也不想手工劳动了。

  田大旺也有感触,特意嘱咐道:“梅英,给咱二哥家也买一台洗衣机,双缸的,带甩干那种的……”

  田老汉和袁氏住在田大壮家,吕秀蓉照顾得很周到,成了村里有名的孝顺媳妇儿。当然,孙梅英寄回来的钱和包裹,也一并交给了吕秀蓉,没吃啥亏。

  老家那边很平和,许凤莲年纪大了,也很少作妖了。

  田大顺和田大壮都退休了,在家里歇着。闲了,就去城里逛逛。

  杠子在县武装部,担着职务,回老家有小汽车接送,很有光彩。村里都高看一眼,说:“杠子跟小苗一样有出息……”

  吕秀蓉暗自得意,可面上装着很谦虚的样子。

  日子越来越红火了,村里没人比得上他们家。

  老宅子都翻盖了,青砖大瓦房,带着门楼子,垒着院墙。电视机也搬回来了,二十寸黑白的,架着天线,卫星节目都能收到,整个村子都跑来观看。自从通了小水电,家家户户都扯了电线,装了电灯,可电视机就这一台,稀罕着呢。

  日子好了,村里盖房子的也多。

  开春之后,就要动工了。

  粮食够吃,还有宽裕的,再加上副业什么的,挺红火。村里办了加工厂,自产自销,不再指望着镇子上了。业务员们全国各地到处跑,厂子搞起来了,自家的腰包也鼓了。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起到带头作用。

  计划生育也搞起来了。

  “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

  听到这个口号,田小苗哑然失笑。

  按照最新的人口统计,我国人口已达107亿,青壮劳动力占比很大。可城镇提供不了这么多的就业岗位,只好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可谁也未想到,三十年后会反过来,提倡多生多育。

  田小苗感叹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策略,即便怀恋着昔日的荣光,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

  否则,就落伍了,会被时代淘汰的。

  春节,就这么过去了。

  京城那边打来了电话,外事委员会成立了一个临时工作小组,想让田小苗过去,担任副组长。

  田小苗有点犹豫。

  她不想离开家,离开冬子。可国家需要她,需要出谋划策,提供参考意见。

  柳冬生也不想小苗过去。

  那边太复杂,工作起来很累。

  田小苗考虑一下,还是服从组织上的安排。

  “冬子,就三个月,很快就会回来的……”

  田小苗踏上了征程。

  回来时,已是夏天。

  她的工作卓有成效,上面已经注意到了文化领域的问题,并提出了反对意见。对国际方面也很重视,已制定了应对措施。

  只要重视起来就好,一定会把损失降到最低。

  接下来,会遇到困难。可我们经受住了考验,没被人家带到沟里。经济过热的问题也捋顺了,前进的步伐并未停滞。

  回到家,只觉得累。

  田小苗休息了几天。

  这时,学校放暑假了,她想起了当初的承诺。柳冬生也抽出了空闲,说:“回去看看,带着甜甜和茂茂……”

  梅子很感兴趣,说:“哥,把娃娃们都带上吧,接受教育……”

  这么一来,小苗一家、梅子一家、小梅一家,连大人带孩子十多口子,浩浩荡荡的。为了不引起注意,都穿着便衣,像是旅游的。

  回到家乡,住了一晚。

  第二天,就去了烈士陵园。

  松柏掩映,庄严肃穆。

  到了陈淑英烈士的墓碑前,柳冬生面色凝重。

  “甜甜,茂茂,这是陈淑英烈士,也是你们的奶奶……”

  甜甜和茂茂代表小一辈的,恭恭敬敬地献上了花环。

  田小苗等人摆上水果、点心,燃起了一炷香。

  大人们站成一排,孩子们跟在后面。

  田小苗斟上酒,柳冬生端起酒杯,撒在了碑前。

  “娘,我们来看您了……”

  柳冬生领头,一家人鞠躬行礼,拜了拜。

  这不仅仅是英雄,更是亲人。他们不曾忘却,小一辈的也要牢记。:,,